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上海市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上海18个区县综合反映城市发展状况的相关指标进行了评估分类。结合上海市城市功能空间分布特点,提出延伸拓展黄浦江两岸发展轴线,使宝山滨江区和闵行滨江区合理分担老城区的人口、功能过于集中的压力。并通过7个新城之间的产业链接,以浦东“三港”等新城群为主体,形成东南沿海滨江城市产业发展群带。以西部嘉定新城等发展西部新城群,依托沪宁、沪杭交通干线,构建上海国际大都市发展骨架。
关键词:因子分析;功能布局;上海
中图分类号:TU528.45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上海相比于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心城区开发强度过高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过于注重城市功能中的经济和产业功能而导致城市功能内涵的提升相对较弱,出现了“重产轻城”的问题。产城的不均衡会影响上海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如何调整城市功能布局、满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要求是现在必须要面对的课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上海市18个区县的城市发展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明确了上海18个区县的现有功能定位,揭示了各区县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为确定各区县发展优势及功能定位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一)指标体系
本文研究区域为上海市全部行政管辖区。共包括中心9个城区即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普陀区、长宁区、徐汇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近郊4个区域即宝山区、嘉定区、浦东区、闵行区;远郊5个区县即奉贤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和崇明县。
研究数据来自于2001年至2010年统计年鉴中关于区域经济结构、人口变动和社会环境的指标数据。
表1 城市功能综合评价体系
(二)因子分析
统计检验中KMO检测值为0.784,属于0.8-0.9范围,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对指标的矩阵变化,把多个相关联的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并且相互正交。而后按照对方差贡献率的大小,顺次提取4 个主因子,说明上述17个指标的85.491%,因子旋转后主因子的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变量
代码 变量 因子
1 2 3 4
V1 至城市中心的直线距离比率 -.224 .817 -.828 .043
V2 2010年人均GDP .589 .738 -.144 .117
V3 2010年一产占GDP比重 -.209 -.150 .924 -.034
V4 2010年二产占GDP比重 .634 -.277 .494 -.397
V5 2010年三产占GDP比重 -.520 .567 -.545 .612
V6 2008-2010二产占GDP比重变化 -.057 .244 .275 -.866
V7 2008-2010三产占GDP比重变化 .284 .181 .127 .813
V8 2010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562 .476 -.612 -.053
V9 2010年外来人口比率 .772 -.264 .104 .234
V10 2010文盲占本地区人口的比重 .021 -.228 .951 .059
V11 2001-2010人口密度变化 .727 -.483 -.002 .083
V12 2010年企业集团从业人数占全区人口比重 -.118 .928 -.215 .061
V13 2010年每公里文体场馆数 .381 .742 -.634 -.056
V14 2010年万人拥有病床数 .346 .760 -.769 .024
V15 2010年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913 .033 .158 .060
V16 2010年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顷) .848 -.383 .050 .119
V17 2010年每公里外资投资额(万美元) -.182 .917 -.550 -.176
二、上海市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分析
第1因子表达了所有指标的28.101%,在第一因子上,2010年二产占GDP比重;2010年外来人口比率;2010年人口密度;2001-2010年人口密度变化;2010年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10年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这些因子的载荷比较大,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因子具有原有人口密度较低,但人口密度增长较快,外来人口比率高,二产比重较大,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较好,城市化进程较快的特性,所以将第一因子命名为外来人口驱动的的新兴工业拓展区。
图1 上海市各区县因子得分空间分布图
图1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地区为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这些地区主要是上海的近郊区,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人口密度增长较快。与之呼应,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人均绿地面积都较高,说明城市化率增长亦较快。外来人口增长成为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因。
第2因子表达了所有指标的24.655%,至城市中心直线距离比率;2010年人均GDP,2010年三产占GDP比重;2010年企業集团从业人数占全区人口比重;2010年每公里文体场馆数;2010年万人拥有病床数;2010年每公里外资投资额;人口密度等因子的载荷比较大。第一因子具有区位条件好,三产比重高社会文化服务设施完备,投资环境好,人口密度高,且人口密度增长缓慢等特性,将第二因子命名为三产驱动的优势服务区。
图2 上海市各区县因子得分空间分布图
图2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有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徐汇区;因子得分大于0小于1有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长宁区、浦东新区等,这些区域大都是上海的中心区域,其区位好,人口密度高,经济优势明显,文化卫生等城市设施完善,外商投资环境良好,城市化程度高等特点。
第3因子表达了所有指标的22.420%,在第三因子上,至城市中心的直线距离比率;2010年一产占GDP比重;2010每公里文体场馆数;2010年万人拥有病床数;2010文盲占本地区人口的比重等这些因子的载荷比较大,第3因子命名为生态环境驱动的乡村旅游区。
图3 上海市各区县因子得分空间分布图
图3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有崇明区、金山区、奉贤区、青浦区;因子得分大于0小于1有松江区、嘉定区、宝山区、浦东新区等,这些区域大都是上海的近远郊区,其区位一般,一产比重高,文化卫生等城市设施较少,文盲比重大,城市化进程较慢等特点。
第4因子表达了所有指标的10.315%,在第四因子上,2008-2010二产占GDP比重变化;2008-2010三产占GDP比重变化,2010年三产占GDP比重这些因子的载荷比较大,说明“退二进三”步伐较大,三产增长速度快,第4为特色服务驱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图4 上海市各区县因子得分空间分布图
图4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有黄浦区、静安区、浦东新区;宝山区等。这些区域有的是上海中心核心区如黄浦和静安2011年三产增加值已占到生产总值的94.5%和96.85%,这些核心区呈现出较强烈的城市化“质”的提升态势。浦东新区和宝山区是近些年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较猛的中心城区的拓展区域,它们承接了许多从中心区转移来的像金融、商贸服务等功能,经济空间呈现“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张并存态势,既有临近中心城区的要素不断集聚和功能的提升,又有边远农村区域变成为城市化区域。
