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盐城市某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职业道德认识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调查问卷对案例学校中职生职业道德认识现状进行数据分析,提出针对职业道德内容、职业道德判断、职业道德选择三方面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中职生;调查问卷;数据
[课题项目]课题批准号:BJAl30094,课题主持人:江苏理工学院崔景贵教授。
作者:江苏省阜宁中等专业学校江苏阜宁224400
在就业形势严峻,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用人单位除了考察应聘人员的专业技能之外,对求职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培养大量产业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首先要从了解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开始,掌握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现状,找出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的因素,从而使职业道德教育从传统的“外部灌输”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让职业道德教育与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涯紧密联系,进而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自2006年以来,国家进行教育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建设投入。在十年多的时间里,基本实现每一个县至少有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目标。我国的职业教育从体系、师资到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于此同时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办学特色不突出、教育效果不明显、社会认同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本课题组开展了中职教育状况的问卷调查,以期通过职业学校学生的视角了解现阶段我国中职教育的状况。
二、调查问卷分析
本课题组共发放1071份问卷回收1066份。废除无效问卷31份还余1035份有效问卷。其中女生392人,男生643人。单亲家庭的58人,留守家庭的165人。单亲女生14人,男生44人,留守女生63人,留守男生102人。高一学生415人,高二学生328人高三学生292人。
初步分析发现:在总数上学生的第一需求是选项7(文化和专业成绩优异)占总数的29.28%和选项2(人身安全有保障)占20.97%。在第二需求当中选项3(与父母关系融洽)占21.35%,其中单亲女生中多选择选项7,占总单亲人数的28.57%。留守男生选项1占总留守男生的15.69%所有165名留守学生中选3、7、l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5.67%、13.94%和13.33%。其中高一、高二、高三占各自总数比较高的分别为选项3:28.92%选项7:21.34%;选项7和3:17.12%和16.78%。第三需求当中选项3占总比最高为13.90%,女生和男生多选择选项4,占各自比例17.48%和17.19%。而单亲女生和男生当中,单亲女多选l,比例为28.57%,单亲男多选2,比例为20.45%。留守女生多选3和7均为14.29%。留守男生多选择2.3.7,比例均等为13.13%,留守总数当中选7.3.4较多比例分别为13.58%、12.96%和12.35%。其中,高一学生注重选4,比例为19.04%,高二注重4和3,分别占17.39%和12.42%。高三学生则多选择3和4比例均等为14.78%。在最不需求选项里总数选择最多的是5,占总数的42.45%,其中突出的是高二学生最不需求选项是选择的选项10,占高二总人数的30.79%,其次才是选项5,占总高二的28.05%
由上述数据,大体可以归纳出中职学生的需求按照比重可以如下排序:7、2、3、4、l。在选择自己的辅导训练上则更倾向于选择D、A、c、E、H。其中高一学生更需要D选项和E选项的培养;高二学生除了希望D还需要A和c选项的辅导。而高三学生除了上述的还更需要H选项的辅导。随后的问卷二,问题选择上,更是验证了上述需求的真实性。其中学生对于选题中的2、4、14、16、17、21、22、25.大多数选择为存在这些现象。
据此针对中职学生的德育课程,结合学生的需求特点,可以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德育活动。如高一学生可以加强人际沟通方面的活动,开展感恩责任活动和红色文化活动,及帮助学生矫情人际沟通又锻炼学生意志;高二学生自信心培养方面和情绪管理方面,如素质训练,心理讲座等。高三学生除了学习方面的讲座,还要增设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当然还可以通过相应的德育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心理需求。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发现,目前中职在校生大部分是自主自愿选择就读职业学校,且对职业教育持认同态度,并能够理性选择专业,对专业就业情况也持乐观态度,说明职业教育发展的生源基础是不错的。但仅有半数的学校硬件设施满足教学要求,半数的老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令学生满意,学校的管理水平、学习风气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与学生的期望值有较大差距,这提醒各职业学校在以上方面应该加强。学生对就业情况比较乐观,倾向本地和外地就业的人数大体相当,而我市倾向外地就业的学生人数稍多。学生选择外地就业最主要原因谋求更好的工资待遇,他们对毕业后薪资水平的期望值高于目前职校毕业生的平均薪资水平,他们认为专业技能、证书、经验和综合素质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学生及就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通过分析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改进参考意见,顺利完成了调查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此次问卷调查受限于诸多条件限制,肯定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我们虚心接受并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改进。
