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惊天动地的强震,10米浪高的巨大海啸,火山爆发,城市火灾不断……在接近2012的日子,电影《日本沉没》中“悲惨”的科学幻想,就像上演了一场“现实版”。
3月11日,日本遭遇1200年不遇的9级地震,让日本久已担心的梦魇越来越接近现实。这是有正式记录以来日本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日本首相菅直人表示,此次地震等一系列灾害是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危机。
上帝连锁性的惩罚,让人类感受到自身异常得渺小。自3月12日晚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爆炸之后,核电站的连连告急更是加深了人们的恐慌。现在的日本已经掉进“原子深渊”。显而易见,1945年后的日本对核能是一种又爱又恨的态度。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福岛第一核电站的1号机组和3号机组的泄漏虽仍在控制之中,不至于很快出现灾难性后果。但要真正解除险情,并且做好后续处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对于身处彼岸的中国而言,这一事件无论如何结局,都将是弥足珍贵的一课。虽然在可控的情况下,即使风向弄人,在飘洋过海之后,能够影响到内地的放射性物质,应该是微乎其微。但我们丝毫不应该有隔岸观火的心态,尤其是对于中国核电行业而言,潜在的影响,无论如何都不能低估。
应当看到,此次事故为人们进行核科普提供契机的同时,也为世界核技术领域带来了一个新课题——在未来核电站设计时,需要将地震与海啸的叠加作用考虑进去,在沿海与地震频发地方更是如此。正如美国《纽约时报》所写,福岛事故,很可能将重新改写整个核电图景。
持续升温的核电站危机
地震发生后,日本全国共有4座核电站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共有11座核反应堆停止运转。
4座受影响的核电站分别是距东京约200公里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和第二核电站,距东京约120公里的东海第二核电站,以及距东京约250公里的女川核电站,这4座核电站均位于东京以北或东北。
因地震造成核电站操作系统的普通和应急供电全部中断,福岛第一和第二核电站的6个核反应堆冷却系统失灵,进入“紧急状态”。
复旦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教授袁竹书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核电站的反应堆与一般的煤气灶不同。停堆只能说明反应堆的连锁裂变反应停止了,但实际上它的燃料棒里还有部分铀235在裂变,这就会产生热量。
形象地说,核电站就是一个巨大的水壶。核反应堆本身就是能量源,负责产生热量发电。在受控制的裂变反应中,温度可达到数百度。热量由铀等放射性材料的原子发生核裂变产生。这一过程不仅会产生热量,同时也会产生辐射和放射性副产品。通过放射性衰变,放射性副产品也会产生热量。
也就是说,人们无法立即关闭原子反应堆。炽热的燃料棒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冷却,需要使用足够的冷却剂才能做到这一点。
袁竹书强调,如果不采取措施冷却,这些热量足以熔化反应堆芯,导致核燃料泄漏,提高爆炸的可能性。他表示,在冷却系统全部失效的情况下,一般使用两种措施,“第一就是把平时密封的阀门打开,直接排气来降低气压。第二种就是用高压泵把海水灌注到反应堆堆芯进行冷却。”
显然,日本政府也是这么做的。但遗憾的是,当地时间12日下午15时许以及14日上午11时左右,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和3号机组相继传出爆炸声,上空升起大量浓烟。
据悉,1号机组和3号机组都是由于反应堆水位降低,很可能发生了“堆芯熔毁”。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于14日表示,3号机组的爆炸和此前1号机组的爆炸同属氢气爆炸,并非核爆炸。
而3号反应堆的问题更祸不单行,因为“氢气爆炸”和“堆芯熔毁”如果引发核泄漏,除了铀之外,还有钚。绿色和平组织的能源顾问解释:“钚是一种用于反应堆发电的特殊燃料,钚释放到环境中,对健康危害更大,包括更高的潜在癌症发生率。”
目前,日本政府也把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的人员疏散范围由原来的方圆10公里扩大至20公里,把福岛第二核电站周围的人员疏散范围由3公里提升至10公里。
可惜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核反应堆冷却水的水位14日下午曾急剧下降,以致核燃料棒完全露出水面。在东京电力公司向反应堆内注入海水之后,水位于晚上9时34分恢复到燃料棒一半的位置。但在当晚11时左右,核反应堆内释放气体降压的安全阀门关闭,致使内部压力升高。冷却水位随即急剧下降,核燃料棒再次完全裸露,反应堆芯处于空烧状态。
