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血液透析是一种常用的血液净化方法,它利用弥散与对流清除体内代谢废物或毒物,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随着对尿毒症病理生理的深入认识与透析装置的不断改进,挽救了不少急性肾衰竭患者,延长了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生命。当前,我国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多,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而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经典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仍然被95% 的血液透析患者视为自己的“生命线”。正确合理使用和护理,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慢性肾衰血液透析病人生命的关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05年7月~2008年7月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维持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患者105例,男6o例,女45例,中位年龄42.5±28.5岁。原发病中慢性肾炎77例,糖尿病14例,痛风2例,原发性高血压8例,多囊肾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慢性肾盂肾炎1例。
1.2 方法:血液透析时间1~3年,每周血液透析13次,血流量200ml~250ml.动静脉内瘘采用桡动脉和头静脉在前臂桡侧腕横肌上3cm~5em或鼻烟窝处作端侧吻合,内瘘的使用为术后4—6周。
2 结果
105例中动静脉内瘘1~3年通畅率分别为98.41%、95.5%、92.76%.动静脉内瘘使用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假性动脉瘤14例(5%),血栓形成4例(3.8%),血流量不足4例(3.8%),出血和血肿3例(2.8%),感染1例(1%)。
3 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干预
3.1 正确指导:①指导对预防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动静脉内瘘手术后24h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及血管杂音。一般内瘘成熟需1个月,术后1—2周后,伤口无渗血,无感染,愈合好的情况下做健“瘘”操。每天用术侧手捏握橡皮健身球3-4次,每次l0min,也可用止血带在吻合口上方轻轻加压至静脉中度扩张为止,每次15~20min松开1次,每天可重复3次。还可每天热敷或将前臂浸入热水中2~3次,每次5—20min。②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避免建瘘侧肢体受压、用力过度和睡眠时压迫,不要在内瘘侧测血压、抽血、输液等。③ 每天早晚检查瘘管是否通畅。
3.2 出血的预防和处理:① 严格掌握抗凝剂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常规检测患者的活化凝血时间,有出血倾向时应根据病情调整抗凝剂用量。②正确选择穿刺点,一般选择阶梯式穿刺或钮扣式穿刺。③透析结束后内瘘血管穿刺点有效压迫止血,拔针时角度与穿刺时保持一致,将一块3 X3cm大小纱布团在针眼处按压15~20min,再用弹力绷带缠绕,松紧适宜,以不渗血及能触及震颤和听到血管杂音为宜,2~3h后酌情去掉纱布。④ 皮下出血24h内采用冷湿敷,30rain/次,24h后改用热湿敷。
3.3 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①避免过早使用内瘘,一般内瘘成熟需1个月,最好在内瘘术后3—4个月后再开始使用。②预防和纠正低血压,在透析过程中脱水不宜过多过快,密切观察血压。③防止血液过于粘稠,对高凝患者定期检查血细胞比容,并与适当抗凝治疗。对使用促红细胞生长素的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防止血色素上升过快引起血液粘稠,并适当调整肝素用量。④早期血栓形成者,用尿激酶25—50万单位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在内瘘近端穿刺桡动脉缓慢注入。
3.4 假性动脉瘤的预防和护理:①假性动脉瘤多因穿刺过程血液渗漏或血管损伤形成血管壁外血肿,机化并破溃与血管相通所致。护理内瘘患者时应该注意穿刺动脉时动作准确,减少穿刺次数和血管渗漏,拔针时要彻底压迫止血,避免形成血肿。②采用绳梯法穿刺,禁止定点穿刺。③一旦形成动脉瘤,应避免在动脉瘤部位穿刺,较小者可用弹性绷带保护,动脉瘤直径>30mm应手术治疗。
3.5 感染的预防和护理: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透析当天尽量避免洗澡,小心水进入引起感染。②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提高穿刺水平并确保有效止血。③控制血管周围皮肤感染,若有周围皮肤感染及时用碘酒涂擦。感染较重者需静脉使用抗生素,防止殃及瘘管。
4 讨论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正常透析的根本保证。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要有充足的血流量以满足透析要求,通常要达到150—200ml/min,同时可以反复使用并保持通畅。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失用的主要原因。本组病例因夜间睡眠压迫瘘侧肢体,用瘘侧肢体输液、测血压及衣袖过紧等引起。病程中应反复多次向患者宣传,加深印象,引起重视.
假性动脉瘤是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其原因主要是自身血管条件差、穿刺部位较固定。预防假性动脉瘤应避免定点穿刺,拔针时彻底压迫止血,避免形成血肿。出血和血肿多因凝血机制障碍、透析过程中使用肝素、拔针后压迫不当等所致。应严格掌握抗凝剂的使用方法和剂量,穿刺技术娴熟,避免重复穿刺,拔针后进行有效压迫止血。严格掌握内瘘使用时机,嘱患者定时锻炼内瘘侧手臂,促使血管扩张,保证透析过程的血流量。动静脉内瘘感染率低,与文献报道一致。故术后不需常规使用抗生素,糖尿病患者术后可预防性使用口服抗生素。
参考文献
[1]温黎清,龚智峰.血液透析血管内瘘狭窄的检测及其防治[J].中国血液净化,2008,9:491—493.
[2]徐洁,夏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11:1017.
[3]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98—99.
[4]金晓华,杨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瘤闭塞及预防措施[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14(2):152—153.
[5]王莉.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建立及并发症的处理[J]. 四川医学,2001,22(6):517—518.
[6]王瑞久.动静脉内瘘5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10:7464—7465.
[7]周志,范丽萍.影响内瘘使用寿命的相关因素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122—123.
