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使用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景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被教师接纳并广泛应用于课堂实践。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老师就会不自觉地成为某些“时髦”的错误观念的俘虏。这就需要教师对实践中的困惑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情境创设 材料选择 解决策略
  笔者参加过一次关于“计算教学的三性问题”(基础性、情境性、思考性)的培训,我对其中的情境性特别有想法。对于新课改,创设情境似乎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和步骤,深得老师们的喜爱,主要是因为情境能在新授内容与已有经验之间建立联系,是一个熟悉的参考物。计算教学向来被认为是较为枯燥的,因为算理也比较抽象,情境不好创设,老师们常为如何选取合适的情境材料而感到烦恼。
  一、要善于精心选取一些巧妙的材料
  情境材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选取,使之尽可能地考虑到现实性、趣味性和探索性,要接近生活,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如果站在教师的角度,势必会有一些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材料进入视野,这将无法使学生很好地入情入境。计算课情境尤其要经过精心挑选,寓算理于其中,使得算理能在学生对情境的描述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悟和有效生成,使课堂既平缓又不失激情,既有对情境的解释而引发的争辩又处处蕴伏着思维火花的爆发点,让孩子们在高质量的思辨中摸索前行。
  二、计算教学中要善于“玩弄”情境
  在计算教学中要善于“玩弄”情境,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使学生有极大的兴趣参与计算过程。我们要善于使一个情境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能在同一类情境中展开,有一条贯通全课的主线,这样材料各个方面的时空跨度、材料与材料间的跨度就较少,过渡比较自然,课堂教学比较紧凑。由于情境各个方面之间微妙的关系存在,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激发出新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感悟数学,明晰算理,算用相激。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情境创设:课件出示过年大街上挂满街灯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计算解决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选择了23×12=()这个预设方案(每排23盏,共12排)以下是实录:师:“怎么算?”生n:“23×10=230,2×23=46,230+46=276。”师:“有没有不明白的?”生1:“为什么要加一下?”生2:“为什么要把12拆开来?”师:“10、2是从哪儿来的?”生:“12里拆成10和2。”师:“为什么把12拆成10和2?”生:“因为2位数乘2位数没学过,我这样拆就成了学过的了!”小结:“这样行吗?把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乘整十数,那23×10求的是什么?”生:“23个10。”师:“其实在这里求的是10个23,那么23×2呢?”生:“2个23。”师:“那么为什么把230+46呢?加上做什么?”生:“把12拆成10和2,10×23=230,2×23=46,把2个(结果)相加就成了23×12。”
  这段实录中,我们发现教师抛开了情境,在纯数学的角度讲解抽象的算理,学生糊涂,也无法感受计算的价值与意义。实际上,这个情境中有一个生活经验被忽视了,那就是我们的习惯都是按整十整十地数数的,数了整十整百的再把零头加一加。这一个生活经验如果被老师加以提取利用,再结合已经学过的《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已有经验双轨齐下,算理不是很直观了吗?学生还会不明白吗?教师一旦注意这个生活经验甚至能够把笔算的算法都能搞得一清二楚。这说明除了要善于创设情境外,更要善于在生活情境中抽取生活经验,以利于算用和谐结合。
  三、要善于介入,使生活情境迅速切向数学情境
  创设了富有现实背景的学习材料后,我们不能纠缠于具体的情节,而应当通过巧妙的提问等手段迅速介入,从中抽取出对本节课教学有用的信息,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情境,引领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让数学课更有数学味。因为生活情境并不总是对教学有利的,相反有时会对正常教学产生干扰。
  请看《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案例: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幅图,谁能用一个好听的故事把它讲给大家听?”生:“森林里住着小兔一家人。有一天,兔哥哥出去玩,忽然看到一片萝卜地,这儿全是它喜欢吃的萝卜。它赶紧跑回家叫来妹妹,一起拔萝卜。兔哥哥一下拔了36个,兔妹妹拔了23个。”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生1:“我知道兔哥哥拔得多,兔妹妹拔得少。(介入点一:师可在这里巧问,你知道多多少吗?)”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开放无度的问题)”生1:“为什么兔哥哥拔得多,兔妹妹拔得少?”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下面4分钟教学失控)……”终于等到生8:“我想知道,兔哥哥和兔妹妹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生9:“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个?”生10:“兔妹妹比兔哥哥少拔了多少个?师非常高兴地把这3个问题写在黑板上。”
  在此案例中,老师没有发挥好主导作用,没有准确及时地介入学生思考,通过巧妙提问等方式,迅速向数学情境过渡,从而导致开放无度,深陷“萝卜泥潭”,出了一身冷汗。
其他文献
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提问”。只有善于“提问”的学生才能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要想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不仅要“授之以渔”,还要给学生充足的提问机会,其次,要给予学生及时的
摘要 小学数学教师经常批改作业,这是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检查、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的重要依据。以往的数学作业内容大多紧贴例题,题型基本一样,是一种机械式的训练,批改也仅仅是师生之间信息的简单的相互反馈,批改的方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新课程背景下,作业批改应体现激励学生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作业批改 策略 教学效果  作业在学生的学习活动
摘 要: 具有浓厚语文味的课堂应扎根于语言文字的“土壤”中,教师应引领学生或体验文字情感内涵,或品味关键词语,或抓住细节处深入感悟,或从文章思路着手等,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语文味 教学策略  具有浓郁语文味的课堂要扎根于语言文字的“土壤”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聚焦语言文字,找准语文味的激发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深入品味、感悟内化、积累运用语言,培养学生良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和编者的意图。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充分体验语言艺术的魅力,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很多传统的教育思想受到了冲击,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回归学生主体、凸显学生本真的理念正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小学语文学科是充满灵性
摘要 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可以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有关过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并在教学中巧妙点拨,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形成了技能,还体验了成功和失败,有助于他们的态度、情感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自主探究 自主选择  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探究需要构建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情景,目的是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有关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起写作文,学生总会产生一种畏难心理——怕写。因此,要使作文教学有成效,首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攻克畏难情绪,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即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走进文章,在文章中畅游,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情商、语感等。那么,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应
转过墙角,就与一串笑声撞了个满怀。“臧老师好!”看到我,两个孩子止住了说笑,甜甜地喊了一声。“你们好!怎么了,有难题?”两个孩子同校同班,读四年级。一个叫彤彤,一个叫将
教学《一颗小豌豆》前,为了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豌豆,顺便了解一下豌豆的生长过程,我专门到超市去看看有没有新鲜的豌豆荚卖。虽然我明知道早已过了买豌豆荚的季节,但还是抱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