15日早晨,其2号机组又传出爆炸声。负责核电站运营的东京电力开始撤离部分工作人员。据东京电力公司报告,事发时间为6时10分左右,可能是2号机组反应堆的控制压力池出现损坏。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说,2号机组的核燃料棒露出水面约2.7米,露出长度差不多是核燃料棒的一半。发生爆炸声后不久,福岛第一核电站四周监测到965.5毫希的辐射,之后下降到882毫希。上述辐射数值不会立即对人体产生影响。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15日早晨也表示,覆盖2号机组核反应堆的设备一部分出现了损坏,核反应堆容器有无法完全密封辐射的可能性,核电站周边的辐射水平没有显著上升,不会立即对附近居民的健康产生影响。据悉,目前海水注入工作仍在继续,反应堆未见大变化。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前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副主任郁祖盛告诉《新民周刊》:“现在实际上就是冷却和升温在拼比。如果人为的冷却能够压过升温,那么整个堆的压力就会降下来。即使打开阀门排气会产生放射性扩散,也是一种有序的、人工控制的放射性释放。从我们的专业角度预计,它的影響可能是近程的。”
同时,日本专家表示,海水灌入是目前冷却反应堆的最佳方法,但海水中的硼元素将不可避免地腐蚀反应堆,这一昂贵的设备恐将彻底报废。
对此,郁祖盛深有同感:“灌注海水与打开阀门排气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这是舍车保帅的做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安全壳的完整性,不然就会变成无序释放。”但他表示,虽然日本政府初步确定此次核泄漏事故为4级,即造成“局部性危害”,“但如果这么多堆都排放,恐怕事故会升级。”
就在记者截稿时获悉,当地时间15日11点,日本方面举行发布会通报最新核电站情况时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4号机起火,随后被迅速扑灭。而据共同社,继中午刚刚公布的“东京放射性辐射超标”之后,又有两个县出现超标——位于本州岛中部的千叶县两度检测到正常水平2到4倍的放射量;关东地区枥木县首府宇都宫的辐射水平达到正常时候的33倍。日本内阁已宣布在福岛核电站30公里半径范围内设禁飞区。
切尔诺贝利悲剧不会重演
核泄漏事故可以说是核电厂的噩梦。
1979年的美国三里岛核事故被定为5级,当时由于制冷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至少15万居民被迫撤离;而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更被定为最高级7级。当时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导致8吨放射性物质泄漏,直接污染核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320多万人受到辐射,影响至今仍未彻底消除。
在采访中,所有专家均表示,人们大可不必为切尔诺贝利的悲剧是否会重演而担心,“切尔诺贝利是在低功率的温高压情况下突然失控,所以它的喷射流是能直接上升到几千公里高空,通过大气环流进行远程扩散,属于高架传播。”
日本现在可以做的是,重新思考需要什么样的核工业。福岛第一核电站已经运行了40年,整座电站未来非常有可能被停用。如果日本必须拥有核反应堆,就必须建造现代化的反应堆(目前日本核电站采用的都是二代核技术),能够经受住的地震级别要远远超过几十年前过度乐观的规划者的设想。后备发电机组,以及核电站的其他“周边”设施几乎与核心反应堆本身同样重要,应该相应地进行建造或重建。
日本首相菅直人将此次灾难称为日本战后最严峻的危机,不过日本也可以从中收获一些正面的信息。公众的反应——镇定、尊严、慷慨——显示了日本社会令人难以置信的韧性。虽然死亡人数可能会急剧上升,但鉴于日本準备周密,同样规模的自然灾害如果发生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几乎可以肯定伤亡人数会高得多。如果在当下的危机结束后,日本能对本国的核工业进行彻底而诚恳的反思,则又能从废墟中收获一条积极的教训。
“宝贵一课”
早在1997年的一部纪录片《前线》里,请很多公民写下了他们从“核能”联想到的东西。他们的答案是:灾难、烦恼、厌恶、危险,以及辐射。
从历史上看,每一次核电事故都会伴随着核电发展的“低谷期”。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核事故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事故,这两次核电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事故,引发人们对于核电的忧虑,此前已经“狂飙突进”了将近20年的全球核电发展很快来了个“急刹车”。
数据显示,两次事故后的20多年间,全球新投运的核电机组仅110多台,而同期关闭的核电机组却高达80台以上,实际等于20年间新增核电机组30台左右。作为对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投入运营的核电机组高达417台,其中大约有350台至今仍在服役。
然而,时光无法倒流。从上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E=mc2,之后由这个简洁公式所揭示的原子中的巨大能量逐渐变成了现实。1942年12月2日15点20分,在芝加哥大学西操场上,物理学家费米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可控原子反应堆。1954年6月27日,苏联在奥布宁斯克建成世界第一座电功率5MW试验电厂。1957年,美国建成电功率为90MW的西平港原型核电厂。不管人类是否愿意,有没有做好准备,清洁的、绿色的,让人欢喜又让人忧的核能登场了。