三、对策和建议
1、完善课堂教学,激发中职生求知兴趣。
研究表明,中职生求知力水平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职生的先前经验与学习基础相关。大部分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由此带来的挫败感成为初中学习生涯路上难以抹去的回忆,对学习漠然,再加上学习基础较差,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后,大部分中职生想对学习说声“爱你”实在太难。对于中职生来说,将当下流行话题、时尚因素融入课堂,这样的教师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这样的课堂更容易激发求知兴趣,教学效果更明显。
2、丰富校园生活,提升中职生积极心理。
研究表明,领导力是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软肋”之一,来自农村市郊的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亟待提高。对于大部分中职生来说,他们碌碌无为,鲜有出彩的地方,加上社会群体对职业教育的较低评价,他们更容易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对来自农村市郊的中职生更是如此。鉴于此,我们应该尽可能丰富校园生活,通过社团活动、篮球赛、十佳歌手比赛等,邀请更多中职生加入集体生活中,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管理、筹划、组织、协调各项活动,在这过程中,发挥特长、弥补不足,感受成功带来的体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3、开展心理活动,丰富中职生情感体验。
研究表明,男生爱的品质低于女生,女生创造力水平低于男生,一、三年级人际维度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低于二年级,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还需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班会课及课后活动时间,开展主题班队活动;心理教师可以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活动。通过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开放学校心理咨询室,帮助来访中职生排忧解难,感受丰富的情感体验,找到属于自己的“良方”,全面提升积极心理品质。
4.加强家校联系,促进中职生持续成长。
研究表明,随着年级的上升,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却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现实情况表明,不少中职生来自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加上忙于生计奔波,当孩子需要家长的时候,鲜有家长能及时给予关心和爱护,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烈,成长迅速,难以“驾驭”,不少家长在维护亲子关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关键词]中职生;调查问卷;数据
[课题项目]课题批准号:BJAl30094,课题主持人:江苏理工学院崔景贵教授。
作者:江苏省阜宁中等专业学校江苏阜宁224400
在就业形势严峻,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用人单位除了考察应聘人员的专业技能之外,对求职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培养大量产业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首先要从了解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开始,掌握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现状,找出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的因素,从而使职业道德教育从传统的“外部灌输”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让职业道德教育与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涯紧密联系,进而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自2006年以来,国家进行教育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建设投入。在十年多的时间里,基本实现每一个县至少有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目标。我国的职业教育从体系、师资到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于此同时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办学特色不突出、教育效果不明显、社会认同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本课题组开展了中职教育状况的问卷调查,以期通过职业学校学生的视角了解现阶段我国中职教育的状况。
二、调查问卷分析
本课题组共发放1071份问卷回收1066份。废除无效问卷31份还余1035份有效问卷。其中女生392人,男生643人。单亲家庭的58人,留守家庭的165人。单亲女生14人,男生44人,留守女生63人,留守男生102人。高一学生415人,高二学生328人高三学生292人。
