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笔墨与意境的互融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hongju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的艺术语言从形式角度看就是笔墨与意境,并且它们二者从画面的整体来看永远都是不可分割、统一存在的。中国传统笔墨从文人画来诠释诗书画印呈现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在创新的长河中必须拥有足够丰富的传统作为基础,才能有新的变化,而随着时代的不同,科技不断地冲击,所见的不再相同,新奇的事物越来越多。现在的人忽略掉了坚实的传统基础,眼球仅仅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然后去空空的创造,这样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种环境变化中,我们必须将传统作为基础加入新奇的事物,进行重组。
  笔墨的组织形态在变的过程中不过是勾擦点染皴、焦浓重淡清等之间相互变化、相互结合,最后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中国画的笔墨不会呈现相同的状态并开始无休止的复制,因为笔墨在手里开始的每一笔都与艺术家的内心相联系,而且由于中国画纸质的原因,笔墨也不会出现相同的状态。因此,开始期待一次次不同的变化所带来的惊喜,并且带有生命的气息,所以它最终走向的就是自然的、舒适的生存状态。
  笔墨这种方式其实是比较灵动的,在传统的大缸里听得最多的就是意在笔先等等,总是处在一种极高及自在的境界。而它在反复的运用和体会中很自然地有了含义——胸有成竹(即心中有所要画的物象,才能下笔,这样笔墨就可以落到意象)。笔墨在所谓定义的骨架中才有意义。如果笔墨单纯地作为一种游戏出现,那将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我认为,笔墨就是内心真实感受的再现形式,它的存在似乎给心安了两只无形的“翅膀”。只有真正触动内心,翅膀才会出现将艺术家带到他们所要追求的理想的王国和最高境界。每个人都不同,所接触事物的不同导致表达的语言也不同,向外界呈现的艺术状态也不同,因此,笔墨在这样的环境中必然出现变化,将笔墨赋予生命呈现在画面上;所吸引观者的感受不相同,然后触动艺术家灵感的迸发并使笔墨在艺术家的思想中有了具体的生命感召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开始了层出不穷的变换;科技信息的无限期干扰,使得所见到的东西也来越怪异化,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艺术的笔墨的形式所承载画面成为迎合现在的市场或环境的一种无生命力的产物。现在艺术市场不断盲目地炒作使艺术市场非常的杂乱,而笔墨这样一种很抽象的表达语言也没有幸存,笔墨越来越规律程式化出现在一些初学者资料中,本以为对笔墨是一种再度有思想、有内容的扩张,结果却将思想内容禁锢在无法扩大的思维中。没有了变化,变得越来越机械独立和专门化,笔墨在这样的基础上发挥空间越来越少,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笔墨在开始萎缩和变异。如果想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将人们的思维扩宽,从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笔墨真正存在的价值性。
  笔墨在很微妙的境遇中展露出罕为人见的拙性并表现在画面的最突出的地方,画面开始拥有全新的巧而且出现全新的感受及沟通后的深刻体会。传统的智慧需要一定的规律化,但是却不能将这种外在辅助的性工具直接取代思想的外延性。
  中国画的典型风格是笔墨表现的张力,这样的特点是中国画在内容上和造型语言及内心精神上起到不可否认的作用。但是笔墨终归是表现过程中的一个工具而且不能独立存在,所以笔墨只有与艺术家的内心融为一体时,它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极点。同时,笔墨本身所表现美感的程度性即刻反射出艺术家本身的精神状态和审美理想。每个艺术家人生境遇不同、修養不同,但碰到笔墨后,笔墨便成为与艺术家思想气质相匹配的点,随后成为表达艺术家思想认识及其修养反映出精神与情感的状态。
  中国画创作的媒介和绘画作品能否传神和其韵律感饱满度与否的关键就是笔墨的运用。绘画作品的传神与韵律感的饱和度就是要以笔墨的存在方式达到并对自我意识开始超越,自我的主观意识作为创作源点来体现置于眼前的自然物象,然后使自然的状态转化为自我内心状态呈现出天人合一、与自然融合的美妙性。
  笔墨的精神从人的情感来触发,作为抒发思想情感的关键性点,很大角度呈现并构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美学特征。所以不要简单地理解笔墨是孤立存在的技术或技巧,而是要很有触动感地将笔墨作为对自然物象认识开始提升并到达最高艺术境界时所要调动的重要按键。
  (责编 张翼翔)
其他文献
长久以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弊端,一半以上的学生学习感到吃力,感到学习的负担很重。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绝大多数并不源于课业本身,而更多是来源于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繁重的作业,偏难的训练试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头脑中的美好愿望破灭了,没有了风花雪月,没有了激情辩论,面临学习激情的减退,高考仍是一把利剑悬在师生的头顶,学生有的只是繁重的作业,见
