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的日子过去了吗?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iao9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前5月,宏观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是什么感受?困难的日子过去了吗?
  记者近日前往江苏省的苏州和无锡、湖北省的武漢和宜昌、四川省的成都和德阳,对3省6市的100多家实体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
  “向下掉”的趋势止住了
  去年下半年以来经营状况总体趋稳,超七成受访企业看多今年经营走势
  “今年一季度,机床产品订单排到了10月份,不打款的客户就得往后排,这种情况从2009年以来还是第一次出现”
  “最困难的时期基本挺过来了”——受访的多数企业认为,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营状况总体趋稳,实体企业的压力有所减轻。
  “总算走出低谷了。”江苏龙腾光电专案课长褚俊健感叹。企业在2012年亏损8亿元,彼时,“成本高、贷款难、产品卖不出去,全行业都在亏损”。
  此后几年,虽然龙腾光电千方百计降成本、拓市场、搞研发,但经营困难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直至2016年,光伏市场有所回暖,企业终于打了翻身仗,实现利润4亿元,今年利润有望达到6亿元。
  东部地区企业率先感受到暖意,中西部的部分企业也有了向好的感觉。
  即便身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甚至行业领头羊,也对产能过剩导致的过度竞争深有感触。“当年咱们是缺芯少屏,2009年液晶屏生产线投产后,企业年产值一路攀升到近50亿元,可是2013年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价格被腰斩,企业产值一下掉到了十几亿元。”成都一家电子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通过两三年时间,从大批量、小批次转向多批次、小批量的市场,产值才实现回升。   ——资金瓶颈卡住了企业命脉。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一些银行断贷、抽贷几乎成为压垮实体经济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致命一击”。调查中,“解决资金回笼问题、贷款收紧问题”是企业认为眼下最急需调整的政策。
  “银行不管你死活,对于化纤行业基本‘一刀切’,可是我们在国际上都是有话语权的。”江苏申久化纤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邱国全说,去年企业顶住压力,好不容易扭亏为盈,结果今年一季度,银行收贷更紧,企业明显感到资金压力。“太仓、苏州的支行、分行都觉得我们不错,可是它们的上级机构对行业‘一刀切’。其实,尽管行业产能过剩,但也有赚钱的,也有高端产品,应当区别对待。”
  ——需求不振,工业品价格还在低位徘徊。
  近三成的受访企业在为市场需求低迷而烦恼。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金吕说,近年来客户压价愈演愈烈,主机厂压力传递导致配套供应商的利润越来越薄,今年西门子提出降价20%,阿尔斯通和通用电气都提出降价18%~20%。“虽然今年一季度销售同比增长15%,是近年来最好的开局,但可以预见,未来3至5年,企业面临的经营形势还很严峻。”
  ——最影响制造业企业信心的还是“实业赚钱难”。
  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引导资金流向实业的政策,但企业普遍反映“脱实向虚”仍较严重,特别是制造业企业面临虚拟经济更大的挤压。
  “论赚钱,金融排第一,房地产排第二,然后才是实体经济,而制造业又是实体经济里最难赚到钱的。”刘礼华说。法尔胜在从事特种光纤、机械制造的同时,近两年也开始涉足金融领域。他做了个对比:融资租赁板块,仅仅开展两年,总共40个员工,去年营收2.5亿元;研发一个光纤新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再到赚钱,大约是10年的周期,被市场认可了,也很难实现一年2.5亿元的营收。
  多位企业负责人谈到,制造业具有先期投入大、投资周期长、利润薄的特点。近几年金融业赢利状况显著优于实体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恶性循环:资本逐利,越来越少进入到制造业领域;得不到资金,制造业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生产积极性越来越低。
  “开厂不如炒房”,同样干扰着实体企业。有企业家感慨,开一间厂子,审批难、贷款难、拿地难、招人难、赢利难、回款难,处处为难,真不如炒房子省事儿、来钱快。“我们会执著于实业,但炒房赚钱快真的打击大家的积极性。”苏州雷格特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鑫表示。
  房价快速上涨,还间接推高了制造业企业的成本。一方面,资金从制造业流出,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房价攀升影响企业的用工成本。袁鑫说,苏州房价自2015年以来几近翻倍,企业员工买房的成本高了,这最终会转嫁到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中去。
  房价上涨也使得一般性制造业越来越难以在城市发展。调查中记者发现,大量制造业企业近年来不得不往外搬迁,或搬进工业园区,或去郊县,有的干脆迁往其他地方。企业搬迁除了平添一大笔搬迁成本外,也间接抬高了企业的用人成本、物流成本。
  还顾得上谋转型吗
  68.42%的受訪企业表示困难中仍在“专注转型升级”
  在受访企业中,超九成企业认为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了收获,只有1%的企业觉得“效果不明显”
  近几年国家一直在鼓励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在应对经营难题的同时,企业是否愿意从转型升级中谋突破?
