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袁仁琮小说《王阳明》的“成圣”书写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725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袁仁琮的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细致地描绘了王阳明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心学”诞生历程,他出生官宦之家,却又多次被蒙冤谗害,经受生活的不断磨炼,终成儒家圣贤。王阳明自幼立下圣贤之志,他在与程朱理学的纠葛中实现了在思想上的自我突破,在其人生起伏的磨砺中实现了心学思想的圆融成熟。
  关键词:王阳明 历史小说 袁仁琮 成圣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却又多次被蒙冤谗害,经受各种考验与磨炼,终成儒家圣贤。清代王士禛评价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a在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中,袁仁琮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对典型环境的渲染描绘和对故事情节的合理设置,真实地再现了王阳明传奇的人生经历,生动地展现了一位有血有肉儒家圣贤的成圣历程。
  一、励志成圣:圣贤抱负与人生传奇
  “有志者,事竟成”b。在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中,立志做圣贤就是王阳明的毕生追求。为了实现这一人生目标,王阳明挣脱了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带来的束缚,在实践中苦苦思索成圣的人生哲理。他提出治学必先立志为圣人,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传奇人生。
  在小说中,少年王阳明萌生的圣贤抱负一直被长辈们所训斥。吴敬梓曾在《儒林外史》中塑造的为功名苦读的文人范进,就是明代士子将金榜题名视为人生追求的历史缩影。落后腐朽的科举制度不断地引导士子走向追逐功名的势利之途。因此,在小说中,即便是学问渊博的祖父王文叙也不免训诫王阳明:“人生当以读书及第为头等大事,只有登科及第,才是光宗耀祖。” c然而,少年王阳明却认为,读书的目的不是科举,而是要让自己成为圣贤。小说中,年仅十一岁的王阳明对先生说:“登科及第有啥意思,不过是寻章摘句,拼凑成文。我自己当当圣人还差不多。”对此,作家袁仁琮在《解读王阳明》一书中说道:“王阳明站在事物的否定方面,是与保守的传统观念相对抗的全新意识,这种全新的思维,是他辉煌一生的起步。”d可见,袁仁琮此处指出全新的思维正是王阳明拒绝人云亦云,而要走立志成圣的人生道路。
  “立志第一,求知为次。人而无志,势必昏昏然不知所之;立志而不远大,必庸庸碌碌无所作为”e。相比书中众多不得立志的人物,袁仁琮笔下的王阳明始终心存“学为圣贤”的抱负。尽管在小说中,身处贵州龙场困厄的处境中,王阳明也曾对自己能否成为圣贤产生怀疑,他长叹:“阳明子不过是一凡夫俗子,何德何能,敢为人师?敢以圣贤自喻?”但当挫折真正降临,他又会立马想到:“要是圣人陷入这样的境地,他们会怎么办?”在初到龙场时,王阳明就带着颜回对待艰难不改其乐的豁达心态走出了天壤之别带来的巨大痛苦。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作家袁仁琮眼中一个渴望做圣人,常以圣贤为榜样,学做圣人的王阳明形象便跃然纸上。而这一志向之所以能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还得益于王阳明对三个问题的思考:“圣人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圣人?是不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成为圣人?”f小说中,王陽明反复指出,圣人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g。他认为“良知良能”是成为圣人的根本条件,加上坚持不懈地学习,掌握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规律,就会具备圣心,成为圣人。在他看来,圣人与普通人之间不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人人都可以成圣。袁仁琮准确地把握了王阳明的内心世界,他在 《解读王阳明》 中写道:“他至少要想明白这些问题,才可能重建精神家园,重树精神支柱,真正走出绝境。”h因此,王阳明坚持把成圣作为最终目标,并处处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甚至在临终前还忏悔自己尚未想透圣学。
