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祝高迪生日快乐

来源 :少年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ting198198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孕育了毕加索、米罗、达利、高迪的城市,会是怎样的城市?首先,毫无疑问,这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就色彩而言,它应当是灿烂的、斑斓的、炫目的;就精神而言,它应当是大胆的、离奇的、不拘一格的;就给人的感受而言,它应当是神秘的、诱惑的、令人晕眩的。
  那么,这就是巴塞罗那了。在我心目中,它是一个震撼人心的神话的背景,想象力的登峰造极之作。哈利·波特的电影在哪里拍最合适?巴塞罗那!
  然而,巴塞罗那这一切色彩、精神、感受上的登峰造极,不是毕加索带来的,不是米罗也不是达利带来的,他们在这里出生却又离开,他们的作品散落在巴黎、纽约、伦敦而不是他们的家乡。巴塞罗那虽然也以各种形式纪念他们,为他们自豪,却失去了那一份唇齿相依、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它最爱的、最为之自豪的是高迪,因为它的辉煌、它的表现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这一个心爱的儿子所带来的。尽管高迪诞生在一个距离巴塞罗那数百里的小镇,但自从他来到巴塞罗那上建筑学院的那一天起,他的生命就与这座城市紧紧地拴在了一起。所有的旅游手册、数不清的明信片,都布满了高迪的影子。我甚至在某本导游手册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整个巴塞罗那即是高迪。”
  事实也正是这样:去巴塞罗那之前,很多人(包括我)可能知道毕加索、米罗、达利,不知道高迪。可是去过巴塞罗那之后,这些人都张口闭口只谈高迪。高迪是一个奇迹!而在我看来,没有哪篇报道的标题比BBC的这一篇更亲切、更合适了:“巴塞罗那祝高迪生日快乐!”这是2002年高迪诞辰150周年纪念、巴塞罗那宣布这一年为“国际高迪年”的时候,一位BBC记者所发报道的标题。我实在忍不住把它借为己用。真的很难找到一个天才和一个城市如此深情的捆绑、如此自然的映射。
  说了这么多,还是先稍稍解释一下。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i),生于1852年,是现代主义最重要的建筑大师之一。他遗作不多,几乎全部留在了巴塞罗那。作为一位建筑学的门外汉,我不想浪费过多笔墨去形容那些建筑的外观,因为形容不出,也许一组图片倒是更加直观些。我所想呈现的只不过是一点感受、几个故事、若干细节。
  从与圣家堂(Sagrada Familia)同名的地铁站上来,一转身,它就这样呈现在眼前。完全不夸张地说,那一刻的震撼如同触电,使我张口结舌,完全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地球上会有这样宏伟无比、精致至极的建筑物。这种感觉如此难忘,与圣家堂高耸入云的玉米黍一般的八支尖塔、星花一般散落熔岩一般流淌的外壁一起,深深印刻在我的记忆里。
  然而大堂居然是未完工的。它的周边布满了高高的大吊车;里边更加凌乱,堆满了水泥袋和木材石料,落地彩色拼花玻璃窗的隔壁就是脚手架……这里面还有个故事:自高迪1882年开始负责设计、修建圣家堂至今,已有120多年,可教堂才建了一半多点儿,估计大约还要再继续修80年。当年高迪深深沉浸在这项工程之中,随着时问的流逝,变得越来越虔诚。1910年之后,他几乎不再从事其它设计,年纪一把还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整天穿件黑衣服,也不洗,胡子一大把,甚至像个和尚一样四处为圣家堂筹款化缘。可是他到最后也没能看到它的完成(哭)!
  圣家堂从头至尾,完全是靠着私人捐赠建起来的,没有任何梵蒂冈教廷的拨款,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过不奇怪,每一个见过圣家堂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想为它捐点款,无论多少。他们也许并不是教徒,可是都被这项超越生命的建筑所打动,有什么能比参与到完成这项伟大工程中去更好的呢?
