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883年金融风潮中,钱庄深受商家倒账累及之害,成为金融动荡之源,票号却独善其身并一度求得扩张发展。本文从投机、泡沫与金融危机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考察。
[关键词]钱庄,倒账,投机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5—0033—03
1883年金融危机的酿发
1883年至1885年问,上海钱庄连续发生因借款商户经营失败造成倒账而破产倒闭的事件,即1883年上海钱庄倒账风潮。早在1882年冬,上海已显露危机迹象。1882年底《申报》对本年度经济所做的总结中记述道:“倒账既多,则凡被拖累之钱庄亦莫不大受其害。……今年倒账各家可以历指者,如金嘉记源号丝栈倒账银五十六万两,约有四六折光景,朱永盛丝栈倒账九万两,约还八折,广帮如晋丰祥则倒至二万、天成倒一万余、安吉杂货行倒至一万二三千两……总计本年各业倒账约有一百五十万左右。”
而作为此次风潮骤起的标志则是1883年1月12日(光绪八年十二月初四)上海金嘉记源号丝栈的突然倒闭。该丝栈亏折款项56万两,累及大、小钱庄达40多家。加上正值农历年关,票号钱庄年终结算,纷纷催还贷款,商人借贷无着而倒账,最终又造成20家钱庄倒闭。至2月中旬,上海99家钱庄中有44家停业。
银根紧缩,市面不振,商品价格暴跌,股票市场亦受到牵累。1883年9月,市场非常看好的两种股票——开平煤矿股票和招商局股票开始暴跌。开平股票由每股260两下跌至70两,最终跌至29两;招商局股票也跌至34两,与1882年9月相比,股价平均下跌87%。股市动荡必然累及钱庄。当时报载:“南北市各行业及钱庄倒闭者纷纷不绝,大约亏空者多者数十万,少亦数万。”房地产市场也出现滞销。10月中旬,任清朝招商局总办的大商人徐润,因房地产无法脱手,股票下跌,到期的250余万两借款无法清偿而破产,亏欠有业务往来的22家钱庄款项共达100多万两,其中10多家钱庄受累倒闭。11月,“红顶商人”胡光墉(胡雪岩)独资开设的阜康雪记号倒闭,引发了波及全国的钱庄倒闭高潮。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海为发端、进而席卷全国的1883年倒账风潮中,钱庄备受侵凌,纷纷倒闭,而同是中国传统金融业主要组成部分的票号,却基本未受影响,这构成了1883年金融危机中的奇特金融现象。10月30日,山西票号“以本月为限,将放出市面之银百万一起收归,必不再放”。外国银行也“谨慎地减少了他们以往惯常经营的短期贷款业务”。这对钱业无异雪上加霜。自身资金薄弱的钱庄骤然失去数百万资金支持,放款又有巨额倒账,由此大批钱庄落人歇业。
上海金融风潮不仅震动了与上海相邻的城市,并且迅速向沿江、沿海及内陆城市蔓延。镇江大小钱庄相继倒闭,从年初的60家到年底时只剩下15家。1884年,向以“局面甚宏”的巨源钱庄以亏空2万两倒闭。扬州在当年搁浅的钱庄数达17家之多。随着阜康庄倒闭,镇江、扬州钱庄先后共倒68家。金陵的殷实钱庄裕泰、源丰、裕泰永三家钱庄倒闭后,被累闭歇之家层现迭出。汉口源兴顺、源兴永、诚意丰三家钱庄倒闭,致使其他钱庄受累,钱庄数目由十年前的40家减少到20家。1884年初,京师著名钱庄恒兴、恒和、恒利、恒源“四恒”字号倒闭,致使京师钱庄连倒16家。官府不得已只好靠限制取银和昼夜弹压来维持市面。掌管晚清政府财政的大学士翁同龢也曾对这次风潮的巨大冲击感到忧虑,北京“钱铺闭歇者不下百家,街市萧条,小民愁苦,恐酿事端也”。
总之,1883年上海金融危机噩梦般的发生,给上海钱业、上海经济乃至全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和冲击。发人深省的是,同样作为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为何钱庄深受商家倒账累及之害,成为金融体系的动荡之源,而票号却能独善其身呢?
