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深层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学生个性的突现和发展。因而,地理研究性学习中,为学生营造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氛围,从而促使学生的个性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 研究性学习 发展 个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研究性学习为特征的素质教育正成为世界性教育潮流。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情况,谈谈以下体会:
一 、创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 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告终。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这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我们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随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一,给学生提问的自由。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问题,不要嘲笑打击,更不要害怕被学生问住。教师要真心鼓励学生提问并对学生的提问个于是当的引导,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
第二,给学生选题的自由。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并且适合自己的课题,相信学生的能力,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索。
第三,展示多样化的研究性成果的自由。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成果展示可以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此外还有:通过主题班会展开辩论、研讨,搞展板,出黑板报,办手抄报,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等。
二、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一,创设研究性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步入研究情景。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应该成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因此,立足课堂搞好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我们的重要教改目标之一。在研究性学习中,我們注意设计一系列相关的趣味性浓厚、环环相扣、值得探究的地理问题,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探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讨论,引导学生逐步从疑问中得出正确的探究目标,甚至将探究延伸至课外去查找相关资料,来证实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学习“城市交通运输”一节时,我布置学生调查沈阳市的交通设施及交通状况,结果分组调查的资料非常丰富,为课堂学习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活动对课堂内容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第二,教师循序渐进地予以指导,将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
指导学生有目的的收集相关资料,深化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并学会分析、加工、提炼并从中发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课前引导学生依据所学内容有目的的收集资料,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解释课本结论或补充拓展学习内容,如:由细河整治想到的、澳大利亚的苍蝇、农民大量涌进城市是喜是忧,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等等,为完成好这些相关任务,学生必须主动查找资料,千方百计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信息化的今天,对学生来说已经不是难事,而且这样得来的例证,即能丰富课本内容,又可引起学生共鸣,容易为学生认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高涨。
第三,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和竞争,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学会与同学团结协作是我们教改实验的又一重要目标。
合作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动态的个体独立探索的范围,而是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三至四人一个小组,组内对所选研究性学习内容分工协作,小组间常以公平竞争的形式交流、评价其协作完成目标的情况。如研究课题的选取、资料的收集、结论的验证乃至小论文或探究成果的展示,无一不是小组同学在合作中齐心协力完成的,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
总之,地理研究性学习确实是具有丰富而独有的许多素质教育价值。这种学习方式, 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十分宽松的氛围,这种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了发散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和训练。
参考文献
1.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 广西教育出版社。
3.应俊峰:《研究性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学生 研究性学习 发展 个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研究性学习为特征的素质教育正成为世界性教育潮流。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情况,谈谈以下体会:
一 、创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 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告终。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这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我们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随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一,给学生提问的自由。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问题,不要嘲笑打击,更不要害怕被学生问住。教师要真心鼓励学生提问并对学生的提问个于是当的引导,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
第二,给学生选题的自由。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并且适合自己的课题,相信学生的能力,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索。
第三,展示多样化的研究性成果的自由。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成果展示可以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此外还有:通过主题班会展开辩论、研讨,搞展板,出黑板报,办手抄报,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等。
二、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一,创设研究性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步入研究情景。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应该成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因此,立足课堂搞好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我们的重要教改目标之一。在研究性学习中,我們注意设计一系列相关的趣味性浓厚、环环相扣、值得探究的地理问题,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探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讨论,引导学生逐步从疑问中得出正确的探究目标,甚至将探究延伸至课外去查找相关资料,来证实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学习“城市交通运输”一节时,我布置学生调查沈阳市的交通设施及交通状况,结果分组调查的资料非常丰富,为课堂学习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活动对课堂内容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第二,教师循序渐进地予以指导,将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
指导学生有目的的收集相关资料,深化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并学会分析、加工、提炼并从中发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课前引导学生依据所学内容有目的的收集资料,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解释课本结论或补充拓展学习内容,如:由细河整治想到的、澳大利亚的苍蝇、农民大量涌进城市是喜是忧,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等等,为完成好这些相关任务,学生必须主动查找资料,千方百计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信息化的今天,对学生来说已经不是难事,而且这样得来的例证,即能丰富课本内容,又可引起学生共鸣,容易为学生认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高涨。
第三,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和竞争,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学会与同学团结协作是我们教改实验的又一重要目标。
合作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动态的个体独立探索的范围,而是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三至四人一个小组,组内对所选研究性学习内容分工协作,小组间常以公平竞争的形式交流、评价其协作完成目标的情况。如研究课题的选取、资料的收集、结论的验证乃至小论文或探究成果的展示,无一不是小组同学在合作中齐心协力完成的,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
总之,地理研究性学习确实是具有丰富而独有的许多素质教育价值。这种学习方式, 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十分宽松的氛围,这种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了发散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和训练。
参考文献
1.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 广西教育出版社。
3.应俊峰:《研究性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