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枪击案并不少见,但是,1月8日发生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一起枪击案却震惊全美!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枪击事件,称枪击事件是“美国全国的悲剧”。连美国的“敌人”——古巴革命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也于隔天发表评论文章,谴责称针对美国女众议员的枪击案是“残忍的暴行”。他说:“即便我们的政治立场不一样,我们也不愿看到美国的儿童、法官、议员或公民以这种突然而不公正的方式死去。”
枪击惨案回放
案发当天,国会众议员加布里埃尔·吉福兹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一家杂货店附近停车场与选民见面时,遭一名男子近距离枪击。枪声响起,吉福兹应声倒下。当众人尚未反应过来时,该男子接着举枪向在场的选民射击。现场人群随即陷入一片混乱中,众人尖叫着四散逃命。随后,在失控的场景之中,附近商店的员工听到了15到20声连续的枪响。
最终,人群中有两人将开枪男子按在地上,血腥屠杀才终于停止。几分钟后警察赶到现场,但是,枪击已经造成6人死亡,其中包括63岁的亚利桑那州首席联邦法官约翰·罗尔和9岁女童克里斯蒂娜·泰勒·格林。除吉福兹之外,还有13人受伤。
美国总统奥巴马谴责这次枪击事件是“没有理智的、可怕的暴力行为”。美国多名政要也在当日对此次严重枪击事件表示谴责。美国众议院议长博纳对此次枪击案件感到震惊,“针对公职人员的暴力和恐吓事件在我们的社会是绝不能被容忍的。”
当晚,亚利桑那州民众自发为吉福兹和其他遇害者守夜祈福。
12日,大约1.4万人涌进亚利桑那大学纪念堂,参加图森市血案受害人的悼念活动。奥巴马出席了这次悼念活动并发表演讲,呼吁美国民众相互包容。奥巴马在讲话中说,不应把世界上所有不如意都归咎于与自己想法不同的人。“重要的是我们暂时停止(争议),相互之间真正交流,以抚慰方式,而不是以伤害方式。”
枪手对女议员有仇?
枪击案现场目击者称,枪手显然是针对着吉福兹而来,他表现非常坚决,似乎是在完成一种使命。
遭枪击的美国国会众议员吉福兹现年40岁,在2006年当选众议员,是亚利桑那州首位当选国会议员的犹太女性,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国会女众议员,被视为“美国国会十大政治新星”之一,丈夫是美国宇航员马克·凯利,两人同为美中关系国家委员会成员,2003年在中国进行一次调研,两人相识后成为朋友。吉福兹于2010年11月第三次当选美国国会众议员。此前,她曾先后当选亚利桑那众议院和参议院的议员。作为民主党的新锐人物,吉福兹一直大力支持市民享有持枪权,并致力于在亚利桑那州推行更严厉的移民法案,加强对边境的安保措施,对已入境的非法移民进行识别、起诉并将他们驱逐出境。这在亚利桑那州引起了巨大争议。
吉福兹这样的政治背景和凶手的枪击现场坚决表现不免让人怀疑:凶手真的是冲着大力支持市民拥有枪支的吉福兹来的。仿佛在说:“你支持放任枪支,现在就让你尝尝枪的滋味!”
本次枪击案疑犯名为贾里德·李·洛克耐尔,现年22岁。事发前,他在社交网站“My Space”上,以“洛克耐尔”名字开设的页面上有一条与朋友们告别的信息,写到“别对我生气……我无法安息”。洛克耐尔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的账号则包含了很多自制视频,有的指责政府正在对人民进行“思想控制和洗脑”,有的抱怨亚利桑那州吉福兹所代表的地区文盲率居高不下。洛克耐尔的邻居们说他与父母住在一起,经常看见他出来遛狗,他总是穿一件连帽运动衫,听着苹果mp3。