  调查中,有68.42%的企业表示困难中仍在“专注转型升级”,希望以此实现突破。这其中,一些企业已经尝到了转型升级的甜头。
  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破茧成蝶的金钥匙。
  在受访企业中,99%的企业认为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了收获,只有1%的企业觉得“效果不明显”。“研发新产品不容易,但企业最终靠创新突出重围。”成都百裕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郭尧尧说,公司开发的独家产品“银杏内酯注射液”,去年销售收入达5.1亿元。“2001年开始研发,2012年初才上市,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但这一独家产品让企业在竞争中坚如磐石。”
  智能制造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好抓手。
  “下大力气实施智能制造,传统行业才有前途。”宜昌奥力铸造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简开贵说,过去,铸造行业都是传统工艺,劳动密集、又脏又累。2008年开始,企业陆续投入2亿元实施智能化改造,铸造车间自动化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打磨机器人也于2013年上线,车间工人从2000多人减少到100多人,生产效率和品质却大幅提升,产品供不应求。
  “互联网 ”快车给企业带来新机遇。
  四川施克塞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彬介绍,企业2015年前一直从事低端制造,一年生产几十万个球泡灯,又累又忙还不赚钱。去年企业开发了wifi智能照明,只生产2万只灯就有了500万元左右的营业额。“实际生产成本差一倍,可售价却高了10倍,企业这次是搭上了‘互联网 ’的快车!”
  共享经济新业态让制造业企业从中受益。
  甘凌感慨,“得感谢共享经济,共享单车的零件基本就是从我们的滚尺机床上做出来的,我们的订单一下子多得接不过来。”
  转型升级有多难
  有的不知道往哪儿转,有的苦于“有心无力”
  “引进一位高端科研人员,企业付出百万年薪,最终科研人员拿到手的只有55万元左右,税太高了”
  转型升级,道理都会讲,但知易行难。
  ——往哪儿转?许多企业表示,在转型过程中“自己根本不知道脚该往哪里伸”。
  调查中记者发现,制造业企业通常把“转型”和“升级”做不同的理解,认为“转型”一定程度上要跨界,“升级”则是在原有产业链上向中高端迈进。
  不少企业对“转型”持保留态度。“转型就好比‘这山看着那山高’,但‘那山’究竟怎么样也说不清。很可能翻山越岭到了‘那山’,发现同样很困难。”江苏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瞿李平说。一些企业家表示,企业固守原有产业,并不是不想突破,而是担心贸然行动会“死得更快”。“一眼望去能赚钱的领域,等你跑过去时可能早就挤满人、没得赚了。”
  更多的企业致力于“升级”,并认为这是“中国制造”的必由之路。在江苏调查时,多位企业家表示,市场需求已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制造业企业正努力往产业链高端走,只不过这不是一步能够跨过去的。
  ——找准了方向,企业又常常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难题,“低端的没钱赚,高端的还做不了,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
  技术突破难。四川豪特电气有限公司看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近两年一直致力于工业机器人的研制。副总经理李社基说,眼瞅着市场火爆,企业却无力拿下,因为一直攻克不了智能制造装备最核心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不要说我们这家企业,整个国内可能都还不行。”
  人才引进难。“中小企业很难满足研发人员的研发要求,花10万元请一个人,待了六七个月就走了。”湖北三宁化工算了算账,近年来企业每年引进100多人,最后能留下来的不是很多,有时流失率高达50%。多家企业反映,目前的税收政策不利于企业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引进一位高端科研人员,企业付出百万年薪,最终科研人员拿到手的只有55万元左右,税太高了。”江阴一家企业负责人说。
  获取资金难。龙腾光电近两年投入大量资金从大尺寸产品向附加价值较高、技术领先的中小尺寸产品转型。“投入几千万元资金开发的国际领先技术都已经研制出样品了,但要实现成果转化,还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技术改造资金,压力真的很大。”
  难归难,在展望“中国制造业前景如何”时,69.7%的受访企业还是选择了“付出努力将上个新台阶”,更有87.88%的企业表示“从未考虑过退出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就像咱们的身体一样,天气可能会差、环境可能会变,但坚持强身健体,那就什么也不怕!”
