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赴湘流”,高尚者屈原的墓志铭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pri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岛先生有诗句云:“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细读《渔父》一文,不难发现“宁赴湘流”的屈原正是这样颇具审美意义的“高尚者”,其“高尚者”的审美形象不仅展现在《渔父》的文本细节中,而且两千多年来一直镌刻在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在某种意义上,“宁赴湘流”亦是高尚者屈原的墓志铭。
  一、“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忧国忧民之美
  “屈原既放”,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这是一个忧国忧民却不被理解的孤独者的漫游,满腹才情的他没有能够走上政治的坦途和“高爽”之地,而是被流放,不得不陷于“江潭”与“泽畔”等“泥淖”之地。但即便如此,他也仍然“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被贬谪,依然不忘忧其国、忧其民。
  或许正因如此,他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值得指出的是,屈原的“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固然有被贬之后“游于江潭,行吟泽畔”之奔波、跋涉的原因,有被楚王冷落之后的低沉失意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因为他心系楚国前途命运、牵挂民众岌岌可危的处境。也就是说,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主要不是因为其忧虑自身的不幸境遇,而是源于忧国忧民,源于自己无法像被贬之前那样尽一己之力以帮助楚国扭转颓局,帮助楚王“道夫先路”了。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屈原无疑正是楚国的‘脊梁’。从其在楚国的内政外交方面的过人的表现和洞察力来看,出使齐国的屈原一回到楚国就迅速觉察出前来“忽悠”楚怀王的张仪应该是带着祸害楚国的大阴谋而来。因此,他建议应该立即反问楚怀王——“何不杀张仪”,而此时“怀王悔,追张仪,不及”。也正是因为屈原如此忧国忧民,因而其才在被流放而不得不远离国家、君民之后,“颜色”因焦虑其国而“憔悴”,“形容”因忧虑其民其君而“枯槁”。“憔悴”的“颜色”、“枯槁”的“形容”,单纯从视觉效果来看,也许是不能吸引人的目光的;但是,这“颜色”与“形容”背后所蕴藏的忧国忧民的火热之心无疑是美丽的!
  二、“举世皆浊,唯我独清”——高洁自守之美
  “浊”而不自知的话,也很难会有“清”的纠结与痛楚。先贤孔子有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有人身处“鲍鱼之肆”般的浊世,便“久而不闻其臭”,迷迷糊糊地沉浸其中;亦如鲁迅先生所揪心的那些在黑暗的“铁屋子”里昏睡的人们那样,自己“不以为‘昏’”——“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如果屈原也是这样“从昏睡入死灭”的“熟睡的人”,那么,他也就“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正所谓一个人在“浊流”中“久而不‘觉’其‘浊’,亦与之化矣”,那么他也就不容易有“清”者的痛苦。
  “举世皆浊”时,的确不乏“淈其泥而扬其波”之人,他们不是对“浊”没有感知,而是虽然感知到了,但是却“精明”地和“浊世”打成一片,与“狼”共舞,从而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是至少在“浊世”中“与时俯仰”而不被“浊世”视为另类、不被浊世视为“异己分子”,从而不被“浊世”所伤,让自己能够与“浊世”中的“群狼”“安然共处”……此种选择,对于保全个体的一己之身确实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对于在混沌一片的“乱世”“浊世”苦苦挣扎的个体民众而言,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最难得的无疑是身处“浊流”却不愿随波逐流,坚韧顽强地保持“清澈”;置身泥淖却不愿听天由命,而是极力地“挣扎”、渴望跳脱出来;陷于浊世,却不愿与时俯仰,而是坚定地高洁自守。于此而言,屈原无疑就是这样的“清澈”者、“挣扎”者与高洁自守者。比起“浊”而不自知者与虽自知身处浊世却“淈其泥而扬其波”者,毋庸置疑,这样的“清澈”“挣扎”与高洁自守,虽在行动上非常艰难,在思想上十分痛苦,然而在人格上却是高洁的。
  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清醒独立之美
