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应该有浓郁的语言文化情趣,这样的课堂,才会焕发生命活力,常常是书声琅琅,富有诗意。只有立足学生,立足文本,有机地采用合适的方法,遵循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尊重他们在词语理解中的个体阅读实践,利用好课文这一资源,才能成就词语理解的深度,为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打下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文化情趣
一、在对词语的理解过程中感悟语言内涵
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学生虽已具备初步的搜集信息的能力,但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差,往往会从电脑上、书上直接下载或摘抄。资料繁琐,不能为课堂服务。为了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学习每篇课文以前,我也要搜集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再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强化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如“拮据”是一个书面词语,学生生活中很少听到、用到,理解掌握“拮据”也是对学生书面语言的丰富和充实。学生们有的说他家没有米,吃了上顿没下顿;有的说他家孩子穿着打补丁的旧衣服;这时,我让学生们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家的生活情况,他们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拮据”这个词语。以上教学实例中,学生已经在文本、生活中走了一遭,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采用生活体验和联系上下文相结合的方法,相信学生不仅理解了“拮据”、“足”等词语,而且将它们深深的刻在了心里。
二、在阅读过程中感悟语言的魅力
我对朗读的指导首先体现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上。而精心的讲解,巧妙的提问有助于学生理解、感受、想象,进入情境。在拿到《梅花魂》这篇课文时,我认为它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不好把握教材。我先放声朗读了一遍课文,发现文中常年漂泊他乡的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令我为之动容。我与文本之间产生的共鸣使我找到了教材的突破口:通过朗读感悟,它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定能打动学生的心。课堂上,当读到“外祖父送我梅花手绢”时,伴着《我的中国心》悠扬哀婉的曲调,我饱含深情的讲述:回不去了,回不去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只能成为梦中的思念,落叶却不能归根……学生深受感动,再读这部分,纷纷落泪,悲伤之情融入其中,朗读指导水到渠成。在教学《长征》一课时,在出示课题后,我没有让学生介绍长征的资料,而是在学习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抓住“远征”,让学生读课后资料袋,了解长征。我随即出示了长征路线图,重点介绍红军是在前有顽敌,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徒步走完这处处有险山有恶水的二万五千里的。以此为铺垫,我又向学生介绍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10月结束,历时12个月。从路程、时间上让学生了解长征,突出“难”,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初读,我让学生找出这组反义词。“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的回味。我搜集了铁索桥的图片,让学生想想站在桥上时怎样的感觉,首先就有“心惊胆寒”的感觉。再读,让学生把这种体会读出来。然而,这只是“寒”在表面的意思,当年桥对岸是敌人疯狂的射击,桥下是湍急的河水,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可想而知,有多少战士中弹,坠入河中。“寒”字包含了对牺牲战士的悼念,这样的胜利是悲壮的。三读,让学生从中体会。这样层层推进,缓解了朗读指导的坡度,学生从诗句中感受到长征之难,感受到红军战士“不怕难”。在教学《石猴》时,我向学生描述了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的经历:五百年是生不如死啊,孙悟空捶打着地面,揪着乱草,无限伤心地看鸟飞在天上,看叶飘在空中,看牧童骑着黄牛,吹着竹笛,在夕阳下慢慢归去。我和学生深情地朗读了几遍,学生内心对石猴充满了怜悯之情,也就清楚了为什么说石猴的幸福是“短暂的”这个问题。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现在石猴的生活真是快乐至极,再读,果然效果好了很多。
三、在读写结合过程中体会语言的情感
在文学创作中,为了追求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作者往往有意识地留出空白。教学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空白,从课文内容延伸开去,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记述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给“我”钱买书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中感受了母亲挣钱的辛苦和塞钱的爽快,母亲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打动作者,打动读者。我利用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补充教材中情感空白,让学生结合课文,结合实际写一段话,再配上深沉的大提琴乐曲,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已经不是孩子们在代作者表达了,而是他们在表达对自己母亲的一片心声!