  作家袁仁琮描述王阳明的成圣之路,实际上也是书写王阳明的传奇人生,刻画其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获得的圆满的人生境界。小说中,王阳明始终心怀天下,他曾目睹长安街上被大雪掩盖的可怜百姓,也曾独自前往居庸关考察边塞现状,面对朝廷屡剿屡乱的江西毅然就职。身为后世竞相效仿的圣贤楷模,王阳明在远大理想的支持下做出了不朽的功绩,成为真“三不朽者”。在立德上,他少年明志,广泛研究儒、道、释等多家学说,并将所得心学用于实践,真正做到明德亲民。在立功上,他战功显著,一纸退贵阳民乱,安定庐陵多年匪害,平叛宁王朱宸濠……在立言上,他提出了由“心即理”“知行合一”“去私欲,存天理”和“致良知”等构成的阳明心学,其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传习录》更是成为儒家极具代表性的哲学著作。
  袁仁琮在小说中细致地描绘了王阳明充满探索的思想发展过程,具体而全面地展现了他极具突破性的传奇人生。小说里,在程朱理学的教化下,王阳明自幼尊奉朱子学说。当朱子将一追到底视为认识事物极理的唯一方法时,王阳明便“遍读考亭之书”,细细钻研程朱理学,下定决心格竹求理。作为书中的重要情节,格竹失败让王阳明发现程朱理学体系中的重大疏漏,让他摆脱了理学近二十年来的思想桎梏。对于王阳明来说,程朱理学是他创立心学思想的最初动因,而现实遭遇则是他思想变化上的决定因素。书中,体弱多病的王阳明被刘瑾贬往落后贫穷的贵州龙场,最后竟脱胎换骨般从贵州重返中原,完成其心学思想上的初步建树。在后来坎坷多难的人生历程中,现实遭遇促使阳明心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使王阳明在磨砺中逐渐对“私欲”“亲民”“良知”等有了更为切身的感受和更加深刻的总结。
  二、思想纠葛:程朱理学与自我突围
  为了探求事物的未知真理,王阳明广泛接触儒、道、佛等思想学说,并与程朱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小说中,王阳明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而立志成圣,却又在追求圣人之道的过程中发现了理学的问题与矛盾,最终突破理学思想的束缚,成为一代心学宗师。
  小说中,王阳明对待程朱理学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信奉到怀疑的变化过程。王阳明的祖父王文叙和父亲王华始终将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看作最为崇敬的先哲。在他们的教诲下,王阳明从小便渴望成为圣贤,他熟习理学著作,擅长诗文辞赋的背诵,并对程朱理学抱着坚信不疑的笃定态度。对此,王阳明在《朱子晚年定论》中概述了他寻求圣人之道的基本途径:“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众说之纷挠疲迩,茫无可入。”i其中,袁仁琮所表现的“稍知从事正学”则集中体现在王阳明格竹求真的典型事件中。在小说第四章中,王阳明在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学著作中苦求门径,他细细分析孔、孟、程、陆的思想,又反复以竹格物,却大病一场,仍旧不解朱熹格物致知的学问。小说中的格竹失败事件正是王阳明思想发展的一大转折点,他也通过这次经历发现了理学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不禁产生疑惑:所谓的“理”真的是“格”出来的吗?于是,就有了王阳明前往龙场途中的一幕:“朱子乃集儒家之大成者,自然是后世之师。但某不全信,某以为朱子许多见解没说到要害处。”从此,王阳明走向了质疑朱熹理学的求知道路。当再次面对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时,他不仅潜心思考其对四书、五经的阐释,还全面分析其言论中的优点与不足。他坚信,只有吸收与补充朱熹的见解,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并解答门徒们提出的若干疑问。   王阳明坚持“亲民”的理论主张,在他的每次战役中,“攻心”都占据了核心地位。王阳明的攻心战术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是关注兵心。他在招募民兵的时候,一定会让民众知晓道理,严禁威逼利用。他格外爱惜战士的生命,并妥善处理阵亡的士兵。第二是理解敵心。在战前,他广泛榜谕,发布归顺政策,真挚希望那些迷途者能改恶从善。在战中,他知道知彼的军心尤为重要。桶冈一破,横水、左溪便孤立无援,士气大减,正是破贼的最佳时机。在战后,他也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增设巡检司,加强地方行政管理。第三是体恤民心。典型例子是征剿思州、田州两地。当得知两州的百姓主要是少数民族瑶民时,他立刻认识到当地民众的艰苦和闭塞,最终放弃武力,“尽撤调集防守之兵,解散而归者数万”! 7。
