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去画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5755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清健 河南商丘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协理事、河南省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美协中国画人物画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河南省书画院学术委员、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商丘市美协名誉主席。《绿遍祖国》1980年入选金军美展,《长白山人》1990年被中央美院收藏,《大红枣》1997年入选全军第九届美展,《春浓》1999年获河南省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学术一等奖,《荷梦》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2000世界和平艺术大展银奖,《戏迷》2001年获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河南省美展一等奖,《农家喜事》2002年获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秋高岑上行》2003年入选全国第二届中国画展,《暖冬》2004年获河南省第十届美展金奖,《守望家园》2006年获全国第三届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最高奖优秀作品奖,《村戏》2008年获全国首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最高奖优秀作品奖。2008年作品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首届中国(郑州)水墨艺术双年展。2004年应韩国美术馆邀请,赴韩举办中国画联展。2002年后在湖南长沙、广东、山东等举办个人展。出版《王清健中国画集》《大河风·名家卷·王清健》及合集多部。
  艺术源于生活,创新来自灵感。在多年来的艺术创作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我是1975年的下乡知青,在豫东一个偏远的小村插队两年。两年的时间虽说短促,但却影响了我的一生。是村里的老少爷们、大娘大嫂们教会我耕地犁田,收麦扬场,洗衣做饭,缝缝补补。冷了,他们嘘寒问暖;病了,累了,他们端水送药,关怀备至。那时的生活虽然清贫,条件艰苦,但是,他们的那种淳朴善良、厚道、乐观豁达,让人感到人生中的那种温馨。
  在城里上学时,受父亲工作环境的影响,我喜欢上了画画,学画了素描和色彩写生,没想到在“广阔天地”锻炼时派上了用场。我闲暇时就找个老乡盘腿一坐画张头像,或背着画箱到村头田野写生。公社领导看我有绘画特长,经常抽我到各村去画计划生育宣传画、用电知识和墙报壁画等,使我从中提高了画技,并且有了几个非常要好的乡下朋友。
  两年的下乡插队生活,与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使我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使我得到了更好的锻炼。那一张张淳厚的脸庞,一双双诚恳的眼神,时时在我脑海里浮现,激发我的创作热情,不画出来就像欠他们什么。不然的话,有愧于这个时代,有愧于我心。
  后来我从部队美术创作组转业回到家乡,在当地报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与村民们联系的机会多了。老乡们进城时还顺便带些红薯,小米之类的土特产到我陋室小叙,谈笑风生,共话当年。兴致来了,找一个小店一坐,点几个小菜,喊两瓶老酒,对杯畅饮,开怀大笑,其乐融融。他们酒酣时爽朗的笑声以及他们高声大嗓,底气十足的话语中,更加激发了我要用画笔来表现身边这些活生生的、可敬可爱的中原农民的创作欲望。这些土生土长的众乡亲就是我取之不尽表现素材!
  这一时期,我先后画了《烤白薯》《戏迷》等作品。画作完成后,我的心绪沉静了下来,好像情感找到了归宿、精神找到了家园。
  多年来,我一直痴迷于表现中原豫东农民,在创作过程中,坚持以水墨表现为主,深入研究传统绘画中的文化精神内涵,将中国绘画历代名家名作与西方名家名作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对比,找出差异。更加坚定了对中国水墨写意精神的追求。在面对村民写生时,往往是先沉静思索,调整情绪,酝酿情感,待到激情饱满时方下笔。一笔下去,如大河奔流,肆意纵横,心情痛快酣畅。形在笔墨表现中自然流露,笔墨在形的把控中自由运行。幻化出无尽的变化,凸显出写意精神的正大气象。对中原人的崇敬,对笔墨本体语言的追寻,使我情感激越得到了宣泄,个性在纸素上张扬。
  30多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现代化农业的进程中表现当代农民精神风貌和地域特征,不但要从笔墨表现上有新的突破,更要从精神内涵、思想深度上挖掘。写意人物画凸显写意精神,文化内涵,是研究的着力点。这是在前行中不可回避的课题,更是对写意精神的弘扬。时下流行媚俗、矫揉,机巧,市场左右下伪艺术盛行,而我坚持自己的艺术信仰理念,立定精神,不为所谓的先锋潮流所蔽,保持以盛赞中原农民的精神为源,写照中原人的平常生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生发清澈。这一时期创作了《寒来暑往》系列,《醉秋》《春韵》等表现豫东乡土人物的作品,就是成果。这批作品贴近生活,展出后,令人倍感亲切。
  我手写我心,艺术在创新。在艺术表现上,我努力追求独立的个性,以大开大合的构图,恣肆纵横的笔墨,特别是线的运用上,强化书法用笔,行笔自由奔放,拖、顺、逆、擦并用,干、湿、浓、淡齐下,得到业内人士及观众认可。
  艺术实践是一个长期修炼渐悟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不断调整,逐步深化,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把握艺术品位,提高鉴赏力,具备系统的理论修养,是一个画家在探索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养。水墨人物画要达到形神兼备,准确传达出情、趣、韵、意,要求作者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还要有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的崇敬。
  水墨写意人物画的特殊性在于,它要求有较高程度的形似,而形似又对笔墨的自由发挥有较大的限制,这是一种两难的境地。在写生过程中,对造型把握,人物特征,性格开掘提炼,是对画家的考验。造型准确是基本要求,而形准的趣味性表现性是作者艺术修养的体现,也是画家在表现风格、个性语言形成的过程中有意而为的。我在画中原农民时着力体现的是当代人的精神内涵和时代特征。他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是我的兴趣所在,也符合中原人朴素、淳厚的性格特征。东北人的大气张扬,西北人的粗犷浓烈,南方人的温和婉约,在中原人性格里都有,但他们的表现是内敛的,是中庸中正的。我在造型及笔墨的把握上,是紧紧围绕这一个点深入探究的。夸张蕴含在内敛的含蓄之中,张弛有度,由内向外的散发,形成亲和,平实的表现语言。
  画家风格的形成,是靠长期积累由渐修到顿悟的过程,不是刻意模仿而故意造作,画家情感世界的丰富,生活的感悟,文化修养的积淀,机巧的锤炼,决定了作品的品质。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弱化体积与三度空间,适度调整平面性,给笔墨自由的发挥,造型上简约变化。将明暗光影的素描塑造转变化结构素描,线性素描的表现,更具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理念,墨块的发挥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力度,苍茫韵泽,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整体感、节奏感的控制具有现代性。
  我力图远离概念化笔墨法则,得心应手虽能使画面语言技巧纯熟完美,但它能束缚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个性发挥。我在努力寻觅着心中的艺术天性,体现出对物象造型中自然流露产生的笔意墨韵,这,正是中国文化中的正大气象。
  生活中,中原农民兄弟给了我素材、激情和灵感。他们朴实的话语和关怀触动我一生的心弦。作画30余年一直在创作上努力表现他们,画他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画他们的质朴、和善、坚强、厚重与忍耐。于是,我经常提醒自己:你做到了吗?