市场投机与泡沫危机
拥有巨资的商家简单而普遍的商业投机是低价买进物品,经过短期贮存或迅即运往其他地方,然后以高价卖出获取巨额利润。此次金融风潮的一大特征即由商业投机失败引起钱庄倒闭而酿成大规模的金融风潮。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沿海和西方商人大多进行丝茶投机。1869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报告:“本国市场对每季最初运到的丝茶所付异乎寻常的价格,对诱发这里不顾一切的投机精神自然有影响,首批到达的产品投放市场时……造成了价格上涨。”同时,“大量的供应货物赶紧运往英国市场,没有几个月,就存货过多,以至在一年剩下的时间内再也恢复不过来”。其结果显然是“大批投机者毋庸置疑的亏本了”。胡光墉的破产纵有政治等若干因素,但不可否认其投机生丝贸易是导致其最终破产的直接原因。他在60年代初通过投机大米生意而获利,80年代初又专注于生丝投机。1881年6月胡光墉买进3000包生丝,1882年5月存货增至8000包,到10月达1.4万包,这自然抬高了上海的丝价。到1882年9月底,上海一级生丝的价格已高涨至17先令4便士,而在伦敦仅值16先令3便士。进入1883年后意大利生丝产量恢复并开始回升。西方商人意识到胡光墉迟早要出售存货,便停止买进。1883年11月,胡光墉不得已开始抛售囤积的生丝,据说当时已损失100万两以上。史料中记载:“频年外洋丝市不振,光墉虽多智,在同光时代世界交通未若今便,不通译者每昧外情,且海陆运输,利权久失,彼能来,我不能往,财货山积,一有腐朽,尽丧其资,于是不得已而贱售,西语谓之拍卖,遂露窘状。”12月5日,声名卓著的阜康庄受累倒闭,“红顶商人”胡雪岩破产。徐润从1861年到1867年充当英国宝顺洋行买办,70年代后投资并经营钱庄、房地产,以及茶叶、生丝、棉布和其他产品等各种店铺。1883年8月3日的《北华捷报》报道,一个农民的年平均收入约为15元;徐润的资产相当于大约316000个农民的年收入,他的资产净值相当于82150个农民的资产。他将主要资金投于上海外国租界的房地产。至1883年初所购土地累计达2900亩,另有已建房产320亩。正是由于在房地产方面的经营过度扩张,1883年11月,徐润在金融上崩溃了。在钱庄主的压力下,徐润交出了他的全部房地产(原价220万两)、企业与当铺的全部股票(约定为现价982530两)用以偿付总额达250万两的债务。大商家破产直接导致金融动荡,与其有业务往来的钱庄或附属于商号的钱庄因银根短缺,“人欠”无着,倒账进而倒闭。
最无所顾忌的投机活动莫过于对新发行股票的投机。股票和房地产是泡沫经济的主要载体。在引入西方股份制的同时,晚清中国掀起了空前的股票风潮。受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开办成功的鼓舞,19世纪80年代初,许多省份试图通过发行股票,以建立合股矿业公司。到1882年,至少有14家这样的新企业成立。许多个体商人和钱庄做这些股票的投机交易。人们甚至“借资购股”,社 会上出现“趋之若骛,一公司出,不问好歹,不察底蕴,股票早已满额,亦麾之不去”的盲目投资景象。当时《申报》报道:
自招商局创办股份以来,风气竟至大开,凡属公司自刊发章程设局招股之后,不须一月而股份全行卖完,亦可见人情之善变,而中国富强之效殆即基此矣。……真买股者少而非真买股者多。通计内地官商家有余资可以出而附股历十年二十年而不动者,屈指可数。试思各公司、各矿局每创一处,其纠资必在二十万至四十万,少亦十万,今乃不下三四十万,而谓凡是股票必有人买,凡卖股票数日即完。……然则股份虽易招集,而其实十之八九皆非真欲买股之人也,非真欲分该公司该矿之利也。……股愈卖愈易,价亦愈涨落不定,而股份从此大坏市面。
疯狂的购买股票导致股票价格暴涨,但是许多新企业并未成立起来,1883年股票价格开始暴跌,许多钱庄蒙受重大损失。1883年10月18日《字林沪报》评论道:导致如此众多的钱庄破产,并非由于个人存户提款太多,“盖尝访诸□□中人究其所以然之故,莫不日为去岁以来各项股票不定而受亏者也”。持续到1884年,股票跌至最低点,开平煤矿股票跌至29两,招商局股票跌至34两。风潮后的一份评论说:
