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蜿蜒流淌古城伴水而生京杭大运河之通州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j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如画中,天地合一


  时间定格在清乾隆年间的某个寻常天,乘船游览在大运河北京通州段的潞河(即通州至天津一段河道古称)、通惠河,经过东浮桥(现通州新华大街东端的东关大桥处)和北浮桥(现通州城北关外北关闸处),一片漕运盛景。船渐行渐缓,向码头靠近,这码头非同一般,是漕运的专用码头,是专门用来验收北京通州国仓的漕粮,叫石坝,在不远处还有另一个叫土坝。每年漕运期间,人们将粮食等重要物资先运到临河大光楼(又叫验粮楼),由户部官员在此验查漕粮质量。而后,由通惠河转运入京城,一晚上通常要运3万石,而另一处的土坝一晚上则要运5万石。此外,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在石坝码头处号房即临时粮仓外,还有一处露天粮囤,是存储应急用的粮食。这么大的吞吐量,要多大的船队阵势才能将漕粮等物资运送到京城呢?转身,望见河面大小船只150余艘,有官舫、漕船、驳船和客船等。打听后得知,官舫是漕运粮储的机构——户部坐粮厅的厅丞冯应榴所乘坐的船,而漕船则是朝廷所用的运粮船,还有转运漕粮的驳船和客船。随船而行的是分工不同的船员,有船夫(摇橹撑篙驾船者)、纤夫(岸边引船前行者)、浅夫(疏淤排浅者)、标夫(插上标示以警示浅滩或漩流处者)、脚夫(码头处扛运漕粮或其他货物者)、篙夫(撑篙行船者)、轿夫(抬官员富商所乘轿者)、运夫(用车辆或牲畜运物者)、贩夫(在河边流动出售饮食或用品者)、匠夫(在河畔手工制作或修理器具者)、村夫(当地居民)以及官员、衙役、士人等各阶层800余人,可见漕运在当时的发达程度。

千年運河上的书院文化和饮食文化


  下船回到陆路,启程沿大运河两岸逛逛古迹,看看风土人情,了解运河一带的文化。多年从事运河航运的船家、码头工和拉纤人一代又一代地在运河上劳作、生息,形成了运河人家生活的独特风情。位于大运河北端的通州,著名的漕运码头所在地,明清两朝均在此设立仓场总督。这里商贾云集,是北方地区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经济发展水平相当高,因此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商贾、旅人都在沿河城市定居,形成了运河文化带。
  明清时期,先后共有五所书院应运而生,即明朝的通惠书院、杨行中书院、闻道书院、双鹤书院和清朝的潞河书院,这些书院多和大运河关系密切,且都坐落在大运河北端西畔。它们与通州文庙和通州贡院,共同成为大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潞河书院对大运河沿岸的文化教育影响较大。由于潞河中学比较有名,所以一提起潞河书院,不少人觉得它就是潞河中学的前身。其实不然,经考证通州还曾有一座同名的潞河书院,它们都用潞河命名,但却是两座独立的书院。最早的潞河书院是官立的,由坐粮厅借出450两库银,买下居民的房屋作为书院,请人来讲学。后来,因为坐粮厅亏损,潞河书院房屋便被抵押出去,关停。之后,这所官立的潞河书院一直因为经费的问题命运多舛。直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潞河书院不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学生数量,都是创建以来最大的。后因学生太多,书院建筑不够用,又扩大规模,之后在书院内设“鸿文社”,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通州官立小学堂。
  而另一座潞河书院,则是潞河中学的前身,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在通州创办的学校。开始叫潞河男塾,招收穷苦子弟,给予衣食和教育。到了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潞河男塾升格为大学,改名为“潞河书院”,同时附设中学一所。1919年,原“潞河书院”附属中学改为私立潞河中学。所以,前者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书院,后者则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产物,相当于教会学校。
  从“画中游大运河”中醒来,走进如今的潞河书院——潞河中学,别有一番韵味。校园环境清幽雅致,学校的主楼名叫“谢氏楼”,1903年建成,是由灰砖砌成,砖墙上爬满青藤,有钟塔一座,外形有点儿像教堂,它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叫“红楼”。主楼后面有湖泊小山,古树成林,地上野草丛生。我们沿湖畔曲折的小路散步,潞河中学的老校门便掩映在湖畔中,好像西方古城堡大门,校门两侧有白色大理石,石上刻字,分别是“潞河中学校”和“基督圣教会”。校门不大,然而灰墙白石,字体庄严,自然有种恢弘伟岸的气度。
  在饮食文化方面,著名的“通州三宝”,即小楼烧鲶鱼、大顺斋的糖火烧、万通酱豆腐,它们的形成就是运河文化的直接产物,走大运河水路转道通州的官民商旅就非常喜欢“通州三宝”。大顺斋的糖火烧是明代末年南京人刘刚研制而成,形成了符合南北方人口味的糖火烧;万通酱豆腐所用的坯料就来自绍兴,经由运河运抵通州;而小楼烧鲶鱼的鱼就来自北运河。
  流淌了千年的大运河,还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运河的通州段有面人、风车、毛猴等民间手工艺,还有漷县龙灯、运河号子等民间艺术。

