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范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重作用下迅速发展。通过对范县2006年以来无公害蔬菜生产资料分析,剖析了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对策。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生产形势;发展对策
范县隶属于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豫鲁两省交界处,总面积560km2,辖12个乡(镇),575个行政村。总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万人,占87.5%;总耕地面积3.5万hm2,人均0.07hm2,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瓜菜、花生、棉花等作物。范县属暧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降雨量626.3mm,年平均日照时数2427.2h,全年无霜期216d;四季和干湿季节分明,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多种植物的生长。范县生产条件优越,土壤肥沃,养分含量齐全,氮磷钾比例协调;土壤有机质含量1.2%,速效磷含量25ppm,速效钾含量130ppm;淡水资源丰富,适合农田灌溉用水,东接京九,西连京广,信息灵活,交通方便。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范县的蔬菜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2008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0.28万hm2,总产量5.92万t,总产值8830万元,特别是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全县有高码头、张庄、颜村铺、王楼、辛庄、濮城6个乡(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省级产地认证,到2010年建成河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
1、范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
1,1蔬菜种植面积迅速增长。自1998年以来,范县的蔬菜生产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双重作用下迅速发展。200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0.13万hm2,2004年0.16万hm2,2005年0.19万hm2,2006年0.22万hm2,2007年0.25万hm2,2008年达到0.28万hm2。2008年蔬菜种植面积比2003年增加0.14万hm2,增长110%。
1.2蔬菜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大幅度增加。2003年全县蔬菜总产量2.18万t,人均占有量47.4kg;2004年总产量2.75万t,人均占有量58.3kg,2005年总产量3.5万t,人均占有量73.6kg,2006年总产量4.19万t,人均占有量87.3kg,2007年总产量为5.09万t,人均占有量106kg,2008年总产量达到5,92万t,人均占有量123.3kg。2008年蔬菜总产量比2003年增长171.6%,人均占有量增长160%。
1,3蔬菜产值增加,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增长。2003年全县蔬菜总产值2507万元,占种植产值的4.7%。随着蔬菜生产形势的不断发展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蔬菜产值大幅度增加,占种植业产值比重也迅速扩大,到2008年全县蔬菜总产值8830万元,占种植业产值的18.3%,占农业总产值的9.6%,成为广大农民增加收入和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1.4品种种类增多,均衡上市水平大大提高。自1999年县委、县政府制订温棚农业发展方案以来,全县温棚蔬菜生产发展迅速,到2008年温棚蔬菜面积达到0.08万hm2。同时,广大蔬菜科技工作者大力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使我县蔬菜生产从供应短缺到基本平衡,且丰年有余。
1,5市场体系建设具有一定基础,初具规模。我县在狠抓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流通领域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把改建、扩建、新建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点,作为“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内容来抓,利用中央和省贴息贷款,地方政府和企业自筹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先后建立了范县老城、濮城军寨、高码头宋名口、张庄葛楼等6个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目前,全县多渠道、少环节、多功能、高效率的流通市场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2、范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观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我县不少基层干部和群众至今仍停留在传统农业观念阶段,片面认为蔬菜生产的发展就是蔬菜面积的不断扩大、产量的不断提高,把产前系列服务和产后销售、运输、加工排除在外,这种观念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全县蔬菜生产的健康发展。
2,2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含量较低。据2007年至2008年连续两年调查,全县12个乡(镇)农技站85%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懂粮食作物技术,缺乏蔬菜等经济作物知识,有部分乡(镇)农技站没有从事蔬菜专业的技术人员,县级农业部门的蔬菜技术力量薄弱,严重影响了全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降低了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
2,3产品质量低劣,资源优势浪费。近几年,我县广大菜农对提高产品质量认识上存在着三种错误观念:一是认为使用了优良品种就能生产出优质产品。二是蔬菜产品生产环节存在诸多失误,出现超标现象。三是忽视了产品初加工的重要性。据调查我县个别乡(镇)不根据本地资源优势来确定蔬菜生产的主导品种,形成名牌产品去抢占外地市场,而只是着眼于本地小市场、小流通,不顾资源的优势,盲目上马生产,造成产品销售不畅,效益低下,导致本地资源巨大浪费。
2,4资金投入不足,保护支持力度不够。范县是国家级科技扶贫县,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每年用于支持农业的资金较少,许多技术协作和技术交流工作无法开展,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推广速度缓慢,科技转化率较低;较大程度上制约了蔬菜生产的健康发展,很难实施市场检测和市场准入制度。