其实,核能虽然看上去很高科技,却并不神秘,《辛普森的一家》中,辛普森便是一位核安全检查员。这位世界上最著名的核安全检查员曾说:“仁慈而万能的上帝,感谢你赐予我们核能——世界上最清洁的能源,仅次于太阳能。当然了,太阳能只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家伙痴人说梦罢了。阿门!”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全世界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展所有的非再生能源是刻不容缓的。但风能、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在利用上目前主要存在两大问题,郁祖盛说:“第一是转化效率低和成本高,第二就是受地域和天气制约。所以真正能够解决能源结构和抗污染问题,唯一能够大规模地以工业化的方式来解决的,到目前为止只有核电。这个方向,我相信,全世界不管是什么政党的执政者都看清楚了。”
他表示,目前我国尚未监测出空气中辐射性存在异常。“从现在的情况看,对我国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甚至说是没有影响。但事故还在发展,所以我们现在不能说是完全乐观,完全没有问题的。下结论可能还需要几天。”
于中国而言,核电起步也晚;第一个核电机组,一直到1991年才正式并网发电,至今还不足20年。福岛事故的发生,无疑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窗口,去更好地理解核电业的复杂性,以及潜在影响的广度。更何况,中国核电正处在一个从适度发展到积极发展的重要关头。在这样的关头,多一些参照系,总是件好事。
确实,“安全性”是笼罩在核电产业头上的最大的阴影。如何在确保核设施安全性与满足能源需求之间取得平衡,是中国核电大发展过程中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
但郁祖盛认为,此次福岛事故不应该成为动摇我们发展核电的一个理由,很可能一二十年之后,我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核电大国。“我们需要做的是怎么冷静地吸取教训:一是要审核我们所有的厂址选择中,设防标准是否足够保守。第二,三代技术肯定比二代技术有更强的设防能力,在我们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更突出这方面的因素。二代的核电厂应该在总量上有所预控。另外它的设防标准应该就要仔细的严格审查。”
同时,他强调,我国的发展速度应该适应于我们的准备能力。“不要去做我们准备不足,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这是要出问题的。我觉得还是要稳扎稳打。核电发展是不能搞所谓的大跃进的。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速度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对此,袁竹书的看法是,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基本已经能够安全地使用核能,“但这次非常特殊的情况,可能超出了人们的预期。福岛事故,会使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来促使核技术进一步地改进”。
目前,中国已经并网发电的核电机组是11个。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在建的为20个机组,占到了全球在建机组的近四成。除了中国之外,印度和俄罗斯也都对于发展核电颇为积极。
应当承认,中国的核电发展,从技术和监管上起点并不低。无论是自主研发的,还是来自法国、俄罗斯以及美国的,在安全性上都远超此次发生事故的福岛核电机组。而在国家核安全局的牵头下,中国的核电安全规范,也完全满足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要求。过去20年来,未出现任何导致放射性外泄的安全事故,就是一个例证。
根据《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到2020年中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4%,核电年发电量达到2600亿~2800亿千瓦时。包括红沿河、宁德、阳江、广西防城港以及田湾5、6号机组,岭澳二期2号机等项目将采用“二代加”核电技术;广东台山核电站将采用法国阿海珐公司提供的EPR技术;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将采用AP1000技术。未来,中国核电将出现AP1000、法国EPR、中国自主研发的“二代加”等三类技术并存的情况。
但作为国家整体而言,核电发展一定要留有余地。不能让监管者或者经营者、建设者有疲于奔命的的感觉。
郁祖盛指出,在中国核电选址中,规避地震带是一个前提条件。“但这不代表持续监测就无意义,要知道,我们很难说已经对所有断层都有了百分之百的了解。”
还有专家表示,在内地建设核电站,一般是采取河水或者说江水降温。因此,一旦发生事故,对于水源地可能会造成污染。对此,人们一定要有最坏情况预案;不能因为过于相信技术,而疏于演练和防范。
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好核电安全的科学普及,以及信息公开工作。通过增加透明度,来最终消除公众不必要的恐慌。一味回避安全问题,短期之内或有利于项目推进,但长期而言,只会使得整个行业付出更大的代价。此外,核电站的退役,也是一个必须从规划之初就必须严肃考虑的问题。
