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的数学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为成员提供合作互动的机会,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组合小组成员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搭配成学习小组,通常以4—6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职责是在教师的指令下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展开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因此,小组长要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因此,记录员应让学习认真、工作负责、写字较快的学生担任。汇报员应选择成绩较好,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人担当,组建好的合作学习小组间应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
二、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操作
根据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力、心理的发展规律等,我制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操作模式。具体来说有“三阶段”、“三步骤”。
准备阶段。先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此过程尽量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知识的难点,在重点或难点中筛选,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果。这一步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准备的内容既可以是重点、难点部分,也可以是“残缺部分”;既可以是教学内容中的细节,也可以是教学内容中的精要。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产生内心需要,促使小组成员形成对目标的认识及个人见解。
实施阶段。可分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课内、课外小组学习时,在学生预习、复习阶段,多采用“检查式”,即读一读、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还可采取“讨论式”,即由一人作中心发言,大家补充,再由汇报员归纳,或由组长分配,大家分别完成任务的一部分,最后由汇报员归纳总结。比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进行游戏“开着火车去北京”,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认识火车到各站所行走的路程。以上几种方式通过组内交流,学生更多地参与,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组共同认识成果,提高学习的正确率,学生养成更多的合作精神,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小组的学习效率。
第二个步骤:课堂上组内合作时,可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在实践中体验倍数之间的关系。布置“毫米、分米和千米的认识”作业时,可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做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任务,从而形成愉快的群体生活。
第三步是“组际交流”。先由组内一人发言,然后组内其他人员作补充,或是对其他小组自发地进行补充、提问。组际交流的方式,使更多的学生有了“代表集体”的机会,将小组共同认识转化为全班的认识成果,纠正小组的全局性错误,促进小组深化讨论。
3.集体性“评价阶段”。可采取自评和互评两种方式:“自评”即学生自我评价;“互评”即要求组内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又包括组际之间的相互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判断学习结果的正误、学习方法选择是否得当等。让学生明白所得成果是集体的,而不是个人的,可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三、教师在小組合作中的角色
合作学习方式以师生、生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空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合作气氛,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时学生还没来得及进入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无法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2.处理好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可先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不用担心;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后进生说出最容易想到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3.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过于简单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教学“乘法的意义”时,当出现0×4、0×5、8×0时,不提问“每个算式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而提出“请仔细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的问题,促进学生去寻找算式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有利于合作学习。
4.教师要具备教学机智
合作学习更适合在规模较小的班级中进行,同时在教学中,有时课堂气氛难以控制,产生看似热闹、其实混乱的局面,这时就需要教师有较好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控制课堂教学过程,充分保证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目标的完成。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为成员提供合作互动的机会,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组合小组成员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搭配成学习小组,通常以4—6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职责是在教师的指令下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展开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因此,小组长要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因此,记录员应让学习认真、工作负责、写字较快的学生担任。汇报员应选择成绩较好,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人担当,组建好的合作学习小组间应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
二、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操作
根据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力、心理的发展规律等,我制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操作模式。具体来说有“三阶段”、“三步骤”。
准备阶段。先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此过程尽量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知识的难点,在重点或难点中筛选,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果。这一步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准备的内容既可以是重点、难点部分,也可以是“残缺部分”;既可以是教学内容中的细节,也可以是教学内容中的精要。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产生内心需要,促使小组成员形成对目标的认识及个人见解。
实施阶段。可分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课内、课外小组学习时,在学生预习、复习阶段,多采用“检查式”,即读一读、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还可采取“讨论式”,即由一人作中心发言,大家补充,再由汇报员归纳,或由组长分配,大家分别完成任务的一部分,最后由汇报员归纳总结。比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进行游戏“开着火车去北京”,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认识火车到各站所行走的路程。以上几种方式通过组内交流,学生更多地参与,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组共同认识成果,提高学习的正确率,学生养成更多的合作精神,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小组的学习效率。
第二个步骤:课堂上组内合作时,可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在实践中体验倍数之间的关系。布置“毫米、分米和千米的认识”作业时,可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做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任务,从而形成愉快的群体生活。
第三步是“组际交流”。先由组内一人发言,然后组内其他人员作补充,或是对其他小组自发地进行补充、提问。组际交流的方式,使更多的学生有了“代表集体”的机会,将小组共同认识转化为全班的认识成果,纠正小组的全局性错误,促进小组深化讨论。
3.集体性“评价阶段”。可采取自评和互评两种方式:“自评”即学生自我评价;“互评”即要求组内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又包括组际之间的相互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判断学习结果的正误、学习方法选择是否得当等。让学生明白所得成果是集体的,而不是个人的,可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三、教师在小組合作中的角色
合作学习方式以师生、生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空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合作气氛,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时学生还没来得及进入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无法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2.处理好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可先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不用担心;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后进生说出最容易想到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3.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过于简单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教学“乘法的意义”时,当出现0×4、0×5、8×0时,不提问“每个算式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而提出“请仔细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的问题,促进学生去寻找算式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有利于合作学习。
4.教师要具备教学机智
合作学习更适合在规模较小的班级中进行,同时在教学中,有时课堂气氛难以控制,产生看似热闹、其实混乱的局面,这时就需要教师有较好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控制课堂教学过程,充分保证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目标的完成。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