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随着条约体系的建立来到中国,纷纷建校,进行传教。宁波作为最早开辟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在1844年率先建立一所女校,史称为“宁波女塾”。有趣的是,这个中国第一所女校的创办者并非中国人,而是一位外国的基督教女传教士。她就是第一个来华的英国女传教士、被西方历史称为“宁波女巫”的爱尔德赛女士。
向往到中国去
爱尔德赛(Mary Ann Aldersey,1797—1868)生于英国伦敦近郊哈克尼的一个富裕的基督徒家庭,父亲是文具批发商。她年轻时,有个保姆嫁给了一个传教士,去了印度,并在那里建立了女子学校,此事对她产生了影响。据为她写传记的澳大利亚人艾拉·内斯戴尔说:“爱尔德赛小姐身体瘦弱,爱好整洁,从小受到庇护和宁静的教养,但一旦成为中国大陆上的第一任女传教士,开始实现她的热忱目的时,就显示出非凡的勇气。”
当来华传教士第一人马礼逊于1824年到1826年间回英国休假时,遇到彼时正青春洋溢的爱尔德赛,爱尔德赛成为马礼逊热忱的追随者,加入他组织的华文学习班学汉语,立志有一天能加入到去中国传播基督教义的神圣行列。然而,由于家事牵累(主要是因其兄长丧偶,她必须担负起照顾七个侄儿侄女的责任),她暂时不得脱身,但却在英国一直关心着亚洲妇女的教育权利问题。她曾捐款给宣教差会,用以支持女宣教士前往亚洲。不过,爱尔德赛赴中国传教的愿望被耽搁了整整11年。
1837年,40岁的爱尔德赛成为促进女性教育协会(SPFEE)的成员,终于可以有机会去海外工作。同年8月,她作为第一个被伦敦传教会派驻海外的女传教士来到爪哇泗水(今印度尼西亚),在那里,她创办了一所专门面向华人女孩的学校。也许这就是爱尔德赛与中国女性教育的最初渊源吧。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获得在华传教和办学的特权,基督教教育就在列强的“条约体系”下传入浙江。宁波作为五处通商口岸之一,倍受西方传教士青睐。美国长老会对此分析说:“一因天气颇佳,与美相仿佛;一因宁音易学,各处土音均可相近;一因宁地尚未如闽广等省受外来之浇风,较易为化导也。”可见,宁波无论在地理环境还是在风土人情、思想开化上,都颇受西方传教士欢迎。
1842年7月,爱尔德赛抵达澳门,不久转往香港,等待进入中国内地的机会。她很想找到一个合适的地点兴办女校,后经征询马礼逊的儿子马儒翰的建议,决定将办学的地点选在宁波。
艰难创办宁波女塾
1843年,当爱尔德赛以英国“东方促进女子教育协会”传教士身份取道香港来到宁波时,已是46岁的中年人了。对于一个外来人士在他国建立女生寄宿学校,爱尔德赛面临相当大的挑战和困境。首先,在中国传统教育意识里,女子向来是不把识字当作一回事的,只要懂得“三从四德”就可以了。其次,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不了解,难免会对西方传教士办学产生各种疑虑。
有一段时间,宁波的街头巷尾曾流传着有关爱尔德赛的绘声绘色的说法:“那些英国孩子们的眼睛是蓝色的,但都是瞎的。这个奇怪的老太太逼着我们的孩子去她那里,是想把孩子们骗去,挖出他们的眼睛,好送给她那些朋友们。”还有更离奇的谣言,说爱尔德赛这个老巫婆会杀死儿童和他们的父母,或者会把孩子们吃掉。渐渐地,爱尔德赛有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头衔——“宁波女巫”(用宁波话来称谓,应该是“宁波妖婆”)。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普遍的排外心理,且有许多关于西方传教士对女孩子剖心挖眼等传闻,爱尔德赛的住所屡次遭人扔石头,当地的官绅也多次找茬与她为难,甚至她的学生也为社会所不容。