3月11日,日本遭遇1200年不遇的9级地震,让日本久已担心的梦魇越来越接近现实。这是有正式记录以来日本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日本首相菅直人表示,此次地震等一系列灾害是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危机。
上帝连锁性的惩罚,让人类感受到自身异常得渺小。自3月12日晚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爆炸之后,核电站的连连告急更是加深了人们的恐慌。现在的日本已经掉进“原子深渊”。显而易见,1945年后的日本对核能是一种又爱又恨的态度。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福岛第一核电站的1号机组和3号机组的泄漏虽仍在控制之中,不至于很快出现灾难性后果。但要真正解除险情,并且做好后续处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对于身处彼岸的中国而言,这一事件无论如何结局,都将是弥足珍贵的一课。虽然在可控的情况下,即使风向弄人,在飘洋过海之后,能够影响到内地的放射性物质,应该是微乎其微。但我们丝毫不应该有隔岸观火的心态,尤其是对于中国核电行业而言,潜在的影响,无论如何都不能低估。
应当看到,此次事故为人们进行核科普提供契机的同时,也为世界核技术领域带来了一个新课题——在未来核电站设计时,需要将地震与海啸的叠加作用考虑进去,在沿海与地震频发地方更是如此。正如美国《纽约时报》所写,福岛事故,很可能将重新改写整个核电图景。
持续升温的核电站危机
地震发生后,日本全国共有4座核电站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共有11座核反应堆停止运转。
4座受影响的核电站分别是距东京约200公里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和第二核电站,距东京约120公里的东海第二核电站,以及距东京约250公里的女川核电站,这4座核电站均位于东京以北或东北。
因地震造成核电站操作系统的普通和应急供电全部中断,福岛第一和第二核电站的6个核反应堆冷却系统失灵,进入“紧急状态”。
复旦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教授袁竹书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核电站的反应堆与一般的煤气灶不同。停堆只能说明反应堆的连锁裂变反应停止了,但实际上它的燃料棒里还有部分铀235在裂变,这就会产生热量。
形象地说,核电站就是一个巨大的水壶。核反应堆本身就是能量源,负责产生热量发电。在受控制的裂变反应中,温度可达到数百度。热量由铀等放射性材料的原子发生核裂变产生。这一过程不仅会产生热量,同时也会产生辐射和放射性副产品。通过放射性衰变,放射性副产品也会产生热量。
也就是说,人们无法立即关闭原子反应堆。炽热的燃料棒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冷却,需要使用足够的冷却剂才能做到这一点。
袁竹书强调,如果不采取措施冷却,这些热量足以熔化反应堆芯,导致核燃料泄漏,提高爆炸的可能性。他表示,在冷却系统全部失效的情况下,一般使用两种措施,“第一就是把平时密封的阀门打开,直接排气来降低气压。第二种就是用高压泵把海水灌注到反应堆堆芯进行冷却。”
显然,日本政府也是这么做的。但遗憾的是,当地时间12日下午15时许以及14日上午11时左右,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和3号机组相继传出爆炸声,上空升起大量浓烟。
据悉,1号机组和3号机组都是由于反应堆水位降低,很可能发生了“堆芯熔毁”。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于14日表示,3号机组的爆炸和此前1号机组的爆炸同属氢气爆炸,并非核爆炸。
而3号反应堆的问题更祸不单行,因为“氢气爆炸”和“堆芯熔毁”如果引发核泄漏,除了铀之外,还有钚。绿色和平组织的能源顾问解释:“钚是一种用于反应堆发电的特殊燃料,钚释放到环境中,对健康危害更大,包括更高的潜在癌症发生率。”
目前,日本政府也把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的人员疏散范围由原来的方圆10公里扩大至20公里,把福岛第二核电站周围的人员疏散范围由3公里提升至10公里。
可惜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核反应堆冷却水的水位14日下午曾急剧下降,以致核燃料棒完全露出水面。在东京电力公司向反应堆内注入海水之后,水位于晚上9时34分恢复到燃料棒一半的位置。但在当晚11时左右,核反应堆内释放气体降压的安全阀门关闭,致使内部压力升高。冷却水位随即急剧下降,核燃料棒再次完全裸露,反应堆芯处于空烧状态。