2,5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组织化程度低。广大菜农不能及时得到全国各地的产销信息,自身的产销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不够,产品在市场交易中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许多合法利益被流通环节盘剥。纵观我县的“龙头企业”,大多是一些蔬菜脱水加工厂,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销售渠道不固定,购销体系不健全,缺乏指导菜农针对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的能力。
3、范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对策
3,1培育菜农质量意识,全面提升产品优化升级。蔬菜生产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县“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为此,培育广大菜农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要千方百计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促使他们从注重产量的提高转移到重视质量上来,要教育广大农民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在优势区域内实施一乡1-2个品牌,一村2-3个品种,全面提升蔬菜产品优化升级。
3,2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蔬菜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作物,如果没有一支健全的专业技术队伍,蔬菜的产量、品质、效益将很难得以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今后,我县要围绕蔬菜产业优化升级,加强蔬菜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大力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把蔬菜实用新技术组装配套,提高技术入户率和普及率;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方式提高广大菜农的科技素质,造就一支懂技术,会管理、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队伍,使之尽快适应蔬菜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3,3制订优惠政策,发展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今后,县、乡两级政府要在税收、资金、扶贫等方面预以倾斜,积极扶持蔬菜专业协会,以及生产销售企业和加工企业,加快蔬菜产业化经营进程。通过产业化经营,拉大产业链条,壮大龙头企业实力,使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减少广大菜农生产的盲目性,提高他们标准化生产水平。建立健全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基地+龙头+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3,4加强市场建设,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市场流通不畅是制约蔬菜生产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县,乡各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既要抓生产,又要抓流通、抓市场。在无公害蔬菜主产区,如高码头乡宋名口村,张庄乡葛楼村,王楼乡许堂村,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同时,强化全县现有蔬菜市场的管理,把蔬菜批发市场建成有独立法人资格,有收购、贮藏,运输条件,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强力推进市场体系建设。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生产形势;发展对策
范县隶属于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豫鲁两省交界处,总面积560km2,辖12个乡(镇),575个行政村。总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万人,占87.5%;总耕地面积3.5万hm2,人均0.07hm2,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瓜菜、花生、棉花等作物。范县属暧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降雨量626.3mm,年平均日照时数2427.2h,全年无霜期216d;四季和干湿季节分明,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多种植物的生长。范县生产条件优越,土壤肥沃,养分含量齐全,氮磷钾比例协调;土壤有机质含量1.2%,速效磷含量25ppm,速效钾含量130ppm;淡水资源丰富,适合农田灌溉用水,东接京九,西连京广,信息灵活,交通方便。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范县的蔬菜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2008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0.28万hm2,总产量5.92万t,总产值8830万元,特别是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全县有高码头、张庄、颜村铺、王楼、辛庄、濮城6个乡(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省级产地认证,到2010年建成河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
1、范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
1,1蔬菜种植面积迅速增长。自1998年以来,范县的蔬菜生产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双重作用下迅速发展。200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0.13万hm2,2004年0.16万hm2,2005年0.19万hm2,2006年0.22万hm2,2007年0.25万hm2,2008年达到0.28万hm2。2008年蔬菜种植面积比2003年增加0.14万hm2,增长110%。
1.2蔬菜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大幅度增加。2003年全县蔬菜总产量2.18万t,人均占有量47.4kg;2004年总产量2.75万t,人均占有量58.3kg,2005年总产量3.5万t,人均占有量73.6kg,2006年总产量4.19万t,人均占有量87.3kg,2007年总产量为5.09万t,人均占有量106kg,2008年总产量达到5,92万t,人均占有量123.3kg。2008年蔬菜总产量比2003年增长171.6%,人均占有量增长160%。
1,3蔬菜产值增加,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增长。2003年全县蔬菜总产值2507万元,占种植产值的4.7%。随着蔬菜生产形势的不断发展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蔬菜产值大幅度增加,占种植业产值比重也迅速扩大,到2008年全县蔬菜总产值8830万元,占种植业产值的18.3%,占农业总产值的9.6%,成为广大农民增加收入和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1.4品种种类增多,均衡上市水平大大提高。自1999年县委、县政府制订温棚农业发展方案以来,全县温棚蔬菜生产发展迅速,到2008年温棚蔬菜面积达到0.08万hm2。同时,广大蔬菜科技工作者大力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使我县蔬菜生产从供应短缺到基本平衡,且丰年有余。
