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Ⅺ项目之前,黔江区农村卫生工作基础差、底子薄,卫生服务质量控制意识弱、管理办法陈旧、效果差,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分突出。面对农村卫生工作的落后现状,黔江区抓住卫生服务质量这条医疗卫生机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的主线,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农村卫生管理运行机制改革,以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为抓手,加强内涵建设,经过几年不懈努力,促进了农村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推动了农村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条件,促进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卫生服务质量包括非技术质量和技术质量,贯穿于诊疗活动的全过程。影响非技术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医疗和人文环境,影响技术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行为方式。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必须同时从改善非技术质量和技术质量入手。
第一,改变医疗环境,促進非技术质量改善。医疗环境主要包括房屋和设备。在房屋建设上,合理规划乡镇卫生院内部单元设置,加强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设计了适合我区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包括业务用房、辅助用房、院内环境、职工宿舍四大部分的乡镇卫生院内部建设单元。创新资金筹集渠道,突破资金瓶颈,采取“配套建设、一步到位”的办法,完成了30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为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配备了X光机、心电图机、B超机、下腹手术设备、一般检验设备。结合乡镇行政体制调整行政村管辖人口急剧增加、新农合制度快速推进、农村居民向居民点集中居住的实际,提出村级卫生服务网络这一概念,重新规划设置村卫生室。全区218个行政村(居委)规划设置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198个,除街道乡镇所在地不设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外,实现了“一村一室”、“一社区一服务站”标准。在业务用房建设上,按照诊断室、药房、注射室、观察室和治疗室“五室分开、配套齐全”的基本要求,统一设计了建设图纸,采取“产权归公、村医借资、政府补助、离任退款、滚动运行”的办法建设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配齐村卫生室人员、基本医疗设置,加强行为规范和医疗服务规范的管理,村卫生室达到了标准化建设要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环境的改变,为更好地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内涵建设、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奠定了基础。
第二,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乡镇卫生院不断改善卫生服务质量的动力。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大胆创新,锐意改革,探索实施了乡镇卫生院院长任用制度、人事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险费筹集机制、农村卫生事业费投入机制、财务核算机制、财务监管机制、内部经营机制、公共卫生工作机制等一系列农村卫生改革措施,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卫生组织管理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增强乡镇卫生院的生机与活力,使乡镇卫生院迅速摆脱生存危机而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乡镇卫生人员价值得到较好体现,职工精神面貌良好,积极进取向上,为自觉改善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发展注入了内在动力。
第三,提高人员素质,促进技术质量改善。拓展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乡镇卫生院人员不断改善卫生服务质量的能力。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基金,采取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业务培训与学历培训、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大规模人才培训,使乡镇卫生院“双无”人员所占比例从2007年的50%下降到了5%以下,乡镇卫生人员整体素质差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乡镇卫生人员改善卫生服务质量的能力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制定包括乡村医生在内的乡镇卫生人才大规模培训规划,任务细化到年度、落实到人头,每年由区卫生局组织5-7天的短训班对乡村医生轮训一遍。建立乡村医生培训日,利用卫生视频会议系统,区卫生局每月25日乡村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建立资助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制度,区卫生局资助学费,选送优秀乡村医生到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接受学历教育,并对参加在职医学学历培训给予补助。建立跨区域选聘乡村医生制度,跨行政村、跨乡镇公开选聘乡村医生。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形成了齐抓卫生服务质量、促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持续发展的共识,通过教育引导乡镇卫生院职工和村医从重经济效益向重质量管理转变。
(二)突出卫生服务质量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中的核心地位
为有效发挥内部分配制度的杠杆作用,促进医务人员行为方式转变,积极探索个人收入与技术水平、工作业绩挂钩的分配办法。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合作,会同区财政、医保、发展改革、人力社保部门推进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医疗卫生绩效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致力于构建卫生系统、医疗卫生单位、机构内部岗位三个层面的医疗卫生绩效管理体系,使卫生机构公益性得到体现,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管理更加规范高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制度
创新农村卫生管理运行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房屋建设和设备配置,强化人员业务技术水平和素质培训,增强了基层医疗机构自觉改善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发展的活力,创造了基层医疗机构改善卫生服务质量的基础条件,提高了基层卫生人员改善卫生服务质量的能力。为促进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卫生管理学院专家的指导下,探索建立了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具,定期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卫生服务质量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
第一,明确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卫生服务质量工具主要包括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以及评价记录、评价结果五个方面内容。评价对象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卫生室。
制定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两套评价指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采取同一套评价标准。乡镇卫生院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人员情况、设备装备及使用、质量评价、质量改进、服务可及性、操作规范程度、用药规范程度、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程度、相对市场份额九大类近百项细化指标。
