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榆林:“硬仗”70年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5月24日,榆林市榆溪河生态长廊(陶明/摄)

  60多年前的一场风沙,将石光银从榆林定边刮到了30多里外的内蒙古黄海子。父亲不眠不休找了三天,才找到被牧民收留的儿子。一同被刮走的,还有同村的小伙伴虎娃。但5岁的虎娃没有石光银这么幸运,人们再也没能找到他。“生死都没见,可能就在哪块沙子下。”石光银有些哽咽。尽管他已年近古稀,风沙带来的童年伤痛,似乎仍未治愈。
  毛乌素许多人,有着和石光银一样的悲伤往事。风沙逼迫,有背井离乡者,有坚守抗争者。对这里的人来说,治沙是在绝望里争夺生存的希望。“这就像打仗,为了活下去,退不得。”石光银说。
  在榆林,这个千百年来的兵家必争之地,这场“硬仗”持续了70年。

  1949年榆林林草覆盖率仅有1.8%,沙区所有河流终年浑浊,每年向黄河输沙量高达1.9亿吨。整个区域形成“沙进人退”的局面。

憶岁月


  毛乌素,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之间。沙区占到陕西省榆林市总面积的56.1%,这曾让“榆林”之名充满了名不副实的意味,而民间别号“驼城”则相当贴切。
  但历史上的毛乌素也有过“青葱岁月”。史料显示,秦汉时期毛乌素地区是气候温暖湿润的绿洲。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汉朝尚书令虞诩在给汉顺帝上书的《议复三郡疏》载,这里“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
  “毛乌素的沙化有气候变化的因素,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立荣说。
  从秦代起,榆林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繁、战火弥漫;人口增多,人们长期滥垦滥牧,加之气候逐渐干燥、生态环境越趋恶化,北部风沙区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大。到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到夏州等地考察时,这里已出现了“赤沙阜”“沙陵”,他在《水经注》中记载了这一情况。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边塞诗中大名鼎鼎的“无定河”,就在榆林境内。无定河是一条穿越毛乌素沙地的河流,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因而流量不定,深浅不定,清浊无常,故此得名。
  唐朝之后,毛乌素的情况更加恶化,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当地已出现“飞沙为堆,高及城堞”的情形。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榆林城外之山已是“四望黄沙,不产五谷”,双山堡(在今榆阳区麻黄梁镇)至宁夏之花马池(今盐池县城)“榆林卫中、西路多黄沙环拥”。到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3年),榆林城已是“风卷沙土与城平,人往往骑马自沙土上入城,城门无用之物”。
  榆林当地的方志记录,在1949年前的100年间,榆林沙区已有210万亩农田、牧场被流沙吞没,剩下的145万亩农田也被沙丘包围;390万亩牧场沙化、盐渍化;6个县城、412个村镇被风沙压埋。
  1949年6月时,榆林林草覆盖率仅有1.8%,榆林县(今“榆林市榆阳区”)东城墙被沙湮没,形同沙海“孤岛”,流沙蔓延至城南50公里的鱼河峁。榆包公路全部被埋沙底,榆溪河床因流沙填充高出地面1米,时有决口。沙区所有河流终年浑浊,每年向黄河输沙量高达1.9亿吨。整个区域形成“沙进人退”的局面。

