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的镜子

来源 :伊犁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l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稼人喜欢绿色。随便站在村子什么地方张望,远远近近总是满满的绿:五谷是绿的,牧草是绿的,树木是绿的,村庄是绿的——绿色养眼,心境自然舒坦。
  是仲夏,阳光有些毒,地里蒸腾着一种隐约可见的热浪,就像在冒汗。拔完节的玉米又长出了天花,如无数打开的小伞顶在头上,从上往下看,一行一行挺挺地站立着,像等待出征的士兵。我到处寻找指挥这些“士兵”的将军,最后,在地头上看到陈八娃他爹带着一家老小正忙着清渠,准备浇水。还看到四格子把他的农机停在地头的林荫下,快乐地抽着烟——好庄稼就是一幅好风景,秀色可餐,谁不高兴呢?谁没有干劲呢!
  不管长在谁家的田里,玉米都吸收着一样的空气、阳光和水,结出一样的东西,卖出不相上下的价钱。所不同的,是二麻子家的地多几亩,尕石头家的地少几亩;张木匠的地肥些,产量要高点,李罗锅家的地瘦些,产量要低点——庄稼就像村庄的一面镜子,不会说假话,庄稼的样子就是村庄的样子、庄户人的样子。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只需对号入座就是了。
  在村子里,看一户人家的心思搁在哪里,有多大本事,是不是个实干人,就看他地里的庄稼种成个啥样样。男人穿得再体面,女人脸蛋画得再好,可地里的庄稼长得稀稀拉拉,不像个样,村里人会骂他不务正业,是个表面光的羊屎蛋蛋。把心思用在地里,人就是老实巴交,一身尘土,村里人也会竖起大拇指,夸他勤劳实干有能耐。谁把养家糊口的土地和庄稼摆弄不好,村子里的人就和谁过意不去,拿庄稼说事,大家谁也没有意见。
  种出一块好庄稼,是一件无尚荣光的事情,脸上自然有光彩,精气神也不一样。外面的亲戚朋友来了,吃罢喝罢,末了,还不忘套上驴车马车拉到地里转转,让人看看自己的本事,然后在一片赞叹声中,快乐地挠挠头,搓搓手,掸掸衣角,一份很满足的样子。村上人就不用说了,有一块出众的庄稼长在田里,就像鸡群里有一只凤凰,亮眼得很。经过的时候,自然要多看几眼,揣摩些道道,然后点点头,赞叹地说,张三就是张三,种出的苞谷就是不一般!庄稼长得差,人就觉着低人三分,说话没底气,一天到晚灰溜溜的,像做了一件对不住大家伙的事情,脸都没处挂。对这样的庄稼,人们的目光会一扫而过,像扫过一片荒草,然后摇摇头,哀婉地说,这个王老五,种出的庄稼咋跟他人似的,今年又算白忙活了——
  每家名下的地,是按人头分的,人口多的自然就分得多。像我们村陈八娃家有十口人,一人7亩地,他家就有70亩,好家伙,有半个条田那么大呢,谁见了都眼馋。地多了好处也多。犁地、播种或是收获的时候,家家户户忙得不可开交,陈八娃他爹跟老爷似的叼根烟,甩着两只胳膊,在村上转来转去,宽心得很,像没事一样。他不急是因为有人替他急,村里的几个农机师傅,早就把他盯上了,年上的时候,就往他家跑,问长问短,有求必应,都寻思着用最小的成本,从陈八娃爹的口里拿到他家田地作业的许诺。农机师傅也算经济帐,他家的地大,一户顶几户,机子干起活来既省油,效率还高,划算得很。不像小块的地,一会掉头,一会转弯,腾挪起來耗时间,不出活。农机干活就是一个来月的时间,谁都想弄几块大片地干干。