评价记录和评价结果由考核人员填写。考核人员必须对被考核单位每项完成程度进行详细说明,由区卫生局汇总分析,撰写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分析报告和下发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改进书。评价结果就是考核人员对被考核对象进行量化的评分。
第二,加强评价工作的组织管理。一是建立组织机构。卫生局建立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组,由分管局长任组长,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及卫生项目专家为成员,主要负责组织全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与改进工作。下设办公室在卫生局项目办,负责评价日常工作及评价结果的汇总分析。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小组,10人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还成立了质量改进小组。二是健全相关工作制度。不断完善《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方案》,对乡镇卫生院开展内部评价应具备的条件、乡镇卫生院内部评价体系、乡镇卫生院外部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及步骤、评价周期、评价结果利用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规范。与此同时,制定了区直医疗单位和民营医院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由单位每季度开展一次卫生服务质量自评,卫生局每半年组织一次外部评价。三是抓好业务培训。卫生局每年组织一次为期5天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业务知识培训,对乡镇卫生院院长、医疗组长、护理组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资料收集技巧、评价总结分析报告撰写,使评价人员的评价能力逐步提高。
第三,规范评价工作步骤。为了确保评价工作的质量,避免评价工作流于形式,我们规范了评价工作步骤。主要有八个步骤:一是下发评价工作通知。我们虽然出台了《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方案》,但每次开展外部评价时,要专门下发通知到被评价单位,提出本次评价时间、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其目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制度化的评价工作进行强化,另一方面是对本次评价的重点提出要求。二是召开评价工作人员培训会。学习评价的重点,使评价更具目的性;学习评价技巧,使评价达到兼顾考核和指导的作用;学习对日常抽查资料汇总和本次评价资料汇总的方法,加强定期评价与日常抽查情况的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对评价人员分组分工以及提出评价工作具体要求,以提高评价效率,实现评价目的。三是现场评价。评价人员根据评价标准查阅被评单位有关资料,部分数据获取采取整群分组随机抽查。评价人员对诊疗行为进行现场检查。对医务人员,以及当地干部、居民进行随访调查。
第四,定期开展评价工作。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由乡镇卫生院按照评价内容每月组织一次本单位内部评价,每月对村卫生室开展一次外部评价。每月内部评价结束后,乡镇卫生院要召开质量评价小组工作会议对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召开职工会议通报评价结果,内部评价完成后5天内向区卫生局上报评价总结分析报告和改进计划。
第五,加强评价结果的利用。每年我局将对乡镇卫生院进行年终考核,年终考核中卫生服务质量部分内容就以每年对乡镇卫生院开展的两次外部评价结果为准,按照5:5折算计入年终考核总分。乡镇卫生院每月对村卫生室开展外部评价的结果,作为发放乡村医生报酬的依据。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乡镇卫生院院长从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卫生服务质量评价这个有效工具来抓好质量管理
长期以来,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始终徘徊在较低水平,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院长质量管理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建立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机制,不但为乡镇卫生院质量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由乡镇卫生院院长领导、组织,参与、协调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强化了院长在质量管理中的核心作用。院长从亲自参与中获取了卫生服务质量的第一手资料,既摸清了本单位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到了提高质量的突破口,又从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具来抓好质量管理。
(二)职工质量控制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自觉从主观出发查找原因和分析问题的工作习惯
几年来,我们不断增大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在职工绩效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坚持不懈地开展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促使乡镇卫生院职工更加重视质量。目前,对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大部分职工能够从自身出发分析原因,从观念和行为上查找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能够自觉地按照质量标准规范服務行为,解决了片面强调客观因素、改进计划不具体、改进措施不落实等问题。职工从思想观念上增强了质量意识,从行为方式上养成了注重质量的习惯,为改善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奠定了基础。
(三)改进措施落到实处,评价结果逐渐好转,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服务质量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在上年的乡镇卫生院内部评价中,有90%的指标达到评价标准,8%的指标接近标准,只有2%的指标与评价标准存在差距。第二,主要卫生服务质量指标明显好转。2013年,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达到96.52%,静脉用药下降到8.2%,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到27%。基本药物使用率上升到了100%,医疗文书书写合格率从上升到了95%;65岁以上老年人建档规范管理率为93.6%;孕产妇建卡管理率97.46%,住院分娩率98.99%;新生儿访视率96.30%,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为91.76 %。重性精神病规范管理率为89.91%。第三,普通卫生院与中心卫生院在卫生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差距明显缩小。普通卫生院与中心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失衡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第四,乡村医生质量意识得到逐步强化,村卫生室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四)卫生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促进了乡镇卫生院服务提供能力的提高,农村卫生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由于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落到了实处,促进了卫生服务质量的持续改善,提高了农村卫生服务的提供能力,加快了乡镇卫生院的生存与发展。2013年,全区出院人次10.0103万、次均住院费用 926 元(比2012年增加 230.95 元),门急诊人次159.1409万、次均门急诊费用 69.74 元(比2012年增加14.74元)。30个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医药总收入达5524.3万元,门诊人次达82.52万,住院人次达3.03万。目前,农村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和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农村卫生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主要做法