自去岁矿务及各公司大兴广招股份,忽然搁起银数百万两,而支绌情形乃昭然显露矣。当各矿举办之初,不过暂借富商之力,众擎易举,原期大有利于国家;不谓市里奸侩特开售卖股票之风,以致举国狂欢,纳股者非富家藏窖之银,乃市肆流通之宝,而害遂不可胜言矣。……乃今所收股银,大抵皆钱庄汇划之银,平时存放于人有收回之日,一入各公司股份,永无可提之日矣。……将左支右绌,东移西撮之银,以易此无用纸券,一旦债主催逼,无地容身,为伙者亏空店本,为动者累及他人,倒闭纷纷,逋逃累累,而市面不可问矣。因是九月底期,银号、钱庄一律催收,急如星火,以致沪上商局大震,凡往来庄款者皆岌岌可危,虽有无可抵,又本可偿,而提现不能,钱庄之逼一如倒账……
疯狂的股票投机使“巨额资金从商品流通领域转人生产流域,使正常的商品流通受阻”,这是1883年金融风潮的实质。
投机的另一方面是钱业本身的投机心理与投机行为。钱庄的投机性经营术,可归纳为两方面:首先,在出于满足实际需求的银元买卖中,利用“洋厘”等兑换比价的季节性波动,囤积货币以操纵行市并投机牟利。钱庄以提供工商业流动资金为主要业务,而中国近代工商业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和土产、原料出口为主,受农业生产季节的制约,由此工商业流动资金的需求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有些投机钱商在银元需要骤增时囤积银元,故意加剧银根紧缺程度,操纵洋厘上涨超出正常比价,然后抛售牟取暴利。有的钱庄通过囤积银两,人为抬高银拆利息,进行投机牟利。其次为买空卖空,即买卖双方不是出于满足金融市场对货币的实际需求,而是根据各自对日后货币兑换比价涨落的相反估计而进行的货币买卖。双方只是根据估计价与日后行市的正误收取相应的差价,所以是一种赌博性的投机活动。买进的目的就是再卖出,在买卖之中牟取利润。另外,几乎所有的钱庄都接受股票作押,放出贷款,而这些股票在市场上大部分贬值。英国驻上海领事1883年在贸易报告中写道:“(钱庄)放出以本地矿业或其他公司股票作抵押的大量贷款,这些公司大部分还处在初创阶段,钱庄主为证券贬值所困扰,因这些建设项目失败而引起信誉缺乏,是下半年度金融市场银根紧缩的一个原因。”同时,钱业的投机行为与投机心理也反映了钱业经营者原始的经营理念。他们专注于投机倒把生意,只注重眼前利益,对钱业的发展缺乏长远的眼光与规划。
钱庄参与商业投机、股票投机和钱业投机,结果是泡沫式“繁荣”的形成及“繁荣”过后的泡沫破裂。肆无忌惮的经济投机最容易产生泡沫效应。著名经济学家、前美国经济学会会长金德尔伯格定义泡沫经济为:“泡沫状态这个名词,随便一点儿说,就是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开始的价格上升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而对这些资产本身的使用和产生盈利的能力是不感兴趣的。随着涨价常常是预期的逆转,接着就是价格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通常‘繁荣’的时间要比泡沫状态长些,价格、生产和利润的上升也比较温和一些。以后也许接着就是以暴跌(或恐慌)形式出现的危机,或者以繁荣的逐渐消退告终而不发生危机。”中国的经济学家也认为,泡沫经济专指那些由于经济投机活动而导致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的现象。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泡沫、1719—1720年巴黎的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1720年伦敦发生的南海股市泡沫,是近代史上举世共知的几次泡沫危机。1883年上海钱庄倒账风潮与其极具相似性,都是由投机炒作,产生泡沫繁荣,最终由泡沫破裂而导致破产恐慌。
