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哥开年会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d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民国时期,袍哥与青帮、洪门被称为中国三大帮派。其中袍哥比较特殊,主要集中在西南一带,特别是四川地区。
  袍哥一说来源于《诗经·秦风》中的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另一说是在《三国演义》故事里,关羽被迫投降曹操后,不接受曹操的重赏,只收了一件锦袍,穿的时候却把刘备送给他的旧袍子穿在外面,以示不忘结义大哥的恩义。据此,袍哥组织最早又叫“汉留”。
  每年的腊月二十六或二十八是袍哥组织既定的“团年会”,一般在上午举行。这一天,会众早早架起灶台和蒸笼,用炸、蒸、煮、熘等传统手法烹饪地道的川菜,按八大碗、八大盘、八小碗、八小盘的方式布菜,力求丰盛,让兄弟们过足肉瘾和酒瘾。
  大家聚齐后,舵把子要先總结一年大事,表扬“操眼”的(四川方言,意为表现得好的),尽说好话,绝口不谈丑事,感谢兄弟,祝福长寿的长辈,同时再申明帮规。讲话完毕后,要燃放鞭炮,然后开始入席。
  入席的时候有严格的次序。首先是舵把子、值年大爷、管事等在正堂屋内入座,然后依次按级别入座。这里,我要简要介绍一下袍哥组织的内部组织层级:一般分为五个层级,即头排大哥(舵把子)、闲位大哥、三排(又称三哥、钱粮)、五排、六排。排行中无“二、四、七、八、九”,因为“二”是关羽的排行;“四”是桃园结义中如有赵子龙则为四弟,故虚此席;“七”据说是叛徒的代码,比如《隋唐演义》中瓦岗寨结义兄弟中的罗成,就是排行第七;“八”“九”不用则是犯了《杨家将》中八姐九妹的讳。
  除了正堂屋舵把子和众位大爷主桌用小酒杯外,其余酒席上都是共用一个大碗盛酒,倒上“烧二哥”酒,大家轮流喝,俗称“转转酒”,现在在四川的彝族地区还流行这种喝法。这种喝酒方法是,能喝的就大口喝,不能喝的就小口抿,不喝酒的表示一下即可,一般不强要人喝酒。
  吃菜的时候,要看每一个桌上的尊者动作。尊者不动筷子,则众人不能动;尊者夹那一道菜,则众人要跟着夹那一道菜;尊者说笑话,众人要跟着一起打哈哈。一般是一口酒一口菜,不能自己随便夹菜。
  酒过三巡后,舵把子和各位大爷开始挨桌敬酒,先从尊者开始,然后再让每个兄弟实实在在“扯一口”。然后,鼓励大家“吃安逸,喝把实”。
  其后,每桌要在尊者的带领下,派出代表去主桌回敬舵把子和众位大爷。敬酒的时候,大碗一定要比众位大爷的酒杯低———这个规矩现在已经是酒桌上通用了。
  回敬完众位大爷后,尊者开始回敬自己桌上的众位兄弟。之后,尊者发话,大家可以自由“勾兑”了,此时胡吃海喝、猜拳、乱说话不再有禁忌。最后是醉倒一片了事。
  虽然是袍哥,但总还有不喝酒的人。这些人自己单独凑成一桌吃饭,没有酒,就敬饭。
  与敬酒时的明着敬不同,敬饭是“暗敬”。酒是“恭敬”,饭则是“强敬”。稍不注意,一大块米饭和肉菜就会扣到你的饭碗里,必须吃完,不能浪费。现在西南地区开酒席,还保留有这些规矩,这种种讲究甚至影响到更为广大的地区。
其他文献
北京昔日大饭庄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是气派的门面装潢?是老板的经济实力?是洋洋洒洒的菜单?还是考究别致的碟子、盘子以及桌椅家具?应该说,重要标志有两个:一是掌勺的主厨,二是楼面上的堂头儿。  先说主厨。昔日厨房是一长溜灶眼儿,随之一长溜厨子一字排开,各人干各人的活儿。本事最大的叫“头火”,其次“二火”“三火”往下排。有时前边的顾客和饭馆老板有交情,明明一个普通的菜,也要“特烦头火”掌勺。因此同样的一
火锅很有些匪气。烟雾缭绕中,不问七荤八素,三教九流都同吃在一口锅里,同生死、共富贵一般大同。  但是,鱼头火锅,却可以做得雅正。  主角鱼头是讲究出身的。最好的鱼头是胖头鱼的鱼头,其次才是鲢鱼头。若能碰到江水里长大的胖头鱼头,那真是无上的口福了。鱼头去腮洗净,从中间剖成两片,选择一片待用,也可以只买半片鱼头回家。洗净的鱼头放进篮子里慢慢滤水,静等“上朝主政”。  这边厢,使女侍臣一样的配料和配菜也