然而,富有热心和毅力的爱尔德赛初衷不改,毫不气馁。为了克服女校创办过程中的困难,她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她们和社会上的贫人接近,看见他们有痛苦,就向他们施衣、施食、施医、施药,完全和社会上乐善好施的念佛太太取同一行经”。这一做法很有效果,改变了中国人的一些传统观念。第二,她们做出决定:“不但不收学费,并且供给学生衣食起居各项用费,有时候学生的家穷,更可得到五文十文一天的津贴,以弥补女儿不在家助理家务所感受到的损失。”这种吸引当地贫困学生的特殊方法,后来成为教会女校招收学生的普遍措施。
当时,爱尔德赛的中文并不像其他传教士那样流利,因此她不得不依靠她从爪哇泗水带来的学生和助手们,来协助自己工作。还有一个曾在英国受过教育的名叫阿格尼丝的中国盲姑娘,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她经常陪着爱尔德赛到乡村去。乡民们对于金发碧眼的爱尔德赛远不如对于和自己形貌接近的阿格尼丝更加认同,何况为了与该地区的乡民交谈,阿格尼丝经过努力已学会了宁波方言。同时,作为一个双目失明的人,阿格尼丝很容易获得乡民的同情;当她平静地展示用盲文读书和弹奏乐器时,她开始赢得众人的敬佩。因此,更多的人因为阿格尼丝而相信她们的学校会给女孩子们带来有益的教育,从而愿意把孩子托付给她们。
后来,爱尔德赛也逐渐取得中国人的信任,因为她广泛接触了许多上层和下层的中国妇女,同情中国女子被迫缠足、受婆婆辱待、无权受教育、生活空虚等遭遇,并真心想给予这些妇女以帮助。她的理想是通过推动女性教育,提升东方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生存能力。随之,她的学校成为热门的机构,学生甚至可以说“人满为患”。特别是当太平军进城的时候,学校的职员和佣人们显示出对她的忠诚和热爱,准备随时保护她。于是,渐渐赢得宁波市民敬重的爱尔德赛,被当地人昵称为“马利姑娘”。
不懈努力取得回报
初来宁波,爱尔德赛找不到房子,只得租用宁波城外江边的半间木房子,创办了她的第一所学校。条件虽然差,但使她更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比如她寄住在女房东那里时,看到和听到女房东虐待童养媳的情况。后来,该童养媳成了寡妇, 进了爱尔德赛办的学校, 嫁给一个皈依基督教的男教员。
向往到中国去
爱尔德赛(Mary Ann Aldersey,1797—1868)生于英国伦敦近郊哈克尼的一个富裕的基督徒家庭,父亲是文具批发商。她年轻时,有个保姆嫁给了一个传教士,去了印度,并在那里建立了女子学校,此事对她产生了影响。据为她写传记的澳大利亚人艾拉·内斯戴尔说:“爱尔德赛小姐身体瘦弱,爱好整洁,从小受到庇护和宁静的教养,但一旦成为中国大陆上的第一任女传教士,开始实现她的热忱目的时,就显示出非凡的勇气。”
当来华传教士第一人马礼逊于1824年到1826年间回英国休假时,遇到彼时正青春洋溢的爱尔德赛,爱尔德赛成为马礼逊热忱的追随者,加入他组织的华文学习班学汉语,立志有一天能加入到去中国传播基督教义的神圣行列。然而,由于家事牵累(主要是因其兄长丧偶,她必须担负起照顾七个侄儿侄女的责任),她暂时不得脱身,但却在英国一直关心着亚洲妇女的教育权利问题。她曾捐款给宣教差会,用以支持女宣教士前往亚洲。不过,爱尔德赛赴中国传教的愿望被耽搁了整整11年。
1837年,40岁的爱尔德赛成为促进女性教育协会(SPFEE)的成员,终于可以有机会去海外工作。同年8月,她作为第一个被伦敦传教会派驻海外的女传教士来到爪哇泗水(今印度尼西亚),在那里,她创办了一所专门面向华人女孩的学校。也许这就是爱尔德赛与中国女性教育的最初渊源吧。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获得在华传教和办学的特权,基督教教育就在列强的“条约体系”下传入浙江。宁波作为五处通商口岸之一,倍受西方传教士青睐。美国长老会对此分析说:“一因天气颇佳,与美相仿佛;一因宁音易学,各处土音均可相近;一因宁地尚未如闽广等省受外来之浇风,较易为化导也。”可见,宁波无论在地理环境还是在风土人情、思想开化上,都颇受西方传教士欢迎。