  人生如寄,有人选择了醉生梦死,只做个“酒肉穿肠过”的俗世之人,享受最基本的口腹之欲;也有人不甘心于迷迷糊糊、如梦似幻的生命状态,哪怕“众人皆醉”也不愿和“众人”保持一致,而是坚持“清醒”,即使没有同道者,哪怕是“唯我独醒”,也不愿在“众人”中“安然”地醉过去。屈原无疑属于后者,他不愿浑浑噩噩,不愿为了一己私利在醉醺醺的人间昏然醉去,更不愿在“众人皆醉”时实醒却装睡,而是保持着意识的清醒和思想的独立。
  更难能可贵的是,屈原明知他牵挂的楚国就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但是他依然执着地大嚷起来,期望能够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此举当然不是“用心险恶”地“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而是希望能够唤醒更多的楚国同胞,进而同他一起力挽狂澜,扶起楚国这座行将倾颓的“大厦”。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吗?是的。屈原传承的正是先贤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清醒、弘毅的精神和人格。
  这一清醒、弘毅的精神和人格是薪火相传的。当同僚们都揣着明白装糊涂,对兵败的李陵落井下石的时候,太史公司马迁没有在“众人皆醉”时趁势装醉,而是极为清醒地在朝堂之上为李陵仗义执言。虽然因此而遭宫刑之“奇耻大辱”,但他也没有模糊了自己的方向,而是不改初衷,忍辱完成《史记》的创作。这种清醒,小而言之,是为个人立言;大而言之,难道不是为生民立命吗?太史公坦言:“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这是何等的清醒独立之美!从孔子到屈原,再到司马迁,我们不难发现“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清醒独立的精神与人格的传承和发展。   四、“沐者弹冠,浴者振衣”——洁身自好之美
  人活一世,重要的不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是要追求生命姿态的从容优雅。屈原当然是这样的从容优雅者,他不愿自降身价以投浊世所好,而是即使“出淤泥”也“不染”。因此,屈原坚定地对渔父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在屈原看来,“沐者弹冠,浴者振衣”不是高端追求,而是人之为人的底线与原则。因而即便楚怀王颟顸地放逐了屈原,但其绝不愿就此“破罐破摔”、自我放逐,不肯“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这种洁身自好之美,越是在“污浊”的环境中,就越发显得难得和可贵。
  后世的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而丝毫不为所动,面对宋帝的劝降也丝毫不改初衷。这是因为其知道“鸟儿都懂得爱惜自己的羽毛”,因为其深谙太史公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生命抉择。因此,他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洁身自好、“时穷节乃見,一一垂丹青”的千古佳话。
  吟唱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何尝不是如此爱惜自己的“羽毛”?哪怕“千锤万凿”,哪怕谗言似柳絮般翻飞不已,哪怕“谗言如浪深”,哪怕“烈火焚烧”,他也坚决不改初衷,而是“若等闲”般地付之一笑,因为他知道终将会“吹尽狂沙始到金”。因此,谁能说“文天祥们”“于谦们”的文化动脉中,没有流淌着屈原洁身自好的“血液”呢?
  五、“宁赴湘流,不蒙尘埃”——以死明志之美
  当屈原思之念之的楚国覆亡,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他选择了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因为他知道——“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因此,他毅然选择了“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既然“人固有一死”,何不选择“死得其所”?屈原的以死明志,不正是如“秋叶之静美”般的“得其所哉”吗?
  屈原的以死明志,曾经鼓舞和激励着许多仁人志士为了理想和正义前仆后继。谭嗣同,坚持维新变法以救国人、以挽国运,虽然失败,但依然矢志不渝。哪怕完全有机会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或“东渡”、或“西游”以避祸,哪怕朋友们苦苦相劝让他远离祸端,但是他依然蹈死不顾,坚决以死明志——“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是何等的从容与镇定,这是何等的豁达与高尚!谭嗣同先生的慷慨激昂之声响彻云霄,激荡着国人的内心,让人久久难以忘怀。这样的抉择不正与屈原“宁赴湘流,不蒙尘埃”的生命之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这样的先贤不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吗?
