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生质疑时机,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来源 :语文世界(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t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但有时目的性过强,效果与时机把握不好,使质疑流于形式。请大家看看下面的例子。
  在讲授《一双手》一课时,一个教师先让学生就题目进行质疑,当学生问“这是怎样的一双手”时,教师马上让全班一起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到了课中,教师出示文中主人公双手的图片再次让学生质疑,学生的问题依然十分集中:“这双手怎么成了这样?”接下来,教师的教学就以这个问题贯穿始终。整堂课看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自己解决问题。但真正走进文本,你会发现,其实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初读课文之后,对于这双手的形成原因应该有所感知。因此,学生这样的质疑便流于形式。
  像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如何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使质疑更有实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课堂伊始:营造开放的氛围让学生问出真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伊始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逐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与北极狼为友的科学家》一课时,我在课前请学生自由质疑,学生的问题有的指向文中的四字词语,如:“冷酷凶残”“缠绵温柔”的意思,这样的问题基本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还有一部分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嗥叫”和“嚎叫”的区别、“仓皇逃走”的“皇”为什么不用“惶”等问题。显然,这样的问题虽然也集中在字词部分,却有了一定的深度。学生更多的疑问,则集中在内容上:“既然北极狼是最冷酷凶残的野兽,怎么能够和毕赖恩建立深厚的情谊呢?这不是前后矛盾吗?”“为什么狼与人之间能够如此信任对方呢?”“他们是怎样建立起这种情谊的?”显然,学生对人与狼之间这段感情颇为好奇,想一探究竟。
  通过上例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疑问也不一样。对此,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敢问、善问的习惯;同时,教师还要教学生质疑的方法。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不同的文章,从内容、写法等方面进行质疑。比如内容方面,可以紧扣题眼质疑,还可以从文中的细节描写、重点词语和过渡句等方面进行质疑,或者围绕中心句或中心思想进行质疑。总之,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文本的关键点,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从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
  这样,通过课初的充分质疑、细致梳理,培养学生提问的层次性和连续性,使学生的质疑为教师的教学指明方向,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之中:紧抓关键情节让学生问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质疑”不是教师的“精心提问”,而是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问。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同样要注重为学生创设形成问题的条件,培养学生学中思、学中问的习惯。
  教师可以用暗示性、提示性的问题或知识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以展示文章中前后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之处,激发学生生疑,共同研究;还可以提出有争议的观点、有创意的假设或有趣味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教师通过语言文字、视频直观再现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处境之危急、人们之慌乱,学生自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唯有船长能够如此镇定?为什么当人们选择逃生之后船长却放弃了生命?他对“诺曼底号”为什么会有这样深厚的感情?为什么文中插图上船长的表情是那样的坚毅、义无反顾……有了这些有深度的疑问,学生就会主动在关注船长外在行为之时更注重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切身体会人物的所思所想,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思想也会变得更加深刻。
  教师在课堂之中抓住关键情节,循循善诱,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和质疑技巧。
  三、教学之末:课堂的延展让学生形成新问题
  为了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那么,课末的质疑就要注重留白激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在扩展阅读或比较阅读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疑点,将课堂进行延展,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瀑布》一课时,这首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山寨”为题,诗中却并没有具体描写山寨的样子;而依据上课前的观察,我发现诸如山寨的样子、山寨人的生活才是学生最想了解的问题。
  显然,处理这些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教师讲解,但仅仅靠讲解,即使解释得再清楚,学生也只能了解具体的知识,做到“学会”,没有深思;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依然需要依靠别人讲解,自己独立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仍然没有得到锻炼。如何激发他们形成新的疑问,并能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就成为我重点关注的内容。
  因此,在课堂上,对这些问题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在课末分为几个层次引领学生初步解决疑问,并形成新的问题:首先在讲到“到处林遮树掩,青藤垂挂屋檐……”一句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想象:在茂密的树林中还会有什么样的美景?我借助图片、语言文字训练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山寨的美丽与神秘,从而激发他们对山寨的期待与向往;接着,我告诉学生因为我国地域广阔,山寨的分布、种类不可能一一详尽介绍,借助图片、资料等形式揭开山寨神秘的面纱,引发学生进一步探寻山寨秘密的兴趣,使课堂自然得以向外延展,切实做到留疑不留结。
  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把握好这样几个关键的质疑时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多疑、善疑、质疑、探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使他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我们的阅读教学实效就一定会提高。
其他文献
根据工艺及设备特点,分析换热设备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和事故特点,包括易燃介质泄漏起火、高压冲击伤亡事故和中毒伤亡事故,提出“消防处置与工艺处置”相结合的战术理
目的:加强供应室复用医疗器具回收、清洁、消毒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灭菌质量的有效性。方法:加强工作人员消毒技术的规范化培训,提高素质;建立科学、规范、标准化的工作流程,认
为探究柴油罐池火灾事故后果危害区域的影响因素,采用ALOHA软件对柴油罐池火灾事故进行模拟,分析泄漏孔径、泄漏位置、温度、湿度和风速与事故后果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目的探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放射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进行分组研究,根据诊断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冠脉造影组、CT组以及X线
[向你介绍我]  蔡如哲,2001年7月13日生。现就读于湖北武汉光谷第二小学。爱好阅读,钟情音乐,擅长画画,偶尔也会即兴作诗一首,自得其乐。梦想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做一个美景的执笔者……  如果我采了一束太阳花  我会把红色送给妈妈  让她的事业红红火火  如果我采了一束太阳花  我会把蓝色送给爸爸  让他的胸怀如蓝天大海般广阔  如果我采了一束太阳花  我会把粉色送给妹妹  让她在童话世界里自
基于电暖器火灾事故调查背景,通过实验得到了卤素管电暖器在全覆盖引燃棉布过程中棉布的表面温度变化情况。实验采用6层棉布,厚度1.13 mm;调节电风扇风速为2 m/s,实验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