  我家的地和陈八娃家的地紧挨着,中间隔着一条小埂子,搞定了陈八娃他爹,基本也就搞定了我们家。也不知道是从啥时候开始,农机师傅干完了他家地里的活,掉个头,翻过中间的埂子,拖拉机就开进了我家的田里,犁地、耙地、播种,一趟子干完,一点也不跑冤枉路。
  有一年,陈八娃家地里的活,突然不给合作了好几年的四格子干了。我不知道缘由,就向父亲打探。我说,“四格子哥哥的农活干得挺好呀,让咋犁就咋犁,让咋播就咋播,好好的,咋就不让干了呢?”父亲瞪了我一眼,啥也没说就走了。不说就不说吧,反正大人们总有很多事情不想让孩子知道。就算我成人了,在他们的眼里也还是小孩,除非我结婚生子,另立灶台,独立扛起生活的重担,把地种得和他们一样出色,把牲畜养得和他们的牲畜一样肥肥大大,才算是长大了,懂事了。我想不通的是,陈八娃家的地不让四格子犁,是他们之间的事,为啥我家的地也不让四格子犁,好像我家和陈八娃家有什么盟约似的。
  其实,我和四格子交情不错。每次他壮壮实实的身板出现在我眼前,我就有一种世上没啥力气活能难倒他的感觉。他是个实干人,讨厌偷奸耍滑。干脆利索的性子,常常有一种把人推着走的感觉,想懈怠一下仿佛都不好意思。
  四格子是村里的农机专业户,他的农机是国外产的大马力轮式拖拉机,马力强劲,功能齐备,好使得很。驾驶室很宽敞,密封得好,灰尘进不去,里面装有空调,啥时候都是干干净净的,让人看着就舒服。他把驾驶农机。犁地、播种、收割当做安身立命的事干,不像二愣子、曹天阳那几个年轻人,把经营农机当做一种权宜之计,不上心,不实干,得过且过。他们的农机上到处是油污,经常修修补补,一看就是干一天算一天的人。四格子常说,干事将就的人,是做不成啥大事的。
  我家有台小四轮,也算是个农机户,地里活多的时候,我经常开着它下地干活。有时候,四格子干活累了或是忙不过来,常叫我去帮忙,然后给我开工钱。我开着他的拖拉机,后面带着两排银光闪闪的大犁,就像开上了飞机坦克一样神气,在乡间土路上飞跑,扬起一片灰尘,觉着特别开心。犁地的时候,轻轻地点一下油门,机头就跟不服管教的牛犊,直往前窜,不像是犁地,倒像是赛跑。犁铧的管控,轻松自如,按一下液压开关,犁刀就插进地里,再板结的地块,也无所畏惧。犁刀走过,翻起的新土,像快艇在水面划过散开的水浪,只不过四格子的犁铧划开的是黑土,是朝着一个方向翻去罢了,过瘾得很。
  没有轮式拖拉机的时候,村里人犁地都用笨重的“东方红75”。这是洛阳产的一种履带式拖拉机,一加油门,发动机的噪音就响得让人头疼;烟囱冒出的黑烟,可以遮蔽驾驶员的视线;产生的振动,让人觉着地动山摇,筋骨散架。犁铧也很落后,得有一个人专门坐在犁铧的简陋座椅上操纵升降。犁地的时候,顺时针狠打几圈犁把,犁铧就放下去了。到了地头,逆时针再打几把,犁铧就升起来了。一块地犁下来,后面打铧的人就跟土人似的。   开拖拉机是村里很体面的工作。吃大锅饭的时候,村上每年春天都举行开犁仪式。那天,师傅们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工作服,戴着帽子、手套、墨镜、口罩,脖子上还搭着一条洁白的毛巾,像工厂里的工人一样精神。特别是村长讲完了话,将高高举起的右手,猛地朝下一挥,下令出发的时候,他们走进驾驶室的庄严,就像驾驶战车奔赴战场的勇士一般神圣,简直风光无限。拖拉机拖着农具从机库出来,轰轰隆隆穿过村庄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觉着稀奇,常常好奇地站在路边上,惶恐地感受链轨碾压路面石子发出的刺耳声和振动感,然后目送着叮铃哐啷的、卷着灰尘的农机消失在远处的大田里。
