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射阳县洋马中学
英语课程是一门语言课程,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是:爱说好动,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尤其是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又是学习英语中的应培养基本技能。学习过英语的人都知道的,英语并不是好学的:英语有诸多的难点,例如:语法、发音、听力、阅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忽视的地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强烈推进,英语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激起了广大坚守在英语教学一线的教师们的教学热情,首先是教师们在思路上使得自己有一个教育功能上的正确定位,一改过去的那种在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当今的教师既是一个指导者、领航人更是一个合作者,用自己的苦心钻研和满腔的热情融合于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使英语教学活动切切实实地贯穿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活动中。
一、“哑巴英语”的尴尬及对策
教学实践中,农村中学生的英语水平状况低下而令人担忧,很大程度上存在“哑巴英语”现象,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英语老师的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如:我在历任的八年级班学生中都有发现有的学生作业、考试成绩都不错,就是在课堂上不举手、不发言;有的学生笔试成绩很好,口语却很糟糕;在交际互动中,有的学生心理想得挺好,但一到口头表达,就抓耳挠腮,表达不完整;还有的同学自由会话时语言流畅,思维敏捷,可一到真正发言的时候就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的了等等。其次,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在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生源基础、学校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也是天差地别,农村学生在经济、文化意识、学习动机、自信心、知识面等方面都差于城市的学生,农村学生的父母接受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在英语上基本上都是英文盲,家庭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孩子的教育程度也不够重视,甚至还有相当部分的孩子家长整日沉溺于麻将或牌桌上,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还有一些家长为了家庭生活而长期在外打工或做生意,很难能有时间和孩子们相处,这就是当今最为普遍的留守儿童一族,其教育的重担就多半落在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些老人的身上,还有一些孩子也有寄养在亲戚家里带为照管,他们中的相当部分的人既不能开口说英语,也无法听懂英语,这些家长们也大多数根本认识不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更谈不上給孩子学习英语的空间和氛围了,像这样缺乏有效监督的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哑巴英语”也就自然形成。所以,我们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学生、指导学生全面掌握所学语言,使学生无论在什么环境和场合下都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成功的交流。
二、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投入趣味学习
学习需要兴趣,学习英语就更需要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本身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体,作为矛盾的双方代表教师和学生要共同营造彼此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如果他们对某位老师感觉好,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格外重视,而且肯下大力气、花大工夫学习这门课,因而成绩格外突出。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意学习或不愿学习这位老师所讲的课。因此说我们做为老师首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以及情绪的变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方向性的、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让老师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在英语教学中对一些同学的不正当的学习行为以及出现错误时,教师也要采取相应的和适当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切不可听之任之,要让他们在不伤自尊、人格不受侮辱的情况下让他们从内心里感到老师的批评指正是真诚的,是一种由衷的爱和帮助,进而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兴趣盎然的进行学习。
三、教寓学习方法提升教学艺术
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尤其在课堂上要多利用实物、实物模型、简笔画以及教师的表情和动作等一些直观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生学习水果时,便带上一些水果或者在黑板上画上各种水果apple,watermelon,pine等,然后让同学们猜出来。在讲手指的时候,给同学们演示每个手指,然后与英语单词再对应上,如:index,middle finger, rig finger,little finger,thumb等。老师再以自己最恰当的肢体语言—一个手势或一个眼神或一个耸肩或一个偏头,都足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想象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运用不止一个感观进行学习,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自信心,尽量通过各种感观牢记信息。
总之,只要我们英语老师能够时时处处事事对学生加以关注,关心他们的每一个成长点,通过开展“结对子,一帮一”活动,自由会话、见缝插针举行朗读、讲故事、练说话竞赛、办英语班会等,在"解惑"上多下工夫,既教寓知识,又教给学生解决学习要领并轻松地掌握知识,注重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读、说能力,让农村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不再是“哑巴”。
英语课程是一门语言课程,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是:爱说好动,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尤其是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又是学习英语中的应培养基本技能。学习过英语的人都知道的,英语并不是好学的:英语有诸多的难点,例如:语法、发音、听力、阅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忽视的地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强烈推进,英语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激起了广大坚守在英语教学一线的教师们的教学热情,首先是教师们在思路上使得自己有一个教育功能上的正确定位,一改过去的那种在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当今的教师既是一个指导者、领航人更是一个合作者,用自己的苦心钻研和满腔的热情融合于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使英语教学活动切切实实地贯穿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活动中。
一、“哑巴英语”的尴尬及对策
教学实践中,农村中学生的英语水平状况低下而令人担忧,很大程度上存在“哑巴英语”现象,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英语老师的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如:我在历任的八年级班学生中都有发现有的学生作业、考试成绩都不错,就是在课堂上不举手、不发言;有的学生笔试成绩很好,口语却很糟糕;在交际互动中,有的学生心理想得挺好,但一到口头表达,就抓耳挠腮,表达不完整;还有的同学自由会话时语言流畅,思维敏捷,可一到真正发言的时候就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的了等等。其次,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在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生源基础、学校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也是天差地别,农村学生在经济、文化意识、学习动机、自信心、知识面等方面都差于城市的学生,农村学生的父母接受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在英语上基本上都是英文盲,家庭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孩子的教育程度也不够重视,甚至还有相当部分的孩子家长整日沉溺于麻将或牌桌上,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还有一些家长为了家庭生活而长期在外打工或做生意,很难能有时间和孩子们相处,这就是当今最为普遍的留守儿童一族,其教育的重担就多半落在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些老人的身上,还有一些孩子也有寄养在亲戚家里带为照管,他们中的相当部分的人既不能开口说英语,也无法听懂英语,这些家长们也大多数根本认识不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更谈不上給孩子学习英语的空间和氛围了,像这样缺乏有效监督的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哑巴英语”也就自然形成。所以,我们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学生、指导学生全面掌握所学语言,使学生无论在什么环境和场合下都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成功的交流。
二、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投入趣味学习
学习需要兴趣,学习英语就更需要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本身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体,作为矛盾的双方代表教师和学生要共同营造彼此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如果他们对某位老师感觉好,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格外重视,而且肯下大力气、花大工夫学习这门课,因而成绩格外突出。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意学习或不愿学习这位老师所讲的课。因此说我们做为老师首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以及情绪的变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方向性的、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让老师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在英语教学中对一些同学的不正当的学习行为以及出现错误时,教师也要采取相应的和适当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切不可听之任之,要让他们在不伤自尊、人格不受侮辱的情况下让他们从内心里感到老师的批评指正是真诚的,是一种由衷的爱和帮助,进而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兴趣盎然的进行学习。
三、教寓学习方法提升教学艺术
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尤其在课堂上要多利用实物、实物模型、简笔画以及教师的表情和动作等一些直观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生学习水果时,便带上一些水果或者在黑板上画上各种水果apple,watermelon,pine等,然后让同学们猜出来。在讲手指的时候,给同学们演示每个手指,然后与英语单词再对应上,如:index,middle finger, rig finger,little finger,thumb等。老师再以自己最恰当的肢体语言—一个手势或一个眼神或一个耸肩或一个偏头,都足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想象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运用不止一个感观进行学习,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自信心,尽量通过各种感观牢记信息。
总之,只要我们英语老师能够时时处处事事对学生加以关注,关心他们的每一个成长点,通过开展“结对子,一帮一”活动,自由会话、见缝插针举行朗读、讲故事、练说话竞赛、办英语班会等,在"解惑"上多下工夫,既教寓知识,又教给学生解决学习要领并轻松地掌握知识,注重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读、说能力,让农村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不再是“哑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