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裸而来,赤裸而去,生死无非如此。从主题上讲,电影《赤裸而来》并不新鲜。这样的影片说到底拍的是一种感悟,而感悟这种东西在适当的时刻以适当的方式阐述,才会打动人心,稍有差池就会沦为说教或者油腻的心灵鸡汤。好在《赤裸而来》把握了完美的尺度,用近乎琐碎的细节和高强度的对话编织起一张网,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曾经或者正困于网中的自己。
<<赤裸而来>>剧照。
一座大宅,四个人物,就是影片的全部。几个各怀心事的人被一个电话召集到一座大宅中,同时进入一个场景,这本是经典罪案电影惯用的桥段。但《赤裸而来》是一部温暖的片子,导演把那个经常导向死亡的桥段变成了一次寻找自我的救赎之旅。
姐姐劳拉在深夜被电话惊醒,母亲病重。第二天她和弟弟艾略特驱车赶往老宅。身患癌症的母亲形容枯槁,但执意出院,想在家中度过最后的时光。姐弟俩还在惊诧之际,在家中碰到了陌生的新护工泰德。强势而又警惕的劳拉认为,这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对富有的母亲有某种图谋。敌对和猜忌开始弥漫。但她渐渐发现,泰德是个“同志”,很快与弟弟艾略特走到了一起。一家人最后的相聚时光在诡异的气氛中开场了。
影片的人物设定简单但有着明确的目的和指向。母亲原本是政治强人,当年的女汉子,视事业为全部、子女为累赘。一直与子女关系不睦。如今自己却孤独终老。而此时的姐姐被导演安排成为了母亲的翻版,虽然她口口声声抱怨母亲当年的行为,但如今她却不自觉地滑入了母亲当年的轨道。弟弟艾略特看起来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沉溺于对儿时母爱缺失的抱怨中,但同时也是家中最想挣脱这个封闭死循环的希望。而护工泰德成为了巧妙的“陌生人视角”。在他的眼中,这一家人就是个完美的故事样本,生活看似平静,但充满孔洞。更何况,最后发现,他竟然是个作家,来此做护工最初只是为了积累写作素材。
从某种意义上讲,导演让这座大宅变成了一个布道所。母亲在距离死神咫尺之遥的时刻担当了传道者的角色。她身体力行地缓和家人的关系。努力让因为缺乏亲情已如顽石般的几个人渐渐融合在一起。 这次家庭聚会演化成了一次人生意义的探讨实践。母亲告诉孩子们生命的尽头无非是“naked and alone”,赤裸而孤独,是的,既然结局如此残酷,那么只有过程具有意义。这句话是母亲讲给子女的,也是导演借母亲之口向观众传递的最重要的信息。
母亲在鼓励儿子放弃家族事业,寻找自己喜欢的生活;在让女儿明白不要步自己的后尘,因为偏执和强势毁掉幸福之后,走向了死亡。在一个清晨她走进深爱的花房,死在了花瓣簇拥之中。这是一个颇具隐喻色彩的结局,一生中,侍弄花草是母亲最大的寄托,她用这样的行为最后一次告诉子女应该去寻找自我,而不应再沉溺于过去和互相伤害之中。
因为这部电影的两个男主角是“同志”,所以有些人将之按上了“同志”影片的噱头。但实际上这是一部标准的家庭电影。琐碎、庸常、反高潮、去戏剧化。可贵的是,这样一部讲述“生命感悟”的影片,导演把视角放到极低,讲述者绝不高高在上,聆听者也绝非如沐福音。那个阐述道理的母亲,在命运面前同样无助,她不是真理的化身,而是一个身体力行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们要去探索,去感知。生活就是这样,一些无奈、一些无助、以及无法自拔的困境。没人比别人更加全能。可以做到的无非是互相取暖。
2006年
《当幸福来敲门》
克里斯·加纳一直努力工作,但却无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给妻儿,妻子最终选择离家而去。从此他带着儿子克里斯托夫相依为命,儿子是他的动力源泉。他看尽白眼,与儿子躲在地铁站里的公共厕所里,住在教堂的收容所里…… 他坚信,幸福明天就会来临。
《我家买了动物园》
2011年
作家本杰明·密的丧妻之痛令他无法释怀,儿子迪伦和小女儿洛希同样不能适应失去母亲的生活。他开始筹划和儿女换到全新的环境继续生活。而本杰明的新家居然是一座荒废的动物园。本杰明决定接收这座还收留着众多动物的野生动物园,希望在夏季开放之前,迎来动物园的再度营业和自己家庭的新生……
《后裔》
2011年
地产商马特的妻子因为一次意外变成了植物人。同时,他作为夏威夷某岛的继承人还在与信托基金谈开发事宜。两个女儿也不让马特省心,在寄宿学校酗酒,与同学打架……在一片慌乱中,马特开始寻找重整生活的可能性。
《蒂莫西的奇异生活》
2012年
吉姆·格林和辛蒂婚后生活无忧,美中不足的是一直没有孩子,这成为夫妻俩心中的隐痛。一晚,格林夫妻将心中的渴望写在纸上,埋在院子里,夜里,狂风暴雨不期而至,伴随大雨而来的,竟是一个满身泥泞、乖巧伶俐的十几岁小男孩。