1,5市场体系建设具有一定基础,初具规模。我县在狠抓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流通领域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把改建、扩建、新建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点,作为“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内容来抓,利用中央和省贴息贷款,地方政府和企业自筹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先后建立了范县老城、濮城军寨、高码头宋名口、张庄葛楼等6个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目前,全县多渠道、少环节、多功能、高效率的流通市场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2、范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观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我县不少基层干部和群众至今仍停留在传统农业观念阶段,片面认为蔬菜生产的发展就是蔬菜面积的不断扩大、产量的不断提高,把产前系列服务和产后销售、运输、加工排除在外,这种观念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全县蔬菜生产的健康发展。
2,2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含量较低。据2007年至2008年连续两年调查,全县12个乡(镇)农技站85%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懂粮食作物技术,缺乏蔬菜等经济作物知识,有部分乡(镇)农技站没有从事蔬菜专业的技术人员,县级农业部门的蔬菜技术力量薄弱,严重影响了全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降低了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
2,3产品质量低劣,资源优势浪费。近几年,我县广大菜农对提高产品质量认识上存在着三种错误观念:一是认为使用了优良品种就能生产出优质产品。二是蔬菜产品生产环节存在诸多失误,出现超标现象。三是忽视了产品初加工的重要性。据调查我县个别乡(镇)不根据本地资源优势来确定蔬菜生产的主导品种,形成名牌产品去抢占外地市场,而只是着眼于本地小市场、小流通,不顾资源的优势,盲目上马生产,造成产品销售不畅,效益低下,导致本地资源巨大浪费。
2,4资金投入不足,保护支持力度不够。范县是国家级科技扶贫县,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每年用于支持农业的资金较少,许多技术协作和技术交流工作无法开展,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推广速度缓慢,科技转化率较低;较大程度上制约了蔬菜生产的健康发展,很难实施市场检测和市场准入制度。
2,5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组织化程度低。广大菜农不能及时得到全国各地的产销信息,自身的产销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不够,产品在市场交易中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许多合法利益被流通环节盘剥。纵观我县的“龙头企业”,大多是一些蔬菜脱水加工厂,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销售渠道不固定,购销体系不健全,缺乏指导菜农针对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的能力。
3、范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对策
3,1培育菜农质量意识,全面提升产品优化升级。蔬菜生产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县“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为此,培育广大菜农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要千方百计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促使他们从注重产量的提高转移到重视质量上来,要教育广大农民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在优势区域内实施一乡1-2个品牌,一村2-3个品种,全面提升蔬菜产品优化升级。
3,2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蔬菜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作物,如果没有一支健全的专业技术队伍,蔬菜的产量、品质、效益将很难得以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今后,我县要围绕蔬菜产业优化升级,加强蔬菜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大力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把蔬菜实用新技术组装配套,提高技术入户率和普及率;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方式提高广大菜农的科技素质,造就一支懂技术,会管理、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队伍,使之尽快适应蔬菜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3,3制订优惠政策,发展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今后,县、乡两级政府要在税收、资金、扶贫等方面预以倾斜,积极扶持蔬菜专业协会,以及生产销售企业和加工企业,加快蔬菜产业化经营进程。通过产业化经营,拉大产业链条,壮大龙头企业实力,使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减少广大菜农生产的盲目性,提高他们标准化生产水平。建立健全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基地+龙头+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3,4加强市场建设,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市场流通不畅是制约蔬菜生产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县,乡各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既要抓生产,又要抓流通、抓市场。在无公害蔬菜主产区,如高码头乡宋名口村,张庄乡葛楼村,王楼乡许堂村,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同时,强化全县现有蔬菜市场的管理,把蔬菜批发市场建成有独立法人资格,有收购、贮藏,运输条件,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强力推进市场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