其他文献
陈建,别署傅东,号承一,山东曲阜人。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书法教研室主任、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教育书协理事、济宁市青年书协副主席、济宁市书协主席团委员、曲阜市书协副主席。作品曾参展全国第七、八、九届书法篆刻展,第四、五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二届册页展,西泠印社首届中国书法大展,一、二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电视书法大赛”,《书法导报》首届当代书法家评展并
期刊
卢忻1944年生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前馆长、潘天寿基金会副会长、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秘书长、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评估委员、中国美协会员。曾参与主持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多次,独立承担国家和省级研究课题多项,主攻近现代美术研究和美术馆学研究和潘天寿研究。有《潘天寿传记》《中国美术馆学概论》等专著10余部,主编30余部,论文近百篇。  20世纪中国画坛诗书画可称“三绝”的大家,浙江为数不少,
期刊
王超尘 生于1925年,湖南津市人。现为中国书法协会会员、湖南省书协顾问、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书画研究院特聘书画家、深圳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顾问。出版有《王超尘隶书》(台湾发行)、《王超尘书法选集》《王超尘隶书岳阳楼记》《王超尘隶书桃花源记》《王超尘隶书醉翁亭记》。  20世纪后20年的书法创作,人们总是在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争论中来定位与找寻,也总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着选择。但就传统与
期刊
程大利 1945年生,江苏徐州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程大利工作室导师,荣宝斋画院程大利工作室导师。曾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部分作品获奖。1989年获中日水墨画交流展一等奖;1992年赴马来西亚艺术学院讲学并举办画
期刊
盛诗澜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现供职于无锡博物院。  中国绘画史上有“青藤白阳”的说法,用以指称两位以水墨写意花卉名世的明代画家:徐渭和陈淳。这样的排名顺序其实不合常规,因为白阳比青藤早生了38年,按照惯例应该排在前面。肖平先生就曾经为白阳抱屈:“其实,‘青藤白阳’的提法并不合理,因为青藤亦源于白阳,是有了白阳才出了青藤的。”  陈淳(1483年-1544年),长洲人。字道复,
期刊
王洋 1958年生,安徽亳州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无锡市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品有《茫茫秋海泣如霞》(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生命之晕》(入编《中国风景油画》);《金秋时节》(入编《今日中国美术》);《记忆中的阵地》(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军人·荣誉》(入选纪念建军65周年全军美展);《井冈山红军军工厂》(入选纪念建军7
期刊
2013年5月3日上午10点,由江苏省文联主办、扬州市文联承办的跨世纪的画史脊梁:江南三老——尤无曲、熊纬书、刘知白书画精品展,在扬州文联美术馆隆重开幕。画展共展出三老50多件书画精品,其内部的展品与外部的琼花观的古典园林建筑环境可谓相得益彰。  “三老”皆出生于20世纪的前10年,且于本世纪初相继离世,生命历程将近一个世纪。三人皆自幼即跟随名师学习书画,艺术历程也都在80年之上。观三老画作,第一
期刊
赵长刚 1958年生,山东淄川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画院院务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任,淄博市文联副主席,淄博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作品获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展一等奖,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大展。多次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大展评委。作品和传略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河北美术出版社)。出
期刊
朝洛蒙 蒙古族,1955年生。现任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刻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展、篆刻艺术展、中青展、并在八届中青展获奖。作品入展西泠印社主办的评展、国际展并多次获奖;篆刻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术馆篆刻艺术邀请展等全国篆刻名家邀请展。篆刻论文曾获全国首届篆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曾获内蒙古自治区人
期刊
陈峰,字了奇,别署癯夫、莲花堂主。1964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199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书法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书协《沙孟海研究》杂志编辑。作品获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奖”,第四届浙江省中青年展银奖。入选第三届全国篆刻展,第六届全国中青展,首届浙江中青展,第二届、第五届全浙大展,第二届全浙篆刻展,首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