案发之后,调查人员与现场目击者一样,也认为他的袭击目标是吉福兹。美国联邦检控部门已对洛克耐尔提出“企图刺杀国会议员”、“杀害联邦政府雇员”等5项罪名指控。由于罪行重大,如果指控罪名成立,洛克耐尔将面临死刑判决。
在亚利桑那州首府凤凰城一家联邦法庭,被捕后首次露面的洛克耐尔被剃光了头发,右边太阳穴有一道伤口。他穿着米色连衫囚服,腰上带着枷锁。洛克耐尔面无表情,神态冷漠。当法官劳伦斯·安德森问到,“是否明白针对你的指控如果成立,你可能被判处死刑”时,“是的,我明白。”洛克耐尔靠近麦克大声说。
这样凶残的疑犯,在他一位好朋友的父亲眼中,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图森市市民洛葛仙妮·奥斯勒说,洛克耐尔比同龄人更礼貌、更严肃。“洛克耐尔的行为是错误的,但人们应当了解他”,奥斯勒说,“我希望,人们应更多地关注他。”
超大弹夹枪支的“去”与“留”
据美国警方调查证实,枪手贾里德·李·洛克耐尔在本案中所使用的凶器是一把9毫米口径的克鲁格19型半自动手枪,并且配备了可装满33发子弹的超大弹夹。这种枪威力无比,因为一般的手枪弹夹最多可装10发子弹,而这种超大弹夹大大提高了手枪的火力和杀伤力。警方称,正是这种超大弹夹使枪手得以不间断地扫射,从而酿成了多人伤亡的惨剧。事实上,只有在洛克耐尔打完31发子弹后不得不停下来更换弹夹的间隙,在场英勇的民众才有机会将其制服。
《华盛顿邮报》评论员马库斯指出,枪不会杀人,子弹才会杀人,枪手使用超大弹夹的目的就是企图谋杀更多的人。美国民主党参议员弗兰克-劳滕伯格事后称,一把装有33发子弹的手枪会在很短时间内置多人于死地,这些大容量弹匣不应该出现在市场上。回顾以往美国历次重大枪击案,2004年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枪击案和2009年胡德堡枪击案中的枪手便使用了超大弹夹,结果都造成了重大伤亡。因此,很自然地,很多美国人认为,应该禁止向普通民众出售超过10发子弹容量的超大弹夹。
在美国艰苦而漫长的控枪斗争中,国会曾经通过禁止攻击性武器的法案《突击武器禁制法案》,其中明确禁止枪支制造商生产可容纳超过10发以上子弹的超大弹夹。不过,该项禁令已于2004年过期并未能得以延续。因而,禁令的过期给了洛克耐尔持有超大弹夹枪支自由的空间。这项在2004年前的禁令在本案后是否应该重新生效,将又是一场场唇枪舌剑的辩论。
“人手一枪”还是“全面禁枪”?
“图森惨案”直接激起国会有关恢复该法案的讨论。长期关注禁枪问题的新泽西州国会参议员弗兰克·劳滕贝格和纽约州国会众议员卡洛琳·麦卡锡1月10日宣布将分别在两院提交新的旨在禁止制售超大弹夹的控枪提案。
在美国,“是否全面禁枪”似乎早已经是没意义的讨论,因而控制弹夹容量已经算是一种折中方案。“图森惨案”的发生也为美国控枪提供了有利的国内舆论环境。但即便如此,这项法案能走多远仍是一个巨大的疑问。历史证明,支持控枪是具有极高政治风险的,拿控枪议题问政犹如一项政治赌博,有时候是在与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民主党虽然成功推动国会通过了禁止攻击性武器法案,但却为此付出了输掉1994年中期选举的代价。
奥巴马在总统大选中誓言大力禁枪,但当选后却屡次为制售枪支开绿灯。据民间机构布雷迪防止枪支犯罪中心称,奥巴马上任一年内签发的撤销联邦控枪法令数量已经超过小布什总统两个任期的总和。那么,美国的总统究竟是为美国人的生命和自由着想,还是为保住自己的总统宝座着想?美国人自有自己的判断。
据估计,美国目前拥有超过2.5亿支私人枪支,根据美国3亿人口来看,几乎是“人手一枪”。发生图森枪击案的亚利桑那州、得克萨斯州等西南部地区更是枪支泛滥。美国平均每年死于各类枪击事件的人数高达3.1万!这是什么概念?它表明:每一年,每1万个在美国生活的人中就有1个人死于枪击!