[作者简介]潘晓霞(1979—),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金融史研究。
[责任编辑:倪金荣]
[关键词]钱庄,倒账,投机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5—0033—03
1883年金融危机的酿发
1883年至1885年问,上海钱庄连续发生因借款商户经营失败造成倒账而破产倒闭的事件,即1883年上海钱庄倒账风潮。早在1882年冬,上海已显露危机迹象。1882年底《申报》对本年度经济所做的总结中记述道:“倒账既多,则凡被拖累之钱庄亦莫不大受其害。……今年倒账各家可以历指者,如金嘉记源号丝栈倒账银五十六万两,约有四六折光景,朱永盛丝栈倒账九万两,约还八折,广帮如晋丰祥则倒至二万、天成倒一万余、安吉杂货行倒至一万二三千两……总计本年各业倒账约有一百五十万左右。”
而作为此次风潮骤起的标志则是1883年1月12日(光绪八年十二月初四)上海金嘉记源号丝栈的突然倒闭。该丝栈亏折款项56万两,累及大、小钱庄达40多家。加上正值农历年关,票号钱庄年终结算,纷纷催还贷款,商人借贷无着而倒账,最终又造成20家钱庄倒闭。至2月中旬,上海99家钱庄中有44家停业。
银根紧缩,市面不振,商品价格暴跌,股票市场亦受到牵累。1883年9月,市场非常看好的两种股票——开平煤矿股票和招商局股票开始暴跌。开平股票由每股260两下跌至70两,最终跌至29两;招商局股票也跌至34两,与1882年9月相比,股价平均下跌87%。股市动荡必然累及钱庄。当时报载:“南北市各行业及钱庄倒闭者纷纷不绝,大约亏空者多者数十万,少亦数万。”房地产市场也出现滞销。10月中旬,任清朝招商局总办的大商人徐润,因房地产无法脱手,股票下跌,到期的250余万两借款无法清偿而破产,亏欠有业务往来的22家钱庄款项共达100多万两,其中10多家钱庄受累倒闭。11月,“红顶商人”胡光墉(胡雪岩)独资开设的阜康雪记号倒闭,引发了波及全国的钱庄倒闭高潮。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海为发端、进而席卷全国的1883年倒账风潮中,钱庄备受侵凌,纷纷倒闭,而同是中国传统金融业主要组成部分的票号,却基本未受影响,这构成了1883年金融危机中的奇特金融现象。10月30日,山西票号“以本月为限,将放出市面之银百万一起收归,必不再放”。外国银行也“谨慎地减少了他们以往惯常经营的短期贷款业务”。这对钱业无异雪上加霜。自身资金薄弱的钱庄骤然失去数百万资金支持,放款又有巨额倒账,由此大批钱庄落人歇业。
上海金融风潮不仅震动了与上海相邻的城市,并且迅速向沿江、沿海及内陆城市蔓延。镇江大小钱庄相继倒闭,从年初的60家到年底时只剩下15家。1884年,向以“局面甚宏”的巨源钱庄以亏空2万两倒闭。扬州在当年搁浅的钱庄数达17家之多。随着阜康庄倒闭,镇江、扬州钱庄先后共倒68家。金陵的殷实钱庄裕泰、源丰、裕泰永三家钱庄倒闭后,被累闭歇之家层现迭出。汉口源兴顺、源兴永、诚意丰三家钱庄倒闭,致使其他钱庄受累,钱庄数目由十年前的40家减少到20家。1884年初,京师著名钱庄恒兴、恒和、恒利、恒源“四恒”字号倒闭,致使京师钱庄连倒16家。官府不得已只好靠限制取银和昼夜弹压来维持市面。掌管晚清政府财政的大学士翁同龢也曾对这次风潮的巨大冲击感到忧虑,北京“钱铺闭歇者不下百家,街市萧条,小民愁苦,恐酿事端也”。
总之,1883年上海金融危机噩梦般的发生,给上海钱业、上海经济乃至全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和冲击。发人深省的是,同样作为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为何钱庄深受商家倒账累及之害,成为金融体系的动荡之源,而票号却能独善其身呢?