  早在1915年,圣家堂开建不久,教皇在访问西班牙的时候来看它。教皇先生同样感到震撼,他对看上去憔悴不堪的高迪说:“大师,您是建筑领域的但丁,您的伟大作品是石头刻就的圣诗(Maestro , you are the Dante of archi-tecture,Your magnificent work is a Chris—tian Poem carved in stone,)”九十多年过去,教皇走了,圣诗还在;高迪走了,却又通过他的“圣诗”久久存活着,目睹着它的日渐拔高。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讲过巴别塔的故事。人类试图修建起直通天界的巴别塔,他们齐心协力,但却功亏一篑,因为上帝制造了混乱,使人类说起了不同的语言、带来各种猜疑和纠纷。现在,我的面前,俨然又竖起一座巴别塔。这一回,上帝会对人类宽容吗?几千年后,人们依然说着不同的语言,可是却又被某些东西紧紧联系在一起。高迪的圣家堂,分明传递着一种微妙而崇高的情感。
  我敢说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类似的想法。实际上,一项封高迪为圣人的活动正在进行。这需要一个程序,要收集证据。目前,案例已经通过罗马主教级的认证,到达梵蒂冈教廷。神职人员特意设立了一个“裁判处”,采访有幸见过甚至熟悉高迪本人的老人们(这样的证人实在不多了),此外他们还让崇尚高迪精神的人写下向高迪先生祈祷后受到保佑的各种奇迹,已经收集了很多。
  说实话,我倒是不太愿意高迪成为圣彼得一样的圣高迪,我怕那样会隔远了高迪这个和蔼可亲的艺术家与我们的距离。但是,这项活动已经足以显示圣家堂的魅力,凡是站在它面前的人都有些呼吸不畅,觉得它不太像人间的凡物,而是沾上了上帝的灵光。
  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对宗教极端虔诚的另一面是对自然的极端崇拜。“让建筑像树木一样生长”,高迪说。圣家堂处处可见树的影像,内庭中一根顶天立地的大柱子,完全是把原先工地上一棵树的造型搬了过来,一棵树变成一根教堂中繁茂生长的柱子。
  由于高迪认为曲线是自然的,直线是刻意的、人为的,于是他的作品中少见直线。巴塞罗那市区的Casa Batll6(给Bat116一家设计建造的大厦),就是自然崇拜的杰作,它不仅自然照明、自然通风,而且里里外外,没有一条直线。
  这真是一座奇妙的、童话般的建筑。大厅天花板呈螺旋形,模仿的是20世纪初西班牙一次大旋风在海上形成的旋涡;楼梯也是螺旋形的,壁炉是个大蘑菇。透过玻璃看楼梯间,仿佛置身于光影摇曳的海洋,来到人鱼的故乡,透过水面看太阳。而大厦的外景,正面看去,是一整张莫奈的“睡莲”。
  市区内的另一座Mila大厦(Casa Mila),色彩略暗,外形模仿的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多山的地形。
  每每念及自然与宗教这枚硬币,我就感到高迪的崇拜与虔诚顺理成章。上帝创造了自然,(或者说上帝就是代表了自然法则的被人赋予了生命的神?)而高迪就像上帝的一只手,在人间还原了上帝的创意。
  没有一首诗比一棵树更美,同理,没有任何人工建筑比一片森林、一汪湖泊以及其中各种形式的生生不息、循环往复更美。仿生的建筑是 大智慧,这也是我们为高迪的建筑所折服的一个原因。
  即便抛开一切作品,高迪作为一个人来说也是让人钦佩的。毋庸置疑,他是个天才,却又如此投入、如此敬业。他的业主都是腰缠万贯的巨贾,他却是个“一辈子的乞丐”。1926年,74岁的高迪过马路的时候被电车撞倒了,他还是穿得那么破烂,一身黑,送到医院没治好。医生护士都不知道这老头儿是谁,没人管他。过了好几天才晓得,这原来是伟大的高迪!