长风沙


  “大漠孤烟直”“大漠沙如雪” ……诗人笔下的沙漠瀚海雄壮、静美,令人神往。但对世居毛乌素的人们来说,沙海是他们逃不掉的宿命,祖祖辈辈都陷在里面。何日是尽头?
  “毛乌素”是蒙古语,意为“不好的水”,荒沙地、盐碱水似乎是这里的标志。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井泉被沙压,房埋沙里头”“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
  榆林古时为边塞,境内遗存有战国秦长城遗址312公里、明长城遗址1170公里。在风沙肆虐的岁月里,雄伟的长城也有多段被黄沙掩埋。
  镇北台位于榆林城北4公里的红山之巅,为延绥巡抚都御使涂宗浚于明万历三十五年所筑,是长城线上最为宏大的观察指挥所,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这座高台就曾差点被流沙掩埋。据当地人描述,当时的镇北台之外黄沙浩瀚难觅草木,惟台内营房附近有两棵老榆树顽强生存下来,这也是仅剩的一点“珍稀物种”。
  常年不歇的风沙,也刻进毛乌素人的记忆深处。在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已近百岁的郭成旺老人回忆说,四五十年前毛团村周边都是黄沙,有时候一场风刮过,地里的庄稼就被沙子全埋了,村里人吃饭烧柴都很困难。
  年过花甲的毛团村村民王文双说:“我小的时候,每年10月到来年3月就是刮风,真正是一场风刮半年。沙子到处飞,大白天遮得啥也看不见。村子周围都是沙,走上面半截腿都陷进去。”
  在石光银的记忆里,过去肆虐的风沙更是犹如洪水猛兽。沙尘暴来时,狂风卷着流沙铺天盖地,冲散羊群、埋了农田,掩了水井,甚至压塌了房子。“我父亲手上我们就搬了9次家。到一个地方,房子建好没两年沙子就上了(房)梁了。”石光银说,“父亲就只能把东西打包放在骆驼背上,带着全家人迁到别的地方再安新家。”
左图:1998年8月, 榆林市靖边县郭成旺老人带着曾孙行进在沙漠中。老人的希望是:子子孙孙植树造林,直到沙漠都变成绿洲;右图:2020年5月22 日,99岁的郭成旺老人(左)与孙儿郭建军抱着当年栽下的第一棵杨树,向参观者介绍当年植树的情景(陶明/摄)
  石光银家搬到了十里沙,这是一处十里宽的沙丘地。风沙带给石光银的不仅是飘摇,还有穷困。“我年轻时,人们几乎都吃不饱。我吃过糠,吃过蒿子、玉米芯子,连树皮都啃过。”他说,“我从小就知道,沙子是能吃人的。”

塞翁吟


  黄沙埋地又压房,这样的条件迫使一些人不得不远走他乡讨生活;但是也有许多当地人在风沙中坚守,寻找着转机。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林业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方针。1950年4月陕西省政府制定了“东自府谷大昌汉,西到定边盐场堡,营造陕北防沙林带”的规划,国家林场建设与群众造林工程同步推进。
  1981年,榆林当地政府又制定政策,提出可将“五荒地”(即荒山、荒沙、荒滩、荒坡、荒沟)划拨给社员,允许长期使用,所植林木归个人所有。几年后,榆林再次放开政策,允许承包国营和集体的荒沙、荒坡地。
  “我从小就下决心一定要治沙,不叫它再吃人!”石光银说。有了政策,正值壮年的老石像打了“强心剂”,他不安分起来,他要卖骡子卖羊去种树。亲戚朋友来劝,婆姨(老婆)抱着他的腿不让卖羊。但石光银不听劝,也根本拉不住。
  荒沙滩上种树,能活?这不是脑袋被驴踢了么!人們送了许多外号给石光银——“石灰锤”(当地意为“傻子”)“石疯子”……就这样,犟到底的石光银把家里的84只羊都卖了3万元钱,跟亲戚借了1万元,又贷款2万元。拿着这些钱,石光银承包了3500亩沙地。他也成了全国联户承包治沙的先行者。