市场投机与泡沫危机
拥有巨资的商家简单而普遍的商业投机是低价买进物品,经过短期贮存或迅即运往其他地方,然后以高价卖出获取巨额利润。此次金融风潮的一大特征即由商业投机失败引起钱庄倒闭而酿成大规模的金融风潮。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沿海和西方商人大多进行丝茶投机。1869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报告:“本国市场对每季最初运到的丝茶所付异乎寻常的价格,对诱发这里不顾一切的投机精神自然有影响,首批到达的产品投放市场时……造成了价格上涨。”同时,“大量的供应货物赶紧运往英国市场,没有几个月,就存货过多,以至在一年剩下的时间内再也恢复不过来”。其结果显然是“大批投机者毋庸置疑的亏本了”。胡光墉的破产纵有政治等若干因素,但不可否认其投机生丝贸易是导致其最终破产的直接原因。他在60年代初通过投机大米生意而获利,80年代初又专注于生丝投机。1881年6月胡光墉买进3000包生丝,1882年5月存货增至8000包,到10月达1.4万包,这自然抬高了上海的丝价。到1882年9月底,上海一级生丝的价格已高涨至17先令4便士,而在伦敦仅值16先令3便士。进入1883年后意大利生丝产量恢复并开始回升。西方商人意识到胡光墉迟早要出售存货,便停止买进。1883年11月,胡光墉不得已开始抛售囤积的生丝,据说当时已损失100万两以上。史料中记载:“频年外洋丝市不振,光墉虽多智,在同光时代世界交通未若今便,不通译者每昧外情,且海陆运输,利权久失,彼能来,我不能往,财货山积,一有腐朽,尽丧其资,于是不得已而贱售,西语谓之拍卖,遂露窘状。”12月5日,声名卓著的阜康庄受累倒闭,“红顶商人”胡雪岩破产。徐润从1861年到1867年充当英国宝顺洋行买办,70年代后投资并经营钱庄、房地产,以及茶叶、生丝、棉布和其他产品等各种店铺。1883年8月3日的《北华捷报》报道,一个农民的年平均收入约为15元;徐润的资产相当于大约316000个农民的年收入,他的资产净值相当于82150个农民的资产。他将主要资金投于上海外国租界的房地产。至1883年初所购土地累计达2900亩,另有已建房产320亩。正是由于在房地产方面的经营过度扩张,1883年11月,徐润在金融上崩溃了。在钱庄主的压力下,徐润交出了他的全部房地产(原价220万两)、企业与当铺的全部股票(约定为现价982530两)用以偿付总额达250万两的债务。大商家破产直接导致金融动荡,与其有业务往来的钱庄或附属于商号的钱庄因银根短缺,“人欠”无着,倒账进而倒闭。
最无所顾忌的投机活动莫过于对新发行股票的投机。股票和房地产是泡沫经济的主要载体。在引入西方股份制的同时,晚清中国掀起了空前的股票风潮。受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开办成功的鼓舞,19世纪80年代初,许多省份试图通过发行股票,以建立合股矿业公司。到1882年,至少有14家这样的新企业成立。许多个体商人和钱庄做这些股票的投机交易。人们甚至“借资购股”,社 会上出现“趋之若骛,一公司出,不问好歹,不察底蕴,股票早已满额,亦麾之不去”的盲目投资景象。当时《申报》报道:
自招商局创办股份以来,风气竟至大开,凡属公司自刊发章程设局招股之后,不须一月而股份全行卖完,亦可见人情之善变,而中国富强之效殆即基此矣。……真买股者少而非真买股者多。通计内地官商家有余资可以出而附股历十年二十年而不动者,屈指可数。试思各公司、各矿局每创一处,其纠资必在二十万至四十万,少亦十万,今乃不下三四十万,而谓凡是股票必有人买,凡卖股票数日即完。……然则股份虽易招集,而其实十之八九皆非真欲买股之人也,非真欲分该公司该矿之利也。……股愈卖愈易,价亦愈涨落不定,而股份从此大坏市面。
疯狂的购买股票导致股票价格暴涨,但是许多新企业并未成立起来,1883年股票价格开始暴跌,许多钱庄蒙受重大损失。1883年10月18日《字林沪报》评论道:导致如此众多的钱庄破产,并非由于个人存户提款太多,“盖尝访诸□□中人究其所以然之故,莫不日为去岁以来各项股票不定而受亏者也”。持续到1884年,股票跌至最低点,开平煤矿股票跌至29两,招商局股票跌至34两。风潮后的一份评论说:
