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研究托幼机构口腔保健的管理模式,为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口腔保健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 以柳州市健全的儿童保健三级网络为基础,通过对社区保健医生进行技术培训,定期到负责管辖的幼儿园开展口腔保健工作,统计分析六年来相关数据,评估管理模式的有效性。结果 2006——2012年柳州市托幼机构参与口腔保健的参与率从22.6%上升到52.8%。结论 在托幼机构的口腔保健工作中,对托幼机构实行分级管理,既能提高托幼机构的参与率,让更多的儿童接受口腔的保健,又能根据托幼机构的情况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使在有限的条件和资源下,让口腔保健工作能有序有效大范围开展。
【关键词】 口腔保健;托幼机构;分级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05-02
儿童口腔保健是托幼机构保健内容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普遍认为乳牙要替换,家长和老师们的保健意识不足,导致托幼机构的口腔保健工作一直难于开展,或开展后效果不佳。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从2006年开始研究托幼机构的儿童口腔保健工作的管理方法,2010年基本形成适宜本地区开展的口腔保健工作模式,即分级管理模式。
1 分级管理模式的建立
2006年根据我院对全市托幼机构的口腔检查结果显示,全市共93所托幼机构,其中开展口腔保健的只有21所,所开展的保健内容也只是氟离子透析。从2006年开始,口腔科开始接管口腔保健的工作后,逐步研究完善分级管理的模式。内容包括:托幼机构的评估分级,保健工作的常规开展,定期复评。
1.1 托幼机构的评估分级 主要根据实检率和患龋率将托幼机构初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实检率主要反映家长的保健意识水平及托幼机构对口腔保健工作的重视度与执行力度;患龋率主要反映龋病的流行程度,见表1。
1.2 根据分级的情况开展相应的口腔保健工作 保健工作内容:①初级:宣教、体检。②中级:宣教、体检、预防(氟化物防龋)。③高级:宣教、体检、预防(氟化物+窝沟封闭)、治疗等。
1.2.1 宣教内容 ①每学年对新生家长普及基本的口腔保健常识。②对于中班的孩子教授鼓漱技能,对于中班孩子的家长讲授窝沟封闭的概念。③对于大班的孩子教授有效刷牙的技能,对大班孩子的家长讲授龋齿的治疗。④对于学前班孩子的家长讲授替牙的知识。
1.2.2 体检内容 初级的口腔保健,由儿童保健科的医师在进行六一体检时对龋齿初步检查;中级及高级的口腔保健由口腔科医师对龋齿、牙齿牙列发育、口腔黏膜病等进行专业的检查。
1.2.3 预防 中级保健的预防是应用氟化物进行龋齿预防,主要是氟化泡沫。高级保健的预防工作还包括在幼儿园内进行窝沟封闭。
1.2.4 治疗 开展高级口腔保健的托幼机构,我们会每半年在体检后将便携式牙椅搬到幼儿园,对简单的浅龋、中龋进行充填治疗。
1.3 定期评估工作的效果及基本情况予以评级调整 一般每2年对托幼机构的保健工作效果进行评估。首先根据统计的全园患龋率、龋均、充填率、口腔卫生指数等指标,分析保健工作的效果,针对性地进行提高改善。其次再次评估托幼机构的基本情况,看其是否具备提高保健工作级别的条件,同时结合园长和保健医的意愿。
以上工作同时还配合“创建广西口腔健康幼儿园”的项目同时进行。对于保健工作认真、出色、有成效的幼儿园予以“口腔健康幼儿园”的称号,颁匾、给予一定的奖金。还有年终托幼机构的检查给予评优和奖励。通过以上两个途径来激励托幼机构的口腔保健工作的开展。
2 模式的效果评估
通过六年的管理模式探讨,柳州市儿童口腔保健的覆盖率不断提高,至2012年覆盖率达到52.8%,见表2。可见,根据不同等级的幼儿园开展不同内容的口腔保健工作,得到了幼儿园的认可和接受,同时也合理分配了医疗资源。
一部分幼儿园从初级模式提高到中级模式,一部分幼儿园从中级模式提高到高级模式,患龋率、龋均、充填率均有了提高,见表3。这也反映了随着保健工作等级的提高,医疗机构在托幼机构投入的精力、人力、物力的增多,防龋治龋的方法多样而全面,孩子们能得到更多种方式的口腔保健,自然口腔保健工作的其效果也应该是越好的。
