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是人才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而作为支撑县域经济的民营企业的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却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工作开展滞后,而且缺乏实效性,同时又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及对策:政府要加强宏观上的指导,包括组织宣传、规划整合、法规建设、协调监督;政府人事部门具体抓好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工作,包括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搞好信息服务等。
关键词:民营企业;继续教育;问题;措施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年来已经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2007年调查显示,吉林省桦旬市民营经济12724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1637户,私营企业1087户,从业人员共计43368人。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8%,实缴税金完成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5.9%。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保障。继续教育培训是开发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怎样搞好县域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切实充分地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以强有力地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是一个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县域民营企业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人才现状存在的不利因素
1 民营企业人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差。我市民营企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和商贸流动企业为主,企业普遍规模小,发展慢,科技含量低。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外经贸人才、业务素质高的营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
2 民营企业主整体素质不高。多数企业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法制观念淡薄,创新意识不强,管理素质较差。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无规划,绝大多数企业仍然沿用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缺乏科学的人才理念,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3 民营企业人才培养欠缺。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着“只用不养”或“重用轻养”的倾向。企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常常处于被动状态,不积极地支持与配合相关部门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也不愿自发地组织,更舍不得投入物质与资金,人才接受再教育和更新知识的培训机会很少,影响了人才的创业积极性,人才的自我发展、提升空间受到了限制。
(二)民营企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效果不明显
1 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针对性不强,不实用。在培训课程设置上,基本依照省、市统一模式,缺乏个性,无法满足县域民营企业不同行业、专业的各类人才的需求。培训教育质量缺乏科学的评估和严格的管理。
2 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政策机制尚未健全,覆盖率也较低,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3 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工作有时被忽视,部分人事干部对此认识不够深刻,主动意识不强,只作表面文章,不挖掘深层次东西,甚至有的还伴有“畏难”和“抵触”情绪。
4 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统一组织和规划,相关培训部门存在“各自为政”的倾向。
5 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工作具有分散零碎、面广线长、难度大成本高等特点,导致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极为缓慢。
二、开展民营企业继续教育工作的措施及对策
(一)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协调指导
新世纪新阶段,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是影响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整体推进民营企业各类人才素质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对我市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目标意义重大。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的高度,把民营企业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放到战略性地位,给予重视。政府要建立由人事部门牵头总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等宏观上的管理工作。人事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并坚持长期宣传,营造氛围,使继续教育得到各级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充分重视,形成全社会广泛认可、密切配合和齐抓共促的全新局面。在组织教育培训上,要把统一组织、部门与行业协会分散组织、企业自行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以促进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二)搞好规划整合,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政府要根据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把民企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纳入全市整体教育培训规划,坚持做到与国有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
要打破培训部门各自为政的“壁垒”。重组和调整那些不具备办学能力、布局结构不合理的培训机构,重点扶持那些办学能力和办学条件比较好,有发展潜力的培训机构,对办学特色不明显、规模较小的培训机构要通过联合办学,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加强和完善继续教育基地的建设,指导各行业主管部门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培训机构或其他社会办学单位,建立门类齐全的继续教育基地,确保继续教育专业覆盖所有行业和专业领域。在民营企业继续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积极发挥各培训机构作用,开展大规模经常化的继续教育,挖掘一切可用的社会资源,使继续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将有限资源的教育效益发挥到极致。
政府要加快民营企业继续教育法规制度建设,保证继续教育管理规范化、正常化、科学化。健全完善人才培训教育的约束机制和学时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培训教育机构管理机制,重点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与考评,保证培训质量与效益。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建立民营企业的科技人才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制,为实施动态、开放、跟踪式的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三)优化培训资源,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科学设置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要根据民营企业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要求,来研究确定公共科目、专业科目的继续教育培训内容。讲究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且重点突出业务技能,经营管理和创新创造三个方面。
加快民营企业继续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为满足我市民营企业继续教育迫切需要,要把各种特色、专长的优秀专业人员,如高等学校的教授、政府行政部门的专家型领导、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高技能人才、各行业的“土”专家等,组合成集培训、管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既有广泛性又有相对稳定性的专兼职结合的继续教育师资库,实现师资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大胆创新继续教育的培训形式和方法。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内容,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学员的参与程度,扩大受益面,提升培训实效,以强化能力培养。努力完善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相结合等多种培训形式。积极探索运用菜单式选课、研究式教学、互动式学习等现代培训方法。不断推行个性化、差别化培 训,多搞一些针对性强、内容集中的专题培训和短期强化培训。注重将集中培训、学术讲座、远程教育、业务考察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民营企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进程,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等载体,推进远程教学和社会化教育,提高培训手段的现代化。
