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探讨其心理护理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2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疗效及护理效果满意度情况。
结果:82例患者心理护理前后住院时间、疗效及护理效果满意度均有明显优势(P<0.01或P<0.05)。
结论:心理护理能明显改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心理状态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65-01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老年人疾病发病率最高的一位,占其住院人数的20%以上[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比例越来越高。心血管疾病的症状不典型,反复住院率高,病程长,老年患者易产生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临床上在常规护理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可提高治疗的效果及患者的信心,减少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2]。所以本文就我院81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析,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护理体会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2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9次修订本》,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45-62岁,平均年龄(40.7±6.2)岁;平均住院时间(25.2±1.7);平均文化程度(5.26±3.54)年。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年齡48-66岁,平均年龄(43.6±5.7)岁;平均住院时间(26.2±1.3);平均文化程度(4.78±3.54)年。
1.2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2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理变化、住院时间、疗效及护理效果满意度情况。
1.3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患者心率、血压、心电图均恢复在正常范围内,无胸闷、头昏症状;好转:患者心率、血压、心电图在正常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在活动时有头昏或胸闷表现;无效:患者心率、血压、心电图均无明显好转,有明显自觉胸闷、心慌、头昏症状。
1.4护理方法。在对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观察组进行心理护理。观察组心理护理方法:针对忧郁型患者,以疏导治疗为主,得到患者亲属的配合,加上安抚,态度温和地向患者解释治疗护理的好处与目的,并且对于患者的心声耐心倾听,从而缓解患者的忧郁心理;针对悲观型患者,由于该类患者说话少、自我封闭,部分患者甚至拒绝接受治疗,所以与其交谈时,要保持轻松的气氛并且热情,尊重患者的心里感受,向患者进行乐观的解释病情,使其减少担心缓解疑虑,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针对疑虑型患者,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安慰,积极暗示和鼓励患者,并且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主动介绍已治愈的病例,缓解该类患者的消极情绪;针对焦虑型患者,医护人员应该以鼓励为主,稳定患者的情绪并对其心情加以理解,有足够耐心解释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取得患者配合,向患者反馈好的治疗效果,消除该类患者的焦虑心理。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差异在P<0.05下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同时治疗组的临床满意度和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均P<0.01)。详见表1。
3讨论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受肥胖、高血压、饮酒、吸烟、糖尿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与患者的年龄、职业、疾病状况、身体素质、社会经济因素等相关,甚至有研究发现,老年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患者的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有直接关系[3]。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42例患者中,总有效率高达95.23%(40例);对照组有效率为78.57%(33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也有明显优势在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等方面(P<0.05或P<0.01)。通过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理调查分析,结果说明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给予护理干预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因此,在实施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速度,并且能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战胜疾病。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异常心理状态实施心理护理能明显改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常明凤.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3):547
[2]刘倩云.老年心血管疾病80例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2):109-110
[3]巩凤梅.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77-80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2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疗效及护理效果满意度情况。
结果:82例患者心理护理前后住院时间、疗效及护理效果满意度均有明显优势(P<0.01或P<0.05)。
结论:心理护理能明显改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心理状态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65-01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老年人疾病发病率最高的一位,占其住院人数的20%以上[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比例越来越高。心血管疾病的症状不典型,反复住院率高,病程长,老年患者易产生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临床上在常规护理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可提高治疗的效果及患者的信心,减少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2]。所以本文就我院81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析,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护理体会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2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9次修订本》,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45-62岁,平均年龄(40.7±6.2)岁;平均住院时间(25.2±1.7);平均文化程度(5.26±3.54)年。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年齡48-66岁,平均年龄(43.6±5.7)岁;平均住院时间(26.2±1.3);平均文化程度(4.78±3.54)年。
1.2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2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理变化、住院时间、疗效及护理效果满意度情况。
1.3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患者心率、血压、心电图均恢复在正常范围内,无胸闷、头昏症状;好转:患者心率、血压、心电图在正常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在活动时有头昏或胸闷表现;无效:患者心率、血压、心电图均无明显好转,有明显自觉胸闷、心慌、头昏症状。
1.4护理方法。在对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观察组进行心理护理。观察组心理护理方法:针对忧郁型患者,以疏导治疗为主,得到患者亲属的配合,加上安抚,态度温和地向患者解释治疗护理的好处与目的,并且对于患者的心声耐心倾听,从而缓解患者的忧郁心理;针对悲观型患者,由于该类患者说话少、自我封闭,部分患者甚至拒绝接受治疗,所以与其交谈时,要保持轻松的气氛并且热情,尊重患者的心里感受,向患者进行乐观的解释病情,使其减少担心缓解疑虑,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针对疑虑型患者,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安慰,积极暗示和鼓励患者,并且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主动介绍已治愈的病例,缓解该类患者的消极情绪;针对焦虑型患者,医护人员应该以鼓励为主,稳定患者的情绪并对其心情加以理解,有足够耐心解释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取得患者配合,向患者反馈好的治疗效果,消除该类患者的焦虑心理。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差异在P<0.05下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同时治疗组的临床满意度和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均P<0.01)。详见表1。
3讨论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受肥胖、高血压、饮酒、吸烟、糖尿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与患者的年龄、职业、疾病状况、身体素质、社会经济因素等相关,甚至有研究发现,老年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患者的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有直接关系[3]。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42例患者中,总有效率高达95.23%(40例);对照组有效率为78.57%(33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也有明显优势在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等方面(P<0.05或P<0.01)。通过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理调查分析,结果说明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给予护理干预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因此,在实施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速度,并且能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战胜疾病。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异常心理状态实施心理护理能明显改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常明凤.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3):547
[2]刘倩云.老年心血管疾病80例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2):109-110
[3]巩凤梅.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