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丹麦艺术家Dea Trier M?rch(1941—2001)在美国为人们所熟知很可能是缘于1976年小说《冬之子》的出版。小说故事发生在产房里,书中一系列与内容紧密相扣的配图生动描绘了经过漫长而艰难孕期后进入临产期的准妈妈们。在等待新生命到来之际,她们彼此交流,相互支持,因为相同的身体情况而团结在一起。尽管这部小说并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但在封套上却表明了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观点。M?rch提到了为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之子》(1976年)
《莫斯科大剧院》(1967年)
M?rch从纹理线条粗犷的浮雕版画中体会到了日常生活的本质。她没有着重刻画人物服装的精细纹理,而是重在体现布料的舒适性和保暖性。通常厚重的冬季服装更能让人感到亲近而温暖。M?rch喜欢表现温馨有爱的母子亲情,许多作品中都出现过襁褓中的婴儿和喂奶的母亲。
宣传图画一般并不讲究构图和布局,也不注重凸显空间距离,只是通过前景和背景之间的相互映衬对比体现。M?rch却能通过这类图画平实直观的画风表现相互纠缠的人物关系和他们周遭的世界。在《冬之子》的一幅插画中,新生儿的粗重线条与母亲和医院病床的线条交织缠绕在一起。另一幅中助产士双手托住分娩母亲双腿之间刚刚露出头部的新生儿。人物身体、液体和病床的轮廓线条连在一起。
M?rch强调社会关爱的政治主张与其革命观是紧密联系的。1974年的《新生》中心位置襁褓中的婴儿周围环绕着象征自由、压迫和自然的红旗、工厂、弹吉他的女人、公共住宅、飞鸟、月亮和太阳。“踏入世界”插画展览重点展示了M?rch直白通俗的宣传插画作品,其中内容涉及庆祝古巴革命胜利,批判越南战争,展现被压迫劳工的苦难与尊严。这些作品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直率却触动人心。
虽然M?rch作品的政治意义是针对某一历史阶段的,但她的观点却依然适用于当今社会。女权主义、反帝国主义和阶级政治彼此之间是相关联的,平权斗争最终体现为社会关爱。M?rch的写作和绘画作品多为表现关爱他人,为争取权利而抗争。她喜欢以人群、观众和工人阶级为创作对象,同样母性和人体也是她的创作兴趣所在。尽管她的作品充满政治宣传的画风,却并没有将英雄理想化,也没有嘲讽资产阶级,而是重在体现人类的互通互聯性与共同利益。她并不是羞于展现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场景,只是心怀美好愿景与希望,更看重团结的必要性,不管是为了一同抗争斗争还是分享快乐。
《Christopher Herman在米勒勒杰格》(1968年)
其他文献
在基督教藝术发展的历史长廊中,圣像画占据了重要一席。从早期简单凝练的寓意图像、象征记号,到后期复杂多样的宗教人物,无数艺术大师凭借无穷的想象力,融入独特的情感,将圣父、圣子、圣母等宗教形象转化为直观的艺术人物,传达出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寓意和无与伦比的美感,直击人们的内心世界。圣母子是圣像画的重要题材之一,圣母子之间感人至深的亲情,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不竭源泉。艺术大师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Le
1994年对世界电影史来说,称得上是大放异彩的一年。这一年诞生了30多部堪称经典之作的电影,如 《阿甘正传》《低俗小说》《肖申克的救赎》《这个杀手不太冷》等,无怪乎有人说1994年,上帝想看电影了。在众多影片中,有一部可能鲜为人知,那就是获得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以及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奖的 《暴雨将至》。这部电影是马其顿导演米尔科·曼彻夫斯基的银幕处女作,也是马其顿自1993年
埃里克·魏亨迈尔,37岁,是世界上首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曾被人们称为“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者”。他现在每年仍要花费50天时间来进行登山活动。以下是记者对他进行采访时的一段谈话。 记者:“你为什么要去登山?你到了山顶并不能看到任何景色。” 魏亨迈尔:“我热爱它的美景。我深爱手套抓着岩石的那种感受。我沉浸在探险的想象之中。我想把事情搞明白。我喜欢与能使我更为坚强的、健全的人群在一起。” 记者:
韩国人对自己的外在形象非常在意,无论是清纯少女还是半老徐娘抑或龙钟老太,对自己的容饰无不精益求精。韩国人把厕所称作“化妆室”,化妆对他(她)们来说就是生活本身的内容,是需要随时随地尽意为之的,所以韩国多镜子,无论是在学校、公司的门口还是地铁的车厢里、公寓的电梯里,到处都能看到,甚至钥匙扣、钱包、名片夹、手机壳等小物件也被装上了各式各样的镜子。这种对容饰的重视在男人中也同样突出。除了经典的“西装革履
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了众多黑人艺术家,非裔历史文化研究者卡瑞·文兹曾经概括了该运动的四个特征:第一,艺术家的基本着眼点是美国黑人的历史,包括非洲遗产和南方的生活记忆;第二,探索哈莱姆和其他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很多作品探索了种族关系和种族主义的影响;第四,在创作中自觉地运用非洲文化元素。出生和成长于哈莱姆社区的女艺术家费斯·林格尔德(Faith Ringgold,1
罗宾汉是英国乃至欧洲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出生于英国的诺丁汉,以夏伍德森林为根据地,与小约翰、塔克等人劫富济贫、惩治奸邪,堪称穷人们的守护神。自12世纪中叶起,他的事迹便在英国民间广为流传,至14到15世纪,出现了有关罗宾汉的“谣曲”。继而,不少作家以此为素材继续创作,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如19世纪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侠盗罗宾汉》,19世纪美国作家霍华德·保罗的《罗宾汉在诺丁堡的探险故事》,20世纪
詹姆士·乔伊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那贯穿着“意识流”思想的作品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耀眼的光环背后,有位终生未嫁、几十年来鼎力支持他的伟大女性:哈丽雅特·维沃尔。对于乔伊斯而言,她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的真诚搀扶。她的奉献如冰山雪莲,高洁无瑕,又仿佛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枝干硕果累累,却无欲无求。可以说如果没有哈丽雅特,世界文学宝库中也许
他拥有英语六级证书,第一家公司却认为他口语不过关;他是电脑二级程序员,第二家公司嫌他打字速度太慢;第三家呢,他与部门经理不合,他主动炒了老板;接着是第四家、第五家……现在他已经失去了第六份工作。 他神色黯淡地向朋友倾诉自己的沮丧:“一次次全是失败,我浪费了一年的时间。” 朋友一直耐心聆听,此刻说:“讲个笑话给你听吧。一个探险家出发去北极,最后却到了南极。人们问他为什么,探险家回答说:‘因为我带
基斯·萨蒙登山写生 用三维立体声音表现二维绘画 基斯·萨蒙是苏格兰一位享有盛名的风景画家,他从古老崎岖的苏格兰高地得到启示,擅长用富有感情的抽象手法表现巍峨的山峦和缥缈的天际线。不幸的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使萨蒙的视力从20世纪80 年代开始下降,他现在仅一只眼睛有微弱的视力,对其美术创作的影响可想而知。然而在微软“不需要眼睛的美术”(Eyes-Free Art)项目的帮助下,这位被鉴定为盲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