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蔷薇河的地质、水环境等现状的全面调查研究,对蔷薇河的全面综合治理提供一些建议,以便保障城市安全供水和改善区域水环境。
关键词:蔷薇河水环境 污染 分析 建议
中图分类号:Q95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连云港市地处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最下游、鲁中南丘陵与淮北平原的结合部,地形以残丘陇岗和平原洼地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依次为低山丘陵、残丘陇岗、山前倾斜平原、洪积冲积平原、沿海滩涂。
蔷薇河是连云港市境内的一条重要的区域性河道,具有防洪、排涝、供水和灌溉等多重功能。蔷薇河发源于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系,汇汾水沙河和后沭河于吴场,经临洪闸入临洪河出海,全长97km,连云港市境内全长约59km,其中吴场地涵至临洪闸段长约51km,东站引河长约8km。
一、流域、区域概况
沂沭泗水系是沂、沭、泗三条水系的总称,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流域地形北高南低,北起沂蒙山,东临黄海,西至黄河右堤,南以废黄河与淮河水系为界。流域面积7. 89万km2,涉及行政区划包括山东、江苏、河南、安徽4省15个地(市),共79个县(市、区)。现在的沂沭泗流域内主要有泗运河、沂河和沭河三大水系,干支流河道510余条,河网密布,主要河道相通互联,水系复杂。
连云港市蔷薇河位于沂沭泗水系的沂北地区沭南片内,处于沂沭泗水系的最下游,区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岗陵地区,中部为坡水平原地区,东部为湖荡洼地。蔷薇河流域涉及行政区划包括连云港市区、东海全部和新沂、沭阳的一部分。在连云港市内,蔷薇河主要支流有民主河、马河、沭新河、鲁兰河和乌龙河等。在蔷薇河流域以内,现状建有安峰山大(二)型水库1座和西双湖、房山2座中型水库,规划中的富安调度闸工程建成后,现状蔷薇河的主要支流鲁兰河水系洪水将拥有独立排洪通道,即从临洪闸直接排入临洪河,在临洪闸以上鲁兰河与蔷薇河形成两个独立的排水分区。
二、气象
工程区域处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属暖温带南缘湿润性季风气候,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夏热多雨、冬寒干燥,春旱多风、秋旱少雨。多年平均气温14℃,多年平均降雨量900.9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55.1mm,年均日照时数2450.2h。年平均风速3.1m/s,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
三、工程地质
蔷薇河位于沂沭丘陵平原区逐渐过渡到苏北滨海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场地地面高程3.2~5.3m,堤顶高程6.9~9.2m。场地地基土层分布较稳定,根据SL203-97规范,堤防的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场地区域地质稳定性较好。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上游为0.15g,下游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场地处于对建筑抗震相对不利地段。
由于该河道线路较长,沿线地质条件有一定变化,本次勘察依据①1′层软粘性土和3层砂性土的有无,将蔷薇河左、右堤各分为三个工程地质段,并将东站引河段左右堤各作为一个工程地质段,
第一工程地质段:堤身下主要分布2一般粘性土和Q3老粘性土,无①1′层软粘性土及3层砂性土的分布。
第二工程地质段: 3层砂性土分布,无①1′层软粘性土分布。
第三工程地质段:约自C030至临洪闸,其特征①1′层软粘性土广泛分布。按①1′层软粘性土的分布有无将第三工程地质段分为3个亚段:
第一亚段:约C030至C025,其特征是①1′层软粘性土分布。
第二亚段:J85069附近,其特征无①1′层软粘性土分布。
第三亚段:约C011至临洪闸,其特征是①1′层软粘性土分布。
工程区堤基地质结构属上软粘土下粘性土的双层结构,局部为单层结构,共同存在着抗滑稳定与沉降变形问题,其中局部堤基下分布3砂性土还存在渗透稳定问题。在砂壤土、淤泥质土分布的地段,因土体抗冲刷能力低,设计时应根据不同岸坡土体的组成形式,采取必要的抗冲刷措施。
四、水环境现状评价
(1)蔷薇河上游水质总体较好,2006~2010年均值可达到Ⅲ类水质标准;至下游污染逐渐加重,市区段2006~2007年水质较差,2008年以来已有所好转,年平均可达Ⅲ类;下游临洪闸处水质较差,2007年和2009年平均为Ⅳ类,2006年、2008年、2010年均值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但各年均值都不能达到水质保护目标Ⅱ类水标准要求。
(2)蔷薇河水质年内波动较大,汛期污染加重,7月水质呈明显下降趋势,氨氮、总磷浓度升高趋势尤为明显,氨氮最大超标倍数达到4倍以上。
(3)蔷薇河主要支流水质(民主河、马河、淮沭新河)为Ⅳ类~劣Ⅴ类,均未达到功能区划要求,7月污染更严重。