然而,在美国这个“火药库”中生存的人当中,支持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民众大有人在。以美国全国步枪协会为首的利益集团长期投入巨资对国会展开积极的游说,早已被视为最有影响力的院外集团。而宪法第二修正案中关于“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侵犯”的规定则成为拥护持枪者的有力武器。
全美枪支持有者协会公关部主任约翰·韦勒克在回应有关禁止攻击性武器法案时辩称:“首先,麦卡锡众议员和她的盟友们不过是想通过循序渐进的办法实现全面禁枪的野心,而且谁能确定守法公民需要多少子弹才足以自卫?‘图森枪击案’再次提醒人们在危急关头有枪在手才更安全。”这套看似荒谬的理论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许无法理解,可是在美国却颇有市场。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就在图森枪击案发生的第二天,亚利桑那州手枪销售量比去年同期猛增60%,枪手所用的克鲁格手枪几乎被抢购一空。而纽约、俄亥俄、伊利诺伊和加利福尼亚等多个州也出现枪支抢购潮。
美国人到底怎么了?枪击造成的惨剧反而让更多美国人去买枪?可是,到底是拥有枪支更加安全,还是全面禁止枪支更安全这样的问题,美国已经摸索了200多年。不管如何,在美国,枪击事件将会不可避免地继续上演,而到底是“人手一枪”还是“全面禁枪”这样的问题,就像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将会一直讨论下去。
枪击惨案回放
案发当天,国会众议员加布里埃尔·吉福兹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一家杂货店附近停车场与选民见面时,遭一名男子近距离枪击。枪声响起,吉福兹应声倒下。当众人尚未反应过来时,该男子接着举枪向在场的选民射击。现场人群随即陷入一片混乱中,众人尖叫着四散逃命。随后,在失控的场景之中,附近商店的员工听到了15到20声连续的枪响。
最终,人群中有两人将开枪男子按在地上,血腥屠杀才终于停止。几分钟后警察赶到现场,但是,枪击已经造成6人死亡,其中包括63岁的亚利桑那州首席联邦法官约翰·罗尔和9岁女童克里斯蒂娜·泰勒·格林。除吉福兹之外,还有13人受伤。
美国总统奥巴马谴责这次枪击事件是“没有理智的、可怕的暴力行为”。美国多名政要也在当日对此次严重枪击事件表示谴责。美国众议院议长博纳对此次枪击案件感到震惊,“针对公职人员的暴力和恐吓事件在我们的社会是绝不能被容忍的。”
当晚,亚利桑那州民众自发为吉福兹和其他遇害者守夜祈福。
12日,大约1.4万人涌进亚利桑那大学纪念堂,参加图森市血案受害人的悼念活动。奥巴马出席了这次悼念活动并发表演讲,呼吁美国民众相互包容。奥巴马在讲话中说,不应把世界上所有不如意都归咎于与自己想法不同的人。“重要的是我们暂时停止(争议),相互之间真正交流,以抚慰方式,而不是以伤害方式。”
枪手对女议员有仇?
枪击案现场目击者称,枪手显然是针对着吉福兹而来,他表现非常坚决,似乎是在完成一种使命。
遭枪击的美国国会众议员吉福兹现年40岁,在2006年当选众议员,是亚利桑那州首位当选国会议员的犹太女性,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国会女众议员,被视为“美国国会十大政治新星”之一,丈夫是美国宇航员马克·凯利,两人同为美中关系国家委员会成员,2003年在中国进行一次调研,两人相识后成为朋友。吉福兹于2010年11月第三次当选美国国会众议员。此前,她曾先后当选亚利桑那众议院和参议院的议员。作为民主党的新锐人物,吉福兹一直大力支持市民享有持枪权,并致力于在亚利桑那州推行更严厉的移民法案,加强对边境的安保措施,对已入境的非法移民进行识别、起诉并将他们驱逐出境。这在亚利桑那州引起了巨大争议。
吉福兹这样的政治背景和凶手的枪击现场坚决表现不免让人怀疑:凶手真的是冲着大力支持市民拥有枪支的吉福兹来的。仿佛在说:“你支持放任枪支,现在就让你尝尝枪的滋味!”
本次枪击案疑犯名为贾里德·李·洛克耐尔,现年22岁。事发前,他在社交网站“My Space”上,以“洛克耐尔”名字开设的页面上有一条与朋友们告别的信息,写到“别对我生气……我无法安息”。洛克耐尔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的账号则包含了很多自制视频,有的指责政府正在对人民进行“思想控制和洗脑”,有的抱怨亚利桑那州吉福兹所代表的地区文盲率居高不下。洛克耐尔的邻居们说他与父母住在一起,经常看见他出来遛狗,他总是穿一件连帽运动衫,听着苹果mp3。
案发之后,调查人员与现场目击者一样,也认为他的袭击目标是吉福兹。美国联邦检控部门已对洛克耐尔提出“企图刺杀国会议员”、“杀害联邦政府雇员”等5项罪名指控。由于罪行重大,如果指控罪名成立,洛克耐尔将面临死刑判决。
在亚利桑那州首府凤凰城一家联邦法庭,被捕后首次露面的洛克耐尔被剃光了头发,右边太阳穴有一道伤口。他穿着米色连衫囚服,腰上带着枷锁。洛克耐尔面无表情,神态冷漠。当法官劳伦斯·安德森问到,“是否明白针对你的指控如果成立,你可能被判处死刑”时,“是的,我明白。”洛克耐尔靠近麦克大声说。