结束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课前广泛搜集、精心提炼信息到生活体验与文本结合理解词语,再到感受、朗读、感悟,最后到因势利导,激情练笔,我们力求通过每一个环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感悟语文的味道。书声琅琅、富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革安建.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0年05期
[2]刘瑞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 吉林教育 2010年29期
[3]陈婉梨.也谈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美[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年11期
[4]柯有我.努力营造课堂教学中的“愤悱”状态[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9年08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文化情趣
一、在对词语的理解过程中感悟语言内涵
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学生虽已具备初步的搜集信息的能力,但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差,往往会从电脑上、书上直接下载或摘抄。资料繁琐,不能为课堂服务。为了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学习每篇课文以前,我也要搜集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再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强化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如“拮据”是一个书面词语,学生生活中很少听到、用到,理解掌握“拮据”也是对学生书面语言的丰富和充实。学生们有的说他家没有米,吃了上顿没下顿;有的说他家孩子穿着打补丁的旧衣服;这时,我让学生们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家的生活情况,他们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拮据”这个词语。以上教学实例中,学生已经在文本、生活中走了一遭,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采用生活体验和联系上下文相结合的方法,相信学生不仅理解了“拮据”、“足”等词语,而且将它们深深的刻在了心里。
二、在阅读过程中感悟语言的魅力
我对朗读的指导首先体现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上。而精心的讲解,巧妙的提问有助于学生理解、感受、想象,进入情境。在拿到《梅花魂》这篇课文时,我认为它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不好把握教材。我先放声朗读了一遍课文,发现文中常年漂泊他乡的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令我为之动容。我与文本之间产生的共鸣使我找到了教材的突破口:通过朗读感悟,它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定能打动学生的心。课堂上,当读到“外祖父送我梅花手绢”时,伴着《我的中国心》悠扬哀婉的曲调,我饱含深情的讲述:回不去了,回不去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只能成为梦中的思念,落叶却不能归根……学生深受感动,再读这部分,纷纷落泪,悲伤之情融入其中,朗读指导水到渠成。在教学《长征》一课时,在出示课题后,我没有让学生介绍长征的资料,而是在学习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抓住“远征”,让学生读课后资料袋,了解长征。我随即出示了长征路线图,重点介绍红军是在前有顽敌,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徒步走完这处处有险山有恶水的二万五千里的。以此为铺垫,我又向学生介绍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10月结束,历时12个月。从路程、时间上让学生了解长征,突出“难”,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初读,我让学生找出这组反义词。“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的回味。我搜集了铁索桥的图片,让学生想想站在桥上时怎样的感觉,首先就有“心惊胆寒”的感觉。再读,让学生把这种体会读出来。然而,这只是“寒”在表面的意思,当年桥对岸是敌人疯狂的射击,桥下是湍急的河水,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可想而知,有多少战士中弹,坠入河中。“寒”字包含了对牺牲战士的悼念,这样的胜利是悲壮的。三读,让学生从中体会。这样层层推进,缓解了朗读指导的坡度,学生从诗句中感受到长征之难,感受到红军战士“不怕难”。在教学《石猴》时,我向学生描述了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的经历:五百年是生不如死啊,孙悟空捶打着地面,揪着乱草,无限伤心地看鸟飞在天上,看叶飘在空中,看牧童骑着黄牛,吹着竹笛,在夕阳下慢慢归去。我和学生深情地朗读了几遍,学生内心对石猴充满了怜悯之情,也就清楚了为什么说石猴的幸福是“短暂的”这个问题。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现在石猴的生活真是快乐至极,再读,果然效果好了很多。
三、在读写结合过程中体会语言的情感
在文学创作中,为了追求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作者往往有意识地留出空白。教学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空白,从课文内容延伸开去,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记述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给“我”钱买书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中感受了母亲挣钱的辛苦和塞钱的爽快,母亲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打动作者,打动读者。我利用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补充教材中情感空白,让学生结合课文,结合实际写一段话,再配上深沉的大提琴乐曲,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已经不是孩子们在代作者表达了,而是他们在表达对自己母亲的一片心声!
结束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课前广泛搜集、精心提炼信息到生活体验与文本结合理解词语,再到感受、朗读、感悟,最后到因势利导,激情练笔,我们力求通过每一个环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感悟语文的味道。书声琅琅、富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革安建.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0年05期
[2]刘瑞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 吉林教育 2010年29期
[3]陈婉梨.也谈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美[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年11期
[4]柯有我.努力营造课堂教学中的“愤悱”状态[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9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