立足碑学 深入经典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feiya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坤山,1952年生,山东省淄博人。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鉴定维权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军美术书法院艺委会委员,海军美术书法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版有《张坤山书法集》、《张坤山书法艺术》、《张坤山书法论谈》、《张坤山画集》、《张坤山书法·名家述评》、《张坤山书法文集》等。
  
  
  张坤山较早活跃于国内书坛,20世纪80年代初,其作品便入选全国性展览并获奖。他以碑学为宗,经过数十年艰辛的磨砺耕耘,已成就蜚然,他在碑学领域的成功体现着当今书坛碑学领域创作的某些观念和信息。从学术的观点来看,张坤山的创作道路,可能会给书法爱好者们一个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在当今书坛创作繁荣,学术研究气氛浓郁,多种流派纷呈,传统观念和求新创变的思想相互借鉴、相互碰撞的状态下,更有其一定的意义。
  张坤山书法的特点是古朴、大气、奇肆、生辣。古朴是其书法创作的核心,表现在作品取法高古,气息醇厚,古风古意古味蕴藉其间。他对传统的理解,定位在书法的传承性和古典性,认为只有将书法写“古”,才能领略和展示书法的真谛。大气则体现着其书法字势格局的气概和张力。其作大气开张,构式开阔,不斤斤计较于细微点滴之处,而重其谋篇布局乃至作品所旨在表达的理想和情感,它不是文人雅士般的闲逸情绪的反映,更多的是对人之心灵世界情感活动的调动和启示,使人读后颇有激动和感慨的思绪。至于奇肆,是其对传统书法的深层理解和诠释。奇为奇逸,肆为旷达。奇肆为神、为韵、为情,其书表现的造型生动,黑白相间,左右揖让,浓枯相遂,组成了韵律般的节奏,尤其是他对枯笔的大胆运用,对墨色黑白大强度反差的处理等等,均让他的线条潜移默化般地得到了质的飞跃和升华。张坤山认为书贵生,而忌熟。有了这般的思想,其书才彰显出生辣般的感受。他不喜欢写熟悉的文字和诗句,而是信手拈来一些素不相识的诗文警句进行创作,以为这样才能有生的味道,免俗、免油滑,免轻佻。所谓辣,便是张坤山理想中的用笔老道沉着,老辣纷披,是线条运作达到一定层次的一种迹化。
  书法作为艺术,优秀的作品总是以其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感染和启迪后人,神奇的魁力似乎可以超越时空或空间的界线。张坤山的作品不论是宏篇巨作,还是小品短文,既有匠心独运之妙,又合乎自然道法之趣,让人陶醉于一种高古、豪放、沉雄、博大的审美领域,是古典主义美学观的流露和反映。
  从张坤山的书法作品中似能窥见到一种相对性和辩证观。他对传统渊源的挖掘、痴迷,并未使其放弃对现代艺术观念的吸取渗透,相反,他的创作观念随着传统根基的不断增厚,而愈来愈强烈地期盼调整和更新。无论是对现代派、学院派还是流行书风,甚至是日本的前卫派,他都能从正面予以借鉴、吸收和提练。他认为这些带有前卫性质的作品是在毫无前人根据可参考的情况下的一种较为纯粹的实践。这种对现代意识的接纳和承认,反映出他对书法创作核心意义的深刻领悟和见解。
  张坤山的书法创作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打基础阶段(1980年前),当时书法尚未复兴。他主要致力于对晋楷、颜柳等经典作品的临习和对北碑中的《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以及《张黑女墓志》等的研究和临创实践。他上手比较快,眼界比较高,少走了不少弯路。这个阶段他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对书法的法度,用笔结体的把握,章法布局的安排布置以及创作意识等,都有了一个较为扎实的理解认识和掌握。二是融汇阶段(1981~1990年),这个阶段,他开始深入碑学临写了大量经典碑书作品,当然还有金文、汉隶、汉简和章草等不同书体、不同风格的各个时代最优秀的版本。下功夫比较大的有《广武将军碑》、《嵩高灵庙碑》、《石门铭》、《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好大王碑》、《瘗鹤铭》等。汉隶主要取法《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西狭颂》、《封龙山颂》。还有章草中的《急就章》、《章草千字文》,清代的沈曾植、何绍基以及当代的于右任、王世镗、王蘧常、谢无量、徐生翁。对汉简和墓志也都下过不少功夫。他在意临阶段临习创作的方法不与人同,不象别人那样,写完一帖再换一帖,写完一碑再写另一碑,而是采取十几种碑帖齐头并进,混杂临习的办法。他对这种写法有兴趣,认为不枯燥,既可多掌握几种碑帖,又能较快地将多种碑帖加以融汇。当然,这种临创办法有弊端,不易求精到,写专一。至于金文他也下了不少功夫,特别是临习《毛公鼎》时间较久,其次是《散氏盘》、《王孙钟铭》、《虢季子白盘铭》,对当代黄宾虹也作了一些借鉴,吴昌硕的大篆他也比较留意。他临碑范围之广,数量之大,促成了后来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和艺术素质的提升。正是由于这个原回,他深厚的碑书积淀得以牢固,才有了尔后创作创新的本钱。三是借鉴帖学的阶段(1991~1996年)。张坤山的学书重点放在对碑学的研究上,然而他没有忽视对帖学的涉猎。