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下教育领域,众多教育学者针对中国长期以来的习惯性思维教育进行着舆论的斗争。本文通过论证创新教育下的学法创新的特征、目标和内容等方面指出创新教育下的学法创新对在大的应试环境尚未彻底改变的情况下,改变学生的习惯性思维及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品质,不失为一剂良方。
关键词:习惯性思维 学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112-02
《中国教育报》“课程教学”版曾登载《为这样简约而精彩的复习课叫好》一文,文章是对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的一堂六年级数学复习课的赏析。这一课例虽是个案,但笔者认为这一课例背后反映的深层次问题却是普遍存在。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对这一课例的一般性赏析上,而忽视了这一课例背后实际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将是最大的遗憾。
那么,这一课例背后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什么呢?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总习惯于在学生做练习时反复提醒:先审题,再下笔。然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提醒得到的依然是学生的我行我素,拿题即做,结果仍然是屡说屡错,屡错屡说。这是学生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习惯性思维及行为所致。
何为习惯性思维及行为呢?它是怎样形成的呢?所谓习惯性思维就是在特定的环境里,在相对固定的模式中,经过长期的、重复的、特定的强化性训练形成的思维习惯。在以“分数”为核心的激烈的升学竞争环境中,在统一目标、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教法和统一评价的教学模式下,愈演愈烈的“题海战术、重复训练、机械记忆、反复考试”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学生谨遵老师的答题秘决、技巧、要领,重复练习、强化接收。在过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失去了静心观察、富于想象、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自由辩论的时间和空间,失去学习的自由、快乐、激情和兴趣,只能被动地、机械地、消极地应付学习。习惯性思维及行为直接导致人的思维“惰化”,思维“活性”降低,泯灭了学生潜在的好奇、质疑、反思、辨析、批判、探究等可贵的修改品质。虽然人们都已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下,理想与现实之间短期内难以调和的矛盾正使创新教育牌尴尬境遇。这一现状,若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同仁的警觉和关注,那么党和国家建立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会化为泡影,我们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对于高职高专的大学教师来说,我们更要紧跟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去运用创新的思维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现就创新教育中的学法创新谈几点粗浅认识。
学法创新是指以适应创新教育和未来社会需要为指向,以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以激发自我创新意识、启迪自我创新思维、培养自我创新精神、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型学习方法。学法创新是创新教育的根本组成,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法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健康的体魄,更应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灵活应变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敢于质疑、寻求真理的创新精神,以适应较长一个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学法创新的特征
与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学法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自我成就的成才意识
创新教育下的学习较之于传统的学习,更强调一种主体的成才意识,学生自我学习的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即渴望自我成就的成才意识。这种自我成就意识,说到底,是一个人的追求目标,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超越自己、改造环境的勇气。学生树立了强烈的自我成就意识,学习中确立主体地位,充分塑造主体个性,发挥出主体能动性和学习激情,达到创造潜能的完全释放,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能力。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方法呆板,缺乏自我成就的意识,达不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达不到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二)独立探索钻研精神
传统教育方式下,以教为主,以学为辅,以教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对传统知识的承传,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灌输和进行复制。然而,社会需要学生具有独立探索、敢于承担风险,超常发挥才华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体现在学习方法上,就是要在对传统知识的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研究和探索,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看法。
(三)求异发散的思维方式
创新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培养人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与之相适应,学法创新也要突出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思维是进行学习的重要过程,学而不思则殆,没有个体的思维,便没有学习上的深入和创新。创造性学习要求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造性学习的必然要求,这种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激情,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和个性发展。
二、学法创新的目标和内容
创新是一个人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简称,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一个人智能发展的高级表现。学法创新的目的就必须从培养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实践能力上下功夫。
(一)学法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
一是在创新品质上坚持共性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发展。我们知道,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特性、成长环境和经历,以及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同,人们的性格特征、志趣爱好、智力能力必定存在着差异。因此,共性是教学管理的需要,而从这一方面来讲,势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抑制了个性也就抑制了创造性。而教与学从很大程度讲关键在于在达到基本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创造一个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个性优良品质的充分发展。
二是在创新能力上追求创新成果的同时要更注重学习过程。人们习惯于用成果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但以成果的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大小作为衡量标准时,并不意味着没有成果就没有进行创新活动,甚至不具有创造力。是否参与创新活动、有无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否体现出来是两回事。创造性成果的产生除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智能品质外,还需要有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转化为实际创造性成果的相应知识、技能以及保证创造性活动顺利进行的智能基础和个性品质,同时它还受到外部因素如机遇、环境条件等等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的再现性。而这一点对于正在学校学习的学生尤其重要。有时,我们尽管参与了创新活动,但不一定能生产出新颖、独特、有价值的创造性成果,但只要发展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有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创新教育过程中,学生必须做到学法创新,重在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二)学法创新应注重正课教学、非课程教学以及培养自身的发展潜力
