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lang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由于血缘关系和经济关系,家庭教育成为学生最亲切、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受益一生”。新一代的家长都受过教育,他们都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比较认真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但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正确,虽有教育好自己孩子的愿望,却事与愿违,走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已成为广大家长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将家庭教育误区的一些表现、危害及纠正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
  
  1 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的标准
  
  家长一味按这标准来塑造自己的孩子,平时要求孩子不吵不闹、“不捣乱”、不给自己添麻烦,对自己千依百顺。这实际是家长在维护自己当家长的尊严,忽视了孩子自主性、創造意识的培养,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
  
  2 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包办、代替
  
  目前许多家长把独生子女当作心肝宝贝、掌上明珠,自己省吃俭用却供孩子吃好、穿好,还生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健康,包办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如为孩子端茶送水、穿衣提鞋等。这样不仅剥夺了孩子劳动实践的机会,而且忽视了对孩子独立人格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孩子形成依赖的心理。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把自己责任局限于单纯为子女服务的家长,已经不是从事教育的家长,而是子女的奴隶了。”在孩子面前,父母的独立自主性并不由于血缘关系而应该放弃。社会是大熔炉,也是大染缸,最终能否成“才”,有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能力是最关键的因素。
  
  3 不理解孩子,忽略了孩子的年龄差距及年龄特征,强行塑造
  
  生活中,许多父母过多地干涉和限制孩子,不许这样或那样。比如:小孩正在玩泥巴,正在自由地想象、自由地创造。这时,家长走来了,指着小孩说:“这泥巴多脏,弄脏了衣服,给我回去!”家长粗暴的呵斥打击了孩子创造的兴趣和积极陸。又如孩子对家里的某一物品产生了兴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拆装物品,父母回来发现后便大发雷霆:“下次再敢乱来,小心我打断你的两只手!”小孩一下子被吓愣了,缩回了双手,也缩回了刚萌发的好奇心,也许一个发明家又在父母的骂声中夭折了。想当年,爱迪生坐在鸡窝里孵小鸡时,倘若他父母给他一顿打骂,后来的爱迪生或许就成不了大发明家。还有些家长不顾及孩子的年龄特点,急于求成,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强迫孩子今天学书法,明天学钢琴,后天学画画,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全学会,成为全才,完全忽略孩子的兴趣。甚至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早点成才,硬要把五、六岁的小孩就送去读一年级。过多过急的要求导致孩子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信心,最后落到“逃学”的下场,这就是拔苗助长的恶果。
  
  4 过多地指责和批评孩子
  
  当孩子犯错误或某一件事完成不好时,家长总爱指责或批评孩子“真笨”、“没出息”。要知道,父母的评价是否合理、科学会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热情,同时评价孩子即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不管孩子是否成功地解决了问题,父母都要给于肯定、鼓励,强化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个别家长还喜欢把自己的孩子与同伴相提并论,盲目攀比,开口、闭口就是“你真差,看人家某某多聪明”。其实用同伴的长处来比较孩子的弱项,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挫伤、扼杀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只要孩子比过去取得一点进步都应加以肯定。
  