“勤行”这个名词,已经多年没听人说过。现在跟在台湾生长的年轻人说“勤行”,恐怕十有八九不明白,其实说穿了,就是饭馆里跑堂儿的。  有一次在台湾状元楼吃饭,隔壁饭座跟堂倌先是彼此争执不下,后来由口角变成动手了。我们房间有医务处的陈仙洲在座,经他去劝说调停,才算没事。原因是饭座带的小孩,一不小心摔碎了两只汤匙,结果他让客人照价赔偿。这在内地,饭座不小心摔了瓷器家伙,就是整堂细瓷,也不许堂倌说二话,赶紧
霜打后的矮脚青菜,是田园珍蔬。用猪油清炒,肥糯香甜。碧绿的菜叶,金黄的油星,盛在青花大碗里,赏心悦目。  讲究一点,去掉老叶,只吃中间的菜心,再加若干鲜菇共同煸炒,也是一道上品。据说,民国时期,湖南某军阀喜食菜心,做一盘“清炒菜胆”要两担青菜方可做成,原因是每棵青菜只取中间半寸长的嫩心。此类吃法虽说有些奢侈浪费,但可见菜心之美。  香港美食家蔡澜是个家庭“廚男”,也喜食清炒菜心———老熟开花之菜心
那天傍晚,屋外正下着大雨。父亲催促母亲快把饭弄好吃了,晚上要开会。  天刚擦黑,队委们都到齐了,我被父亲赶到了被窝里。我当然是睡不着的,好在那破旧的房门缝隙大,连“吧嗒吧嗒”抽黄烟的声音都听得一清二楚。于是,我竖起耳朵,偷听起他们的会议来。  父亲是生产队长,是会议的主席。他说:“今晚的会议,不谈别的,只谈自己做了哪些坏事丑事,每个人都得谈,这叫自我批评。”屋里一片沉寂,有人在凳子上磕煙筒。  “
每一個菜系或者每一个地区的小吃里,都有一两种食物成为这个菜系或小吃里的领军人物。这个领军人物就像军队里的元帅,它具备多种优势,能最全面地代表自己所在的系列。  开封灌汤小笼包,就是这样一个元帅型的“人物”。  先从包子皮说起。开封灌汤小笼包用的是死面皮,也有说是烫面和死面按一定比例揉制出来的皮。总之,它对面皮的要求不是暄、白、软,而是薄、韧、透,蒸熟后,要能透过晶莹的面皮看到隐约的肉馅。一个巴掌心
我家有一杆祖传大秤,用橡木制作,长一丈二尺有余,挂钩一头有大人手臂般粗,深红色,秤面镶嵌三排秤星,可称三百多斤重物。据祖父说,他的父亲年轻时,村里有一朱姓大户家道中落,只能靠卖家产度日,这杆秤就“落户”我家了。  我家这杆秤是村里唯一能称200斤以上重物的大秤,村里人卖棉花、卖稻谷,常到我家借用。有一年秋天,外地一商贩到村里收粮,邻居大叔一下子卖了三大麻袋稻谷。他知道商贩手里的秤不准,少斤两,就到
村里“小芳”爱上知青  1969年4月,16岁的刘行军和二十余名上海知青来到黑龙江德都县庆丰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刘行军成了村卫生所的药剂员,负责为村民发放药品。有一天,来了很多病人,刘行军慌乱之中张冠李戴,导致一位姓王的老汉吃错了药。老汉的闺女王亚文急了,冲上来要挠他。还好,几天后老汉硬是挺过来了。此后,刘行军常常内疚地到王老汉家帮着干活。一来二去,他和王家人渐渐熟悉了起来。原本对刘行军没有
空有大场院  我插队的第一个秋天,大田的庄稼还没熟透,生产队先收了村边一片种麻的地。麻熟得早,连根薅。薅净荡平拣去石块瓦块再反复轧,收拾出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一块平地,背靠青纱帐,非常敞亮。这就是场院———社员的眼珠子。一个生产队三十余户二百多口人来年下锅的饭食,就全靠这儿了。  开镰收谷子,连秸秆挑到场院,老人和妇女用“爪镰”把谷穗掐下。用去了穗的秸秆垒成墙,围住场院,留大车出入口,一旁有四面透风
收到舅舅的来信,得知外婆要来看我们的消息,母亲表现得很奇怪,奇怪得让我有点害怕。  母亲在院子里转着圈,似乎看啥都不顺眼,嘴里嘀咕着:“这烂屋子,这烂屋子。”  我们开始为了迎接外婆而准备。像过年一样,每个房子及院子里的各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母亲打发我拿着个洋瓷碗出去借麦面,我兴奋得跳起来。  那时,我们早晨红薯块熬稀饭,中午红薯面条,下午红薯馍馍就着炒红薯丝。只有来了金贵的客人或是过年,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