  从一棵樟子松也没有,到如今的130多万亩, 毛乌素发生了令人惊讶的变化。2000年榆林市发生沙尘暴40天,2014年以后几乎再也没有发生过。

  村里还有其他6户人家被石光银说动,大家卖羊卖猪一共凑出5万元钱,和老石一起挺进毛乌素。村里不少人也去帮忙种树。300多人甩开膀子干,结果就是树苗的成活率只有10%。“一场风都给刮出来了,有群众泄气说不干了。”石光银说,“不管别人咋样我得干。就是死在沙窝子里我也得干下去!”
  第二年,石光银专程跑到外地去请教专家,“人家说得乔木、灌木、草一起上”。石光银等人就骑着马先撒草籽,等草长起来再种灌木,最中心种乔木。树木的成活率终于达到了80%。几年下来,黄沙里的第一片绿洲终于形成了。到2004年底,石光银承包的25万亩荒沙、碱滩得到了有效治理,造林面积达35万亩。
  在政策支持下,有治沙之志的并非老石一人。统计显示,榆林有44万户农民承包“五荒地”900多万亩,涌现出不少千亩、万亩的个人承包造林治沙大户。郭成旺也是其中的一位。
  1985年,已年过花甲的郭成旺承包了村子周边的4.5万亩沙地种树。“当时我就想种上树,挡住风沙,再给村里人弄点柴烧。”郭成旺说,“开始的那些年,风沙太大了,种下的树常常一晚上就给刮出来。”他咬着牙继续种,慢慢地树木扎下根,扛住了风沙并逐渐成林。
  郭成旺年纪大了,他的儿子、孙子、曾孙子们接手继续种树。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他们将4.5万亩黄沙变成了林区。郭成旺的大儿子郭喜和也已年过古稀,他说:“我记得过去最想的就是让风沙变小,不要让我再看见那些风沙梁子。现在这些都实现了。”
  如今的毛团村不仅再不惧风沙侵袭,还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王文双说,由于沙漠里种上了树,风沙变小了,加上政府引导,2009年东坑镇的蔬菜种植就成了气候,这里的蔬菜销售到广东、云南、浙江、四川等省区,还出口韩国和越南。
  “现在我们毛团村环境好了,产业起来了。只要人勤快,蔬菜价格好,一家子每年挣个十几、二十万还是很容易的。”王文双笑着说,“当年这里到处是沙窝窝的时候,谁能想到还有今天的日子?”
  在榆林神木,张应龙的治沙基地被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林拱卫着。夏日午后,林间鸟啼虫鸣,一片岁月静好。但他依然清晰地记着,28年前初到这里时的景象——大漠风沙,日色渐昏,沙丘连着沙丘,起起伏伏延伸到天尽头。
  2003年,张应龙带着全部的300多万身家,一头扎进毛乌素里治沙。20多年过去,他把300平方公里无人区的植被覆盖率从3%提高到65%,形成38万亩的林草地。在榆林,70年来这样的治沙英雄们不知凡几。

天净沙


  毛乌素,地面的“治沙大军”一寸寸推进的同时;科技工作者们把目光投向了天空。如果能从空中向地面播撒绿色,治沙的脚步会不会更快些?
  “20世纪60年代,榆林在全国首创飞播技术。飞播并非把种子撒下去就行,地点、时间和种源都有讲究。当时没有定位系统,地面人员拿镜子或红旗站在四角,提示飞播区域。”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史社强说,经过反复试验,种源最终确定为花棒等5种易活灌木,600多万亩沙地通过飞播技术得到治理。
  在飞播开展之初,治沙研究所的技术人员为了研究什么植物才适合荒沙扎根,就背着铺盖到沙区蹲点,和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吃糠、套犁、种草,几年的坚持不仅筛选出合适的植物,还总结出“障壁造林”“开壕栽柳”等多种治沙经验。
  与飞播同期推进的是,从中国东北地区引进了樟子松,填补毛乌素沙地缺少常绿树种的空白。“经过十几年的观察,我们逐步掌握了樟子松育苗、造林的成熟技术,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史社强说。
  从一棵樟子松也没有,到如今的130多万亩,毛乌素发生了令人惊讶的变化。榆林市气象局数据显示,2000年至2020年,沙尘天气呈现明显减少趋势。2000年榆林市发生沙尘暴40天,2014年以后几乎再也没有发生过。

