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天问》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y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倒回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烽烟四起。乱世造就了武功,也造就了文明、思想的蜕变。就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就是那个思想纷呈的时期,屈原携其173个问题横空出世。其问天地之玄黄、宇宙之洪荒、历史之更迭,而最终归结于问自己的本心。纵然时间的流水涤荡了一切,这些问题至今仍熠熠生辉。
  问,即自己有疑问而发问。读罢这173个问题,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屈原为何而问?”王逸在《天问序》中提到屈原是因在楚国的先王之庙见到了壁画,激起了其丰富的想象和内心的愁苦,因此写出了《天问》。然而我却认为,纵然外界有多大的影响,能引发如此多的疑问只能是他自己的内心。屈原不是一个单纯的文人,更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家。时代的动荡造成了他的命运悲剧,正是由于多舛的命运,使他将个人融入时代。身处这样的历史时期,又背负如此沉重的命运包袱,必定会对所处的世界产生疑问。因而我不赞同将屈原的“问”总结为严肃的科学发问,其“问”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抒发。
  一、我读世界之发源
  曰: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问》首先发问的是宇宙的起源。因而,屈原之问,包举宇内,追溯洪荒。这就使其突破了一般文人骚客的文思,而达到了类似于哲学家的思辨。
  《尸子》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屈原在第一部分所问的,正是永恒的空间与时间。人类就在时间与空间的交织中而生存,但正是这所谓存在的最基本的要素——时间与空间,却是最充满神秘感的。因而屈原之问,更像是整个人类对自己所处世界的发问。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疑问。人类只要存在于这个世界,这些问题永远都会困扰我们。古人为解释这些永恒而神秘的力量,编织了无数动人的神话传说。而在《天问》中,女歧、伯强、烛龙、羲和等神明皆被追问,也就使得屈原的问闪耀着唯物主义的光芒。
  二、我读历史之变迁
  在询问宇宙的深邃和神话的神秘之后,屈原将“问”转移到了历史的变迁。
  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何恶辅弼,谗谄是服?比干何逆,而抑沉之?雷开阿顺,而赐封金?第二部分里,屈原通过发问对历史进行反思。然而,问史实质是问今。相传《天问》作于屈原被流放的时期。在问史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其对自身身世的愤懑。正是个人命运的悲哀,使他对历史中的红颜祸水、君王轻信小人的事件而叹惋,为忠臣被害而痛心。因此,问纣王实则问楚王,问比干实则问自己。
  在这一部分,我读到的是痛心。屈原对历史上君王昏聩,忠臣被害的不公频频发问,却毫无结果。“问”本身就带有一丝无奈之感。这种“问”,是经历了痛苦的“问”,然而“问”也是无结果的,因此痛上加痛。每一个问题,都是一声雷鸣般的控诉。这字字是血、句句之类的诘问中,我读到了一个既有信念但又无法实施抱负的灵魂。屈原的忠贞使其无法与卑鄙小人同流合污,文人的敏感让其无法排遣个人命运的悲哀,而强烈的爱国精神又将他牢牢地同国家命运捆绑,因此屈原不能像老庄哲人一般超脱,他超脱不了自己。
  三、我读屈原之心境
  在观天象、察物理、究人事、寻变迁之后,屈原最终回归到内心的抒发。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伏匿穴处,爰何云?荆勋作师,夫何长?悟过改更,我又何言?吴光争国,久余是胜舸还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吾告堵敖以不长舸试上自予,忠名觅彰?这最后的疑问,也是屈原内心深处最为之痛苦的问题。问遍了天下,终归是问个人悲剧与国家命运。自己的将来将会怎样?国家的前途又是如何?屈原一辈子都痛苦于这两个问题,一辈子都在追寻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屈原将个人命运建立在楚国命运之上,而这也是他赖以生存的信念,當这个信念倒塌时,他便选择了自沉汨罗。
  在这里,“问”更多的是一种迷茫。也就是说,屈原当时对于个人与国家的前途充满了迷茫,他看到了危险的预兆,因而对世界产生了失望,但并未绝望。所以,《天问》时期的屈原还不至于死。
  四、我读屈原之气魄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要有优美的艺术修辞、深邃的思想内容,还要有其精气神。我读《天问》,读到的是屈原敢于发问的气魄。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称:“怀疑自遂古之处,甚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可见,鲁迅所称赞的正是其问天的气魄。
  天问,问天,何为“天”?天,中国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在古人眼里,“天”代表着不可知的神秘,和至高无上的力量。因此,古时的中国人对于“天”更多的是一种敬畏之感。而屈原,却敢于问“天”。追溯“天”之起源,回望“天”之变迁,并将自身情感融入对于“天”的认识里。这也就成就了屈原不同于一般文人骚客的思想高度。而高度来源于他的气魄。这种气魄如同江海,宽广而包举宇内:这种气魄如同树根,深沉而追根溯源。这气魄构成了屈原的灵魂。使其一连发出173个震耳欲聋的疑问,每一个问题都如同一次雷鸣,毫不间断地撞击着我的心灵。
  五、我读《天问》
  屈原之问,是怀疑,是思索,是无奈,是痛心,是失望,是迷茫……种种问题,构建了一个多元复杂的灵魂。我读《天问》,读的不仅仅是173个问题,读的是灵魂。
  我读《天问》,读到的是一场哲学的思辨;我读《天问》,读到的是一份对历史的思索;我读《天问》,读到的是一个失望但不绝望的灵魂;我读《天问》,读到的是一种包举宇内的气魄……我读《天问》,我读屈原。
其他文献
目的寻找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病因及抗体检测.方法对GBS患儿及其家庭成员和家禽家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离培养大便中的空肠弯曲菌(CJ)和质粒分析及抗体测定.结果 10例GBS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听与说的能力因现代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现实需要而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既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此,部编本语文教材专门增设了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口头上重视,实践中轻视”的现象普遍存在,形成了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种种缺感,现深入归因并提出对策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口语交际教学实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抗原抗体标志物和HBsAg特异及非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间的关系.方法 205份血清,用PEG沉淀法检测CIC,ELISA检测HBVM、HBs-CIC、HBsAg/C3-TCIC、Ig
变压器知识问答(四)——电力变压器常见的故障及原因分析:电力变压器重瓦斯保护动作后的处理:电力变压器小修内容及要求
目的:建立血清NAG同工酶的比色测定,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血清混合液在pH4.6和55度 15min下,冷却离心后,检测NAGB;而AG A可通过计算得出,结果:该法线性为0-160U/L,平均回收率为97.8%,批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持类数字产品越来越普及,所以微课程也将会随之越来越普及。研究探讨什么是微课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使用微课程、应用微课程的教学方法,微课程与传统课堂的结合以及微课程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微课程;高中体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171-02  DOI:10.16657/j.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TMS320F2812DSP的电能质量监测分析装置,借助TMS320F2812DSP的高速数据处理能力,采用改进的FFT算法,通过采样滤波电路的设计达到实时交流采样。通过测量电
如果说,阅读是一种习惯,读好书是学生的必修课的话,那么,教师把读书作为一种自身的需要就更是一种毕生的必修课。边读边思,让好书中的精华慢慢渗入思想,让好书潜移默化地改变行为,对教育产生独特的领悟和理解,那必将成为我们教学的丰厚土壤。因为,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普遍的“感情缺失”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觉得,还是得从师生的积极阅读,培养丰厚的人文情感说起。  语文教学,缺少了情感的因素是绝对逊色
1、2010年5月,省水利厅委托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编制完成《湖北省农村水电增效扩容减排工程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