院校的教学环节就是正课教学和非课程教学,对于培养技能人才而言,这两个环节至关重要,缺一不可。因此,学法创新就要紧紧围绕这两个环节,以其为主要内容,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是要充分利现代教学手段,努力学好基础课。文化素质决定着人才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没有高水平的文化功底,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才能;文化素质又是技能人才后续发展的基础。文化基础知识扎实、学历较高,在专业乃至高科技知识的学习、应用上潜力就大,相反,专业功底虽厚,而文化基础薄弱,在高、新知识的学习上就显得力不从心。当前在学生中,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对于培养自己成才是十分不利的。创新教育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加强文化课的学习,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手段上,要熟练结合现代媒体工具进行学习。
二是要培养学习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使自己成才。正课教学和非课程教学过程中,就要改变已往的依靠教师灌输方式。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培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教、学双方默契合作,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学法创新教育能够引导、改变某些方面较后进学生走向“热爱学习和创造活动的正道。有些后进学生某些方面误入歧途,当他们受到创新教育“熏陶”、“激励”、“塑造”后,心灵受到猛烈震动,进行整合构建便发生突发性的自我变革,省悟知返,走上正道,取得明显进步。
已往的教学过程只强调了教的主体地位,而学法创新过程中,学生要从培养兴趣出发,钻进去学。这样,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心理动因外化出来,内在的创造潜能也才会显露和高水平发挥出来。
(三)学法创新应着重培养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是培养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能力,是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特定表现形式。它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是学法创新所要实践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自觉培养自学能力,使之成为掌握知识发展智慧增长创新力的联结点。学法创新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善于从学习的知识中掌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对于一些前沿性,探索性的尖端问题,要深入研究探讨,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是培养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强弱是区分创新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重要标志。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也决定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能力,因此,学法创新要着重培养实践能力。实践教育不会削弱知识传授、学生反而会学得灵活一些促进智力发展。创造教育过程,是知识重新组合的运动形式,在触类旁通的知识重组运动中,形成了创造性思维,创造的结果产生新知识的再重组,又构建创造思维,循环往复,使知识与创造共济共生,互相促进。这方面有不少同学在报刊发表过亲身体会的文章。
可见,学法创新教育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为教学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它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提高交流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能力;培养对个人和环境的理解能力;改善个人对当今世界的了解能力;增长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八个目标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们应大力提倡这种学法创新教育,以此来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高等教育版),2006.11.24
[2]可怕的“习惯性思维”[N].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版),2006.11.29
关键词:习惯性思维 学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112-02
《中国教育报》“课程教学”版曾登载《为这样简约而精彩的复习课叫好》一文,文章是对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的一堂六年级数学复习课的赏析。这一课例虽是个案,但笔者认为这一课例背后反映的深层次问题却是普遍存在。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对这一课例的一般性赏析上,而忽视了这一课例背后实际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将是最大的遗憾。
那么,这一课例背后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什么呢?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总习惯于在学生做练习时反复提醒:先审题,再下笔。然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提醒得到的依然是学生的我行我素,拿题即做,结果仍然是屡说屡错,屡错屡说。这是学生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习惯性思维及行为所致。
何为习惯性思维及行为呢?它是怎样形成的呢?所谓习惯性思维就是在特定的环境里,在相对固定的模式中,经过长期的、重复的、特定的强化性训练形成的思维习惯。在以“分数”为核心的激烈的升学竞争环境中,在统一目标、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教法和统一评价的教学模式下,愈演愈烈的“题海战术、重复训练、机械记忆、反复考试”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学生谨遵老师的答题秘决、技巧、要领,重复练习、强化接收。在过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失去了静心观察、富于想象、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自由辩论的时间和空间,失去学习的自由、快乐、激情和兴趣,只能被动地、机械地、消极地应付学习。习惯性思维及行为直接导致人的思维“惰化”,思维“活性”降低,泯灭了学生潜在的好奇、质疑、反思、辨析、批判、探究等可贵的修改品质。虽然人们都已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下,理想与现实之间短期内难以调和的矛盾正使创新教育牌尴尬境遇。这一现状,若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同仁的警觉和关注,那么党和国家建立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会化为泡影,我们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对于高职高专的大学教师来说,我们更要紧跟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去运用创新的思维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现就创新教育中的学法创新谈几点粗浅认识。
学法创新是指以适应创新教育和未来社会需要为指向,以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以激发自我创新意识、启迪自我创新思维、培养自我创新精神、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型学习方法。学法创新是创新教育的根本组成,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法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健康的体魄,更应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灵活应变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敢于质疑、寻求真理的创新精神,以适应较长一个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学法创新的特征
与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学法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自我成就的成才意识
创新教育下的学习较之于传统的学习,更强调一种主体的成才意识,学生自我学习的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即渴望自我成就的成才意识。这种自我成就意识,说到底,是一个人的追求目标,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超越自己、改造环境的勇气。学生树立了强烈的自我成就意识,学习中确立主体地位,充分塑造主体个性,发挥出主体能动性和学习激情,达到创造潜能的完全释放,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能力。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方法呆板,缺乏自我成就的意识,达不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达不到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二)独立探索钻研精神