  后来土地承包到户,农机依然紧俏得很。春天抢墒犁地播種的时候,村里找他们干活的人多得排成队,农机师傅们就有一种优越感,很高傲。他们讨厌孩子出现在农机周围,有时见我们围在拖拉机前看稀奇,总是很生气地吼叫:滚得远远的去,机子跟前玩啥玩,链轨可是卷死过娃娃的——就连村上那些扛着铁锹坎土曼或是赶着马车驴车下地干活的乡邻,他们也爱理不理,好像比人高上一等。可是后来,扛锹、赶车,在太阳下面修渠、除草、浇水干农活的人,一个一个都健健康康的,倒是那几个光鲜一时的农机手,个个都落下了毛病。开拖拉机的,耳朵背了,噪音损伤了他们的耳膜,听力不好。和他们说话的时候,要扯着嗓子,打着比划,像吵架一样。打犁铧的现在整天弓着腰咳嗽,灰尘吸得太多,肺损坏了。看到杨眼镜他爹,整天带着个助听器,在村里走来走去,却听不到村里的鸡鸣狗叫,欢声笑语;朗朗的天,新鲜的空气,狗娃子他爹坐在门口的树荫下,时时捂着胸口,咳嗽不止的时候,我对“东方红75”的怀念就充满了伤感——只是,土地和庄稼是没有记忆的,它们不在乎我们使用什么样的农机犁地,用什么方式把它们种进地里,只在乎我们是不是用心呵护,让每一株幼小的庄稼苗,最后都成为沉甸甸的收获。
  有一天,我扛着锹,到六条田打坝,准备给玉米地浇水,碰到四格子开着农机到七条田犁夏翻地,我们同路,他就把我捎上了。走到二条田的时候,我们又碰到了杨八娃的四姐彩云儿,她也拿把锹,看样子也是去地里打坝,准备给玉米浇水的。
  四格子说:“那不是彩云儿吗?”我说:“就是彩云儿,高挑的身段,长长的头发,搁哪儿都招人得很。”四格子说:“把她也捎上吧。”我说“你的家伙,爱让谁坐就让谁坐呗。”到了六条田地头,我就准备下去,四格子却叫住我说,“任老三,水才进一条田,浇水还得等几天呢,你那点活明天干吧,今天帮我把七条田卷毛家的麦茬地翻掉,工钱双倍算。”我有些不明白,就问:“你不干活做啥去?”四格子说:“给彩云儿帮忙打坝去。”我看了一眼彩云儿,她正微笑地看着我。
  卷毛家的三十亩麦田刚收过不久,秸秆已拉走,给牛羊做冬天的饲草去了,只剩下一片麦茬,在阳光下闪烁着金黄的光泽。我开着四格子的大马力拖拉机,在空旷的麦地里一个来回一个来回地犁地。刚翻出的地里有很多虫子,引来了很多鸟,它们在翻过的土地上飞飞停停,快乐地享受着突然出现的大餐。坐在高大的驾驶室里,我有一种俯瞰原野的感觉,我的眼睛看着前方——一会是八条田九条田的庄稼,还有远处和邻村交界的那排高高的白杨林;一会是六条田五条田的玉米和远处庄子上的水塔。但这些东西都不能引起我的什么兴趣,因为我的脑子里始终在想四格子和彩云儿的事。彩云儿是村里的美女,四格子是村里年轻的致富带头人,两人都没成家——彩云儿他爹不让四格子干他家的活,四格子却撂下自己的事跑去帮彩云儿干活——想着想着我就想多了,心思不在犁地上,机头老是跑方向。
