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内容。教育信息化已进入2.0时代,探索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是其一项重点工作,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面临着新任务和新挑战。本文立足焦作工作实际,阐述了合理布局地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内容;并对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与实践开展了有益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教育管理信息化;共建共享;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15-0036-03
一、引言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和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两级(国家、省)建设、五级(国家、省、市、县、校)应用格局基本形成,全国学生、教职工、教育机构等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级数据中心基本建成。[2]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内容,这就要求地方教育部门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合理部署地方性教育管理系统。但全国幅员辽阔,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同,一种部署模式难以适用全国。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后,教育部提出了探索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3]更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推行不同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模式。本文强调立足实践,通过合理布局地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保障与国家教育管理系统业务互补、数据共享;实施地方具体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时,从规划设计、建设应用以及运维保障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
二、焦作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概况
1.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
“十二五”期间,焦作市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全市累计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3.66亿元,741所中小学和127个教学点接入焦作教育城域网,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7000兆,师机比、生机比分别达到1∶1、10∶1,近9000间教室装配多媒体教学设备,4万余名中小学教师和36.6万多名中小学生注册建立网络学习空间,提前完成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建设任务。全国学前教育、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等国家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2012年以来,焦作市强力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陆续开发部署了10余种本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如用户统一认证与单点登录系统、全市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考试网络阅卷及成绩分析系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系统、中小学教学评估系统、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大赛活动管理系统、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报修及管理系统、中小学教育电子地图以及中小学家校通公共服务平台等,基本形成了覆盖主要教育业务的管理信息应用体系。
2.教育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教育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焦作也面临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化意识不到位,许多教育者,尤其是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方便、快捷”这一层次,并未意识到信息化对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可能带来的重塑性影响,没有认识到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4]二是“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业务数据无法共享,从而导致数据不一致。三是局内部各科室协同推进力度不够,技术支撑部门和业务使用部门职责不清,导致信息化基础建设完成后,设备有效利用率不高,应用成效不够显著,阻碍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推进进程。四是如何研发部署地方教育管理系统,做到与国家管理系统既统一又互补。
三、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与实践
1.教育管理信息化项目设计路径
(1)明确发展规划
市教育局在认真研究国家教育管理系统基础上,制定了本地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按业务复杂程度和涉及人群等因素确定了各系统平台分步实施计划,近年来,市教育局遵循“夯实基础工程、增强服务能力、提升管理水平”的原则,合理部署了本地教育管理系统,丰富和完善了焦作市教育管理体系。
1)三项基础工程。即建设了数据中心、教育基础数据库和用户统一认证与单点登录系统。
2)提升服务能力。建立了中小学考试网络阅卷及成绩分析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大赛活动管理以及中小学家校通公共服务平台等系統。
3)提升管理水平。建立了教育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中小学教学评估、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和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报修及管理等系统。
(2)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下面以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管理系统)建设为例说明实施方案设计过程。
1)业务需求调研。首先征求各单位业务需求,分析汇总后组织召开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各县(市)区电教馆长、市直各学校业务校长参加的需求研讨会,就系统应具备的功能作进一步的研讨交流。
2)编制设计方案。编制了建设项目详尽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概述、现状必要性和需求分析、管理系统建设目标及任务、管理系统建设原则和技术路线、管理系统建设总体框架设计、管理系统建设的设备及平台系统设计、管理系统投资预算等七大部分。概述部分明确了管理系统名称、建设性质、建设单位和负责人,提出管理系统建设编制依据,明确了管理系统建设目标、规模和周期,说明了投资金额及来源,分析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状必要性和需求分析部分描述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指出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进一步阐述需求分析,并从政策、技术以及经费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管理系统建设目标与任务部分提出建设的主要思路、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管理系统建设的原则和技术路线部分从建设原则、技术实现方法和路线设计进行了说明。管理系统建设总体框架设计部分对应用系统逻辑体系结构、设备物理部署的体系结构以及技术开发的体系结构进行了说明。管理系统的设备和平台设计部分主要从硬件设备参数、管理系统各部分(公文流转、学生学籍、教职工人事信息、校产等)的应有功能进行了详细描述。管理系统的投资预算部分依据有关投资估算,提出了管理系统建设及运行管理机构,列出了管理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计划。