  5 重言教、轻身教
  
  许多家长教育孩子做人时,总喋喋不休地向孩子说一大堆道理,而忽略了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应该做到。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认识水平低,他们不懂许多的大道理,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行为习惯易于形成。如我们教育孩子助人为乐,如乘车时父母能主动为小孩、老人、孕妇让座,主动帮助残疾人,小孩会模仿大人这一行为,逐渐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质。孝敬老人和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电视这一媒体也经常以广告的形式号召人们发扬这一传统。但生活中却出现了不少虐待老人和不关心老人的现象,大家都感到困惑:这世道究竟怎么了?这一代人究竟怎么了?其实很简单,从一个公益广告我们就知道答案。画面一:年轻的儿媳妇用热水给婆婆洗脚、烫脚,婆婆无限慈爱地看着儿媳妇说:“忙一天了,歇一会儿吧”。“不累!妈,烫烫脚对你的腿有好处……”多温馨的画面!站在门口的小孙子看到了这一幕,转身走了……画面二:一会,孩子端来了一盆水,迈着蹒跚的步伐走来,水洒出来了,可那稚气十足的脸上却露出了天真的笑容,年轻的儿媳妇看见了,一愣……小孩却说:“妈妈,洗脚……”无声的教育!母亲的行为给小孩做了很好的榜样……很多父母都要求孩子尊敬父母,孝敬老人,可自己却对自己的父母、长辈漠不关心,孩子又从何学起呢!其实,孝敬老人不是说教,你的行为就是孩子生动、形象的教材。
  纵观以上家庭教育种种误区可知,家庭教育之所以走入误区,主要是家长持不正确的教育观。要走出误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长必须做到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认真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理解和尊重孩子,积极与孩子沟通,聆听他们心灵的需求;对孩子的要求尽量做到合理和统一。只要家长不断学习提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就能够引导孩子走上成功之路。
其他文献
活動目标  1. 欣赏秋天的树林,进一步感知秋天树林颜色的多样性,感受秋天的美。  2. 尝试用撕、撒的方法,在即时贴上黏贴各种材料,大胆想象,创造出秋天的树林。  3. 自主选择游戏材料进行创作,体验用不同材料装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每组一张底板(已贴上白色、咖啡色即时贴)。  2. 红、橙、黄、绿四色的吸管、纽扣、毛球、瓶盖、树枝(已粘贴好双面胶),分别放于分类盒中。  3. PPT
罗恩菲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他综合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形成一套颇有影响的美术教育观,成为进步主义美术教育运动的核心领导人物。罗恩菲德认为美术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通过美术的学习,有目的地培养人的创造潜能、道德感、审美趣味、智力、意志等素质,同时还可以进行心理疏导和艺术治疗等,这就是工具论美术教育思想。  在幼儿园里,开展什么美术活动,怎么开展,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发展,该活动是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因此,选择教学方法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解法与示范法、完整法与分解法、预防及纠正错误法。    一、讲解法与示范法    讲解法与示范法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体育教学要求学生进行身体的实际操练,否则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可见,体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共同点是:学生都要进行积极的思维,去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好冷,雪已经积得好深,全家人七手八脚的做个戴帽雪人,整个冬天,他都守护在我家门口。雪,一片一片拼出我们的快乐,天空静静,雪花缤纷,我们也陪着欢快雪人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日本画家小林丰的《村里来了马戏团》循着一只大鸟飞翔的轨迹,用图画迎接了雪花飘飘的冬季的到来:北风吹来,轻轻地,轻轻地,天上飘起了银白的雪,一派漫天飞雪的迷人景色。  雪人一个个排排队,是冬季的一道靓丽风景。堆雪人是冬雪天时大家最开
“特长生”就是在不少教师和家长眼中学习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这类学生由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化成绩等方面比一般学生相对优秀或者在音、体、美等方面有专长,往往在他们班级、学校中显得比较出众,很受老师和家长的宠爱。因此,他们身上的优点就被有意或无意地夸大,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和行为缺陷就往往容易被忽视,因而很容易导致“特长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根据对“特长生”种种表现的分析,较为普遍的心理障碍主要出
作文,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快快乐乐教作文,是所有语文教师的追求;快快乐乐学作文,是所有的孩子的心愿。如何在课程改革的作文教学中,加强作文教学训练,让全体学生能写会写,大面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培植作文自信心    赞科夫说过:“只有学生在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理想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感情的词
一、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思路    语文课堂教学最常见的套路是教师切入正题后就按设计好的教路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看不出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困难,也难得看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和情感的碰撞。这样的课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也不可能出什么“彩”。  我经常问上完课的教师:“如果没有教师的教学,这些按课文教学目标设计的测试题,让学生边学边做,结果会怎样?”教师们的回答是一致的——大多数学生能掌
水墨江南
期刊
美工区是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小天地,孩子们喜欢在美工区操作各种材料,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美的情感和体验,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意。但教师在投放材料以及观察幼儿与材料互动时,往往只关注材料特有的艺术价值,将艺术教育的目标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而忽略了其中所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  一、材料丰富,摆放有序,形成良好的秩序感  秩序是一种需要,是一种影响个体终身发展的习惯和品质。幼儿期是个体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
如果儿童的某种必需的可能生活没有被实现,便意味着儿童“可能世界”的缺失。  儿童世界存在的可能性是对话可能性的前提,反过来,没有独立的语言也就丧失了存在的根基。这在历史上是有证据的。法国菲利浦·阿利斯在《“儿童”的诞生》中,明确了“中世纪没有儿童”的观点,因为那时候的儿童无法以同等的地位与成人对话,他们必须围绕着成人中心世界。必须尽早地从事跟成人一样的事,说一样的话。同时期,美国纽约的大学教授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