分级管理模式不仅对托幼机构的保健工作的规划起到一种指导作用,托幼机构能根据自身硬件软件等条件,相应开展适合的口腔保健工作;同时对各级医院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社区医院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能开展哪级的保健工作,负责管理哪些幼儿园都是挺有参考意义的。
3 问题与展望
根据柳州市的情况,针对儿童保健需求层次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保健工作内容,这样的分级管理模式取得的一定的效果。但在以后的工作中仍需进一步完善该管理模式,如在高级保健内容中开展龋齿高危人群的监测等新项目,使它能成为促进儿童口腔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策略之一,同时为社区医院、公立医院的职能划分提供参考。
虽然该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因为经济杠杆和有效的奖惩措施尚不完善,部分托幼机构的积极性并不是太高。
而且现在一些非儿童牙病专科的医院口腔科及口腔诊所对儿童牙病的诊疗水平低下也限制口腔保健工作的开展。以上的问题仍急需我们继续努力去解决。
总之,在健全的儿童保健三级网络中,实施有效儿童口腔保健工作,是维护儿童口腔健康的有效途径,如何更好地开展需要各界仁人志士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黄华,邓汉辉,李志辉,等.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模式效果评价[J].广东牙病防治,2006,14(1).
[2] 杨少萍,张斌,杨蓉,等.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
[3] 寇艳松,张运平,胡丽萍.0-3岁儿童口腔保健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1).
[4] 石启明,刘寿桃.深圳市社区口腔保健网络模式初探[J].临床和检验医学杂志,2006,5(8).
[5] 胡丽萍,高学军.北京海淀区托幼园(所)儿童口腔保健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6卷1期.
[6] 余燕萍,陈敏,黄小励,等.六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成效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5).
【关键词】 口腔保健;托幼机构;分级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05-02
儿童口腔保健是托幼机构保健内容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普遍认为乳牙要替换,家长和老师们的保健意识不足,导致托幼机构的口腔保健工作一直难于开展,或开展后效果不佳。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从2006年开始研究托幼机构的儿童口腔保健工作的管理方法,2010年基本形成适宜本地区开展的口腔保健工作模式,即分级管理模式。
1 分级管理模式的建立
2006年根据我院对全市托幼机构的口腔检查结果显示,全市共93所托幼机构,其中开展口腔保健的只有21所,所开展的保健内容也只是氟离子透析。从2006年开始,口腔科开始接管口腔保健的工作后,逐步研究完善分级管理的模式。内容包括:托幼机构的评估分级,保健工作的常规开展,定期复评。
1.1 托幼机构的评估分级 主要根据实检率和患龋率将托幼机构初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实检率主要反映家长的保健意识水平及托幼机构对口腔保健工作的重视度与执行力度;患龋率主要反映龋病的流行程度,见表1。
1.2 根据分级的情况开展相应的口腔保健工作 保健工作内容:①初级:宣教、体检。②中级:宣教、体检、预防(氟化物防龋)。③高级:宣教、体检、预防(氟化物+窝沟封闭)、治疗等。