传统教育方式下,以教为主,以学为辅,以教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对传统知识的承传,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灌输和进行复制。然而,社会需要学生具有独立探索、敢于承担风险,超常发挥才华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体现在学习方法上,就是要在对传统知识的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研究和探索,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看法。
(三)求异发散的思维方式
创新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培养人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与之相适应,学法创新也要突出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思维是进行学习的重要过程,学而不思则殆,没有个体的思维,便没有学习上的深入和创新。创造性学习要求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造性学习的必然要求,这种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激情,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和个性发展。
二、学法创新的目标和内容
创新是一个人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简称,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一个人智能发展的高级表现。学法创新的目的就必须从培养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实践能力上下功夫。
(一)学法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
一是在创新品质上坚持共性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发展。我们知道,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特性、成长环境和经历,以及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同,人们的性格特征、志趣爱好、智力能力必定存在着差异。因此,共性是教学管理的需要,而从这一方面来讲,势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抑制了个性也就抑制了创造性。而教与学从很大程度讲关键在于在达到基本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创造一个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个性优良品质的充分发展。
二是在创新能力上追求创新成果的同时要更注重学习过程。人们习惯于用成果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但以成果的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大小作为衡量标准时,并不意味着没有成果就没有进行创新活动,甚至不具有创造力。是否参与创新活动、有无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否体现出来是两回事。创造性成果的产生除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智能品质外,还需要有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转化为实际创造性成果的相应知识、技能以及保证创造性活动顺利进行的智能基础和个性品质,同时它还受到外部因素如机遇、环境条件等等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的再现性。而这一点对于正在学校学习的学生尤其重要。有时,我们尽管参与了创新活动,但不一定能生产出新颖、独特、有价值的创造性成果,但只要发展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有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创新教育过程中,学生必须做到学法创新,重在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二)学法创新应注重正课教学、非课程教学以及培养自身的发展潜力
院校的教学环节就是正课教学和非课程教学,对于培养技能人才而言,这两个环节至关重要,缺一不可。因此,学法创新就要紧紧围绕这两个环节,以其为主要内容,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是要充分利现代教学手段,努力学好基础课。文化素质决定着人才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没有高水平的文化功底,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才能;文化素质又是技能人才后续发展的基础。文化基础知识扎实、学历较高,在专业乃至高科技知识的学习、应用上潜力就大,相反,专业功底虽厚,而文化基础薄弱,在高、新知识的学习上就显得力不从心。当前在学生中,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对于培养自己成才是十分不利的。创新教育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加强文化课的学习,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手段上,要熟练结合现代媒体工具进行学习。
二是要培养学习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使自己成才。正课教学和非课程教学过程中,就要改变已往的依靠教师灌输方式。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培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教、学双方默契合作,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学法创新教育能够引导、改变某些方面较后进学生走向“热爱学习和创造活动的正道。有些后进学生某些方面误入歧途,当他们受到创新教育“熏陶”、“激励”、“塑造”后,心灵受到猛烈震动,进行整合构建便发生突发性的自我变革,省悟知返,走上正道,取得明显进步。
已往的教学过程只强调了教的主体地位,而学法创新过程中,学生要从培养兴趣出发,钻进去学。这样,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心理动因外化出来,内在的创造潜能也才会显露和高水平发挥出来。
(三)学法创新应着重培养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是培养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能力,是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特定表现形式。它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是学法创新所要实践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自觉培养自学能力,使之成为掌握知识发展智慧增长创新力的联结点。学法创新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善于从学习的知识中掌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对于一些前沿性,探索性的尖端问题,要深入研究探讨,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是培养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强弱是区分创新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重要标志。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也决定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能力,因此,学法创新要着重培养实践能力。实践教育不会削弱知识传授、学生反而会学得灵活一些促进智力发展。创造教育过程,是知识重新组合的运动形式,在触类旁通的知识重组运动中,形成了创造性思维,创造的结果产生新知识的再重组,又构建创造思维,循环往复,使知识与创造共济共生,互相促进。这方面有不少同学在报刊发表过亲身体会的文章。
可见,学法创新教育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为教学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它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提高交流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能力;培养对个人和环境的理解能力;改善个人对当今世界的了解能力;增长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八个目标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们应大力提倡这种学法创新教育,以此来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高等教育版),2006.11.24
[2]可怕的“习惯性思维”[N].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版),2006.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