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IL-18在慢性湿疹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测定慢性湿疹患者皮损中IL-18、IFN-γmRNA表达水平.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L-18、IFN-γ蛋白水平.用EASI标准对慢性湿疹患者病情进行评分.结果 慢性湿疹患者皮损和健康对照组皮肤组织IL-18 mRNA分别为(1.04±0.29)pg/mL、(0.52±0.15)pg/mL,IFN-γmRNA分别为(0.96
【机 构】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51018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皮肤科,51012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51012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IL-18在慢性湿疹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测定慢性湿疹患者皮损中IL-18、IFN-γmRNA表达水平.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L-18、IFN-γ蛋白水平.用EASI标准对慢性湿疹患者病情进行评分.结果 慢性湿疹患者皮损和健康对照组皮肤组织IL-18 mRNA分别为(1.04±0.29)pg/mL、(0.52±0.15)pg/mL,IFN-γmRNA分别为(0.96±0.34)pg/mL、(0.47±0.12)pg/mL.慢性湿疹患者皮损中IL-18 mRNA、IFN-γmRNA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与慢性湿疹病情评分呈正相关.慢性湿疹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中IL-18蛋白分别为(475.8±59.4)pg/mL、(123.6±29.5)pg/mL,IFN-γ蛋白水平分别为(10.1±7.0)pg/mL、(11.1±3.4)pg/mL.血清中IL-18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FN-γ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与慢性湿疹病情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IL-18可能参与慢性湿疹的发病过程,在皮损局部,可能与其诱导产生IFN-γ等Th1型细胞因子,介导超敏反应有关。
其他文献
患者男,78岁,因头顶部红色丘疹4年余,出现红斑、结痂2个月于2007年7月1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头顶部出现一绿豆大小红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未行任何诊治。
小汗腺汗孔癌(eccrine porocarcinoma,EPC),以往被称为恶性小汗腺汗孔瘤,是最常见的恶性汗腺肿瘤.好发于老年患者的下肢、躯干、头皮和上肢,男女发病率为1.3:1.小汗腺汗孔瘤(eccrine poroma,EP)是一种好发于足底、足侧缘等部位的呈孤立结节的良性汗腺肿瘤.组织学上,认为它们起源于末端汗管的外层细胞和真皮上部的小汗腺导管.国内外有关EPC和EP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报道
慢性荨麻疹是指病程超过6周的荨麻疹,多迁延难愈,对常规抗组胺药有时治疗效果不显著.为了了解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致敏状态,我科对193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了食物、吸入物特异性IgE检测、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及斑贴试验。
第十届中日皮肤科联合学术会议于2008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在浙江杭州举行,在本次会议上同时举办了中日皮肤科联合会议20周年庆典。中日双方共5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399篇,大会学术交流包括特邀讲演、专题交流、壁报、摘要刊登,临床病理讨论和卫星会。会议语言为英语。本次大会中日双方邀请德国Sergij Goergt教授和法国Jean—Claude Roujeau教授以及中
患者女,40岁,因面部红斑、肿痛、瘙痒5年、加重10个月就诊.5年前因面部散在丘疹自用醋酸地塞米松软膏(商品名皮炎平)、醋酸泼尼松软膏(商品名肤轻松)外擦,丘疹短时间消退,停用后皮疹复发,再起丘疹时又用皮炎平、肤轻松,间断使用长达5年.就诊前10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面颊红斑、肿痛伴有瘙痒,于当地医院给予口服黄柏胶囊、中药、输注抗组胺药等效果不佳,外用多种护肤品均无效.自觉瘙痒但可忍受.系统体检未
患儿女,5岁.咽部异物感20 d伴外阴增生物1周.患儿20 d前口咽部开始逐渐出现异物样不适感,其父母未介意.1周前发现患儿外阴出现2个约花生米大的淡红色增生物后来我科就诊.家中有一舅舅是二期梅毒患者,常与患儿亲吻及共用日常用品.体检:一般情况尚可;皮肤科检查:外阴、肛门附近可见2个约花生米大、淡红色的疣状赘生物,表面湿润.口咽部舌根处见约1 cm ×1 cm的扁平红色增生物3个,境界清楚(图1)
一直以来,目光被认为是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日光对皮肤有急慢性损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