一座大宅,四个人物,就是影片的全部。几个各怀心事的人被一个电话召集到一座大宅中,同时进入一个场景,这本是经典罪案电影惯用的桥段。但《赤裸而来》是一部温暖的片子,导演把那个经常导向死亡的桥段变成了一次寻找自我的救赎之旅。
姐姐劳拉在深夜被电话惊醒,母亲病重。第二天她和弟弟艾略特驱车赶往老宅。身患癌症的母亲形容枯槁,但执意出院,想在家中度过最后的时光。姐弟俩还在惊诧之际,在家中碰到了陌生的新护工泰德。强势而又警惕的劳拉认为,这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对富有的母亲有某种图谋。敌对和猜忌开始弥漫。但她渐渐发现,泰德是个“同志”,很快与弟弟艾略特走到了一起。一家人最后的相聚时光在诡异的气氛中开场了。
影片的人物设定简单但有着明确的目的和指向。母亲原本是政治强人,当年的女汉子,视事业为全部、子女为累赘。一直与子女关系不睦。如今自己却孤独终老。而此时的姐姐被导演安排成为了母亲的翻版,虽然她口口声声抱怨母亲当年的行为,但如今她却不自觉地滑入了母亲当年的轨道。弟弟艾略特看起来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沉溺于对儿时母爱缺失的抱怨中,但同时也是家中最想挣脱这个封闭死循环的希望。而护工泰德成为了巧妙的“陌生人视角”。在他的眼中,这一家人就是个完美的故事样本,生活看似平静,但充满孔洞。更何况,最后发现,他竟然是个作家,来此做护工最初只是为了积累写作素材。
从某种意义上讲,导演让这座大宅变成了一个布道所。母亲在距离死神咫尺之遥的时刻担当了传道者的角色。她身体力行地缓和家人的关系。努力让因为缺乏亲情已如顽石般的几个人渐渐融合在一起。 这次家庭聚会演化成了一次人生意义的探讨实践。母亲告诉孩子们生命的尽头无非是“naked and alone”,赤裸而孤独,是的,既然结局如此残酷,那么只有过程具有意义。这句话是母亲讲给子女的,也是导演借母亲之口向观众传递的最重要的信息。
母亲在鼓励儿子放弃家族事业,寻找自己喜欢的生活;在让女儿明白不要步自己的后尘,因为偏执和强势毁掉幸福之后,走向了死亡。在一个清晨她走进深爱的花房,死在了花瓣簇拥之中。这是一个颇具隐喻色彩的结局,一生中,侍弄花草是母亲最大的寄托,她用这样的行为最后一次告诉子女应该去寻找自我,而不应再沉溺于过去和互相伤害之中。
因为这部电影的两个男主角是“同志”,所以有些人将之按上了“同志”影片的噱头。但实际上这是一部标准的家庭电影。琐碎、庸常、反高潮、去戏剧化。可贵的是,这样一部讲述“生命感悟”的影片,导演把视角放到极低,讲述者绝不高高在上,聆听者也绝非如沐福音。那个阐述道理的母亲,在命运面前同样无助,她不是真理的化身,而是一个身体力行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们要去探索,去感知。生活就是这样,一些无奈、一些无助、以及无法自拔的困境。没人比别人更加全能。可以做到的无非是互相取暖。
影片推荐
家庭题材佳片代表作

《当幸福来敲门》
克里斯·加纳一直努力工作,但却无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给妻儿,妻子最终选择离家而去。从此他带着儿子克里斯托夫相依为命,儿子是他的动力源泉。他看尽白眼,与儿子躲在地铁站里的公共厕所里,住在教堂的收容所里…… 他坚信,幸福明天就会来临。
《我家买了动物园》

作家本杰明·密的丧妻之痛令他无法释怀,儿子迪伦和小女儿洛希同样不能适应失去母亲的生活。他开始筹划和儿女换到全新的环境继续生活。而本杰明的新家居然是一座荒废的动物园。本杰明决定接收这座还收留着众多动物的野生动物园,希望在夏季开放之前,迎来动物园的再度营业和自己家庭的新生……
《后裔》

地产商马特的妻子因为一次意外变成了植物人。同时,他作为夏威夷某岛的继承人还在与信托基金谈开发事宜。两个女儿也不让马特省心,在寄宿学校酗酒,与同学打架……在一片慌乱中,马特开始寻找重整生活的可能性。
《蒂莫西的奇异生活》

吉姆·格林和辛蒂婚后生活无忧,美中不足的是一直没有孩子,这成为夫妻俩心中的隐痛。一晚,格林夫妻将心中的渴望写在纸上,埋在院子里,夜里,狂风暴雨不期而至,伴随大雨而来的,竟是一个满身泥泞、乖巧伶俐的十几岁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