初步分析发现:在总数上学生的第一需求是选项7(文化和专业成绩优异)占总数的29.28%和选项2(人身安全有保障)占20.97%。在第二需求当中选项3(与父母关系融洽)占21.35%,其中单亲女生中多选择选项7,占总单亲人数的28.57%。留守男生选项1占总留守男生的15.69%所有165名留守学生中选3、7、l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5.67%、13.94%和13.33%。其中高一、高二、高三占各自总数比较高的分别为选项3:28.92%选项7:21.34%;选项7和3:17.12%和16.78%。第三需求当中选项3占总比最高为13.90%,女生和男生多选择选项4,占各自比例17.48%和17.19%。而单亲女生和男生当中,单亲女多选l,比例为28.57%,单亲男多选2,比例为20.45%。留守女生多选3和7均为14.29%。留守男生多选择2.3.7,比例均等为13.13%,留守总数当中选7.3.4较多比例分别为13.58%、12.96%和12.35%。其中,高一学生注重选4,比例为19.04%,高二注重4和3,分别占17.39%和12.42%。高三学生则多选择3和4比例均等为14.78%。在最不需求选项里总数选择最多的是5,占总数的42.45%,其中突出的是高二学生最不需求选项是选择的选项10,占高二总人数的30.79%,其次才是选项5,占总高二的28.05%
由上述数据,大体可以归纳出中职学生的需求按照比重可以如下排序:7、2、3、4、l。在选择自己的辅导训练上则更倾向于选择D、A、c、E、H。其中高一学生更需要D选项和E选项的培养;高二学生除了希望D还需要A和c选项的辅导。而高三学生除了上述的还更需要H选项的辅导。随后的问卷二,问题选择上,更是验证了上述需求的真实性。其中学生对于选题中的2、4、14、16、17、21、22、25.大多数选择为存在这些现象。
据此针对中职学生的德育课程,结合学生的需求特点,可以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德育活动。如高一学生可以加强人际沟通方面的活动,开展感恩责任活动和红色文化活动,及帮助学生矫情人际沟通又锻炼学生意志;高二学生自信心培养方面和情绪管理方面,如素质训练,心理讲座等。高三学生除了学习方面的讲座,还要增设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当然还可以通过相应的德育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心理需求。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发现,目前中职在校生大部分是自主自愿选择就读职业学校,且对职业教育持认同态度,并能够理性选择专业,对专业就业情况也持乐观态度,说明职业教育发展的生源基础是不错的。但仅有半数的学校硬件设施满足教学要求,半数的老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令学生满意,学校的管理水平、学习风气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与学生的期望值有较大差距,这提醒各职业学校在以上方面应该加强。学生对就业情况比较乐观,倾向本地和外地就业的人数大体相当,而我市倾向外地就业的学生人数稍多。学生选择外地就业最主要原因谋求更好的工资待遇,他们对毕业后薪资水平的期望值高于目前职校毕业生的平均薪资水平,他们认为专业技能、证书、经验和综合素质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学生及就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通过分析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改进参考意见,顺利完成了调查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此次问卷调查受限于诸多条件限制,肯定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我们虚心接受并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改进。
三、对策和建议
1、完善课堂教学,激发中职生求知兴趣。
研究表明,中职生求知力水平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职生的先前经验与学习基础相关。大部分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由此带来的挫败感成为初中学习生涯路上难以抹去的回忆,对学习漠然,再加上学习基础较差,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后,大部分中职生想对学习说声“爱你”实在太难。对于中职生来说,将当下流行话题、时尚因素融入课堂,这样的教师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这样的课堂更容易激发求知兴趣,教学效果更明显。
2、丰富校园生活,提升中职生积极心理。
研究表明,领导力是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软肋”之一,来自农村市郊的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亟待提高。对于大部分中职生来说,他们碌碌无为,鲜有出彩的地方,加上社会群体对职业教育的较低评价,他们更容易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对来自农村市郊的中职生更是如此。鉴于此,我们应该尽可能丰富校园生活,通过社团活动、篮球赛、十佳歌手比赛等,邀请更多中职生加入集体生活中,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管理、筹划、组织、协调各项活动,在这过程中,发挥特长、弥补不足,感受成功带来的体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3、开展心理活动,丰富中职生情感体验。
研究表明,男生爱的品质低于女生,女生创造力水平低于男生,一、三年级人际维度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低于二年级,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还需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班会课及课后活动时间,开展主题班队活动;心理教师可以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活动。通过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开放学校心理咨询室,帮助来访中职生排忧解难,感受丰富的情感体验,找到属于自己的“良方”,全面提升积极心理品质。
4.加强家校联系,促进中职生持续成长。
研究表明,随着年级的上升,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却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现实情况表明,不少中职生来自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加上忙于生计奔波,当孩子需要家长的时候,鲜有家长能及时给予关心和爱护,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烈,成长迅速,难以“驾驭”,不少家长在维护亲子关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