这样凶残的疑犯,在他一位好朋友的父亲眼中,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图森市市民洛葛仙妮·奥斯勒说,洛克耐尔比同龄人更礼貌、更严肃。“洛克耐尔的行为是错误的,但人们应当了解他”,奥斯勒说,“我希望,人们应更多地关注他。”
超大弹夹枪支的“去”与“留”
据美国警方调查证实,枪手贾里德·李·洛克耐尔在本案中所使用的凶器是一把9毫米口径的克鲁格19型半自动手枪,并且配备了可装满33发子弹的超大弹夹。这种枪威力无比,因为一般的手枪弹夹最多可装10发子弹,而这种超大弹夹大大提高了手枪的火力和杀伤力。警方称,正是这种超大弹夹使枪手得以不间断地扫射,从而酿成了多人伤亡的惨剧。事实上,只有在洛克耐尔打完31发子弹后不得不停下来更换弹夹的间隙,在场英勇的民众才有机会将其制服。
《华盛顿邮报》评论员马库斯指出,枪不会杀人,子弹才会杀人,枪手使用超大弹夹的目的就是企图谋杀更多的人。美国民主党参议员弗兰克-劳滕伯格事后称,一把装有33发子弹的手枪会在很短时间内置多人于死地,这些大容量弹匣不应该出现在市场上。回顾以往美国历次重大枪击案,2004年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枪击案和2009年胡德堡枪击案中的枪手便使用了超大弹夹,结果都造成了重大伤亡。因此,很自然地,很多美国人认为,应该禁止向普通民众出售超过10发子弹容量的超大弹夹。
在美国艰苦而漫长的控枪斗争中,国会曾经通过禁止攻击性武器的法案《突击武器禁制法案》,其中明确禁止枪支制造商生产可容纳超过10发以上子弹的超大弹夹。不过,该项禁令已于2004年过期并未能得以延续。因而,禁令的过期给了洛克耐尔持有超大弹夹枪支自由的空间。这项在2004年前的禁令在本案后是否应该重新生效,将又是一场场唇枪舌剑的辩论。
“人手一枪”还是“全面禁枪”?
“图森惨案”直接激起国会有关恢复该法案的讨论。长期关注禁枪问题的新泽西州国会参议员弗兰克·劳滕贝格和纽约州国会众议员卡洛琳·麦卡锡1月10日宣布将分别在两院提交新的旨在禁止制售超大弹夹的控枪提案。
在美国,“是否全面禁枪”似乎早已经是没意义的讨论,因而控制弹夹容量已经算是一种折中方案。“图森惨案”的发生也为美国控枪提供了有利的国内舆论环境。但即便如此,这项法案能走多远仍是一个巨大的疑问。历史证明,支持控枪是具有极高政治风险的,拿控枪议题问政犹如一项政治赌博,有时候是在与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民主党虽然成功推动国会通过了禁止攻击性武器法案,但却为此付出了输掉1994年中期选举的代价。
奥巴马在总统大选中誓言大力禁枪,但当选后却屡次为制售枪支开绿灯。据民间机构布雷迪防止枪支犯罪中心称,奥巴马上任一年内签发的撤销联邦控枪法令数量已经超过小布什总统两个任期的总和。那么,美国的总统究竟是为美国人的生命和自由着想,还是为保住自己的总统宝座着想?美国人自有自己的判断。
据估计,美国目前拥有超过2.5亿支私人枪支,根据美国3亿人口来看,几乎是“人手一枪”。发生图森枪击案的亚利桑那州、得克萨斯州等西南部地区更是枪支泛滥。美国平均每年死于各类枪击事件的人数高达3.1万!这是什么概念?它表明:每一年,每1万个在美国生活的人中就有1个人死于枪击!
然而,在美国这个“火药库”中生存的人当中,支持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民众大有人在。以美国全国步枪协会为首的利益集团长期投入巨资对国会展开积极的游说,早已被视为最有影响力的院外集团。而宪法第二修正案中关于“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侵犯”的规定则成为拥护持枪者的有力武器。
全美枪支持有者协会公关部主任约翰·韦勒克在回应有关禁止攻击性武器法案时辩称:“首先,麦卡锡众议员和她的盟友们不过是想通过循序渐进的办法实现全面禁枪的野心,而且谁能确定守法公民需要多少子弹才足以自卫?‘图森枪击案’再次提醒人们在危急关头有枪在手才更安全。”这套看似荒谬的理论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许无法理解,可是在美国却颇有市场。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就在图森枪击案发生的第二天,亚利桑那州手枪销售量比去年同期猛增60%,枪手所用的克鲁格手枪几乎被抢购一空。而纽约、俄亥俄、伊利诺伊和加利福尼亚等多个州也出现枪支抢购潮。
美国人到底怎么了?枪击造成的惨剧反而让更多美国人去买枪?可是,到底是拥有枪支更加安全,还是全面禁止枪支更安全这样的问题,美国已经摸索了200多年。不管如何,在美国,枪击事件将会不可避免地继续上演,而到底是“人手一枪”还是“全面禁枪”这样的问题,就像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将会一直讨论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