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康梦、两型梦和崛起梦,正在成为三湘儿女的不懈追求。加快实现湖南“崛起梦”,必须夯实县域经济这块基石。
壮大县域经济是湖南实现崛起梦的战略选择
县域经济是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基石。县域集中了全省大多数人口、资源和社会生产力,是实现湖南富民强省战略的基石和支撑。2012年,湖南省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8.2%;县域生产总值占66.6%;县域财政总收入占34.6%。如果全省有60%的县市达到目前湖南经济强县(市)的平均水平,则湖南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可以增加14761亿元、1489亿元,那么,湖南综合经济实力现在就是“中部第一”了。
县域经济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坚实平台。从县域这一特定的范畴来推进城乡一体化,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县域经济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县域经济是涵盖“三农”、兼容城乡的区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生态屏障,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交汇点,是民生问题的聚焦点。同时,也是中国目前“三P”问题(污染Pollution、人口Population、贫困Poverty)的集中区域。可以说,解决好以上问题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而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好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培育经济增长极的力量源泉。目前,湖南经济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这个阶段,产业要转型升级换代,大中城市要逐渐向内涵式城市经济发展,强调的是要素功能,生产功能将逐渐向县域转化。因而,湖南现阶段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必须从县域经济寻找突破口和发力点。
壮大县域经济的正确途径是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
目前,全省87个县和县级市竞相发展,其中部分县市实现了跨越发展,全省每年评出的“十强县”和“十个先进县”,就是跨越发展的佼佼者。大致可以分成以下类型:一是中心城市带动型,以长沙县、宁乡县为代表;二是内生工业化推动型,以醴陵市、浏阳市为代表;三是资源开发推动型,以耒阳市、冷水江市为代表;四是市场商贸主导型,以邵东县为代表;五是旅游服务推动型,以韶山市、武陵源区为代表;六是后发跨越型,以中方县、安仁县为代表。它们无不因依托特色经济要素、禀赋而产生,因培育特色经济龙头企业、带动区域要素集聚而发展,因创新驱动、政策推动而强盛。所以,县域经济说到底就是特色经济。以地处湘中的邵东县为例,该县不沿海,不沿江,人均耕地不足3分,属衡邵干旱走廊中心地带,更无明显资源优势。2012年,全县打火机出口量名列全国第一,箱包皮具产量占到全国60%的市场份额,小五金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0%,廉桥药材市场年销售额名列全国第四。邵东凭什么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呢?凭他们依托交通便利优势和重商传统特点,办起当时堪称全国一流的县级工业品市场,率先建成“商贸之城”;凭他们发挥“能工巧匠”多的优势,持续掀起全民创业热潮,赢得了“百工之乡”的美誉;凭他们发挥小五金、皮具箱包、服装鞋业、打火机、中药材等传统产业优势,实现特色集群发展,从而形成了五大特色支柱产业,支撑起了经济发展大厦。在2012年度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邵东县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排名大湘西区域(37个县市区)第一名。实践表明,只要积极探索切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县域经济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注重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当前,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层次低,产业趋同现象明显;特色骨干龙头企业发展不足,产业聚集度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国内一流的现代企业和知名品牌;面临制约发展的瓶颈较多,县级服务功能不全。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力。县域变不变,领导是关键。作为处于领导决策的基层行政单元的县一级,必须善于把上级决策政策运用于本地的创新发展实践;善于提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正确思路、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善于推进改革创新,依靠真抓实干托起富民强县梦。
增强县级服务功能,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瓶颈。当前,县级政府服务功能不强、事权财权不匹配的问题突出。应该全面推行“省直管县”,进一步创新财政、土地、金融、人才等体制机制,完善“分税分享、向县倾斜”的财税管理体制,深化以统筹城乡为主的服务体系改革,强化县级政府服务功能,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
推动全民创业,全面调动广大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任何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人民群众。注重通过政策感召、跟踪服务、产业带动、村企互促等办法,吸引外出成功人士带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回乡创业,注重引进充实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注重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增强广大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
注重培育特色经济,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有利于改变湖南县域经济同质化、同心化的现状。各县市都应明确各自的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县域范围内的比较优势资源,给予政策、规划、资金、项目、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重点打造几个骨干龙头企业,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实现“核心产品+经济规模+产业链条+配套体系”的整体推进,从而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集群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依靠科技提升传统产业,嫁接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升级,运用新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重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导科研院所与发展县域经济开展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壮大县域经济是湖南实现崛起梦的战略选择