  还有那位留下撼人心魄的《与妻书》的林觉民先生,带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般的悲壮,深情款款地向妻子诉说衷肠,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林觉民先生夫妻情深,然而他却为了“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而选择了抛妻别子,这是何等的忘我与无私!林觉民先生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父亲写了一封饱含深情的书信《禀父书》──“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父亲以后生活的担忧和无限的关切。正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林觉民先生当然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大丈夫,他为了“为天下人谋永福”,毅然决然地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样的以死践志难道不是对屈原以死明志之美的再现和发展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审美鉴赏与创造”确定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基于审美视角管窥屈原的形象,我们可以从“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沐者弹冠,浴者振衣”“宁赴湘流,不蒙尘埃”等文本细节中,窥探出《渔父》一文中屈原的忧国忧民之美、高洁自守之美、清醒独立之美、洁身自好之美、以死明志之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宁赴湘流”正是人格高尚者屈原的墓志铭。其“宁赴湘流”中蕴含的这一高尚人格之美,亦成为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熠熠闪光的人格高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教学设想】  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阅读主题为“修身正己”。该单元所选的课文,包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中所写人物的身上,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初一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来说,如何才能做到“修身正己”呢?教材中,既有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也有小人物的精彩故事。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该单元就是要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树
期刊
东汉末年,壮烈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國雏形。自唐代以后,赤壁成为中国古代失意文人凭吊、抒发情感的理想之所。唐代有关赤壁的诗文,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晚唐诗人杜牧的《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早已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了宋代,赤壁的声名,机缘巧合之下与苏轼联系在了一起,更加如雷贯耳。  元丰二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政,被贬黄州。据史料记载,苏轼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
期刊
曾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陆地上有一条河流,这条河流想要到海洋里去。可是,到达海洋必须要经过一片沙漠,当河流到达沙漠的时候就已经枯死了。这时候,河水开始哭起来,她觉得自己一辈子都到不了海洋了。云朵看见哭泣的小河,问道:“你为什么哭呢?”小河说:“我马上就要到沙漠里去了,到了沙漠我就要死了,我再也去不了海洋了。”云朵笑了,他说:“到了沙漠,你就变成水蒸气啦,那时你就会变成像我一样的云朵,风会把我们吹
期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
期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一篇经典名作,被收入部编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初中教材以及沪教版小学教材之中。除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以外,其他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放在单元之首的显著位置。自新课改以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可以采取哪些改进措施?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笔者收集了12则具有代表性的课例(9篇教学设计、1篇课堂实录和2篇说课稿)
期刊
一、“类题”:高考古诗类选文的“语文本体”概观  自2017年新高考始至2020年,全国三套语文卷古诗类命题选文共12篇,具体如下:  综观可知,古诗命题选文呈现出以下特点:1.题材丰富。选文涉及社会历史生活的各个领域,既有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又有平民百姓的本真生活,还有文人雅士的艺术情操。2.主题多样。选文或探索自然,或体验感悟人生,或体察认识社会,激发学生认识自然、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兴趣。3
期刊
2021年1月举行的八省联考是一次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其命题思路、风格以及难易程度直接影响本年度的夏季高考,被看做新高考的风向标。探究2021年八省联考测试语文试题,可洞悉命题规律,管窥试题变化,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为高考备考指明方向。  一、变:凸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强化综合考查的命题导向  2021年八省联考语文测试题在总体平稳的前提下进行了局部调整,紧紧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命题,强调综合考
期刊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该单元节选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古人的政治、军事生活,有以弱胜强的战争实例,有恳切诚挚的进谏献言,有连类取譬的婉转讽劝,还有描写社会生活、抒发豪迈情怀的咏唱。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期刊
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渠道,但是语文学习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掌握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方式,能够独立建构知识网络,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训练学生利用MMOST思维导图建构知识网络进行整本书阅读尤为必要。  一、MMOST思维导图在初中
期刊
古代诗歌鉴赏是文学阅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中明确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1]就古代诗歌学习来讲,课标明确了两点:一是学习途径,即感受形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