悠悠古运河漕运通济之地


  通州为何会这么繁华?我们还得从历史谈起……
  金朝开辟的潞水漕运河道,被元、明、清三代沿用,成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称白河,明称白漕,清称北运河。自金代起,通州便是北运河的北端;自元代起,通州就一直是大运河的北端,其漕运通济之战略地位不言而喻。然而,通州是漕运通济之地应该追溯到秦汉时期。早在秦始皇统一后,为了充足供给守卫长城官兵的食用,朝廷委派众多官吏到近海富庶的黄垂、瑯琊等郡去征收粮物,或车或船运到今天津海河处,再由北河即白河(今北运河)用船转运到今通州城外,然后用车陆运至北边长城一线。可见,现在的通州在2000年前就已成为漕运通济之地了。
  金天德三年(1151年)建设首都燕京,大批粮物需要从淮河、黄河流域征调,沿永济渠故道水运到丁字沽(今天津),再沿潞水(今北运河)运至潞县(今通州)城东,然后陆路转运到首都建设工地供用供食,遂“漕运通济”之意,将潞县升置通州。贞元元年,首都建成,金朝将都城自今黑龙江省阿城迁至燕京,改称中都,这便是先有通州后有首都古谚的由来。
  元代朝廷为快捷而充足地将江淮流域的物产运到大都城,先后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将隋唐时期的大运河截弯取直,将西绕洛阳的河湾裁掉抛弃,再重治白河,最终形成了京杭大运河。同时,为了改善大运河北端通州(包括张家湾)到大都城之间的转运问题,元朝廷又先后开凿了坝河(通州永顺镇北马庄至大都城东门光熙门,即今东直门外)和通惠河(今通州张家湾城址至大都城内积水潭),由京杭大运河运到张家湾、通州的大量粮物,再由通惠河、坝河转运入大都。

  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为迁都北京做准备,开始分遣大臣去四川、江西、湖广(今湖南、湖北)、浙江、山西采木,建筑北京宫殿。自江淮流域地区采伐的大批珍贵木材,都各自沿河运至大运河中,再顺大运河运到张家湾。因为当时大运河通州至张家湾间河道水浅滩广,不能行船,所以南方往来的各种船只与木排不能一直运到通州,只能运到张家湾上岸存储,所以在此工部设有木材厂,来存放皇家建筑木材,而称皇木厂,今张家湾镇皇木厂村即因此形成故名。后在嘉靖七年(1528年),直隶巡按御史力排众议,坚持并主持重修通惠河工程,将该河河口由张家湾北移至通州城北,同时将通、张间大运河道加以治理,运河船只可以直达通州城下,缩短京通间陆路转运路程,如此工部又在通州城北大运河西畔设置一处皇木厂,形成村落后亦以厂名为村名,至今尚然沿称。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于通州城东大运河两岸或河中治河施工中,曾经出土10根皇木,有金丝楠木、铁梨木、鸡翅木、格木、硬合欢木,均为四扒皮枋木,长7至12米不等,横截面边长45至70厘米不一,皆尚坚硬不朽。另据潞城镇郝家府村民邓玉等多位老人描述,他们在上世纪60年代于村东南运河中捕鱼时,曾站在斜沉而翘出水面一端的皇木上撒网,现该木依然在河中;又1998年在南运河内探找沉船时,于近北岸处曾探知一根皇木。据上述皇木被发现地点,再读《明史》所记“大水将皇木厂皇木漂尽”之况,可以准确推断在通州城东大运河底,必定沉有无数皇木。因皇木质坚而重,着水增重而顺洪水流之不远便沉于河底,旋被沙淤而定。