(一)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条件,促进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卫生服务质量包括非技术质量和技术质量,贯穿于诊疗活动的全过程。影响非技术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医疗和人文环境,影响技术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行为方式。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必须同时从改善非技术质量和技术质量入手。
第一,改变医疗环境,促進非技术质量改善。医疗环境主要包括房屋和设备。在房屋建设上,合理规划乡镇卫生院内部单元设置,加强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设计了适合我区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包括业务用房、辅助用房、院内环境、职工宿舍四大部分的乡镇卫生院内部建设单元。创新资金筹集渠道,突破资金瓶颈,采取“配套建设、一步到位”的办法,完成了30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为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配备了X光机、心电图机、B超机、下腹手术设备、一般检验设备。结合乡镇行政体制调整行政村管辖人口急剧增加、新农合制度快速推进、农村居民向居民点集中居住的实际,提出村级卫生服务网络这一概念,重新规划设置村卫生室。全区218个行政村(居委)规划设置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198个,除街道乡镇所在地不设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外,实现了“一村一室”、“一社区一服务站”标准。在业务用房建设上,按照诊断室、药房、注射室、观察室和治疗室“五室分开、配套齐全”的基本要求,统一设计了建设图纸,采取“产权归公、村医借资、政府补助、离任退款、滚动运行”的办法建设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配齐村卫生室人员、基本医疗设置,加强行为规范和医疗服务规范的管理,村卫生室达到了标准化建设要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环境的改变,为更好地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内涵建设、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奠定了基础。
第二,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乡镇卫生院不断改善卫生服务质量的动力。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大胆创新,锐意改革,探索实施了乡镇卫生院院长任用制度、人事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险费筹集机制、农村卫生事业费投入机制、财务核算机制、财务监管机制、内部经营机制、公共卫生工作机制等一系列农村卫生改革措施,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卫生组织管理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增强乡镇卫生院的生机与活力,使乡镇卫生院迅速摆脱生存危机而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乡镇卫生人员价值得到较好体现,职工精神面貌良好,积极进取向上,为自觉改善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发展注入了内在动力。
第三,提高人员素质,促进技术质量改善。拓展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乡镇卫生院人员不断改善卫生服务质量的能力。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基金,采取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业务培训与学历培训、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大规模人才培训,使乡镇卫生院“双无”人员所占比例从2007年的50%下降到了5%以下,乡镇卫生人员整体素质差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乡镇卫生人员改善卫生服务质量的能力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制定包括乡村医生在内的乡镇卫生人才大规模培训规划,任务细化到年度、落实到人头,每年由区卫生局组织5-7天的短训班对乡村医生轮训一遍。建立乡村医生培训日,利用卫生视频会议系统,区卫生局每月25日乡村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建立资助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制度,区卫生局资助学费,选送优秀乡村医生到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接受学历教育,并对参加在职医学学历培训给予补助。建立跨区域选聘乡村医生制度,跨行政村、跨乡镇公开选聘乡村医生。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形成了齐抓卫生服务质量、促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持续发展的共识,通过教育引导乡镇卫生院职工和村医从重经济效益向重质量管理转变。
(二)突出卫生服务质量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中的核心地位
为有效发挥内部分配制度的杠杆作用,促进医务人员行为方式转变,积极探索个人收入与技术水平、工作业绩挂钩的分配办法。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合作,会同区财政、医保、发展改革、人力社保部门推进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医疗卫生绩效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致力于构建卫生系统、医疗卫生单位、机构内部岗位三个层面的医疗卫生绩效管理体系,使卫生机构公益性得到体现,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管理更加规范高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制度
创新农村卫生管理运行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房屋建设和设备配置,强化人员业务技术水平和素质培训,增强了基层医疗机构自觉改善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发展的活力,创造了基层医疗机构改善卫生服务质量的基础条件,提高了基层卫生人员改善卫生服务质量的能力。为促进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卫生管理学院专家的指导下,探索建立了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具,定期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卫生服务质量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
第一,明确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卫生服务质量工具主要包括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以及评价记录、评价结果五个方面内容。评价对象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卫生室。
制定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两套评价指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采取同一套评价标准。乡镇卫生院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人员情况、设备装备及使用、质量评价、质量改进、服务可及性、操作规范程度、用药规范程度、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程度、相对市场份额九大类近百项细化指标。
