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次统考作文的阅卷分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j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湖北省孝感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作文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的名句,原只是用来说明“读书穷理”的重要性。今天有人说可理解为人读书后心灵纯美,胸怀博大;有人说可理解为作者的创造力来自于对现实营养的汲取;还有人说可理解为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来自于不断吸收新知……
  大家都读过许许多多的名句,也记得许许多多的名句,不同的名句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人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请另选名句,自选角度,以《从名句中感悟……》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此题写作范围比较宽泛,“名句”可选范围广,“感悟”的内容也很多。在审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对“名句”的界定要明确。文题明确要求“另选名句”,意即除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外,其他的名句都可以作为写作对象,可以是诗词名句,可以是名人名言、箴言俗语,也可以是散文、小说作品中的经典警句等。二是对“感悟”的理解要透。这里的“感悟”不是对原句含义的解说,而应是借题发挥,联系现实生活写自己的切身感受,可知古鉴今,可畅想未来,可体味情趣哲理,可涵养道德品行等。当然,如果能对所选的名句作出富有新意而又言之成理的“别解”,那就更好了。这一点可参看文题中的材料部分。构思时,可在心里对文题中的省略号进行补充(实际写作时标题不应变动),便于确定写作的方向。可以一句一悟,也可以多句一悟,无论是哪种形式,主题一定要集中。
  从文体角度看,本题可写成记叙文,如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悟到无私博大的母爱;从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与地的距离,也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人与人之间挖下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想到自己与父亲的隔阂等;可以写成议论文,如从“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谈文章感情的真实性,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谈爱国,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谈立志等;可以写成议论性的散文,如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哲理性的诗词名句中进行深入的思考,联系现实,启迪人生。
  [问题探究]
  本次阅卷,从整体看,高分作文不多,较少有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考场佳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命题形式明辩不清。文题是则命题作文,命题者还特地用了一个书名号(从标点符号用法的角度讲,此处当用引号为佳)以警示,但考生却将其当作了半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为数相当多。这应该是审题上的一个失误。
  2.名句展示得多,主旨却不集中。一部分考生在文中提到了多句名句,如果感悟其共同的某一点,还能成就佳作。但考生在处理时,多写成了多句多悟,主旨过于分散。
  3.名句与感悟的关系没处理好。一种情况是有名句无感悟,绝大部分文字是对名句的解读、赏析,对名句作者的介绍,没有让“我”的思想入文;另一种情况是有名句亦有感悟,但感悟不是从名句中来,如名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感悟却是“坚强”,二者牵强在一起;还有一种情况是有感悟无名句,通篇找不出名句是哪句话,感悟没有依据。
  4.名句识记有误。一是误记作者,如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成是李白的或杜甫的,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误作是鲁迅的等等;二是名句中的个别字识记有误,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误记成“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材”误写作“才”等等;三是捏造名句,随便一句话拉过来就是名句,有的考生甚至干脆用自己的话作名句。
  5.感悟的切入点过大。有的考生写感悟,一落笔就是感悟“生活”、感悟“人生”,孰不知“生活”“人生”的范围过于宽泛,虽不易跑题,但易使文章显得大而空洞。
  6.无话可说,拼凑成文。有的考生将语言表达题中“史铁生”的文字材料整段地引入文章,有的则将现代文阅读《寒冷的味道》中的文字大段的抄袭入文。
  7.思考不够深入。绝大数考生只限于在对名句文本解读基础上的一种感悟,而且感悟也是点到为止,挖掘不深,少有富有新意而又言之成理的作文。
  8.文体特征不鲜明。如在议论文中,却花大量的篇幅叙述“我”的父亲如何教导“我”以此作为论据,有“四不象”之嫌。
  除以上几点之外,也较普遍地存在结构混乱,想到哪写到哪的问题,还出现了极少数的以往高考优秀习作的套作,如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引入我爱秋季,有套07年高考福建卷作文的痕迹。总而言之,本次作文四平八稳的文章多,有出彩点的作文少。
  [备考建议]
  针对以上考生作文出现的问题,笔者以为后期的作文复习备考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强化审题意识,勤练写作基本功。审题是作文的第一关,审题的过程,不仅是理解题目含义的过程,还是确定文章体裁、题材、中心和写法的过程。很多考生在作文时对此关注不够,往往草率行事,考虑不周。如文题中已明确规定“另选名句”,在阅卷时还是发现有的考生用的名句就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没有审好要求;再如前面提到的对文题中省略号进行补充,形成新的标题,这是没有审清命题形式等。考生在作文中暴露出来的主题零散、结构混乱、语言啰嗦、文体特征不明等问题,都说明了考生的写作基本功还很差。因此,后期的备考还是应立足于写作基础,反复训练,不能急于求成。在考场作文命题角度越来越难于猜测的今天,我们的高考复习备考更要显得理性,少一些投机取巧。
  2.强化本我意识,彰显个性色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一点正突出了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写作导向。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来看,许多试题也都注重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表达性灵,这种导向的变化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考生不应把写作当成一种高考的应考题型,而应该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深入地关注内心,体悟身边的一切事物,写真情,抒真性,表真意,塑真我。在高考阅卷场上,老师们更希望读到那些有真情实感的文字,不愿意读到东施效颦、故弄玄虚、无病呻吟、东拉西扯的文章。所以,加强本我意识,努力写出真实的生活和心得,我们在遇到一些所谓的“偏怪难”的考场作文题的时候,也能够应付自如,不至于乱了阵脚。