  除木材外,北京皇家建筑還需要大批砖石类建材,也多由南面各地制造、开采,经由大运河运至通州存储,再陆路转运到北京皇家各建筑工地使用。嘉靖七年通惠河重修后,工部所设砖厂亦同皇木厂一样北移到通州城北,城砖与金砖分设两厂,以金砖厂著名,形成村庄后便以之名村,今永顺镇新建村内金砖厂即是。现今梨园镇砖厂村东南不远处,便有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前大运河河道,那里设有一座码头,称中码头。因上游有一座码头(今张家湾镇上马头村东口外)、下游张家湾有一座大码头,此码头居中游故名。由此可见,遍布北京城的皇家建筑的木材、砖料等,全部由大运河运到通州,再转运到北京城内使用。   北京通州的漕运文化底蕴之丰厚,不论是物质的或非物质的,都丰富多彩。再看看张家湾古镇,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大运河漕运文化的重要体现。张家湾古城墙遗址,位于大运河北端水路要塞张家湾城南门外码头,来往于京城的各国贡使、南北客商、各色人等都会在这里水陆换乘,真可谓车水马龙,百货珍奇集于一地。如今再看张家湾,我们只能从通运桥上坑坑洼洼的车辙遗迹来感受在这里留下的历史印痕了。当时因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修建碉堡把城垣拆毁,使这座具有重要军事地位的张家湾古城毁于一旦,只剩下残垣断壁,这段仅存的百米城墙,还是因为早年通县粮食仓库占用围墙才保存下来。而今,这里要还原建设张家湾公园,适当保留园内村落肌理,营造古街村韵,再现水巷茶棚的历史风貌,展示水镇的特色景观,将再现昔日运河上漕运通济之地的繁荣景象。

古运河上传圣火画卷


  2008年7月8日晨,农历六月初六,通州大运河畔,一艘典雅的巨大木船坐在岸边黑色气垫上,通体铜黄色,船头船尾各镶龙凤。人们在船首前案子上恭敬地摆列上寿桃、糕点,上香祭拜,祈求大船顺风顺水。锣鼓声中,“安福舻”渐渐滑向水中,船头离开船台最后一个支撑气垫时,站在船头的船工向水中放生了一条鲤鱼,鲤鱼是吉祥的象征。随后“安福舻”主机被开动,缓缓驶向不远处的游船码头,与在此停泊的漕舫船和漕船会合……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水上传递奥运火炬打造了“安福舻”仿古船。运送奥运火炬经大运河通州段送至北京,总长11公里,水上火炬传递的火炬手所乘之船为“安福舻”仿古船和两艘漕船。“安福舻”仿古船的原型是史料记载的乾隆沿京杭大运河六下江南所乘的龙船,其气势恢宏,船上有亭台楼阁,船中央竖立一面绘有巨龙的大帆。船长29米、宽6米,舷窗上的花纹、图案参照故宫的门窗花纹雕刻。乾隆南巡,其排场之大,耗费之巨,前所未有,仅御舟拉纤的河兵就需3600人,需船千余艘。这样豪华庞大的船队行进在运河上,首尾相接,旌旗蔽空,蔚为壮观。
  至此,在古老的大运河上,“安福舻”仿古船和两艘漕船完成了它们特殊意义的一站——奥运圣火在运河水上的传递……