评价记录和评价结果由考核人员填写。考核人员必须对被考核单位每项完成程度进行详细说明,由区卫生局汇总分析,撰写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分析报告和下发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改进书。评价结果就是考核人员对被考核对象进行量化的评分。
第二,加强评价工作的组织管理。一是建立组织机构。卫生局建立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组,由分管局长任组长,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及卫生项目专家为成员,主要负责组织全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与改进工作。下设办公室在卫生局项目办,负责评价日常工作及评价结果的汇总分析。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小组,10人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还成立了质量改进小组。二是健全相关工作制度。不断完善《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方案》,对乡镇卫生院开展内部评价应具备的条件、乡镇卫生院内部评价体系、乡镇卫生院外部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及步骤、评价周期、评价结果利用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规范。与此同时,制定了区直医疗单位和民营医院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由单位每季度开展一次卫生服务质量自评,卫生局每半年组织一次外部评价。三是抓好业务培训。卫生局每年组织一次为期5天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业务知识培训,对乡镇卫生院院长、医疗组长、护理组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资料收集技巧、评价总结分析报告撰写,使评价人员的评价能力逐步提高。
第三,规范评价工作步骤。为了确保评价工作的质量,避免评价工作流于形式,我们规范了评价工作步骤。主要有八个步骤:一是下发评价工作通知。我们虽然出台了《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方案》,但每次开展外部评价时,要专门下发通知到被评价单位,提出本次评价时间、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其目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制度化的评价工作进行强化,另一方面是对本次评价的重点提出要求。二是召开评价工作人员培训会。学习评价的重点,使评价更具目的性;学习评价技巧,使评价达到兼顾考核和指导的作用;学习对日常抽查资料汇总和本次评价资料汇总的方法,加强定期评价与日常抽查情况的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对评价人员分组分工以及提出评价工作具体要求,以提高评价效率,实现评价目的。三是现场评价。评价人员根据评价标准查阅被评单位有关资料,部分数据获取采取整群分组随机抽查。评价人员对诊疗行为进行现场检查。对医务人员,以及当地干部、居民进行随访调查。
第四,定期开展评价工作。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由乡镇卫生院按照评价内容每月组织一次本单位内部评价,每月对村卫生室开展一次外部评价。每月内部评价结束后,乡镇卫生院要召开质量评价小组工作会议对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召开职工会议通报评价结果,内部评价完成后5天内向区卫生局上报评价总结分析报告和改进计划。
第五,加强评价结果的利用。每年我局将对乡镇卫生院进行年终考核,年终考核中卫生服务质量部分内容就以每年对乡镇卫生院开展的两次外部评价结果为准,按照5:5折算计入年终考核总分。乡镇卫生院每月对村卫生室开展外部评价的结果,作为发放乡村医生报酬的依据。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乡镇卫生院院长从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卫生服务质量评价这个有效工具来抓好质量管理
长期以来,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始终徘徊在较低水平,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院长质量管理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建立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机制,不但为乡镇卫生院质量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由乡镇卫生院院长领导、组织,参与、协调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强化了院长在质量管理中的核心作用。院长从亲自参与中获取了卫生服务质量的第一手资料,既摸清了本单位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到了提高质量的突破口,又从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具来抓好质量管理。
(二)职工质量控制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自觉从主观出发查找原因和分析问题的工作习惯
几年来,我们不断增大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在职工绩效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坚持不懈地开展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促使乡镇卫生院职工更加重视质量。目前,对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大部分职工能够从自身出发分析原因,从观念和行为上查找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能够自觉地按照质量标准规范服務行为,解决了片面强调客观因素、改进计划不具体、改进措施不落实等问题。职工从思想观念上增强了质量意识,从行为方式上养成了注重质量的习惯,为改善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奠定了基础。
(三)改进措施落到实处,评价结果逐渐好转,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服务质量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在上年的乡镇卫生院内部评价中,有90%的指标达到评价标准,8%的指标接近标准,只有2%的指标与评价标准存在差距。第二,主要卫生服务质量指标明显好转。2013年,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达到96.52%,静脉用药下降到8.2%,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到27%。基本药物使用率上升到了100%,医疗文书书写合格率从上升到了95%;65岁以上老年人建档规范管理率为93.6%;孕产妇建卡管理率97.46%,住院分娩率98.99%;新生儿访视率96.30%,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为91.76 %。重性精神病规范管理率为89.91%。第三,普通卫生院与中心卫生院在卫生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差距明显缩小。普通卫生院与中心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失衡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第四,乡村医生质量意识得到逐步强化,村卫生室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四)卫生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促进了乡镇卫生院服务提供能力的提高,农村卫生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由于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落到了实处,促进了卫生服务质量的持续改善,提高了农村卫生服务的提供能力,加快了乡镇卫生院的生存与发展。2013年,全区出院人次10.0103万、次均住院费用 926 元(比2012年增加 230.95 元),门急诊人次159.1409万、次均门急诊费用 69.74 元(比2012年增加14.74元)。30个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医药总收入达5524.3万元,门诊人次达82.52万,住院人次达3.03万。目前,农村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和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农村卫生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