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该肱骨髁间骨折44例45肘,其中采用Y形钢板、重建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18~70岁,平均4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3例,高处坠落伤5例,其他2例。骨折类型按Riseborough分类法:Ⅱ度5例,Ⅲ度20例,Ⅳ度15例。均为闭合骨折,合并尺神经损伤3例,受伤距手术时间5~10天。
治疗方法:骨折复位以“化零为整”为原则,先将小骨折块固定于大骨折块上,再整复髁间,最后整复髁上,每步均以克氏针临时固定。Y形钢板内固定13例(Ⅱ度2例,Ⅲ度6例,Ⅳ度5例),其中取尺骨鹰嘴截骨入路5例,经肱三头肌舌形入路8例。将Y形钢板塑形使之符合肱骨远端的弧度,放置于平整的骨背侧面,钻孔上螺钉,最后用张力带或松质骨螺钉固定尺骨鹰嘴。重建钢板6例(Ⅲ度5例,Ⅳ度1例),均自后侧将肱三头肌舌状瓣切开,重建钢板置于桡背侧和尺侧骨嵴固定。常规行尺神经前置术。术后石膏固定,3~4周肘关节开始主动屈伸活动。
结 果
本组随访9个月~5.5年,平均3年,骨折均在1年内愈合。根据门氏等的评定标准:Y形钢板固定优5例,良2例,差4例;重建钢板固定6例,优5例,良1例。术后并发骨化性肌炎5例,无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前合并尺神经挫伤患者在随访中有1例部分恢复,其余患者症状全部消失。
讨 论
肱骨髁间骨折是严重的肘部损伤,多见于青壮年。肱骨髁间骨折治疗方法演变顺序为:功能疗法→闭合复位(牵引或固定)→手术切开复位→闭合复位或功能疗法→开放复位内固定。以往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结果并不十分满意,而随着治疗经验的积累,已逐渐凸显出开放复位内固定的优越性。
肱骨髁间骨折保守治疗常遗留肘关节功能障碍等后遗症,这是因为:①内外髁骨折片的倾倒和旋转畸形;手法复位不完全;外固定时间长而导致肘关节僵硬,或是因为关节面不平滑而阻碍正常关节活动。②鹰嘴窝因肱骨髁移位,多量的骨痂或瘢痕组织充填而闭塞导致伸直受限。③由于外伤、手术技术不高、使用粗大和隆凸的螺钉或接骨板、存在感染、或在肘关节恢复期采取粗暴的手法反复牵引和撕开粘连,引起了关节周围纤维化。为克服保守治疗长期制动造成的肘关节僵直,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倡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疗法,包括克氏针、钢板螺丝钉、Y形钢板及肱骨髁解剖型钢板固定。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目的是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同时给予坚强的内固定,以尽早开始功能锻炼,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功能。克氏针固定不够坚强,现已很少使用。本组采用钢板螺丝钉、Y形钢板疗肱骨髁间骨折疗效基本满意,其中Ⅲ度以下的骨折用2种内固定方法均达到90%以上的优良率。而对于该类骨折选Y形钢板,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虽然该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暴露充分等优点,但有人发现,经鹰嘴截骨优良率明显低于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术后,本组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双钢板在强度及耐疲劳性上是最稳定的,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也远远优于其他内固定,因为活动时在张力及弯曲载荷下有效维持骨折的解剖排列。笔者还发现,对于关节面粉碎骨折伴骨缺损重建钢板较Y形钢板有明显的优势,可能因为重建钢板可以进行塑形,能与骨密质紧密相贴以达到牢固固定。通过坚强的内固定,可以有效维持关节解剖位置,减少骨不愈合及关节畸形发生,双接骨板桡侧放置于骨背侧面,尺侧与内侧骨嵴相贴服,紧密贴合肱骨远端内外踝固定,提高了内外柱的稳定性。
当然,患者术后患肢功能的好坏还与以下几方面有关:①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及得心应手的内固定工具是成功的关键;②术中重建滑车和肱骨小头是重要的环节;③手术的全过程应将创伤减低到最小程度;④手术选用的内固定物应为体积小而效果最好的;⑤术后功能锻炼最好在石膏固定3~4周进行。
