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业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搞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将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规划设计中,对科学有效地指导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自然资源;病虫害;防控
森林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它的变化会深刻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环境,以及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而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对于森林资源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森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等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严峻。
一、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二)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四)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有的病虫害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
二、主要防控措施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二)干群联动机制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三)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莖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五)改进防治手段,提高防护科技含量
森林防治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要搞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森林病虫害问题。针对该地区发生严重的森林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因此对生长势差的植株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的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除此以外,还要保持树体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增强林业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
(六)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改进农药施用技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对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福美砷、林丹、三氯杀螨醇、甲拌磷、乙拌磷、杀虫脒、除草醚、草枯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如Bt乳剂和病毒等)、仿生农药(如灭幼脲)、动物源农药(如昆虫信息素等)、植物性农药(如苦楝素、茴蒿素、烟碱等)、矿物性农药(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矿物油乳剂等)等,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4]。目前,城市病虫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仅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造成农药浪费,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通过清晰认识林业病虫害所出现的问题及制定防护策略,可以有效推动对林业有害生物利弊的综合分析研究,有助于实施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同时也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开发与应用,有助于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标本兼治,加快林业生态平衡进程的发展,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自然资源;病虫害;防控
森林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它的变化会深刻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环境,以及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而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对于森林资源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森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等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严峻。
一、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二)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四)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有的病虫害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
二、主要防控措施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二)干群联动机制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三)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莖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五)改进防治手段,提高防护科技含量
森林防治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要搞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森林病虫害问题。针对该地区发生严重的森林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因此对生长势差的植株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的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除此以外,还要保持树体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增强林业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
(六)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改进农药施用技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对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福美砷、林丹、三氯杀螨醇、甲拌磷、乙拌磷、杀虫脒、除草醚、草枯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如Bt乳剂和病毒等)、仿生农药(如灭幼脲)、动物源农药(如昆虫信息素等)、植物性农药(如苦楝素、茴蒿素、烟碱等)、矿物性农药(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矿物油乳剂等)等,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4]。目前,城市病虫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仅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造成农药浪费,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通过清晰认识林业病虫害所出现的问题及制定防护策略,可以有效推动对林业有害生物利弊的综合分析研究,有助于实施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同时也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开发与应用,有助于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标本兼治,加快林业生态平衡进程的发展,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