(四)注重素质培养,增强创业创新实力
一要重点加强对民营企业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理论水平、科技创新、实际操作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县域内逐步培养一支专业全面的,有科技攻关能力,勇于大胆创业,并能积极发挥带头作用的民营企业高科技人员队伍,构筑我市民营企业人才高地,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二要加强对民营企业主进行全面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社会诚信与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同时注重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主树立自强意识,坚持不懈地学习。确保民营企业主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如在管理方面,能建立良好的管理基础,逐步用先进手段实现科学管理,特别要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和营销等方面的管理,同时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建立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保护各方合法权益。在诚信方面,能以诚信为本、依法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追求持续发展。
(五)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政府要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设立继续教育资金,用于继续教育重要项目建设、课程开发、继续教育师资及重点人才培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个人和社会力量合理分担和共同支持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民营企业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鼓励民营企业建立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机制,把人才资源当作人才资本来开发经营,从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来看待人才培养。强化民营企业人才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把人才教育培训计划纳入本单位的发展计划,建立企业培训经费的保障制度,按年销售比例投入企业培训。支持民营企业与培养对象签订培养合同协议,让企业在人才培养上舍得投入。鼓励科技含量高的重点民营企业要面向市场,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加大投入来创办重点行业实验室,解决我市重点行业、项目的关键性、共性技术,吸引一批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中高级人才,扩大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与交流,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快稀缺人才培养。
继续教育机构要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各个继续教育机构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想方设法向部门、社会和个人筹措资金,保证继续教育机构建设与办学规模的良性循环。
(六)强化信息管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现有经营管理人才、中高级人才、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培训教师等人才信息库。建立民营企业人才继续教育个人档案,跟踪记录,随时掌握民营企业人才受教育的进展情况,并实行微机化管理。
加快建立我市继续教育服务网站,实现与民营企业、相关部门、各培训机构及行业协会联网,形成一个全方位、畅通快捷的继续教育信息网络,为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打好基础。为全面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及时、准确地了解地缘偏僻、消息闭塞的民营企业发展态势、人才现状及需求培训情况,要建立信息员制度,明确责任。
建立企业联系制度,获取可靠信息。与企业保持长期联系,定期召开企业联谊会、座谈会,通过与企业密切联系,如实掌握企业人才培训需求和培训效果的反馈情况,倾听企业对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人事部门还可以依托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发挥职能作用,采取服务上门等方式,广泛收集企业人才培训信息,有效开展培训活动。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实施的人才培训“订单制”、人才服务“包保制”,倍受企业青睐,促进了民营企业继续培训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继续教育;问题;措施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年来已经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2007年调查显示,吉林省桦旬市民营经济12724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1637户,私营企业1087户,从业人员共计43368人。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8%,实缴税金完成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5.9%。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保障。继续教育培训是开发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怎样搞好县域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切实充分地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以强有力地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是一个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县域民营企业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人才现状存在的不利因素
1 民营企业人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差。我市民营企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和商贸流动企业为主,企业普遍规模小,发展慢,科技含量低。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外经贸人才、业务素质高的营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
2 民营企业主整体素质不高。多数企业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法制观念淡薄,创新意识不强,管理素质较差。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无规划,绝大多数企业仍然沿用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缺乏科学的人才理念,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3 民营企业人才培养欠缺。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着“只用不养”或“重用轻养”的倾向。企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常常处于被动状态,不积极地支持与配合相关部门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也不愿自发地组织,更舍不得投入物质与资金,人才接受再教育和更新知识的培训机会很少,影响了人才的创业积极性,人才的自我发展、提升空间受到了限制。
(二)民营企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效果不明显
1 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针对性不强,不实用。在培训课程设置上,基本依照省、市统一模式,缺乏个性,无法满足县域民营企业不同行业、专业的各类人才的需求。培训教育质量缺乏科学的评估和严格的管理。
2 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政策机制尚未健全,覆盖率也较低,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3 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工作有时被忽视,部分人事干部对此认识不够深刻,主动意识不强,只作表面文章,不挖掘深层次东西,甚至有的还伴有“畏难”和“抵触”情绪。
4 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统一组织和规划,相关培训部门存在“各自为政”的倾向。
5 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工作具有分散零碎、面广线长、难度大成本高等特点,导致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极为缓慢。
二、开展民营企业继续教育工作的措施及对策
(一)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协调指导
