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放思想的核心在于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对前进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解放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科学地认识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把顺应发展潮流、切合本地实际、反映人民意愿有机结合起来。
◆解放思想的重点是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打破固有利益的藩篱,将思想解放的成果融入到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解放思想的关键是推动思想层次向实践层次转化,克服同生产力发展相矛盾的思想障碍,有效解决干部队伍思想、工作作风上的突出问题。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勇于解放思想,善于解放思想,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把一个濒临灭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带到了初步实现小康社会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历史。
党在解放思想的浪潮中应运而生。1915年,陈独秀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核心,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使中国思想界特别是青年学生解除了思想禁锢。1919年5月,中华大地爆发了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动到工人群众中去开展宣传,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必然成果。
中国革命在解放思想的推进中走向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党曾受制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论述,受制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以及共产国际的指示,先后出现过一次“右”的错误和三次“左”的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使革命遭受重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1942年,我们党开始了历时三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从中深刻认识到历史上的路线是非,提高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一次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的思想解放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了全党新的团结和统一。1945年党的七大,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艰难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怎么搞,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经过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自然成为新中国效仿和学习的榜样。于是,不少工作部门照搬苏联模式,出现了把苏联经验教条化、神圣化的倾向。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严重后果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许多弊端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说,对斯大林的批评打破了神化主义,这是一种解放,一场解放战争。解放思想,破除对苏联的迷信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党就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包括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重大经济政治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及其处理原则,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执政党的自身建设等问题,独立自主地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宝贵成果,成为1978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重要思想来源。
改革开放在解放思想的指引中纵深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徘徊中前进。究其原因,主要是“文革”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对人们的困扰很大,“两个凡是”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这场讨论,使全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今后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全面思考,成为实现党和国家伟大历史性转折的思想先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这次思想解放运动,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吹响了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号角。十一届三中全会激活的思想解放,很快向纵深蔓延。以农村改革为起点,从经济领域不断扩展到教育、科技、政治领域,形成了波澜壮阔、势不可挡的新局面。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现代化建设蒸蒸日上。中国推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是解放思想的加速递增过程。
现代化事业在解放思想的奋进中跨越发展。1989年发生的国内政治风波,暴露出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战线存在的复杂问题。苏东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步入低谷,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冲击。有人被姓“社”姓“资”的疑问束缚了手脚,不敢深化改革;有人想改变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有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产生怀疑,出现了信仰危机。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及时引领全党继续解放思想:一是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不能动摇;二是提出发展社会主义“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打破了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三是提倡在社会主义制度内发展市场经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此,澄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重重迷雾,促进了全党又一次思想大解放,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思想基础,从而使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迈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解放思想历程,带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第一,解放思想必须与创新思维相统一。解放思想的核心在于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对前进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正如邓小平在南巡谈话时所说的,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第二,解放思想必须与科学精神相统一。解放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科学地认识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把顺应发展潮流、切合本地实际、反映人民意愿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科学精神,既体现在最终目标上,也体现在路径方式上。
第三,解放思想必须与制度建设相统一。解放思想的重点是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打破固有利益的藩篱,将思想解放的成果融入到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建设一个保障创新的机制与体制,需要一个有利的宽松环境,从而让解放思想的智慧之光成为推进中国崛起的不竭动力。
第四,解放思想必须与作风建设相统一。解放思想的关键是推动思想层次向实践层次转化,克服同生产力发展相矛盾的思想障碍,有效解决干部队伍思想、工作作风上的突出问题。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决定事业成败。没有过硬的作风,思想解放的成果就落不到实处。
回顾党的历史,每次历史嬗变都是以思想解放为肇始,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届三中全会都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思想解放是其决定性因素,全会所通过的每一个《决定》都是解放思想的产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和习近平同志的《<决定>说明》中,都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决定》回应民众的呼唤,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处处闪耀着思想解放的光辉。《决定》提出的“三个进一步解放”中,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也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道程序”。因此,我们贯彻落实《决定》的各项部署,必须从党的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大的勇气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为原动力,真正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推动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伟大实践上,落实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上。
解放思想,关键在领导,具体又表现在领导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干事情,做工作,需要认识到位,宣传到位,更需要行动到位,落实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查找与全面深化改革不符合、不适应的作风问题,坚决破除官僚主义风气、本位主义风气、机会主义风气和不作为风气,围绕改革重点任务,因时、因势、因实而动,定路线图、工作量、时间表、责任人,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在自我改革、自觉改革上作表率,以优良的作风保障和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