15日早晨,其2号机组又传出爆炸声。负责核电站运营的东京电力开始撤离部分工作人员。据东京电力公司报告,事发时间为6时10分左右,可能是2号机组反应堆的控制压力池出现损坏。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说,2号机组的核燃料棒露出水面约2.7米,露出长度差不多是核燃料棒的一半。发生爆炸声后不久,福岛第一核电站四周监测到965.5毫希的辐射,之后下降到882毫希。上述辐射数值不会立即对人体产生影响。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15日早晨也表示,覆盖2号机组核反应堆的设备一部分出现了损坏,核反应堆容器有无法完全密封辐射的可能性,核电站周边的辐射水平没有显著上升,不会立即对附近居民的健康产生影响。据悉,目前海水注入工作仍在继续,反应堆未见大变化。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前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副主任郁祖盛告诉《新民周刊》:“现在实际上就是冷却和升温在拼比。如果人为的冷却能够压过升温,那么整个堆的压力就会降下来。即使打开阀门排气会产生放射性扩散,也是一种有序的、人工控制的放射性释放。从我们的专业角度预计,它的影響可能是近程的。”
同时,日本专家表示,海水灌入是目前冷却反应堆的最佳方法,但海水中的硼元素将不可避免地腐蚀反应堆,这一昂贵的设备恐将彻底报废。
对此,郁祖盛深有同感:“灌注海水与打开阀门排气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这是舍车保帅的做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安全壳的完整性,不然就会变成无序释放。”但他表示,虽然日本政府初步确定此次核泄漏事故为4级,即造成“局部性危害”,“但如果这么多堆都排放,恐怕事故会升级。”
就在记者截稿时获悉,当地时间15日11点,日本方面举行发布会通报最新核电站情况时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4号机起火,随后被迅速扑灭。而据共同社,继中午刚刚公布的“东京放射性辐射超标”之后,又有两个县出现超标——位于本州岛中部的千叶县两度检测到正常水平2到4倍的放射量;关东地区枥木县首府宇都宫的辐射水平达到正常时候的33倍。日本内阁已宣布在福岛核电站30公里半径范围内设禁飞区。
切尔诺贝利悲剧不会重演
核泄漏事故可以说是核电厂的噩梦。
1979年的美国三里岛核事故被定为5级,当时由于制冷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至少15万居民被迫撤离;而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更被定为最高级7级。当时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导致8吨放射性物质泄漏,直接污染核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320多万人受到辐射,影响至今仍未彻底消除。
在采访中,所有专家均表示,人们大可不必为切尔诺贝利的悲剧是否会重演而担心,“切尔诺贝利是在低功率的温高压情况下突然失控,所以它的喷射流是能直接上升到几千公里高空,通过大气环流进行远程扩散,属于高架传播。”
日本现在可以做的是,重新思考需要什么样的核工业。福岛第一核电站已经运行了40年,整座电站未来非常有可能被停用。如果日本必须拥有核反应堆,就必须建造现代化的反应堆(目前日本核电站采用的都是二代核技术),能够经受住的地震级别要远远超过几十年前过度乐观的规划者的设想。后备发电机组,以及核电站的其他“周边”设施几乎与核心反应堆本身同样重要,应该相应地进行建造或重建。
日本首相菅直人将此次灾难称为日本战后最严峻的危机,不过日本也可以从中收获一些正面的信息。公众的反应——镇定、尊严、慷慨——显示了日本社会令人难以置信的韧性。虽然死亡人数可能会急剧上升,但鉴于日本準备周密,同样规模的自然灾害如果发生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几乎可以肯定伤亡人数会高得多。如果在当下的危机结束后,日本能对本国的核工业进行彻底而诚恳的反思,则又能从废墟中收获一条积极的教训。
“宝贵一课”
早在1997年的一部纪录片《前线》里,请很多公民写下了他们从“核能”联想到的东西。他们的答案是:灾难、烦恼、厌恶、危险,以及辐射。
从历史上看,每一次核电事故都会伴随着核电发展的“低谷期”。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核事故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事故,这两次核电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事故,引发人们对于核电的忧虑,此前已经“狂飙突进”了将近20年的全球核电发展很快来了个“急刹车”。
数据显示,两次事故后的20多年间,全球新投运的核电机组仅110多台,而同期关闭的核电机组却高达80台以上,实际等于20年间新增核电机组30台左右。作为对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投入运营的核电机组高达417台,其中大约有350台至今仍在服役。
然而,时光无法倒流。从上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E=mc2,之后由这个简洁公式所揭示的原子中的巨大能量逐渐变成了现实。1942年12月2日15点20分,在芝加哥大学西操场上,物理学家费米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可控原子反应堆。1954年6月27日,苏联在奥布宁斯克建成世界第一座电功率5MW试验电厂。1957年,美国建成电功率为90MW的西平港原型核电厂。不管人类是否愿意,有没有做好准备,清洁的、绿色的,让人欢喜又让人忧的核能登场了。