为补充碑学的营养,滋润书法作品的逸气,他开始有计划地吸收一些帖学经典作品的营养,他没有奢想实现达到碑帖相融的境界,只是通过临习帖派名作,达其碑中有帖而已。他临习研究的经典名帖主要有,陆机《平复帖》,王羲之的《圣教序》、《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争座位帖》,米芾的《蜀素帖》、《研山铭》,以及明清董其昌、傅山、王铎、张瑞图、倪元璐、徐渭、黄道周等。对这些经典人物的作品,有的是常看常写,有的则是多看少写。写的比较多的是颜真卿的行草书和傅山的大草,他认为颜书能补之碑学气概,傅山则能增加碑之圆浑劲健。通过对帖学的研究和思考,使他的书法有了碑与帖两个书法流派体系的支撑,路子比以前更为宽阔,潜能较之以前更为雄厚。这个期间他还利用创作之余,零零散散地写了大概近百万字的文章,多数登在了专业报刊上,前不久他己将这些文字结集出版了《张坤山书法论谈》和《张坤山书法文集》。这些文字多数是他个人的创作体会和对当今书坛有关创作方面的想法,每篇文字不长,言简意赅,紧紧结合创作实践,分析创作功过得失,学书者有操作性,愿读他的文章。四是出个人面貌阶段,这个阶段他开始大开大合式的对其创作进行梳理,首先以碑书为龙头,在古典主义碑学的创作基础上,借鉴吸取了当代大师级碑派人物的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仅仅属于自已的碑学创作之路。他以碑入草,草书古朴凝重、老道苍茫;以碑入篆,便金文多了古风古意;以碑入隶,使隶书线条更为涩辣生动;以碑入楷,使楷书有了朴茂沉静;以碑入行,则使行书张驰有度,蕴藉深远。张坤山书法的碑学化,提高了其作品的境界格调,营造和铸就了一种带有碑学体系性质的碑学面貌,因此,他的书法有了新的丰富内涵。
  我们还观察到,张坤山的书风书路在宏观上看,一直属于探索性的。他没有过早地把自己恒定于某一定势之下,而是在不断深化传统内涵的基础上,渐渐而有秩序地调整着自己的风格走向。他亦不赞成个性风格大开大合式的跳跃性调整,旨在通过临习古人成法去影响和改变旧的风格面孔,以期洗刷创作上的病端,使作品更臻完善。近年来,张坤山又把创作的视线转向章草,追求更加深入的古典主义艺术样式,他以宋以前的章草经典为根基,以近代章草大师沈曾植、王世镗、王蘧常等为典范,他在这几家之间揣摩融汇,形成了个人的风格面貌。同时他还致力于加强对金文的探索力度,以最大的勇气和热情在商周金文中寻求营养元素。他也喜欢黄宾虹,他把古典金文和黄氏金文作品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个性化的风格品牌。这是他近期的创作方向,其对章草和金文的研究成果,我们将热情期待。
  张坤山以自己的智慧、勤劳和修养,经过不懈的努力,打开了通向碑学高峰的大门,为当代书坛碑学的创作开阔了通道。我们期待着更加艰辛的创作实践所赋予他的更加灿烂的明天。
其他文献
通过贵州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中土壤污染的调查,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有机及无机一级指标作背景值进行综合污染指数计算,采用内梅罗(N.L.Nemerow
目的:本研究探讨不孕患者行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助孕所获卵裂期胚胎与囊胚期胚胎冷冻复苏移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检索发表在PubMed,EMB
本文结合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道德观念,分析礼制意义下中国古代建筑木雕的装饰特征、装饰风格与内容及其文化特征,比较了其在不同礼制背景下的新变化和所反映的不同的人文精
概述民国时期兴化商帮在福州的强盛情况, 认为他们具有经营行业众多, 商行势力强大, 社会地位高等特征.分析兴化商帮强盛的原因, 其中既有民国重商的时代风气, 又有福州开放
目的:通过对医院平均住院日情况的简要分析,以探索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有效途径。方法:从统计室提取数据,与病案核对,计算相对指标。结果:我院的平均住院日呈下降趋势,但与卫生部颁布的
协作通信技术在周围空闲中继节点的辅助下,由多个相邻的单天线用户通过互享彼此的天线,形成虚拟的MIMO系统。协作通信具有抗击信道衰落,提高信号的覆盖范围,尤其对小区盲点或
苏州光福是"梅花之都",以"香雪海"扬名中外;同时也是名闻遐迩的"桂花之乡",她与湖北咸宁、广西桂林、安徽屯溪、浙江杭州,并称全国五大桂花产地。窑上桂花冠光福光福种植桂花的历史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以封丘县景观多样性指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值为代表,研究黄河下游沿岸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的土壤养分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景观多样性2000年比1990年有所
160km/h动力集中式电动车组是代表铁路普速客运发展趋势的新型运载工具,即将投入使用。构建科学的运用维护模式,是保证运营安全高效、生产力布局合理的关键。文章通过分析动
针对专利申请技术交底书撰写所存在的问题,借助原因分析,并结合本单位的工作特点,通过采取诸如专题辅导、编辑手册、明确职责、建章立制等一系列的内控管理措施,提高了本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