  责编:赵泽
其他文献
徐留平入主一汽集团后,已经雷厉风行地掀起了多轮变革。在解散一汽技術中心、调整组织结构、内部竞聘的同时,又开始对供应链动刀。近日,据报道,徐留平明确要求大众和丰田的供应商必须支持一汽自主,在现有供货价上降价20%,否则退出一汽集团供应商体系(含自主和合资)。若徐留平强压供应链降价20%策略落地实施,一汽自主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为连年亏损的一汽轿车和一汽夏利缓解压力。
近日,“扬州大洋造船因资金链断裂破产”的消息备受关注。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人民法院裁定,受理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  尽管“大洋造船濒临倒闭”在坊间传闻已久,但对最终走到破产清算这一步,不少业内人士依旧表示震惊。大洋造船近年来屡曝“堵门讨薪”事件,不过该企业的母公司太平洋造船集团曾发表声明“澄清事实”,并称“近几年船市持续低迷,但太平洋造船继续依靠自主设计的Crown系列散货船和SP系列
如果被新政限购,“踏空”的陆潇潇可能会离开上海,而对同样属高端人才的陈婷来说,是否回上海也成了两难抉择。8年前,她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曾通过欧盟项目留学欧洲四国,后赴美攻读天体物理学硕博,前不久刚拿到了费米国家实验室奖学金。  见到记者时,风尘仆仆的陈婷刚结束长途飞行,还在倒时差。“昨天见亲戚,大家都在谈房价,所以我刚回来也对新政了如指掌。”虽然是上海“土著”,但对于升级版的限购政策,她还是连连
媒体在信息传播、增进互信、凝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为各国媒体对话交流、务实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希望各国媒体用好这个平台,为推动国家关系发展、沟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方面积极有为,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7月25日致“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贺信中指出  由人民日報社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共同主办的2017“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
离开欧盟,英国的政治和经济会遭受严重且持续性的破坏;失去英国,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会受到负面影响。来自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企业家以及政治家都告诫英国,强调脱欧并非明智之举。虽然一部分英国人对于自己国家在欧盟的影响力感到失望,但事实上英国在欧洲事务中还是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的。 欧盟的竞争政策、单一市场和东扩计划都符合英国的利益。只要英国还在欧盟,那么它将继续保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哪怕是在复杂的移民问题
重庆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要围绕市场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处理好重庆与全国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统筹做好“加减乘除”,切实提高工业供给端的质量和效能——加,就是要通过增量调结构,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减,就是要去除多余产能和无效产能,实现产业“瘦身提质”;乘,就是要发挥创新引领发展倍增效应;除,就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市场化程度,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总体来看,供
首都北京向北400多公里,河北省最北端。一弯深深的绿色镶嵌于此。  她叫塞罕坝。    在中国森林分布图上,相对于全国2亿多公顷的森林面积,这112万亩的人工林似乎有些微不足道。  但在中國沙化荒漠化分布图上,地处风沙前沿的这一弯绿色,却显得弥足珍贵。  她,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是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三代人,55年。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
@菜鸟的愤怒:要是能在城市安家,多数农民工都愿意留在城市吧,城市配套的医疗、教育等设施是农村没法儿比的。  @冰山516:农民是国家的根本,希望更多的农民工能在城市安家落户。  @站在IC的厕所呐喊:让农民工进城落户,一方面农民可以享受城市服务;另一方面能让留在农村的人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经营、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
日前,伦敦交通局宣布,9月30日之后不再给予Uber在伦敦的营运牌照,称这家硅谷科技巨头缺乏企业责任感,存在公共安全等方面隐患,如未能举报严重的违法事件、未对司机进行充分的背景审查以及使用“灰球”程序躲避监管部门,因此不适合在伦敦从事打车服务。这一决定對Uber在伦敦的350万App用户和4万名司机造成严重影响。对此,Uber已发起用户请愿活动,希望伦敦市做出让步。新加坡《海峡时报》2017年9月
国内生产总值(GDP)已成为度量物质财富的重要方式,然而此方法却漏洞百出。2014年,由于在统计数字方法上做了调整,尼日利亚年度GDP暴升了89%。在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的时代,用GDP计算生产和消耗十分有效。然而,随着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加,传统计算方法得出的GDP的参考价值也有所降低。例如由于谷歌和脸书上的服务都是免费的,因此其贡献也未被纳入GDP。网络购物和银行如果致使房地产投资减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