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行个性化阅读训练,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认知,使学生先从内心里喜欢文学作品,进而思考其内在蕴含,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成为身心健康、积极上进、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课标中的这段对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改之路,让个性的花朵在阅读中绽放。
一、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化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阅读主体通过对阅读对象文本的接触,从而感受体悟或发现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完成一次带有一定指归性的阅读任务或愉悦赏析或丰富积淀或夯实底蕴或谋求功利。但是,当内涵深沉缤纷多姿的文本内容衍化为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同一种结论的时,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被抽象为几条枯燥干瘪、琐碎沉闷的概念时,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失败和读书人的悲哀。呼唤个性化阅读,已成为一股异常强劲的带雨的春潮。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使之丰腴厚实,有智慧,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突出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读者”身份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文本的真正“读者”。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读者身份,还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阅读的情境,给学生充分自由阅读的时间,让他们潜心阅读,积极同文本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思想的碰撞和共鸣;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指导学生阅读《最后一课》,我积极创设学生的阅读情境,安排了两次集中阅读。第一次是“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并尝试编写课文层次提纲,提出自己的问题。第二次是“研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研读课文,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体验。这种安排突出体现了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阅读活动中,用学生的阅读代替教师的讲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关注个体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学生个体之间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情感体验与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着客观上的差异,会产生多种思维碰撞的过程和结果。为此,我们要全面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努力把差异开发为我所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利用资源自主感悟、自由表达,使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爱好兴趣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苏州园林》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课后上网搜集国内外风格各异的建筑图片,并配上说明文字。这样做,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了学生说明事物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和谐发展。
(三)珍视个性化体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些要求,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珍视学生自己的个性化体验,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多元解读文本的意义。同时,激励学生作出具有独特意义的个性反应,敢于标新立异,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和有创意的表达,张扬个性,发展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指导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组织学生对于勒和菲利普夫妇这几个人物形象进行理解分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及文中对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描写来讨论分析人物形象,鼓励学生大胆地、有创意地去和作者对话,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观点。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中,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得到了充分尊重,文本的意义得到了多元品味和构建,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了审美乐趣。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过程与效果的并重,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确定阅读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独立感受、体验、思考,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课标中的这段对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改之路,让个性的花朵在阅读中绽放。
一、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化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阅读主体通过对阅读对象文本的接触,从而感受体悟或发现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完成一次带有一定指归性的阅读任务或愉悦赏析或丰富积淀或夯实底蕴或谋求功利。但是,当内涵深沉缤纷多姿的文本内容衍化为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同一种结论的时,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被抽象为几条枯燥干瘪、琐碎沉闷的概念时,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失败和读书人的悲哀。呼唤个性化阅读,已成为一股异常强劲的带雨的春潮。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使之丰腴厚实,有智慧,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突出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读者”身份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文本的真正“读者”。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读者身份,还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阅读的情境,给学生充分自由阅读的时间,让他们潜心阅读,积极同文本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思想的碰撞和共鸣;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指导学生阅读《最后一课》,我积极创设学生的阅读情境,安排了两次集中阅读。第一次是“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并尝试编写课文层次提纲,提出自己的问题。第二次是“研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研读课文,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体验。这种安排突出体现了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阅读活动中,用学生的阅读代替教师的讲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关注个体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学生个体之间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情感体验与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着客观上的差异,会产生多种思维碰撞的过程和结果。为此,我们要全面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努力把差异开发为我所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利用资源自主感悟、自由表达,使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爱好兴趣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苏州园林》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课后上网搜集国内外风格各异的建筑图片,并配上说明文字。这样做,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了学生说明事物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和谐发展。
(三)珍视个性化体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些要求,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珍视学生自己的个性化体验,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多元解读文本的意义。同时,激励学生作出具有独特意义的个性反应,敢于标新立异,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和有创意的表达,张扬个性,发展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指导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组织学生对于勒和菲利普夫妇这几个人物形象进行理解分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及文中对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描写来讨论分析人物形象,鼓励学生大胆地、有创意地去和作者对话,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观点。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中,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得到了充分尊重,文本的意义得到了多元品味和构建,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了审美乐趣。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过程与效果的并重,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确定阅读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独立感受、体验、思考,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