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科技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tol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哲学层面分析绿色科技的理念,阐述了绿色科技的形成和发展,探讨了绿色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论述了绿色科技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关键词绿色科技可持续发展地位作用
  
  科技的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随其产生的问题也不断的显现。特别是一些技术的发展偏离了当初预定的目标,其带来的问题也是超乎意料的。因此,对科技发展走向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绿色科技的渊源
  
  “在人类历史上,似乎还没有 一种力量比技术更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进程了,事实上,不管技术从何而来, 又流向何方,今天人类所有的问题似乎都在这里聚集起来”“技术尽管不能被断定是问题之源,但却折射着所有问题” 。从卢梭对技术与伦理问题的质疑,到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思辨性追问,再到当今学术界从人文层面对技术发展进行的各种批判,都表明各种社会问题都有技术的渊源性。也可以看出对现代技术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从前和现在都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对技术问题的反思与环境问题相结合而产生了生态学批判理论。科技的发展有技术层面转移到生态层面,使绿色科技的产生成为必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国学者相继提出了绿色技术的概念,其与传统工业技术形成鲜明对比。因为传统工业技术是建立在近代力学、电磁学等经典物理学基础之上,常常会给自然生态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绿色技术则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上, 其目的主要是在维持和谐的生态环境前提下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的技术批判理论揭示了传统工业技术的诸多问题,再加上绿色运动的普及使大众的绿色意识不断提高,为绿色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绿色技术从八十年代被提出到九十年代的污染预防技术,体现了绿色技术的逐步发展。学术界对技术问题的研究也逐步从理论层面走上由绿色思想指引的实践化道路,而当代兴起的科技革命,尤其是生态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绿色技术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技术支撑。
  
  2 绿色科技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并满足其需求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理念强调的是以“发展”为核心,以保护环境为重要内容,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是重大的战略问题,有两层含义:一是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我们并不是排斥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变化,只是希望通过发展绿色科技,将科技的负面效应降到最小的限度, 使社会发展更高效地沿着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前行,同时这就关系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发展绿色科技就是一句空话,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相关资料表明: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20世纪初科技贡献约占5%,30年代上升到 15%,50年代达到40%,80年代提高到60%,90年代,某些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伴随人们对自然利用程度日益加剧,生态与经济社会不协调日益突出,成为困扰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社会要发展,技术要进步,发展绿色科技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深入社会之中时,绿色科技的发展才能找到持久的推动力。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一场规模空前的科技竞争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通过绿色科技,人类日益改善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实现的过程本身也就是绿色科技的发展过程。
  
  3 绿色科技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绿色科技在可持续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发展绿色科技,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绿色科技与经济、社会、生态的关系如下:
  
  3.1绿色科技与经济的关系
  绿色科技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选择。土地、森林、能源和金属矿藏等,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地大物博,但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极低,资源极度匮乏,离开绿色科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是一句空话。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从人均占有量看,人均土地和耕地面积水平低。2008年,我国每 163人拥有1平方千米的土地。而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法国等国,每25、8、90、3、7、21、103人就拥有1平方千米的土地。其次是水资源短缺,中国是世界上13个缺水国之一,淡水资源虽居世界第六,但人均占有量却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21位。第三是能源短缺,比如2008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1吨,人均煤炭可采储量83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13立方米,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9.1%、48.4%和3.7%。
  第二,从资源利用上看。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和浪费严重。主要用油行业的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据统计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美国的3倍,日本的6倍;钢铁耗费量是美国的58倍,日本的27倍。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因此节约资源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持续利用,已成为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
  第三,从生态环境上看。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1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28亿 吨,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9亿吨,排放量0.3亿吨。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的河段水质受到污染,1/3的水体不适于灌溉,50%以上城镇的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全国年排放生活垃圾超过15亿吨,固体废物总积存量超过60 亿吨。因此,遏止环境恶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刻不容缓。
  
  3.2绿色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运用绿色科学技术手段作先导,这就需要全社会的认可方能实现。首先,政府的支持是绿色科技发展的基础。科技具有极强的外溢效应,为避免“搭便车”行为,政府须以政策为导向、资金为支持加大对绿色科技的投入和成果的转化。同时政府应该加强法律规范手段,法律是绿色科技成果实现的强有力的保障。其次,企业是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现实的直接推动力量。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绿色已成为塑造企业文化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政府引导下和技术伦理道德的鞭策下,绿色技术创和新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将成为企业新一轮竞争的激励因素。再次,科研机构及高科技人才队伍是绿色科技的中坚力量。加大相关科研机构对绿色科技的研究,建立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的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绿色科技向产业的转化。最后,社会公众的绿色需求与形成的巨大绿色市场是推动绿色科技前行的强大动力。从产品的生命周期上看,消费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动力,提高社会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是推动绿色科技进步和转化的根本保证。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要大力抓好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我们只有树立绿色科技的理念并践行绿色科技理念,才能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3绿色科技与生态的关系
  当前由于各种人文因素不断渗入到科学技术之中,科学技术的价值负荷日益明显,寻求造成这种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变得必要和迫切。而在生态主义者看来,这种危机的根源是以人类为的中心的机械论世界观。他们认为,要改变现代社会的危机就必须超越传统哲学范式,转向一种新的世界观,并在它的指导下进行一场真正世界观的文化革命。
  在当代技术问题面前“人类亟须一次自然观的革命,亟须纠正 , 对自然及其与人类之关系的错误” ,这促成生态世界观的形成。生态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一个具有内在关联的动态系统,由事物间动态的、非线性的、永无止境的相互作用组成复杂的关系网络,呈现出一个可机械分割的有机整体。科学技术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为人类谋福利,而且还表现在增进整个系统的平衡。当“绿色”的概念已深入人心时,绿色科技便顺应趋势,从更深层次上改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这样说,生态世界观为绿色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世界观基础,绿色科技的发展适应了生态世界观的本体论要求。绿色科技发展崭新的思维模式是生态整体主义,它把世界看成是“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坚持人类实现文化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整体协调发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当前经济社会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就须维护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政府在规划产业布局、进行政策导向时,须充分重视人类与各种生物和社会系统及其所处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企业应把绿色科技的思想渗透到企业发展的谋略中,引导企业把追求利润目标和减少对周围环境不利影响统一起来,实现良性循环。
其他文献
有人说:“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已经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普遍重视。但是当前中小学生阅读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学生阅读引导和评价,缺少一个完整的体系,仅有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学生课外阅读量作的字数上的规定,至于读哪方面的书、从什么书读起、怎么读等问题,都没有明确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功效。笔者认为,让阅读教学贴近学生的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说,教学应该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和谐统一的过程。笔者认为,“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确禁锢了学生思维的翅膀,但当下大力提倡的“让老师闭嘴”的做法同样有失偏颇。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一、让学生明
<正>童话是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梦想,它用奇妙的想象呈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它是"童化"的境界。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它以很简单的故事寄托生活真理,往往有很明显的教育意
摘 要: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内容是教学理念、教材教法的改革,首要是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建立教育新理念;其次就是摆脱陈旧教学模式的束缚,探索和创新更先进的教学方法;然后是潜心研究新教材,以新教材为基准进行扩展和外延;在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的要求下,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变为促导者,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由课堂主体变为“旁观者”,由主角变为配角。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