县域经济是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基石。县域集中了全省大多数人口、资源和社会生产力,是实现湖南富民强省战略的基石和支撑。2012年,湖南省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8.2%;县域生产总值占66.6%;县域财政总收入占34.6%。如果全省有60%的县市达到目前湖南经济强县(市)的平均水平,则湖南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可以增加14761亿元、1489亿元,那么,湖南综合经济实力现在就是“中部第一”了。
县域经济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坚实平台。从县域这一特定的范畴来推进城乡一体化,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县域经济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县域经济是涵盖“三农”、兼容城乡的区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生态屏障,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交汇点,是民生问题的聚焦点。同时,也是中国目前“三P”问题(污染Pollution、人口Population、贫困Poverty)的集中区域。可以说,解决好以上问题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而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好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培育经济增长极的力量源泉。目前,湖南经济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这个阶段,产业要转型升级换代,大中城市要逐渐向内涵式城市经济发展,强调的是要素功能,生产功能将逐渐向县域转化。因而,湖南现阶段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必须从县域经济寻找突破口和发力点。
壮大县域经济的正确途径是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
目前,全省87个县和县级市竞相发展,其中部分县市实现了跨越发展,全省每年评出的“十强县”和“十个先进县”,就是跨越发展的佼佼者。大致可以分成以下类型:一是中心城市带动型,以长沙县、宁乡县为代表;二是内生工业化推动型,以醴陵市、浏阳市为代表;三是资源开发推动型,以耒阳市、冷水江市为代表;四是市场商贸主导型,以邵东县为代表;五是旅游服务推动型,以韶山市、武陵源区为代表;六是后发跨越型,以中方县、安仁县为代表。它们无不因依托特色经济要素、禀赋而产生,因培育特色经济龙头企业、带动区域要素集聚而发展,因创新驱动、政策推动而强盛。所以,县域经济说到底就是特色经济。以地处湘中的邵东县为例,该县不沿海,不沿江,人均耕地不足3分,属衡邵干旱走廊中心地带,更无明显资源优势。2012年,全县打火机出口量名列全国第一,箱包皮具产量占到全国60%的市场份额,小五金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0%,廉桥药材市场年销售额名列全国第四。邵东凭什么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呢?凭他们依托交通便利优势和重商传统特点,办起当时堪称全国一流的县级工业品市场,率先建成“商贸之城”;凭他们发挥“能工巧匠”多的优势,持续掀起全民创业热潮,赢得了“百工之乡”的美誉;凭他们发挥小五金、皮具箱包、服装鞋业、打火机、中药材等传统产业优势,实现特色集群发展,从而形成了五大特色支柱产业,支撑起了经济发展大厦。在2012年度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邵东县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排名大湘西区域(37个县市区)第一名。实践表明,只要积极探索切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县域经济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注重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当前,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层次低,产业趋同现象明显;特色骨干龙头企业发展不足,产业聚集度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国内一流的现代企业和知名品牌;面临制约发展的瓶颈较多,县级服务功能不全。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力。县域变不变,领导是关键。作为处于领导决策的基层行政单元的县一级,必须善于把上级决策政策运用于本地的创新发展实践;善于提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正确思路、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善于推进改革创新,依靠真抓实干托起富民强县梦。
增强县级服务功能,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瓶颈。当前,县级政府服务功能不强、事权财权不匹配的问题突出。应该全面推行“省直管县”,进一步创新财政、土地、金融、人才等体制机制,完善“分税分享、向县倾斜”的财税管理体制,深化以统筹城乡为主的服务体系改革,强化县级政府服务功能,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
推动全民创业,全面调动广大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任何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人民群众。注重通过政策感召、跟踪服务、产业带动、村企互促等办法,吸引外出成功人士带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回乡创业,注重引进充实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注重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增强广大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
注重培育特色经济,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有利于改变湖南县域经济同质化、同心化的现状。各县市都应明确各自的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县域范围内的比较优势资源,给予政策、规划、资金、项目、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重点打造几个骨干龙头企业,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实现“核心产品+经济规模+产业链条+配套体系”的整体推进,从而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集群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依靠科技提升传统产业,嫁接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升级,运用新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重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导科研院所与发展县域经济开展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