期刊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可是某个学生发表了一个错误的见解后,一只只小手却举了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我想,这应该是错误的回答撞击了其他学生思维的火花,唤醒了他们的思维,点燃了他们的智慧。因此,我们应把这些错误视为珍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使课堂成为师生智慧共生的一种智慧课堂。  一、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美术课备受学生的喜爱和青睐。美术教师也由此立足讲台,演绎着自己的“故事”。同时,新形式、新课堂也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此,教师要想立稳讲台,就必须通过对美术课程深入解读、学习来提高自我修养,绝不能忽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一、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美术在人类文化历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施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成效是当前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不断汲取新课程理念的精华,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活化小学数学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兴趣 情境  当前,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形势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作为学校实施教学的“主战场”,是师生“教”与“学”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害怕写作文的学生。为了消除他们对写作的恐惧心理,让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我们用尽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可是,尽管如此,作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下面,我就谈谈怎样才能把人物写得形象生动。  一、精彩的外貌描写不仅可以栩栩如生地勾画人物的外表形象,同时也能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完全一样的人。人的长相有丑俊之分,个儿有高矮
期刊
摘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初中作文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目前的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是:由于学生缺乏写作素材,所以失去对写作的兴趣;由于教师片面追求写作结果,忽视写作过程,导致学生在写作时出现“胡编乱造”,文章内容出现华而不实的普遍现象。本文针对这些现象,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语文作文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学习兴趣 写作技巧  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期刊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幼儿教师一直被理解为只是个看孩子的保姆,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看管孩子。带着这些问题,笔者结合我园实际谈谈对当前幼儿园教师管理的几点体会。  一、让真情伴随管理工作  在公办园的管理中,管理者的人格魅力至关重要,作为一园之长,我们必须要求自己不摆架子,不要高高在上,而是要尽可能敞开心扉,和教师一起摸爬滚打,和睦相处,坦诚相待。  1.服务教师。幼儿园的教师多半是
期刊
如今,在学校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一看题目就摇头,摊开稿纸咬笔头,冥思苦想皱眉头,两节课时没开头。”这首顺口溜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学生写作的状态——素材匮乏。习作离不开素材,素材是学生“下锅的米”。怎样引导学生广开“材”源,让学生做到有“米”可“炊”呢?这是值得一线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套生“材”的好办法,在此浅谈几点做法。  一、观察
期刊
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这曾是多么高的评价。当各种“虐童”“咆哮”等事件发生后,我们开始反思,教师,你怎么了?是社会的压力太大,还是教师的素质太低?  关键词:决策能力 谴责 改善  河南郑州某小学四年级男生航航跟自己的外国女同桌发生了争吵,起因是,上课时这个外国小女孩在课本上一幅中国地图上画了一个圈,说:“等我长大当了国家主席就占领中国
期刊
摘要:教师必须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问候都会使他的学生产生一种拉近距离的感觉。如果一个教师缺乏感情,那么他的学生也就无法怀有一颗仁慈怜悯的心。在日常学生管理中,教师要杜绝冷漠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不放弃,不抛弃”,要以“动之以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班级管理的原则。  关键词:班主任 爱心 教育 作用  传统教育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现代教育更强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