1.2.1 宣教内容 ①每学年对新生家长普及基本的口腔保健常识。②对于中班的孩子教授鼓漱技能,对于中班孩子的家长讲授窝沟封闭的概念。③对于大班的孩子教授有效刷牙的技能,对大班孩子的家长讲授龋齿的治疗。④对于学前班孩子的家长讲授替牙的知识。
1.2.2 体检内容 初级的口腔保健,由儿童保健科的医师在进行六一体检时对龋齿初步检查;中级及高级的口腔保健由口腔科医师对龋齿、牙齿牙列发育、口腔黏膜病等进行专业的检查。
1.2.3 预防 中级保健的预防是应用氟化物进行龋齿预防,主要是氟化泡沫。高级保健的预防工作还包括在幼儿园内进行窝沟封闭。
1.2.4 治疗 开展高级口腔保健的托幼机构,我们会每半年在体检后将便携式牙椅搬到幼儿园,对简单的浅龋、中龋进行充填治疗。
1.3 定期评估工作的效果及基本情况予以评级调整 一般每2年对托幼机构的保健工作效果进行评估。首先根据统计的全园患龋率、龋均、充填率、口腔卫生指数等指标,分析保健工作的效果,针对性地进行提高改善。其次再次评估托幼机构的基本情况,看其是否具备提高保健工作级别的条件,同时结合园长和保健医的意愿。
以上工作同时还配合“创建广西口腔健康幼儿园”的项目同时进行。对于保健工作认真、出色、有成效的幼儿园予以“口腔健康幼儿园”的称号,颁匾、给予一定的奖金。还有年终托幼机构的检查给予评优和奖励。通过以上两个途径来激励托幼机构的口腔保健工作的开展。
2 模式的效果评估
通过六年的管理模式探讨,柳州市儿童口腔保健的覆盖率不断提高,至2012年覆盖率达到52.8%,见表2。可见,根据不同等级的幼儿园开展不同内容的口腔保健工作,得到了幼儿园的认可和接受,同时也合理分配了医疗资源。
一部分幼儿园从初级模式提高到中级模式,一部分幼儿园从中级模式提高到高级模式,患龋率、龋均、充填率均有了提高,见表3。这也反映了随着保健工作等级的提高,医疗机构在托幼机构投入的精力、人力、物力的增多,防龋治龋的方法多样而全面,孩子们能得到更多种方式的口腔保健,自然口腔保健工作的其效果也应该是越好的。
分级管理模式不仅对托幼机构的保健工作的规划起到一种指导作用,托幼机构能根据自身硬件软件等条件,相应开展适合的口腔保健工作;同时对各级医院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社区医院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能开展哪级的保健工作,负责管理哪些幼儿园都是挺有参考意义的。
3 问题与展望
根据柳州市的情况,针对儿童保健需求层次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保健工作内容,这样的分级管理模式取得的一定的效果。但在以后的工作中仍需进一步完善该管理模式,如在高级保健内容中开展龋齿高危人群的监测等新项目,使它能成为促进儿童口腔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策略之一,同时为社区医院、公立医院的职能划分提供参考。
虽然该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因为经济杠杆和有效的奖惩措施尚不完善,部分托幼机构的积极性并不是太高。
而且现在一些非儿童牙病专科的医院口腔科及口腔诊所对儿童牙病的诊疗水平低下也限制口腔保健工作的开展。以上的问题仍急需我们继续努力去解决。
总之,在健全的儿童保健三级网络中,实施有效儿童口腔保健工作,是维护儿童口腔健康的有效途径,如何更好地开展需要各界仁人志士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黄华,邓汉辉,李志辉,等.互动式集体儿童口腔保健模式效果评价[J].广东牙病防治,2006,14(1).
[2] 杨少萍,张斌,杨蓉,等.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
[3] 寇艳松,张运平,胡丽萍.0-3岁儿童口腔保健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1).
[4] 石启明,刘寿桃.深圳市社区口腔保健网络模式初探[J].临床和检验医学杂志,2006,5(8).
[5] 胡丽萍,高学军.北京海淀区托幼园(所)儿童口腔保健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6卷1期.
[6] 余燕萍,陈敏,黄小励,等.六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成效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