  此外,在尝遍人生众多磨砺后,王阳明还提出了他的核心观点——“致良知”。在小说中,作家袁仁琮塑造了一批性格迥异的人物,有一心为他人的徐元吉、钱德洪,为平贼英勇就义的下属,也有利欲熏心的刘养正、黄伯康等人。面对这些人心,王阳明不断地思索,为什么张忠等人敢冒君命阻挠面君?像刘瑾那样的人如果不是天生的,又是如何变坏的?对此,小说里,王阳明在最后一次讲学中提出,一个人治学一生就是三个字:“致良知”。“致”用来概括存心、养性、修身;“良知”用来概括尽心、知性、知天。在嘉靖六年(1527)广西思州、田州战役中,王阳明便致力以真情打动瑶民。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反官府军首领卢苏、王受被他的真诚所打动,王阳明不费一兵一卒,便平定了广西的盗贼和叛乱。
  总而言之,“事上练”将王阳明纸上谈兵的思想变为有血有肉的思索,这是其他坐而论道者所无法媲美的。列宁在论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时曾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8对王阳明来说,阳明心学不仅是思索出来的,更是在极端艰难的情境下,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实践促进了阳明心学的发展,阳明心学又落实贯彻在实践中,二者相互融合。因而,作家袁仁琮评价阳明心学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9的思想学说。
  四、结语
  小说《王阳明》以王阳明的“成圣”经历为叙事线索,塑造了一个少年明志、开拓进取、勇于磨炼的人物形象。正如作家袁仁琮在《解读王阳明》一书自序中所说的,王阳明“成圣”并非偶然,要了解王阳明的成圣道路,就必须了解他年少时就要自己做圣人的伟大追求,必须了解阳明心学都是他继承与批判儒家文化,并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和思索而形成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0
  a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164页。
  b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
  cekn袁仁琮:《王阳明(修订版)》,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36页,第264页,第197页,第49页。dfghlopqst袁仁琮:《解读王阳明》,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37页,第27页,第41页,第21页,第6页,第159页,第160页,第105页,第7页,第1页。
  ij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12页,第1007页。
  m 过伟:《鲜活的哲学家艺术形象——读侗族作家袁仁琮长篇小说〈王阳明〉漫议》,《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39页。
  ! 8 〔苏联〕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基于新世纪以来浙江阳明文化传播的考察”(202010349025)的阶段性成果
  作 者: 蔡蔚星,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本科生;卓光平,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文教科书集中体现一个国家核心文化价值,是构建青少年本土意识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工具。语文教科书作品选文的变化也往往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主旋律”的调整。本文拟透过对新中国不同时代主潮的分析,呈现语文教材七十年的选篇策略的变迁。  关键词:新中国 语文 教科书 选篇策略  语文教育关涉一个人的成长,是国民精神养成的重要途径。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陆费逵曾指出:“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
细细算来,明天就是我生日了吧。   我兴奋地对老妈叫道:“妈!明天是什么日子?”“你生日呗。”“那好!天地为证,现在我就和你约法三章:在本人生日当日,一不可打,二不可骂,就是冒了呆话也不能骂,三不可约束本人的自由。行不?”“那行。”   这天,我早早醒来,正面向墙发呆,老妈忽然走了进来。我便说道:“妈,早上好!”“你也生日快乐!”我猛得忆起今天是我的生日,立马摆出寿星该有的样子,发号施令道:“