关键词:教育管理信息化;共建共享;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15-0036-03
一、引言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和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两级(国家、省)建设、五级(国家、省、市、县、校)应用格局基本形成,全国学生、教职工、教育机构等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级数据中心基本建成。[2]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内容,这就要求地方教育部门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合理部署地方性教育管理系统。但全国幅员辽阔,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同,一种部署模式难以适用全国。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后,教育部提出了探索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3]更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推行不同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模式。本文强调立足实践,通过合理布局地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保障与国家教育管理系统业务互补、数据共享;实施地方具体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时,从规划设计、建设应用以及运维保障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
二、焦作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概况
1.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
“十二五”期间,焦作市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全市累计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3.66亿元,741所中小学和127个教学点接入焦作教育城域网,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7000兆,师机比、生机比分别达到1∶1、10∶1,近9000间教室装配多媒体教学设备,4万余名中小学教师和36.6万多名中小学生注册建立网络学习空间,提前完成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建设任务。全国学前教育、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等国家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2012年以来,焦作市强力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陆续开发部署了10余种本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如用户统一认证与单点登录系统、全市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考试网络阅卷及成绩分析系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系统、中小学教学评估系统、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大赛活动管理系统、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报修及管理系统、中小学教育电子地图以及中小学家校通公共服务平台等,基本形成了覆盖主要教育业务的管理信息应用体系。
2.教育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教育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焦作也面临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化意识不到位,许多教育者,尤其是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方便、快捷”这一层次,并未意识到信息化对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可能带来的重塑性影响,没有认识到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4]二是“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业务数据无法共享,从而导致数据不一致。三是局内部各科室协同推进力度不够,技术支撑部门和业务使用部门职责不清,导致信息化基础建设完成后,设备有效利用率不高,应用成效不够显著,阻碍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推进进程。四是如何研发部署地方教育管理系统,做到与国家管理系统既统一又互补。
三、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与实践
1.教育管理信息化项目设计路径
(1)明确发展规划
市教育局在认真研究国家教育管理系统基础上,制定了本地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按业务复杂程度和涉及人群等因素确定了各系统平台分步实施计划,近年来,市教育局遵循“夯实基础工程、增强服务能力、提升管理水平”的原则,合理部署了本地教育管理系统,丰富和完善了焦作市教育管理体系。
1)三项基础工程。即建设了数据中心、教育基础数据库和用户统一认证与单点登录系统。
2)提升服务能力。建立了中小学考试网络阅卷及成绩分析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大赛活动管理以及中小学家校通公共服务平台等系統。
3)提升管理水平。建立了教育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中小学教学评估、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和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报修及管理等系统。
(2)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下面以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管理系统)建设为例说明实施方案设计过程。
1)业务需求调研。首先征求各单位业务需求,分析汇总后组织召开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各县(市)区电教馆长、市直各学校业务校长参加的需求研讨会,就系统应具备的功能作进一步的研讨交流。
2)编制设计方案。编制了建设项目详尽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概述、现状必要性和需求分析、管理系统建设目标及任务、管理系统建设原则和技术路线、管理系统建设总体框架设计、管理系统建设的设备及平台系统设计、管理系统投资预算等七大部分。概述部分明确了管理系统名称、建设性质、建设单位和负责人,提出管理系统建设编制依据,明确了管理系统建设目标、规模和周期,说明了投资金额及来源,分析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状必要性和需求分析部分描述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指出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进一步阐述需求分析,并从政策、技术以及经费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管理系统建设目标与任务部分提出建设的主要思路、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管理系统建设的原则和技术路线部分从建设原则、技术实现方法和路线设计进行了说明。管理系统建设总体框架设计部分对应用系统逻辑体系结构、设备物理部署的体系结构以及技术开发的体系结构进行了说明。管理系统的设备和平台设计部分主要从硬件设备参数、管理系统各部分(公文流转、学生学籍、教职工人事信息、校产等)的应有功能进行了详细描述。管理系统的投资预算部分依据有关投资估算,提出了管理系统建设及运行管理机构,列出了管理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