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体育课中对学生的作用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qiang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全面贯彻提高人口素质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有密切的联系。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是智育、德育的依存的物质基础,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智力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成熟和思想觉悟的提高。
  一、利用体育课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它将理论与实践、室内与室外结合于一体,形成了一个十分活跃的育人环境,尤其在长时间的户外教学中,就要求学生适应风吹日晒等气候条件的变化。如在冬季的室外课,多数学生不爱运动,这不是身体适应能力差,而是学生的懒惰心理,意志品质不坚强造成的,而教师要求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健壮的体魄,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而且更是一种对学生意志品质的一种磨练。
  在备好一节课的同时,把要进行的德育内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困难环节,在原有的练习内容,结构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目标,增加技术上的难度,并要求学生准确地完成。在练习过程中锻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能力。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新的切合实际的标准。比如在急行跳远项目的教学中,要求在蹲踞式的基础上完成挺身式,从而增加技术难度,虽然成功者不多,但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尽管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自己在学习中也有很大收获,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进取,敢于接受挑战的精神。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学生情感丰富,易于冲动,情感的表现鲜明而强烈。在体育活动和竞赛中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可以因为比赛的胜利,为集体和个人取得的骄人成绩欣喜若狂,也可能因为比赛的挫折或个人的失利而急躁、泄气甚至绝望。有时也可因裁判的不公而引发争吵,甚至打架。例如在学校每学年举行的学生篮球赛上,学生因裁判的判罚要求罢赛、重赛,我就给他们讲胜败乃兵家常事,而在失败中重要的是树立信心,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发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只要自己在比赛过程中尽到自己的全力,就可以说我们是胜利者,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我们都是最棒的。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使他们在挫折中锻炼了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因此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根据青少年的情趣爱好,正确地加以引导,在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个性心理的培养,使其具有开朗的性格,广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体育教学是一种具有鲜明集体感的教育活动,要利用这种优势条件,克服学生的个人愿望,按照集体的共同荣誉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在体育教材中,有许多由群体组成的集体项目:如教材中的队列教学,要培养学生动作准确、协调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田径的接力项目,篮球、足球等项目。这些项目都是靠整体的力量来完成的。注意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避免个人突出,整体较差的情况的发生,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根据体育教材的固有特点,努力挖掘德育内涵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首先要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对体育有一个科学地认识。中学体育理论教材虽然学时不多,但其意义重大,它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简明体育理论来指导体育实践,还可以通过体育常识的讲授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例如:向学生介绍世界大赛中获奖的运动员,尤其是当我们的运动员获奖使五星红旗在世界赛场一次次冉冉升起的时候,全国人民为之骄傲和自豪时,让他们知道那些运动员在荣誉的背后是如何刻苦努力,流血流汗的,从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雄心壮志。
  四、积极发挥的主导作用,言传身教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无小节,节节是楷模”。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发动者,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作用于学生的行动,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师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敬重和学习的楷模。另外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广泛的知识面。专业技术好运动素质高,就会对学生形成一种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锻炼的思想意识,这是一种无声教育,它能更有意义地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对道德教育十分重视,就连古老的武术,在其教授中也提出了“习武先习德”的要求,把道德教育放在了学习武术的首位。可见其对道德教育的重视。而体育教学也一样,它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只是运动技术的教学,它还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德育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教学中不断修正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进行德育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新时期教育方针要求的健康的全能型的人才。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如此巨大的数量,如果没有阅读兴趣、没有阅读氛围,没有坚强的毅力,甚至无书可观,完成起来又谈何容易。  一、激发阅读兴趣,养成读书习惯   叶圣陶曾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
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主动,性格孤僻、学习习惯差,缺乏自信心,处于被迫学习的状态,感到英语学习相当困难。众所周知,怎样转化英语后进生是一个难题,转化后进生的效果怎样更是一个难题,所以,英语后进生的转化是摆在我们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项既繁重而又艰巨的任务,要顺利地开展好这项工作,有效地转化英语差生,我们必须弄清差生的英语学习差的主要原因,从师生双方入手,双管齐下。  其实,造成初中学
最近接触了一些小微企业,年销售额几百万至几千万不等,有些经营了近二十年。这些企业的老板出身草根,通过努力打拼如今资产千万,在世人眼中,他们可谓事业有成,但从做企业的角度来看,仍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离成功企业还有很远的距离,老板个人也只能称之为生意人,远谈不上企业家。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观察下来,感觉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第一,以赚钱为目的,没有理想。  大多数人的创业是被逼的,家里穷,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