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由于血缘关系和经济关系,家庭教育成为学生最亲切、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受益一生”。新一代的家长都受过教育,他们都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比较认真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但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正确,虽有教育好自己孩子的愿望,却事与愿违,走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已成为广大家长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将家庭教育误区的一些表现、危害及纠正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
1 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的标准
家长一味按这标准来塑造自己的孩子,平时要求孩子不吵不闹、“不捣乱”、不给自己添麻烦,对自己千依百顺。这实际是家长在维护自己当家长的尊严,忽视了孩子自主性、創造意识的培养,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
2 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包办、代替
目前许多家长把独生子女当作心肝宝贝、掌上明珠,自己省吃俭用却供孩子吃好、穿好,还生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健康,包办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如为孩子端茶送水、穿衣提鞋等。这样不仅剥夺了孩子劳动实践的机会,而且忽视了对孩子独立人格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孩子形成依赖的心理。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把自己责任局限于单纯为子女服务的家长,已经不是从事教育的家长,而是子女的奴隶了。”在孩子面前,父母的独立自主性并不由于血缘关系而应该放弃。社会是大熔炉,也是大染缸,最终能否成“才”,有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能力是最关键的因素。
3 不理解孩子,忽略了孩子的年龄差距及年龄特征,强行塑造
生活中,许多父母过多地干涉和限制孩子,不许这样或那样。比如:小孩正在玩泥巴,正在自由地想象、自由地创造。这时,家长走来了,指着小孩说:“这泥巴多脏,弄脏了衣服,给我回去!”家长粗暴的呵斥打击了孩子创造的兴趣和积极陸。又如孩子对家里的某一物品产生了兴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拆装物品,父母回来发现后便大发雷霆:“下次再敢乱来,小心我打断你的两只手!”小孩一下子被吓愣了,缩回了双手,也缩回了刚萌发的好奇心,也许一个发明家又在父母的骂声中夭折了。想当年,爱迪生坐在鸡窝里孵小鸡时,倘若他父母给他一顿打骂,后来的爱迪生或许就成不了大发明家。还有些家长不顾及孩子的年龄特点,急于求成,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强迫孩子今天学书法,明天学钢琴,后天学画画,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全学会,成为全才,完全忽略孩子的兴趣。甚至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早点成才,硬要把五、六岁的小孩就送去读一年级。过多过急的要求导致孩子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信心,最后落到“逃学”的下场,这就是拔苗助长的恶果。
4 过多地指责和批评孩子
当孩子犯错误或某一件事完成不好时,家长总爱指责或批评孩子“真笨”、“没出息”。要知道,父母的评价是否合理、科学会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热情,同时评价孩子即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不管孩子是否成功地解决了问题,父母都要给于肯定、鼓励,强化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个别家长还喜欢把自己的孩子与同伴相提并论,盲目攀比,开口、闭口就是“你真差,看人家某某多聪明”。其实用同伴的长处来比较孩子的弱项,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挫伤、扼杀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只要孩子比过去取得一点进步都应加以肯定。
5 重言教、轻身教
许多家长教育孩子做人时,总喋喋不休地向孩子说一大堆道理,而忽略了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应该做到。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认识水平低,他们不懂许多的大道理,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行为习惯易于形成。如我们教育孩子助人为乐,如乘车时父母能主动为小孩、老人、孕妇让座,主动帮助残疾人,小孩会模仿大人这一行为,逐渐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质。孝敬老人和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电视这一媒体也经常以广告的形式号召人们发扬这一传统。但生活中却出现了不少虐待老人和不关心老人的现象,大家都感到困惑:这世道究竟怎么了?这一代人究竟怎么了?其实很简单,从一个公益广告我们就知道答案。画面一:年轻的儿媳妇用热水给婆婆洗脚、烫脚,婆婆无限慈爱地看着儿媳妇说:“忙一天了,歇一会儿吧”。“不累!妈,烫烫脚对你的腿有好处……”多温馨的画面!站在门口的小孙子看到了这一幕,转身走了……画面二:一会,孩子端来了一盆水,迈着蹒跚的步伐走来,水洒出来了,可那稚气十足的脸上却露出了天真的笑容,年轻的儿媳妇看见了,一愣……小孩却说:“妈妈,洗脚……”无声的教育!母亲的行为给小孩做了很好的榜样……很多父母都要求孩子尊敬父母,孝敬老人,可自己却对自己的父母、长辈漠不关心,孩子又从何学起呢!其实,孝敬老人不是说教,你的行为就是孩子生动、形象的教材。