(作者系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 陈兰芬
◆解放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科学地认识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把顺应发展潮流、切合本地实际、反映人民意愿有机结合起来。
◆解放思想的重点是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打破固有利益的藩篱,将思想解放的成果融入到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解放思想的关键是推动思想层次向实践层次转化,克服同生产力发展相矛盾的思想障碍,有效解决干部队伍思想、工作作风上的突出问题。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勇于解放思想,善于解放思想,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把一个濒临灭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带到了初步实现小康社会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历史。
党在解放思想的浪潮中应运而生。1915年,陈独秀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核心,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使中国思想界特别是青年学生解除了思想禁锢。1919年5月,中华大地爆发了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动到工人群众中去开展宣传,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必然成果。
中国革命在解放思想的推进中走向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党曾受制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论述,受制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以及共产国际的指示,先后出现过一次“右”的错误和三次“左”的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使革命遭受重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1942年,我们党开始了历时三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从中深刻认识到历史上的路线是非,提高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一次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的思想解放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了全党新的团结和统一。1945年党的七大,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艰难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怎么搞,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经过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自然成为新中国效仿和学习的榜样。于是,不少工作部门照搬苏联模式,出现了把苏联经验教条化、神圣化的倾向。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严重后果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许多弊端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说,对斯大林的批评打破了神化主义,这是一种解放,一场解放战争。解放思想,破除对苏联的迷信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党就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包括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重大经济政治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及其处理原则,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执政党的自身建设等问题,独立自主地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宝贵成果,成为1978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重要思想来源。
改革开放在解放思想的指引中纵深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徘徊中前进。究其原因,主要是“文革”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对人们的困扰很大,“两个凡是”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这场讨论,使全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今后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全面思考,成为实现党和国家伟大历史性转折的思想先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这次思想解放运动,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吹响了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号角。十一届三中全会激活的思想解放,很快向纵深蔓延。以农村改革为起点,从经济领域不断扩展到教育、科技、政治领域,形成了波澜壮阔、势不可挡的新局面。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现代化建设蒸蒸日上。中国推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是解放思想的加速递增过程。
现代化事业在解放思想的奋进中跨越发展。1989年发生的国内政治风波,暴露出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战线存在的复杂问题。苏东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步入低谷,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冲击。有人被姓“社”姓“资”的疑问束缚了手脚,不敢深化改革;有人想改变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有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产生怀疑,出现了信仰危机。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及时引领全党继续解放思想:一是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不能动摇;二是提出发展社会主义“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打破了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三是提倡在社会主义制度内发展市场经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此,澄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重重迷雾,促进了全党又一次思想大解放,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思想基础,从而使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迈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解放思想历程,带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第一,解放思想必须与创新思维相统一。解放思想的核心在于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对前进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正如邓小平在南巡谈话时所说的,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第二,解放思想必须与科学精神相统一。解放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科学地认识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把顺应发展潮流、切合本地实际、反映人民意愿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科学精神,既体现在最终目标上,也体现在路径方式上。
第三,解放思想必须与制度建设相统一。解放思想的重点是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打破固有利益的藩篱,将思想解放的成果融入到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建设一个保障创新的机制与体制,需要一个有利的宽松环境,从而让解放思想的智慧之光成为推进中国崛起的不竭动力。
第四,解放思想必须与作风建设相统一。解放思想的关键是推动思想层次向实践层次转化,克服同生产力发展相矛盾的思想障碍,有效解决干部队伍思想、工作作风上的突出问题。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决定事业成败。没有过硬的作风,思想解放的成果就落不到实处。
回顾党的历史,每次历史嬗变都是以思想解放为肇始,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届三中全会都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思想解放是其决定性因素,全会所通过的每一个《决定》都是解放思想的产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和习近平同志的《<决定>说明》中,都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决定》回应民众的呼唤,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处处闪耀着思想解放的光辉。《决定》提出的“三个进一步解放”中,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也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道程序”。因此,我们贯彻落实《决定》的各项部署,必须从党的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大的勇气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为原动力,真正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推动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伟大实践上,落实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上。
解放思想,关键在领导,具体又表现在领导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干事情,做工作,需要认识到位,宣传到位,更需要行动到位,落实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查找与全面深化改革不符合、不适应的作风问题,坚决破除官僚主义风气、本位主义风气、机会主义风气和不作为风气,围绕改革重点任务,因时、因势、因实而动,定路线图、工作量、时间表、责任人,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在自我改革、自觉改革上作表率,以优良的作风保障和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
(作者系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 陈兰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