其实,核能虽然看上去很高科技,却并不神秘,《辛普森的一家》中,辛普森便是一位核安全检查员。这位世界上最著名的核安全检查员曾说:“仁慈而万能的上帝,感谢你赐予我们核能——世界上最清洁的能源,仅次于太阳能。当然了,太阳能只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家伙痴人说梦罢了。阿门!”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全世界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展所有的非再生能源是刻不容缓的。但风能、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在利用上目前主要存在两大问题,郁祖盛说:“第一是转化效率低和成本高,第二就是受地域和天气制约。所以真正能够解决能源结构和抗污染问题,唯一能够大规模地以工业化的方式来解决的,到目前为止只有核电。这个方向,我相信,全世界不管是什么政党的执政者都看清楚了。”
他表示,目前我国尚未监测出空气中辐射性存在异常。“从现在的情况看,对我国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甚至说是没有影响。但事故还在发展,所以我们现在不能说是完全乐观,完全没有问题的。下结论可能还需要几天。”
于中国而言,核电起步也晚;第一个核电机组,一直到1991年才正式并网发电,至今还不足20年。福岛事故的发生,无疑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窗口,去更好地理解核电业的复杂性,以及潜在影响的广度。更何况,中国核电正处在一个从适度发展到积极发展的重要关头。在这样的关头,多一些参照系,总是件好事。
确实,“安全性”是笼罩在核电产业头上的最大的阴影。如何在确保核设施安全性与满足能源需求之间取得平衡,是中国核电大发展过程中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
但郁祖盛认为,此次福岛事故不应该成为动摇我们发展核电的一个理由,很可能一二十年之后,我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核电大国。“我们需要做的是怎么冷静地吸取教训:一是要审核我们所有的厂址选择中,设防标准是否足够保守。第二,三代技术肯定比二代技术有更强的设防能力,在我们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更突出这方面的因素。二代的核电厂应该在总量上有所预控。另外它的设防标准应该就要仔细的严格审查。”
同时,他强调,我国的发展速度应该适应于我们的准备能力。“不要去做我们准备不足,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这是要出问题的。我觉得还是要稳扎稳打。核电发展是不能搞所谓的大跃进的。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速度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对此,袁竹书的看法是,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基本已经能够安全地使用核能,“但这次非常特殊的情况,可能超出了人们的预期。福岛事故,会使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来促使核技术进一步地改进”。
目前,中国已经并网发电的核电机组是11个。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在建的为20个机组,占到了全球在建机组的近四成。除了中国之外,印度和俄罗斯也都对于发展核电颇为积极。
应当承认,中国的核电发展,从技术和监管上起点并不低。无论是自主研发的,还是来自法国、俄罗斯以及美国的,在安全性上都远超此次发生事故的福岛核电机组。而在国家核安全局的牵头下,中国的核电安全规范,也完全满足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要求。过去20年来,未出现任何导致放射性外泄的安全事故,就是一个例证。
根据《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到2020年中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4%,核电年发电量达到2600亿~2800亿千瓦时。包括红沿河、宁德、阳江、广西防城港以及田湾5、6号机组,岭澳二期2号机等项目将采用“二代加”核电技术;广东台山核电站将采用法国阿海珐公司提供的EPR技术;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将采用AP1000技术。未来,中国核电将出现AP1000、法国EPR、中国自主研发的“二代加”等三类技术并存的情况。
但作为国家整体而言,核电发展一定要留有余地。不能让监管者或者经营者、建设者有疲于奔命的的感觉。
郁祖盛指出,在中国核电选址中,规避地震带是一个前提条件。“但这不代表持续监测就无意义,要知道,我们很难说已经对所有断层都有了百分之百的了解。”
还有专家表示,在内地建设核电站,一般是采取河水或者说江水降温。因此,一旦发生事故,对于水源地可能会造成污染。对此,人们一定要有最坏情况预案;不能因为过于相信技术,而疏于演练和防范。
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好核电安全的科学普及,以及信息公开工作。通过增加透明度,来最终消除公众不必要的恐慌。一味回避安全问题,短期之内或有利于项目推进,但长期而言,只会使得整个行业付出更大的代价。此外,核电站的退役,也是一个必须从规划之初就必须严肃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