  翻完卷毛家的地,已经到了中午。那片刚翻出来的田地,很快就让太阳晒干了表面,变成了一片灰色的、毫无生机的土地,在周围绿色庄稼的掩映下,显得不大和谐。天很热,地里的水分不足,很多玉米的叶子都耷拉着。我很渴,想喝水,就开着拖拉机去找四格子。我想,给毛渠打坝又不是很重的活,他们早该干完活在树荫下等我了,然后一同坐着四格子的大拖拉机回家。在彩云儿家的苞谷地头,我从驾驶室里探出身子,搜索了一下,没有在树荫下发现他们,我又大声地喊了几声四格子,也没有回应。我不相信大热的天,他们还在蒸笼一样的苞谷地干活,所以决定下去找找。
  我是顺着一条通向苞谷地深处的毛渠找到他们的。
  地大了不好浇水,常常要打毛渠,才能把水引给高处的庄稼,彩云儿家苞谷地的这两条毛渠就是这样的。我看到一条毛渠里每隔几十米,他们就筑有一道栏坝,上次浇水破开的口子也已补好,渠底还留着两个人的脚印。我顺着痕迹一直往前走,快走到渠的尽头了,却没有看见他们。会到哪去呢?我象征性地又喊了几声四格子,玉米地一片寂静,没有回应。我想,彩云儿家的地里还有一条毛渠,也许是他们干完了这条渠的活,跑到另外一条渠干活去了,我再去找找就是了。刚走了几步,身后的玉米地一片响动,我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原来是四格子带着彩云儿从玉米地里走了出来。四格子擦着头上的汗,咧着嘴对我笑,彩云儿低着头走在他身后。
  天空没有一丝的云彩,阳光依然很热,我觉着自己和庄稼一样,很焦渴。
  明年的时候,四格子应该又可以给我家耕种了。
其他文献
世界在偷偷爱你,只是你不知道  还在忧伤吗?为一些琐碎的事情。  不如意的细节总像刺,时不时扎痛内心。  每个人都想有个顺滑的生命通道。  但没有长时间地打磨,如何能去除阻碍前行的凸起。  觉得自己被一次次抛弃。  在孤独中流泪。  可沉浸在悲伤中会错过很多,比如清晨白鸽的翅膀,落在窗前的阳光。  比如树上新生的叶子,路边绽放的花朵。  再比如那个孩子在安静地看着你,亮亮的眼睛想要穿透你的忧伤。 
期刊
从天桥上观察下面这个水果摊是十分有 趣的  老夫妻把水果擦得很好看  连香蕉也剪去了焦黑的疮疤  整齐,好看。永远都是这样  我每天从天桥上经过  都会站在这个地方朝下看  我朝下看一会儿眼睛的疲劳似乎就消解 一些了  这个地方我站多了就可以成为一个纪念了  就可以说:某人在这里逗留了他一生中的 无数个片段  某人以这种松散的方式应对着世界的紧张  开在垃圾箱旁边的桃花  垃圾箱旁边这棵桃树是从来
期刊
天边一隅  晨曦被鸟声撩开惺忪的眼,我已跨越时光,铺开一张知青岁月弥漫的生活画卷。青砖灰瓦堆砌的痕迹,在一幅幅陈旧的宣传画里浮现那个年代沉重的背影!  一片阴霾里长高的白杨和红柳,在一排排历史镶嵌的印痕里坚韧地拔高自己,一直让顽强的树枝翻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知青的创业史,在今夜乌拉盖的身体里急切地倾诉……  远望那个天边一隅的风景,小小村镇孤寂的影子,在我深情地远望中泪眼朦胧。唯有诗人们扬起月
期刊
我所知道的乡村的死亡序幕,首先陈列在祖母的故事里,一张嘴,她说出的都是已经死了的人。我总是看着她发黄的上牙和下牙之间幽暗的那部分,我怀疑,乡村里有关死亡的历史都居住在那里。  后来,我发现,每个年长的人都记载着乡村的历史,他们说话的时候,弯腰、驼背、咳嗽。乡村隐秘的历史被说出来,就像她们的躯体一样,时而弯曲、时而停顿。我总是用各种图形来归纳他们的谈话。有的人的死是长条的,起初还是汹涌的粗壮的,后来