1842年7月,爱尔德赛抵达澳门,不久转往香港,等待进入中国内地的机会。她很想找到一个合适的地点兴办女校,后经征询马礼逊的儿子马儒翰的建议,决定将办学的地点选在宁波。
艰难创办宁波女塾
1843年,当爱尔德赛以英国“东方促进女子教育协会”传教士身份取道香港来到宁波时,已是46岁的中年人了。对于一个外来人士在他国建立女生寄宿学校,爱尔德赛面临相当大的挑战和困境。首先,在中国传统教育意识里,女子向来是不把识字当作一回事的,只要懂得“三从四德”就可以了。其次,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不了解,难免会对西方传教士办学产生各种疑虑。

有一段时间,宁波的街头巷尾曾流传着有关爱尔德赛的绘声绘色的说法:“那些英国孩子们的眼睛是蓝色的,但都是瞎的。这个奇怪的老太太逼着我们的孩子去她那里,是想把孩子们骗去,挖出他们的眼睛,好送给她那些朋友们。”还有更离奇的谣言,说爱尔德赛这个老巫婆会杀死儿童和他们的父母,或者会把孩子们吃掉。渐渐地,爱尔德赛有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头衔——“宁波女巫”(用宁波话来称谓,应该是“宁波妖婆”)。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普遍的排外心理,且有许多关于西方传教士对女孩子剖心挖眼等传闻,爱尔德赛的住所屡次遭人扔石头,当地的官绅也多次找茬与她为难,甚至她的学生也为社会所不容。
然而,富有热心和毅力的爱尔德赛初衷不改,毫不气馁。为了克服女校创办过程中的困难,她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她们和社会上的贫人接近,看见他们有痛苦,就向他们施衣、施食、施医、施药,完全和社会上乐善好施的念佛太太取同一行经”。这一做法很有效果,改变了中国人的一些传统观念。第二,她们做出决定:“不但不收学费,并且供给学生衣食起居各项用费,有时候学生的家穷,更可得到五文十文一天的津贴,以弥补女儿不在家助理家务所感受到的损失。”这种吸引当地贫困学生的特殊方法,后来成为教会女校招收学生的普遍措施。
当时,爱尔德赛的中文并不像其他传教士那样流利,因此她不得不依靠她从爪哇泗水带来的学生和助手们,来协助自己工作。还有一个曾在英国受过教育的名叫阿格尼丝的中国盲姑娘,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她经常陪着爱尔德赛到乡村去。乡民们对于金发碧眼的爱尔德赛远不如对于和自己形貌接近的阿格尼丝更加认同,何况为了与该地区的乡民交谈,阿格尼丝经过努力已学会了宁波方言。同时,作为一个双目失明的人,阿格尼丝很容易获得乡民的同情;当她平静地展示用盲文读书和弹奏乐器时,她开始赢得众人的敬佩。因此,更多的人因为阿格尼丝而相信她们的学校会给女孩子们带来有益的教育,从而愿意把孩子托付给她们。
后来,爱尔德赛也逐渐取得中国人的信任,因为她广泛接触了许多上层和下层的中国妇女,同情中国女子被迫缠足、受婆婆辱待、无权受教育、生活空虚等遭遇,并真心想给予这些妇女以帮助。她的理想是通过推动女性教育,提升东方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生存能力。随之,她的学校成为热门的机构,学生甚至可以说“人满为患”。特别是当太平军进城的时候,学校的职员和佣人们显示出对她的忠诚和热爱,准备随时保护她。于是,渐渐赢得宁波市民敬重的爱尔德赛,被当地人昵称为“马利姑娘”。
不懈努力取得回报
初来宁波,爱尔德赛找不到房子,只得租用宁波城外江边的半间木房子,创办了她的第一所学校。条件虽然差,但使她更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比如她寄住在女房东那里时,看到和听到女房东虐待童养媳的情况。后来,该童养媳成了寡妇, 进了爱尔德赛办的学校, 嫁给一个皈依基督教的男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