  3.加强思维训练,注重作文技巧。在备考中加强思维训练,对考生审题立意帮助很大。作文思维实际上就是考生对事物的理解方式,怎样对事物进行辩证的思维、全面的思维、主流思维、系统的思维、宏观与微观的思维分析,都显得十分必要,其中前三者尤为重要。本次作文中,有很多考生用的名句是唐代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但作文中的“感悟”却很牵强或很肤浅,究其原因,是对名句没有进行辩证、全面的思维分析。此句的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稍加思考,我们也可从该句提炼出“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永远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这样的立意点。此外,注重一定的作文技巧也是必要的,它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传情达意。作文技巧包括形式和内容两大方面,形式上的技巧可以让文章的语言和结构别具一格,内容上的技巧可以让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入木三分。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以往的高考优秀作文中学习、借鉴。
  4.加强课内外阅读,拓展写作视野。阅读和写作是不分家的,多读才能增加写作素材,拓宽写作视野,提升自己的见识水平。课内阅读可多注重典型篇目,让课文作为写作的素材,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文章的行文脉络,学习借鉴写作技法。课外阅读最好做摘抄,辅之以精当点评,不求量多,力求读有所获,读有所启。考生通过广泛的阅读,一方面可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典型人物,写作时可运用到作文中充实文章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一定的社会动态、文化焦点、时评热议、人民心态等等,可以直接提升自身作文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高考紧张的复习备考过程中,抽点时间加强课内外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李亚洲,教师,现居湖北安陆。
其他文献
水仙子  寻梅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乔吉(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惺惺道人,祖籍山西太原,半生流寓杭州。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说他“美姿容,善辞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又作吊词云:“平生湖海少知音,几曲宫商大用心。百年光景还争甚?空赢得,雪鬓侵,跨仙禽,路绕云深。”放荡江湖四十年的漂
《去槐花洲》的最亮点在结尾,女主人公的一场放纵邂逅原来只是一个梦。女主人公心有不甘,半推半就中意欲将梦变成现实,结果从售票员那里得到的回答却是“槐花洲?那是什么地方?……没有这一站”,于是一切就此打住,“我们坐回到候车室里,继续等我们要等的车”。  我不想对女主人公的梦的内容,以及其中折射出的人际关系——爱人之间、陌生人之间——做出道德的或社会学的评价。这篇小说也有唯美色彩,其中谈到许多让人砰然心
黑格尔《美学》指出,文学及一切艺术作品“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语言,形象,都属于“外在的形状”;“而灌注生气于外在形态的意蕴”,才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即内在实质。它体现“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魄,风骨和精神”,是作者的审美意识,渗透充溢在艺术形象之中,隐存与表现一个无限深广的心灵世界。  中国古代文论发端于“诗言志”“诗缘情”的观点,它明确地说明诗及其它样式的文学是作者心灵的“志”和“情”的
课堂教学中的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因此我们身为教师,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一张冷脸,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教学实践证明,死的、乏味的“情绪化”的教学,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学习情绪低落,
“活动单导学”模式这个概念确定了教师学生的关系——“导”与“学”。以“导”引“学”,以“导”助“学”,以“导”督“学”,以“学”促“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始终要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上,为“学”服务,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学’”。  一.以“导”引“学”  这里的“导”侧重于教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引导。这必然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文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以趣味活动调动学生对文本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達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依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利用教材优势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任何认知活动的先导,也是认知活动得以持续的内驱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知识,他才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活动,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是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导语激趣    “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亦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书的好处。但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孩子在读课文时结结巴巴、丢字、落字、错字,阅读速度很慢,耗费的精力极大,很容易疲劳。如果不能有效阅读的话,他们将来会在各门功课的学习上都出现困难,所以我们必须给与孩子正确的引导与鼓励。因此,在低年级
如今,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    一、重视周记训练,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    心理研究表明: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新和力和积极的情感。周记,顾名思义是一周记事,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渠道,
一.课型的构建背景    1、当前课题研究的需要。课型是课堂教学中一种相对固定的教学形式,科学高效的教学课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前,“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课型已成为中小学及各学科研究的重点,更是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与实践的核心课题,同时也体现着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性和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要求。  2、现代教育理念的需求。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过程既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及训练主线的“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