  外地游客专程跑来,想见识“毛乌素沙漠”,但却发现,整片的荒沙地在榆林已难觅踪影。

  随着榆林林草面积不断扩大,以史社强为代表的治沙科技工作者着手进行新的研究。“植被面积大了,但是植被种类还比较单一。我们这些年陆续引进彰武松、班克松、长白松等树种,探索不同树种的混交种植。”史社强说。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韧性,但却充满希望。   曾频繁往返于榆林和西安之间的司机李宝卫清楚记得,多年前道路两旁还是一望无际的黄沙梁,放眼望去满目苍茫,印象最深的就是成片的草方格沙障,就像有人在沙漠上绘制了巨型表格。这些草方格主要用来固定沙丘,使流沙不易被风吹起,草方格上栽种沙蒿、柠条等易于成活的沙生植物。
  如今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不仅看不到流动沙丘,连片的草方格也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道路两旁延绵不断的乔木、灌木和草地。车辆行驶在绿色长廊之上,李宝卫感叹:“变化太大了,哪里还看得出过去是沙漠!”
  近20年来榆林植被覆盖卫星遥感图片,印证着这一点——一整片黄色逐渐被绿意浸染。榆林也成为全国首个干旱半干旱沙区国家森林城市。治沙70余载,原本有着“驼城”之称的榆林,森林覆盖率从0.9%提高到如今的34.8%,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明沙已经难觅踪影。
  如今,春风吹过毛乌素,不会像过去一样带来数日成月遮天蔽日的沙尘。在这里许多地方触目所及的是蓝天、白云,以及无边的辽阔。人们穿着轻薄的春装,享受春日的阳光与惬意。全新的田野上,有着塞上风光而无风沙之苦。
  “历史用1000年把草原、森林变成了荒漠,我们用70年把荒漠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张应龙笑着说。