关键词:因子分析;功能布局;上海
中图分类号:TU528.45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上海相比于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心城区开发强度过高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过于注重城市功能中的经济和产业功能而导致城市功能内涵的提升相对较弱,出现了“重产轻城”的问题。产城的不均衡会影响上海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如何调整城市功能布局、满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要求是现在必须要面对的课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上海市18个区县的城市发展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明确了上海18个区县的现有功能定位,揭示了各区县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为确定各区县发展优势及功能定位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一)指标体系
本文研究区域为上海市全部行政管辖区。共包括中心9个城区即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普陀区、长宁区、徐汇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近郊4个区域即宝山区、嘉定区、浦东区、闵行区;远郊5个区县即奉贤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和崇明县。
研究数据来自于2001年至2010年统计年鉴中关于区域经济结构、人口变动和社会环境的指标数据。
表1 城市功能综合评价体系
(二)因子分析
统计检验中KMO检测值为0.784,属于0.8-0.9范围,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对指标的矩阵变化,把多个相关联的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并且相互正交。而后按照对方差贡献率的大小,顺次提取4 个主因子,说明上述17个指标的85.491%,因子旋转后主因子的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变量
代码 变量 因子
1 2 3 4
V1 至城市中心的直线距离比率 -.224 .817 -.828 .043
V2 2010年人均GDP .589 .738 -.144 .117
V3 2010年一产占GDP比重 -.209 -.150 .924 -.034
V4 2010年二产占GDP比重 .634 -.277 .494 -.397
V5 2010年三产占GDP比重 -.520 .567 -.545 .612
V6 2008-2010二产占GDP比重变化 -.057 .244 .275 -.866
V7 2008-2010三产占GDP比重变化 .284 .181 .127 .813
V8 2010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562 .476 -.612 -.053
V9 2010年外来人口比率 .772 -.264 .104 .234
V10 2010文盲占本地区人口的比重 .021 -.228 .951 .059
V11 2001-2010人口密度变化 .727 -.483 -.002 .083
V12 2010年企业集团从业人数占全区人口比重 -.118 .928 -.215 .061
V13 2010年每公里文体场馆数 .381 .742 -.634 -.056
V14 2010年万人拥有病床数 .346 .760 -.769 .024
V15 2010年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913 .033 .158 .060
V16 2010年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顷) .848 -.383 .050 .119
V17 2010年每公里外资投资额(万美元) -.182 .917 -.550 -.176
二、上海市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分析
第1因子表达了所有指标的28.101%,在第一因子上,2010年二产占GDP比重;2010年外来人口比率;2010年人口密度;2001-2010年人口密度变化;2010年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10年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这些因子的载荷比较大,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因子具有原有人口密度较低,但人口密度增长较快,外来人口比率高,二产比重较大,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较好,城市化进程较快的特性,所以将第一因子命名为外来人口驱动的的新兴工业拓展区。
图1 上海市各区县因子得分空间分布图
图1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地区为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这些地区主要是上海的近郊区,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人口密度增长较快。与之呼应,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人均绿地面积都较高,说明城市化率增长亦较快。外来人口增长成为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因。
第2因子表达了所有指标的24.655%,至城市中心直线距离比率;2010年人均GDP,2010年三产占GDP比重;2010年企業集团从业人数占全区人口比重;2010年每公里文体场馆数;2010年万人拥有病床数;2010年每公里外资投资额;人口密度等因子的载荷比较大。第一因子具有区位条件好,三产比重高社会文化服务设施完备,投资环境好,人口密度高,且人口密度增长缓慢等特性,将第二因子命名为三产驱动的优势服务区。
图2 上海市各区县因子得分空间分布图
图2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有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徐汇区;因子得分大于0小于1有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长宁区、浦东新区等,这些区域大都是上海的中心区域,其区位好,人口密度高,经济优势明显,文化卫生等城市设施完善,外商投资环境良好,城市化程度高等特点。
第3因子表达了所有指标的22.420%,在第三因子上,至城市中心的直线距离比率;2010年一产占GDP比重;2010每公里文体场馆数;2010年万人拥有病床数;2010文盲占本地区人口的比重等这些因子的载荷比较大,第3因子命名为生态环境驱动的乡村旅游区。
图3 上海市各区县因子得分空间分布图
图3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有崇明区、金山区、奉贤区、青浦区;因子得分大于0小于1有松江区、嘉定区、宝山区、浦东新区等,这些区域大都是上海的近远郊区,其区位一般,一产比重高,文化卫生等城市设施较少,文盲比重大,城市化进程较慢等特点。
第4因子表达了所有指标的10.315%,在第四因子上,2008-2010二产占GDP比重变化;2008-2010三产占GDP比重变化,2010年三产占GDP比重这些因子的载荷比较大,说明“退二进三”步伐较大,三产增长速度快,第4为特色服务驱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图4 上海市各区县因子得分空间分布图
图4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有黄浦区、静安区、浦东新区;宝山区等。这些区域有的是上海中心核心区如黄浦和静安2011年三产增加值已占到生产总值的94.5%和96.85%,这些核心区呈现出较强烈的城市化“质”的提升态势。浦东新区和宝山区是近些年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较猛的中心城区的拓展区域,它们承接了许多从中心区转移来的像金融、商贸服务等功能,经济空间呈现“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张并存态势,既有临近中心城区的要素不断集聚和功能的提升,又有边远农村区域变成为城市化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