  高迪一生未婚,侍亲至孝。前面已经说过,1910年之后他几乎是吃住在工地。而在这之前有2 0年光景,他和老父亲孤零零地住在桂尔公园(Guell Park)中自己盖的一幢小楼里。他在公园里做了一条色彩斑斓的龙陪伴自己,这龙如今已成为各种纪念品的主要原型。但那不是中国人的龙,它傻乎乎的,更像一只大蜥蜴。
  有位名作家,写了篇《在巴塞罗那和高迪相逢》的文章,说他“无意之中发现高迪的故居……真是一种缘分”。我就奇怪这位作家怎么能够“被地铁甩下车厢,看见上山电动滚梯,一脚迈上去,来到桂尔公园”。要知道高迪生平不爱喧嚣逢迎,从离桂尔故居最近的地铁口上来,还要走半个小时,中途至少要问两个人,否则真不知往哪里拐。小山坡也是自己爬了很久才爬上去的。唉,何必刻意制造这种缘分呢!高迪只不过是住在一个荒山坡,却又把它建成了个奇幻世界。
  高迪极端敬业,因此竟有点过度精雕细琢,让圣家堂的建造一拖两百来年。他在圣家堂的工作完全不收报酬,他竟然还说:“老板不急,我急什么!”他的老板就是上帝。唉,上帝拥有悠悠时光无数,当然不急,可是急坏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有些业主,等得咽了气,还没等到住进高迪的房子。高迪事无巨细,一把椅子、一扇窗户他都要琢磨半天,因为他追求的不是高产,而是真正的艺术真正的创造,能够为后人树立一种风范。我常想,圣家堂这种建筑,稍微浮躁一点、粗心一点,都建不了。
  而且,外形这样奇幻的高迪作品,决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高迪的出发点是自然和实用。他的很多作品是用别人的废弃材料做成的。桂尔公园中最最引人注目的蛇形屋顶、顶墙上的大花朵,乃至那条华丽可爱的蜥蜴龙,那样多彩那样斑斓,你知道为什么吗?是因为它们全都是用捡来的废瓷砖一块一块一点一点贴上去的!高迪因为总是要去捡垃圾,所以身上总是弄得更脏,所以总是穿黑的,而且这样还可以省钱,减少化缘的辛苦。
  在巴塞罗那街头,甚至有高迪设计的路灯之类的公共设施。这很容易使人产生一个想法,每一件物品,包括垃圾废物,是不是都有灵性?如果它们遇到化腐朽为神奇的高迪……可是不幸它们没有,于是这个世界还没有我们向往中的那般神奇美好。从这一点上说,巴塞罗那的确是个再幸运不过的城市了。
  离开巴塞罗那的时候,我真的在心里向高迪默默许了一个愿:高迪啊,赐给我好运与力量吧,让我能够在80年后,再一次来到巴塞罗那,看一看那历经200年终于完工的圣家堂。那时,让我和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都能够登上它的高塔,来到最最接近上帝的地方,找到关于生命、关于自然的终极真理。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科学阅读,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思想、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因此,在农村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搜集处理信息,逐步认知世界,发展思维层次,提高语文素养,不断地获得审美体验。  一.运用现代媒体,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由于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基
11月10日,午后的阳光将南宁市朝阳路小学照得暖意融融,同学们的脸上更是喜气洋洋,因为今天他们终于见到了心目中的偶像——大作家汤素兰阿姨。  汤阿姨用声情并茂的讲解,不仅带领同学们走进了多彩的童话世界,还“送”给每人一枝写作的“魔法笔”,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多年的写作经验,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讲述了“魔法笔”的使用攻略。  攻略一:心里要有一个读者。汤阿姨告诉同学们,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心里必须有一个
在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细小的动作,虽然看起来平常,但也许就是那微小的一个动作使你的心灵感受到爱,感受到温暖。  那天,和家人吵架后,我独自一人走在街上,心里埋怨着这样一个家庭:为什么家人老是和自己过不去,总是说我怎样怎样;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幸福,过得那么快乐;为什么别人家孩子的父母对自己的儿女那么关心,而我自己却不是这样……  我走着走着,在一家服装店面前看见一个三四十岁样子的父亲和一个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