遍地锦


  多年前,張应龙就开始了重构生态系统的尝试。他的努力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团队。专家们在张应龙的治沙基地开展各项研究,也为基地的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中国科学院院士邵明安,在张应龙的基地中发现了更为可喜的现象——这里林地中出现了“固碳”的现象,这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地肥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在樟子松的林中,一层层落下的松针铺满了地面。拨开枯枝落叶,能够看到,地面几毫米的土壤是黑色,捏上去有一定的黏性,呈现半沙半土的状态。邵明安说,这是碳被林地固定后产生的现象,这里的沙地正在出现生态好转的变化。“如果是自然修复,良性变化的过程非常缓慢,达到现在的样子可能就需要上百年。但是人工干预,加速了这个过程。”邵明安说。
  2013年开始,张应龙的林地中出现了让人兴奋的变化。“不知道哪里来的榆树种子在林地里自己长起来了,到现在有几万株。这说明这里的环境足可以让种子自己生长。”随后,15万亩的樟子松林地也带来意外的惊喜。“前几年我们发现,林地里长出了好多野蘑菇,不知道是什么品种,不敢摘也不敢吃。”张应龙说,“专家来一看,说是野生的牛肝菌、羊肚菌,而且品质特别好。数量又多,进林子随手就能摘一大捧。这可是个大产业!”
  如今的十里沙早已不见黄沙,树木拱卫、土地平整,这里已是定边县的蔬菜种植、育苗基地。十多年前,石光银就已“看不上”早年间种的树林。他说,当年栽种的灌木林寿命短、经济价值小、观赏性差,老石又开始进行低产林改造,目前他栽种的以樟子松为主的优质树种已经达一百多万株。
  老石成立的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22年间已发展起多个涉沙产业板块,包括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牛羊养殖场、脱毒马铃薯组培中心、蔬菜大棚等,带动周边200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
  “过去我恨沙漠,就想啥时候能不受这沙害。现在我却觉得沙漠是个宝,只要把沙治住了,做什么不行?”石光银说,“过去我们是躲沙、怕沙,现在是爱沙、撵沙,沙窝子里都是钱。”
  近年许多外地游客专程跑来,想见识“毛乌素沙漠”,但却发现,整片的荒沙地在榆林已难觅踪影。“当年可没想到会这样,早知道就留下100亩沙地不治理了。”石光银一挥手,哈哈大笑。
其他文献
一对小姐弟牵挂着镇领导的心    2001年10月中旬的一天,瑟瑟的秋风已能打透人身上的外衣,加之空旷田野的无遮无挡,秋寒更多了几许阴冷。然而就在这时,静海县沿庄镇通往吉祥村的公路上,一位黑瘦羸弱得像一根枯草的小姑娘,身上穿着一件破旧的短袖衬衣,脚上穿着双凉鞋,艰难地蹬着旧自行车向前行……  在她的身后,远远开来一辆汽车,车里坐着的人是原东滩头乡书记、现静海县乡并镇后,首任沿庄镇党委书记尹春光。此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 长沙) 测试区  英国知名杂志《经济学人》在2021年初,以一篇题为《智慧之城》的文章报道了长沙的智慧产业,特别是智能驾驶业。  文中写道:“智能网联汽车是长沙众多创新引领的布局之一。长沙很早就对这一领域的商业应用饶有兴趣。智能驾驶技术不仅限于重卡运输,而且可以节省时间、运营成本和燃油消耗。长沙市政府是中国第一批发放智能驾驶汽车道路测试牌照的地方政府之一,也是全国首批建立智能驾
泉州元宵灯会上的泉州花灯——彩扎灯(魏培全/摄)  春节将至,福建省泉州市人社局、财政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八项措施,鼓励外来务工人员留泉过年:发放一次性稳就业奖補、发放节日补贴、发放新年红包、开展人文关怀送温暖活动、发放技能培训补贴、免费游泉州、鼓励推行弹性休假、强化职工权益保障。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中国春节,是世界上最大的阶段性人口流动潮。但2021年春节,由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诗人、大文豪、名宰辅、名士们,或因生在四川,或因宦游入蜀,或因避难流寓,对成都园林的定位、发展和演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比北京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苏州园林,成都园林似乎不值一提,但成都的园林同样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的川西风格,曾在中国园林史上独树一帜。辉煌的建园史  成都最早的造园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蜀国,据《华阳国志》载:“蜀王妃物故,蜀王哀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担
沈阳南湖公园  目前,东北是我国唯一没有国家中心城市的区域。  根据原建设部2007年上报国务院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的定义,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的核心城市,在中国的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在推动国际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门户作用。国家中心城市应当具有全国范围的中心性和一定区域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  迄今为止,已经“官宣”
2020年4月2日,在杭州市余杭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内,杭州城市大脑精密智控防疫系统显示疫情防控动态各项实时数据(徐昱/摄)  城市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城市里享受更多的资源,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然而,城市资源是有限的,城市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如何让更多的人充分享受城市有限的资源,这其实是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  怎么样才能够让城市更好地“活”? 用“活”字,是因为大
2007年6月26日,汇丰中华慈善基金十周年庆典活动在北京举行,中华慈善总会范宝俊会长,汇丰银行集团主席葛霖,全国政协副主席阿布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民政部副部长姜力,以及来自劳动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和卫生部的领导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仪式。  汇丰中华慈善基金是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由汇丰银行向中华慈善总会捐赠2500万港币成立,每年固定拨出资金支持各类社会福利事业。目的是促进内地慈善事业发
我的朋友奥里一早醒来,心情很好。今天的日程很满:先去处理公司业务,然后参加朋友的婚礼,估计一直要玩到晚上。  但早晨8点半手机上收到的一条短信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发件人是以色列政府,内容是通知他,两天前他不幸坐在了一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附近,因此即日起必须居家隔离14天。  早在1月底疫情爆发伊始,以色列政府就迅速行动起来。首先是实施了入境限制措施,取消大规模公众聚会,关闭电影院、餐厅、海滩等人
天津金街步行街  “推动闲置的传统商业综合体加快创新转型,通过改造提升推动形成一批高品位步行街,促进商圈建设与繁荣。”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档升级的举措。  3个月后,商务部印发《关于开展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北京市王府井等11条步行街开展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工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
曾叔卿不存欺诈之心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有个族兄,名叫曾叔卿,建昌南丰人,进士出身,曾官著作佐郎,为人廉洁耿直,不是应该拿的东西,分毫不取。  有一次,他买一批江西陶器,准备运到北方去卖,因北方情况有变,这笔生意没有做成,陶器就压在手里了。  有个人看中了这批陶器,找到曾叔卿,三言两语谈好价钱,就把陶器买了。付过钱后,曾叔卿突然问道:“你准备到哪里去卖呢?”  那人回答:“打算运到北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