纵观以上家庭教育种种误区可知,家庭教育之所以走入误区,主要是家长持不正确的教育观。要走出误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长必须做到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认真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理解和尊重孩子,积极与孩子沟通,聆听他们心灵的需求;对孩子的要求尽量做到合理和统一。只要家长不断学习提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就能够引导孩子走上成功之路。
1 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的标准
家长一味按这标准来塑造自己的孩子,平时要求孩子不吵不闹、“不捣乱”、不给自己添麻烦,对自己千依百顺。这实际是家长在维护自己当家长的尊严,忽视了孩子自主性、創造意识的培养,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
2 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包办、代替
目前许多家长把独生子女当作心肝宝贝、掌上明珠,自己省吃俭用却供孩子吃好、穿好,还生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健康,包办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如为孩子端茶送水、穿衣提鞋等。这样不仅剥夺了孩子劳动实践的机会,而且忽视了对孩子独立人格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孩子形成依赖的心理。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把自己责任局限于单纯为子女服务的家长,已经不是从事教育的家长,而是子女的奴隶了。”在孩子面前,父母的独立自主性并不由于血缘关系而应该放弃。社会是大熔炉,也是大染缸,最终能否成“才”,有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能力是最关键的因素。
3 不理解孩子,忽略了孩子的年龄差距及年龄特征,强行塑造
生活中,许多父母过多地干涉和限制孩子,不许这样或那样。比如:小孩正在玩泥巴,正在自由地想象、自由地创造。这时,家长走来了,指着小孩说:“这泥巴多脏,弄脏了衣服,给我回去!”家长粗暴的呵斥打击了孩子创造的兴趣和积极陸。又如孩子对家里的某一物品产生了兴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拆装物品,父母回来发现后便大发雷霆:“下次再敢乱来,小心我打断你的两只手!”小孩一下子被吓愣了,缩回了双手,也缩回了刚萌发的好奇心,也许一个发明家又在父母的骂声中夭折了。想当年,爱迪生坐在鸡窝里孵小鸡时,倘若他父母给他一顿打骂,后来的爱迪生或许就成不了大发明家。还有些家长不顾及孩子的年龄特点,急于求成,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强迫孩子今天学书法,明天学钢琴,后天学画画,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全学会,成为全才,完全忽略孩子的兴趣。甚至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早点成才,硬要把五、六岁的小孩就送去读一年级。过多过急的要求导致孩子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信心,最后落到“逃学”的下场,这就是拔苗助长的恶果。
4 过多地指责和批评孩子
当孩子犯错误或某一件事完成不好时,家长总爱指责或批评孩子“真笨”、“没出息”。要知道,父母的评价是否合理、科学会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热情,同时评价孩子即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不管孩子是否成功地解决了问题,父母都要给于肯定、鼓励,强化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个别家长还喜欢把自己的孩子与同伴相提并论,盲目攀比,开口、闭口就是“你真差,看人家某某多聪明”。其实用同伴的长处来比较孩子的弱项,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挫伤、扼杀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只要孩子比过去取得一点进步都应加以肯定。
5 重言教、轻身教
许多家长教育孩子做人时,总喋喋不休地向孩子说一大堆道理,而忽略了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应该做到。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认识水平低,他们不懂许多的大道理,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行为习惯易于形成。如我们教育孩子助人为乐,如乘车时父母能主动为小孩、老人、孕妇让座,主动帮助残疾人,小孩会模仿大人这一行为,逐渐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质。孝敬老人和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电视这一媒体也经常以广告的形式号召人们发扬这一传统。但生活中却出现了不少虐待老人和不关心老人的现象,大家都感到困惑:这世道究竟怎么了?这一代人究竟怎么了?其实很简单,从一个公益广告我们就知道答案。画面一:年轻的儿媳妇用热水给婆婆洗脚、烫脚,婆婆无限慈爱地看着儿媳妇说:“忙一天了,歇一会儿吧”。“不累!妈,烫烫脚对你的腿有好处……”多温馨的画面!站在门口的小孙子看到了这一幕,转身走了……画面二:一会,孩子端来了一盆水,迈着蹒跚的步伐走来,水洒出来了,可那稚气十足的脸上却露出了天真的笑容,年轻的儿媳妇看见了,一愣……小孩却说:“妈妈,洗脚……”无声的教育!母亲的行为给小孩做了很好的榜样……很多父母都要求孩子尊敬父母,孝敬老人,可自己却对自己的父母、长辈漠不关心,孩子又从何学起呢!其实,孝敬老人不是说教,你的行为就是孩子生动、形象的教材。
纵观以上家庭教育种种误区可知,家庭教育之所以走入误区,主要是家长持不正确的教育观。要走出误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长必须做到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认真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理解和尊重孩子,积极与孩子沟通,聆听他们心灵的需求;对孩子的要求尽量做到合理和统一。只要家长不断学习提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就能够引导孩子走上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