自去岁矿务及各公司大兴广招股份,忽然搁起银数百万两,而支绌情形乃昭然显露矣。当各矿举办之初,不过暂借富商之力,众擎易举,原期大有利于国家;不谓市里奸侩特开售卖股票之风,以致举国狂欢,纳股者非富家藏窖之银,乃市肆流通之宝,而害遂不可胜言矣。……乃今所收股银,大抵皆钱庄汇划之银,平时存放于人有收回之日,一入各公司股份,永无可提之日矣。……将左支右绌,东移西撮之银,以易此无用纸券,一旦债主催逼,无地容身,为伙者亏空店本,为动者累及他人,倒闭纷纷,逋逃累累,而市面不可问矣。因是九月底期,银号、钱庄一律催收,急如星火,以致沪上商局大震,凡往来庄款者皆岌岌可危,虽有无可抵,又本可偿,而提现不能,钱庄之逼一如倒账……
疯狂的股票投机使“巨额资金从商品流通领域转人生产流域,使正常的商品流通受阻”,这是1883年金融风潮的实质。
投机的另一方面是钱业本身的投机心理与投机行为。钱庄的投机性经营术,可归纳为两方面:首先,在出于满足实际需求的银元买卖中,利用“洋厘”等兑换比价的季节性波动,囤积货币以操纵行市并投机牟利。钱庄以提供工商业流动资金为主要业务,而中国近代工商业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和土产、原料出口为主,受农业生产季节的制约,由此工商业流动资金的需求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有些投机钱商在银元需要骤增时囤积银元,故意加剧银根紧缺程度,操纵洋厘上涨超出正常比价,然后抛售牟取暴利。有的钱庄通过囤积银两,人为抬高银拆利息,进行投机牟利。其次为买空卖空,即买卖双方不是出于满足金融市场对货币的实际需求,而是根据各自对日后货币兑换比价涨落的相反估计而进行的货币买卖。双方只是根据估计价与日后行市的正误收取相应的差价,所以是一种赌博性的投机活动。买进的目的就是再卖出,在买卖之中牟取利润。另外,几乎所有的钱庄都接受股票作押,放出贷款,而这些股票在市场上大部分贬值。英国驻上海领事1883年在贸易报告中写道:“(钱庄)放出以本地矿业或其他公司股票作抵押的大量贷款,这些公司大部分还处在初创阶段,钱庄主为证券贬值所困扰,因这些建设项目失败而引起信誉缺乏,是下半年度金融市场银根紧缩的一个原因。”同时,钱业的投机行为与投机心理也反映了钱业经营者原始的经营理念。他们专注于投机倒把生意,只注重眼前利益,对钱业的发展缺乏长远的眼光与规划。
钱庄参与商业投机、股票投机和钱业投机,结果是泡沫式“繁荣”的形成及“繁荣”过后的泡沫破裂。肆无忌惮的经济投机最容易产生泡沫效应。著名经济学家、前美国经济学会会长金德尔伯格定义泡沫经济为:“泡沫状态这个名词,随便一点儿说,就是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开始的价格上升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而对这些资产本身的使用和产生盈利的能力是不感兴趣的。随着涨价常常是预期的逆转,接着就是价格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通常‘繁荣’的时间要比泡沫状态长些,价格、生产和利润的上升也比较温和一些。以后也许接着就是以暴跌(或恐慌)形式出现的危机,或者以繁荣的逐渐消退告终而不发生危机。”中国的经济学家也认为,泡沫经济专指那些由于经济投机活动而导致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的现象。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泡沫、1719—1720年巴黎的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1720年伦敦发生的南海股市泡沫,是近代史上举世共知的几次泡沫危机。1883年上海钱庄倒账风潮与其极具相似性,都是由投机炒作,产生泡沫繁荣,最终由泡沫破裂而导致破产恐慌。
[作者简介]潘晓霞(1979—),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金融史研究。
[责任编辑:倪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