血液透析是一种常用的血液净化方法,它利用弥散与对流清除体内代谢废物或毒物,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随着对尿毒症病理生理的深入认识与透析装置的不断改进,挽救了不少急性肾衰竭患者,延长了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生命。当前,我国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多,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而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经典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仍然被95% 的血液透析患者视为自己的“生命线”。正确合理使用和护理,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慢性肾衰血液透析病人生命的关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05年7月~2008年7月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维持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患者105例,男6o例,女45例,中位年龄42.5±28.5岁。原发病中慢性肾炎77例,糖尿病14例,痛风2例,原发性高血压8例,多囊肾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慢性肾盂肾炎1例。
1.2 方法:血液透析时间1~3年,每周血液透析13次,血流量200ml~250ml.动静脉内瘘采用桡动脉和头静脉在前臂桡侧腕横肌上3cm~5em或鼻烟窝处作端侧吻合,内瘘的使用为术后4—6周。
2 结果
105例中动静脉内瘘1~3年通畅率分别为98.41%、95.5%、92.76%.动静脉内瘘使用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假性动脉瘤14例(5%),血栓形成4例(3.8%),血流量不足4例(3.8%),出血和血肿3例(2.8%),感染1例(1%)。
3 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干预
3.1 正确指导:①指导对预防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动静脉内瘘手术后24h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及血管杂音。一般内瘘成熟需1个月,术后1—2周后,伤口无渗血,无感染,愈合好的情况下做健“瘘”操。每天用术侧手捏握橡皮健身球3-4次,每次l0min,也可用止血带在吻合口上方轻轻加压至静脉中度扩张为止,每次15~20min松开1次,每天可重复3次。还可每天热敷或将前臂浸入热水中2~3次,每次5—20min。②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避免建瘘侧肢体受压、用力过度和睡眠时压迫,不要在内瘘侧测血压、抽血、输液等。③ 每天早晚检查瘘管是否通畅。
3.2 出血的预防和处理:① 严格掌握抗凝剂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常规检测患者的活化凝血时间,有出血倾向时应根据病情调整抗凝剂用量。②正确选择穿刺点,一般选择阶梯式穿刺或钮扣式穿刺。③透析结束后内瘘血管穿刺点有效压迫止血,拔针时角度与穿刺时保持一致,将一块3 X3cm大小纱布团在针眼处按压15~20min,再用弹力绷带缠绕,松紧适宜,以不渗血及能触及震颤和听到血管杂音为宜,2~3h后酌情去掉纱布。④ 皮下出血24h内采用冷湿敷,30rain/次,24h后改用热湿敷。
3.3 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①避免过早使用内瘘,一般内瘘成熟需1个月,最好在内瘘术后3—4个月后再开始使用。②预防和纠正低血压,在透析过程中脱水不宜过多过快,密切观察血压。③防止血液过于粘稠,对高凝患者定期检查血细胞比容,并与适当抗凝治疗。对使用促红细胞生长素的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防止血色素上升过快引起血液粘稠,并适当调整肝素用量。④早期血栓形成者,用尿激酶25—50万单位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在内瘘近端穿刺桡动脉缓慢注入。
3.4 假性动脉瘤的预防和护理:①假性动脉瘤多因穿刺过程血液渗漏或血管损伤形成血管壁外血肿,机化并破溃与血管相通所致。护理内瘘患者时应该注意穿刺动脉时动作准确,减少穿刺次数和血管渗漏,拔针时要彻底压迫止血,避免形成血肿。②采用绳梯法穿刺,禁止定点穿刺。③一旦形成动脉瘤,应避免在动脉瘤部位穿刺,较小者可用弹性绷带保护,动脉瘤直径>30mm应手术治疗。
3.5 感染的预防和护理: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透析当天尽量避免洗澡,小心水进入引起感染。②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提高穿刺水平并确保有效止血。③控制血管周围皮肤感染,若有周围皮肤感染及时用碘酒涂擦。感染较重者需静脉使用抗生素,防止殃及瘘管。
4 讨论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正常透析的根本保证。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要有充足的血流量以满足透析要求,通常要达到150—200ml/min,同时可以反复使用并保持通畅。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失用的主要原因。本组病例因夜间睡眠压迫瘘侧肢体,用瘘侧肢体输液、测血压及衣袖过紧等引起。病程中应反复多次向患者宣传,加深印象,引起重视.
假性动脉瘤是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其原因主要是自身血管条件差、穿刺部位较固定。预防假性动脉瘤应避免定点穿刺,拔针时彻底压迫止血,避免形成血肿。出血和血肿多因凝血机制障碍、透析过程中使用肝素、拔针后压迫不当等所致。应严格掌握抗凝剂的使用方法和剂量,穿刺技术娴熟,避免重复穿刺,拔针后进行有效压迫止血。严格掌握内瘘使用时机,嘱患者定时锻炼内瘘侧手臂,促使血管扩张,保证透析过程的血流量。动静脉内瘘感染率低,与文献报道一致。故术后不需常规使用抗生素,糖尿病患者术后可预防性使用口服抗生素。
参考文献
[1]温黎清,龚智峰.血液透析血管内瘘狭窄的检测及其防治[J].中国血液净化,2008,9:491—493.
[2]徐洁,夏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11:1017.
[3]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98—99.
[4]金晓华,杨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瘤闭塞及预防措施[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14(2):152—153.
[5]王莉.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建立及并发症的处理[J]. 四川医学,2001,22(6):517—518.
[6]王瑞久.动静脉内瘘5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10:7464—7465.
[7]周志,范丽萍.影响内瘘使用寿命的相关因素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