2003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该肱骨髁间骨折44例45肘,其中采用Y形钢板、重建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18~70岁,平均4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3例,高处坠落伤5例,其他2例。骨折类型按Riseborough分类法:Ⅱ度5例,Ⅲ度20例,Ⅳ度15例。均为闭合骨折,合并尺神经损伤3例,受伤距手术时间5~10天。
治疗方法:骨折复位以“化零为整”为原则,先将小骨折块固定于大骨折块上,再整复髁间,最后整复髁上,每步均以克氏针临时固定。Y形钢板内固定13例(Ⅱ度2例,Ⅲ度6例,Ⅳ度5例),其中取尺骨鹰嘴截骨入路5例,经肱三头肌舌形入路8例。将Y形钢板塑形使之符合肱骨远端的弧度,放置于平整的骨背侧面,钻孔上螺钉,最后用张力带或松质骨螺钉固定尺骨鹰嘴。重建钢板6例(Ⅲ度5例,Ⅳ度1例),均自后侧将肱三头肌舌状瓣切开,重建钢板置于桡背侧和尺侧骨嵴固定。常规行尺神经前置术。术后石膏固定,3~4周肘关节开始主动屈伸活动。
结 果
本组随访9个月~5.5年,平均3年,骨折均在1年内愈合。根据门氏等的评定标准:Y形钢板固定优5例,良2例,差4例;重建钢板固定6例,优5例,良1例。术后并发骨化性肌炎5例,无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前合并尺神经挫伤患者在随访中有1例部分恢复,其余患者症状全部消失。
讨 论
肱骨髁间骨折是严重的肘部损伤,多见于青壮年。肱骨髁间骨折治疗方法演变顺序为:功能疗法→闭合复位(牵引或固定)→手术切开复位→闭合复位或功能疗法→开放复位内固定。以往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结果并不十分满意,而随着治疗经验的积累,已逐渐凸显出开放复位内固定的优越性。
肱骨髁间骨折保守治疗常遗留肘关节功能障碍等后遗症,这是因为:①内外髁骨折片的倾倒和旋转畸形;手法复位不完全;外固定时间长而导致肘关节僵硬,或是因为关节面不平滑而阻碍正常关节活动。②鹰嘴窝因肱骨髁移位,多量的骨痂或瘢痕组织充填而闭塞导致伸直受限。③由于外伤、手术技术不高、使用粗大和隆凸的螺钉或接骨板、存在感染、或在肘关节恢复期采取粗暴的手法反复牵引和撕开粘连,引起了关节周围纤维化。为克服保守治疗长期制动造成的肘关节僵直,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倡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疗法,包括克氏针、钢板螺丝钉、Y形钢板及肱骨髁解剖型钢板固定。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目的是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同时给予坚强的内固定,以尽早开始功能锻炼,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功能。克氏针固定不够坚强,现已很少使用。本组采用钢板螺丝钉、Y形钢板疗肱骨髁间骨折疗效基本满意,其中Ⅲ度以下的骨折用2种内固定方法均达到90%以上的优良率。而对于该类骨折选Y形钢板,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虽然该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暴露充分等优点,但有人发现,经鹰嘴截骨优良率明显低于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术后,本组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双钢板在强度及耐疲劳性上是最稳定的,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也远远优于其他内固定,因为活动时在张力及弯曲载荷下有效维持骨折的解剖排列。笔者还发现,对于关节面粉碎骨折伴骨缺损重建钢板较Y形钢板有明显的优势,可能因为重建钢板可以进行塑形,能与骨密质紧密相贴以达到牢固固定。通过坚强的内固定,可以有效维持关节解剖位置,减少骨不愈合及关节畸形发生,双接骨板桡侧放置于骨背侧面,尺侧与内侧骨嵴相贴服,紧密贴合肱骨远端内外踝固定,提高了内外柱的稳定性。
当然,患者术后患肢功能的好坏还与以下几方面有关:①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及得心应手的内固定工具是成功的关键;②术中重建滑车和肱骨小头是重要的环节;③手术的全过程应将创伤减低到最小程度;④手术选用的内固定物应为体积小而效果最好的;⑤术后功能锻炼最好在石膏固定3~4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