摘 要:W·萨默塞特·毛姆著述丰富,蜚声世界。其唯一一部以中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面纱》尤为突出,文中大量对古老神秘中国的描述引发学者对其暗含的东方主义思想的探究。2006年好莱坞将《面纱》搬上银幕,电影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删改,成功俘获当下的审美判断与市场需求。本文立足于原著与电影,比较时代变迁下二者所呈现“他者”的差异,进而挖掘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期引发对树立“中国形象”的思考。  关键
摘要:刘震云,河南延津人,当代著名作家。1979年开始登上文坛,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具体有《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手机》《一句顶一万句》等。作家以简练冷峻的叙述风格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特点的小人物形象,随着作家创作角度的深入即侧重表现小人物的物质困境转向精神困境,小人物的形象发生着变迁,表现出作家对小人物主体性的尊重和精神上的关怀。  关键词:刘震云 小人物形象 生存困境
摘要:《繁花》是一部带有电影化表现的文学作品,而其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作者借鉴最多的是叙事蒙太奇中的平行蒙太奇、重复蒙太奇和思维蒙太奇中的抒情蒙太奇、隐喻蒙太奇以及節奏蒙太奇。本文将结合文本,对《繁花》中各种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繁花》 叙事蒙太奇 思维蒙太奇 节奏蒙太奇  在电影中,镜头语言的运用至关重要,而除了不同的景别运用、拍摄方式和画面处理技巧外,还有更
【文体呈现】   材料一:   昨天晚上,我的GG(哥哥)带着他的“恐龙”(丑陋的)GF(女朋友)到我家来吃饭。饭桌上,GG的GF一个劲地向我妈妈PMP(拍马屁),那酱紫(样子)真是好BT(变态),7456(气死我了)。我只吃了几口饭,就到QQ上“打铁”(发帖子)去了。——《哥哥来我家》   材料二:   网络时代,出现“网语”势所必然。这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语言与时俱进,与生产、
摘 要: 电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与音乐、图片和其他叙事方式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文学在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是对文学作品的延续。主要故事情节方面不会有过多的改动,只是在叙事风格和叙事顺序方面与文学作品有所不同。本文首先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改编大获成功的原因,而后从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叙事风格和语言风格两方面进行比较,最后对文学作品与电影所表达出来的共同主旨进行阐述。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 电影
摘 要: 伴随着新世纪以来的“陽明热”,戏剧舞台上也涌现出一批以王阳明生平为题材的戏剧作品。在对王阳明的人生传奇进行戏剧展现的过程中,王阳明被贬龙场和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经历成为许多“阳明戏”浓墨重彩的部分。这些“龙场戏”要么凸显了被贬龙场是王阳明人生重要的转折点,要么彰显了王阳明在龙场的积极作为和人格精神。  关键词:“阳明戏” 王阳明 龙场悟道  伴随着新世纪以来的“阳明热”,戏剧舞台上涌现出了一
摘 要: 注释是辞书的核心内容,本文以 《辞源》 (第三版) 中的百科词语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出“释义 书证”“释义 书证 参见(同义词)”“释义 详/详见/参见/见(同义词)”“见(同义词)”四种注释模式,以便引导读者在查找百科词语时正确使用辞书。  关键词:辞源(第三版) 百科词语 注释模式  《辞源》作为商务印书馆的镇馆之宝,经过多次修订,目前《辞源》(第三版)已形成以词语为主,兼及百科的综
摘 要: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存在的”,正如鲁迅所言,《儒林外史》这一长篇小说因为讽刺艺术的存在才具有了更真实的生命力。本文在对《儒林外史》的写作背景、写作内容和思想主题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通过写作手法上的对比描写、夸张描写和细节描写三个方面与题材内容上的科举制度、人物品格和文化折射三个角度,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科举制度 写作手法 题材内容  茅盾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