古有通州八景

其他文献
澜沧江边的大丙山的肚子里,滇缅铁路的遗址“忙怀大转弯隧道”“太平关隧道”等就从这几个山包里穿过,岸边的公路就是原来的铁路路基。  “如果你要探访滇缅铁路的遗址,建议你先去西段的临沧市的云县、耿马县、永德县,因为,这几个县的人民在修筑滇缅铁路时,付出的牺牲最大,也最惨烈!”这是在临沧市政府工作的朋友对我说的话,他说,“这几个县的滇缅铁路遗址,都是坐落在美丽的澜沧江畔、南汀河畔,从傣族、布朗族、佤族等
怀旧情结恐怕是任何人都有的。怀旧是情感中的事。怀旧是因为变迁。没有变迁就没有曾经没有过往,也没有什么旧可怀。前门大街是多少人多少代人的怀旧地。中轴线上的前门大街从来没有长久性地定过型,它一直在发展变化中,各个不同历史时空中,前门大街有各个不同的形貌,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前门大街。今天的前门大街是最美最好的,也是历史上最摩登的,这摩登却是怀旧型的。怀旧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时尚。天街上的步行街  
如果说赤峰是内蒙古的名片,那玉龙沙湖就是赤峰的缩影。玉龙沙湖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这里是红山文化的起源。1971年,伴随着“中华第一龙”的出土,人们终于在这里找到了“龙”兴之地。  清晨,太阳拉开黑夜的纱幔,晨曦缓缓到来。驱车沿着平坦的高速公路行驶,前往玉龙沙湖景区。大约2个小时后,车子从乌丹高速口下高速,途经翁牛特旗,缓缓驶入一条绵延的大路。随着窗外的茫茫草原逐渐被浩瀚沙海取代,便知道离玉龙沙
1李子鸣先生在刚建成的董先师墓前即兴演练。2李子鸣先生练功照。3李子鸣先生练功照。4李子鸣先生练功照。  西黄城根北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东北部。  创始于清代的“八卦掌”第四代传承人李秀人将“八卦掌武术文化博物馆”驻足在西黄城根北街的南端。博物馆于2013年9月24日开馆,馆内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卦掌历史文物图片展”展出八卦掌方面的历史资料、老器械及文物260余件,让参观者从历史纵向了解到八卦
1骑行千岛湖观景。摄影/梦想家阿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从我的内心来说,这种四季在千島湖的骑游旅居生活,确是在生命里烙下了结结实实的印记。1梅峰观景。摄影/程海波千岛湖 在淳安2千岛湖绿道。摄影/千岛湖自行车俱乐部  我最初知晓“淳安”这个名字,是因为读了我最爱的一位作家的书,她曾多次提到其母亲是淳安人。我心里一直向
日前,东城区2020年“爱满京城 相约幸福”七夕文化节主场活动在“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美剧场拉开序幕,另有26个分场活動在全区相继开展。  主场活动共设置“1 5”个板块,其中七夕主题情境朗诵会活动环节,众多媒体与东城区朗诵爱好者以情境朗诵的形式,演绎古今经典爱情诗篇,使中华传统节日在当代焕发生命活力。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代表、社区居民代表、驻区企业代表等五十余人参加了朗诵活动。现场还设置了五
虽然从小到大每天喝着自来水,但自来水究竟怎么来的,真还没有认真思考过。生活在北京城的我们,有多少人知道这生命之水究竟从哪儿来?水从水源地流到自家的自来水龙头,究竟走了多长的路?经过了哪些坎儿?恐怕许多人是一头雾水。别犹豫了,走进北京自来水博物馆,一切见分晓吧!  绕过二环边的大排楼房,沿着香河园路往里走,能看到一片与周围高大的楼房相比显得极不协调的西洋式建筑物,再往深处走可以看到一处刻着“自来水厂
泰国距离曼谷约900公里,是位于马来半岛旁印度洋中的一个岛屿,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是泰国最大的岛。普吉岛是一个完全未受工业污染的岛屿,素有“泰南珍珠”之称。  普吉岛海岸蜿蜒曲折,形成十几处“U”字形的美丽海滩,以距离市区34公里的买考海滩最长,滩旁有许多棕榈树,景色迷人。拍通海滩的设备最为完善,有不少度假村、酒店、酒吧;乃扬海滩有普吉岛最长的珊瑚礁;咖哒和咖隆海滩海水清澈,风平浪静,最适宜开展
王志康是一名农村创业青年,1980年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浙江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嘉善县分校,于九十年代初开办了农广校农作物专业班,他欣然报名参加了学习。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准时到校,从不缺课,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二年的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中专文凭,被评为该届优秀学员。    一、学以致用 艰苦创业    王志康把农广校学到的专业知识用于生产实践中,创办了200亩水稻良种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垃圾产生量逐年加大,乱倒乱堆现象严重,出现了“垃圾围村”的局面。农村垃圾处理亟需规范。  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笔者建议:应当建立严格的制度,约束规范村民行为。  对违反制度的村民,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曝光批评,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深入民心,切实改掉其乱扔乱倒的不良习惯,共同打造生态家园。  用健全的户、村、镇三级垃圾处理网络,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