新世纪新阶段,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是影响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整体推进民营企业各类人才素质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对我市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目标意义重大。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的高度,把民营企业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放到战略性地位,给予重视。政府要建立由人事部门牵头总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等宏观上的管理工作。人事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并坚持长期宣传,营造氛围,使继续教育得到各级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充分重视,形成全社会广泛认可、密切配合和齐抓共促的全新局面。在组织教育培训上,要把统一组织、部门与行业协会分散组织、企业自行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以促进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二)搞好规划整合,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政府要根据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把民企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纳入全市整体教育培训规划,坚持做到与国有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
要打破培训部门各自为政的“壁垒”。重组和调整那些不具备办学能力、布局结构不合理的培训机构,重点扶持那些办学能力和办学条件比较好,有发展潜力的培训机构,对办学特色不明显、规模较小的培训机构要通过联合办学,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加强和完善继续教育基地的建设,指导各行业主管部门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培训机构或其他社会办学单位,建立门类齐全的继续教育基地,确保继续教育专业覆盖所有行业和专业领域。在民营企业继续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积极发挥各培训机构作用,开展大规模经常化的继续教育,挖掘一切可用的社会资源,使继续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将有限资源的教育效益发挥到极致。
政府要加快民营企业继续教育法规制度建设,保证继续教育管理规范化、正常化、科学化。健全完善人才培训教育的约束机制和学时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培训教育机构管理机制,重点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与考评,保证培训质量与效益。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建立民营企业的科技人才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制,为实施动态、开放、跟踪式的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三)优化培训资源,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科学设置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要根据民营企业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要求,来研究确定公共科目、专业科目的继续教育培训内容。讲究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且重点突出业务技能,经营管理和创新创造三个方面。
加快民营企业继续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为满足我市民营企业继续教育迫切需要,要把各种特色、专长的优秀专业人员,如高等学校的教授、政府行政部门的专家型领导、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高技能人才、各行业的“土”专家等,组合成集培训、管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既有广泛性又有相对稳定性的专兼职结合的继续教育师资库,实现师资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大胆创新继续教育的培训形式和方法。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内容,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学员的参与程度,扩大受益面,提升培训实效,以强化能力培养。努力完善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相结合等多种培训形式。积极探索运用菜单式选课、研究式教学、互动式学习等现代培训方法。不断推行个性化、差别化培 训,多搞一些针对性强、内容集中的专题培训和短期强化培训。注重将集中培训、学术讲座、远程教育、业务考察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民营企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进程,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等载体,推进远程教学和社会化教育,提高培训手段的现代化。
(四)注重素质培养,增强创业创新实力
一要重点加强对民营企业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理论水平、科技创新、实际操作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县域内逐步培养一支专业全面的,有科技攻关能力,勇于大胆创业,并能积极发挥带头作用的民营企业高科技人员队伍,构筑我市民营企业人才高地,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二要加强对民营企业主进行全面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社会诚信与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同时注重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主树立自强意识,坚持不懈地学习。确保民营企业主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如在管理方面,能建立良好的管理基础,逐步用先进手段实现科学管理,特别要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和营销等方面的管理,同时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建立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保护各方合法权益。在诚信方面,能以诚信为本、依法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追求持续发展。
(五)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政府要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设立继续教育资金,用于继续教育重要项目建设、课程开发、继续教育师资及重点人才培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个人和社会力量合理分担和共同支持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民营企业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鼓励民营企业建立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机制,把人才资源当作人才资本来开发经营,从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来看待人才培养。强化民营企业人才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把人才教育培训计划纳入本单位的发展计划,建立企业培训经费的保障制度,按年销售比例投入企业培训。支持民营企业与培养对象签订培养合同协议,让企业在人才培养上舍得投入。鼓励科技含量高的重点民营企业要面向市场,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加大投入来创办重点行业实验室,解决我市重点行业、项目的关键性、共性技术,吸引一批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中高级人才,扩大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与交流,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快稀缺人才培养。
继续教育机构要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各个继续教育机构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想方设法向部门、社会和个人筹措资金,保证继续教育机构建设与办学规模的良性循环。
(六)强化信息管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现有经营管理人才、中高级人才、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培训教师等人才信息库。建立民营企业人才继续教育个人档案,跟踪记录,随时掌握民营企业人才受教育的进展情况,并实行微机化管理。
加快建立我市继续教育服务网站,实现与民营企业、相关部门、各培训机构及行业协会联网,形成一个全方位、畅通快捷的继续教育信息网络,为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打好基础。为全面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及时、准确地了解地缘偏僻、消息闭塞的民营企业发展态势、人才现状及需求培训情况,要建立信息员制度,明确责任。
建立企业联系制度,获取可靠信息。与企业保持长期联系,定期召开企业联谊会、座谈会,通过与企业密切联系,如实掌握企业人才培训需求和培训效果的反馈情况,倾听企业对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人事部门还可以依托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发挥职能作用,采取服务上门等方式,广泛收集企业人才培训信息,有效开展培训活动。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实施的人才培训“订单制”、人才服务“包保制”,倍受企业青睐,促进了民营企业继续培训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