期刊
兜兜转转的阳光  阳光慢慢移动,从门外到门口,再从门口到门外。外婆很紧密地跟着阳光,从门口到门外,从门外到院子。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无风无雨,她都跟着阳光移动她的椅子,兜兜转转,向日葵一般。她的发如白雪,没有一星半点的麻与灰,阳光一般纯粹;又是稀松的,像刚刚枯落的松针,不曾经历雨雪,带着淡淡的清香,而不是腐败的味道。外婆的皮肤很白,除了一层一层的褶皱,她的脸上,不似大多数老年人那重重叠叠的老人斑,斑
期刊
爷爷不适合在城市居住,这是我最近发现的。他走在路上,从来都看不懂指示牌、红绿灯、霓虹灯、广告牌,他的目光总是躲躲闪闪,慌乱而迷茫,焦急而饥渴地寻找行道树上的叶子、飞过屋顶的鸽群,停在城市上空的云朵。只有它们能告知季节的变化,他嘟囔着,喋喋不休,不依不饶,好像城市真的伤害到他了。  他搞不清楚包围着他的灰色世界怎么这么吝啬,那些泥土中安静、迟缓的生命力量全都远去了,有的只是看不到头的城市森林。他想象
期刊
忽于水底见青山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南宋]翁卷《野望》  上午与同伴优哉游哉,谈笑间一走就是18公里,且这段路山环水绕,可以登高一眺全湖,自是松快,丝毫不觉辛苦。午餐后往3号补给点走却尝到了苦头,走在村子里头,无甚景色,尘土飞扬,日光直晒。早间出发时和叶叶凌云壮志要走到终点,此时却不约而同渐行渐缓,盼前方也许就有大巴,来接走我们这拨不争气
期刊
春  过了年,冰雪融化,寒气不再逼人。春风频繁地刮起来,“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把神奇的剪刀果然名不虚传,它剪开了春的帷幕,杨柳似乎瞬间就有了朦朦胧胧的绿,鸟儿一改严冬的孤寂,也活泛起来,它们在衔泥筑巢,加紧生儿育女,叽叽喳喳叫个不休。  妮儿已经上了二年级,她有两年没有见到妈妈了,妈妈的样子在她脑海中似乎有点模糊,妈妈本来说好春节回来的,偏偏没有回来,没有兑现她的承诺。妈妈说公司临时有了任务,不能
期刊
节日快乐  太阳普照,余下的风  开始柔和起来  青草努力扶正身体  夏至,他们走向公园  散步,唱歌,打拳  是一处父亲  他们被熙攘的人群  分离出来  不关心日食只关心日子  是一处父亲  他们沉默寡言  生活中的山峦  全被一支又一支烟见证  六月,在浪漫的薰衣草庄园  笔喙出现板结的纹路  我们相似的  拥有却丢失了月光  流淌的水带走倦容  手机储备一天的谷物  自己置身于了解自己  
期刊
1  六月一个寻常日子,天上没有一朵云,只有一颗光芒万丈的古老恒星,在无限蔚蓝和虚空里独自灿烂。慷慨的阳光照耀着岁月,也照耀沧桑大地上的万水千山,以炙热关怀着这位老祖母的每一寸皮肤,地面没有一块平面不向外面辐射滚滚热浪,真是热得伤心,热得够呛。  农谚曰:六月七月,到处都热。居于川西北群山之中的这片静谧河谷也不例外。热情似火的光线覆盖着她的角角落落,附着在草木繁茂的枝叶间,赤裸裸的岩石上,明晃晃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