五、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蔷薇河沿线水生态环境相对较好,沿线水生动植物种类较为丰富,生物量较大;底泥污染情况较轻,底栖动物均为软体类及甲壳类,未发现耐污种;水质条件相对较好,浮游植物以清水型的硅藻为主。
六、底质现状调查评价
蔷薇河沿程河底底泥TN、TP、OM在空间分布上各采样点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TN指标表层0~10cm深度含量在0.47~1.96mg/g之间,平均值为1.123mg/g;TP指标表层0~10cm深度含量在0.18~0.63mg/g之间,平均值为0.464mg/g;OM指标表层0~10cm深度含量在7.26~13.36%之间,平均值为9.51%。在垂向上TN指标表层0~50cm底泥中污染物相对较高,呈现表层高、底层低的污染特征,TP、OM指标各层含量变化不大,不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底泥中重金属含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七、污染源排放現状
综合工业、生活、农村面源等各污染源入河量,蔷薇河流域COD、氨氮、总磷、总氮等污染物排放入河量分别为3837.7t/a、437.81t/a、110.42t/a、1024.3t/a。各项污染物入河量贡献率中,COD贡献率最高的是农村生活,其贡献值为28.0%;氨氮贡献率最高的是种植业,其贡献值为38.2%;总磷贡献率最高的是畜禽养殖业,其贡献值为47.3%;总氮贡献率最高的是种植业,其贡献值为56.2%。
八、成果分析
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连云港市蔷薇河流域的入河污染负荷量以面源污染为主要来源。面源污染与区域的降水产流情况关系极为密切,面源污染负荷的最高峰出现在7月份,6~9月份种植业的面源负荷占到了全年的90%以上,养殖业也占到了2/3。
九、建议
蔷薇河是目前市区唯一的饮用水水源地,也是今后市区饮用水的主供水水源地。受上游来水水质和连云港市境内蔷薇河沿线乡镇农业回归水和乡镇工业废水以及河道两岸滩地种养殖等内源影响,蔷薇河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取水口水质不能稳定达到Ⅲ类标准。
建议全面实施蔷薇河整治工程,对河道堤内的违规养殖、河滩种植进行整治,河道疏浚,生态修复,减少内源污染,改善蔷薇河水质,同时划定水源保护区,强化管理,以便达到(一)保障城市安全供水和改善区域水环境;(二)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完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三)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四)提高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
参考文献:
[1]、毕硕本,李廉水,成芳,梁静.淮河流域气象服务现状分析与建议. [J].科技管理研.2010.11
[2]、闵万新,王辉,狄运超,胡明.浅述蔷薇河送清水工程二期工程运行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下).2011.12
[3]、江海洋,孙建明,王森.蔷薇河送清水工程对连云港市区饮用水源影响的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6.03
关键词:蔷薇河水环境 污染 分析 建议
中图分类号:Q95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连云港市地处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最下游、鲁中南丘陵与淮北平原的结合部,地形以残丘陇岗和平原洼地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依次为低山丘陵、残丘陇岗、山前倾斜平原、洪积冲积平原、沿海滩涂。
蔷薇河是连云港市境内的一条重要的区域性河道,具有防洪、排涝、供水和灌溉等多重功能。蔷薇河发源于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系,汇汾水沙河和后沭河于吴场,经临洪闸入临洪河出海,全长97km,连云港市境内全长约59km,其中吴场地涵至临洪闸段长约51km,东站引河长约8km。
一、流域、区域概况
沂沭泗水系是沂、沭、泗三条水系的总称,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流域地形北高南低,北起沂蒙山,东临黄海,西至黄河右堤,南以废黄河与淮河水系为界。流域面积7. 89万km2,涉及行政区划包括山东、江苏、河南、安徽4省15个地(市),共79个县(市、区)。现在的沂沭泗流域内主要有泗运河、沂河和沭河三大水系,干支流河道510余条,河网密布,主要河道相通互联,水系复杂。
连云港市蔷薇河位于沂沭泗水系的沂北地区沭南片内,处于沂沭泗水系的最下游,区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岗陵地区,中部为坡水平原地区,东部为湖荡洼地。蔷薇河流域涉及行政区划包括连云港市区、东海全部和新沂、沭阳的一部分。在连云港市内,蔷薇河主要支流有民主河、马河、沭新河、鲁兰河和乌龙河等。在蔷薇河流域以内,现状建有安峰山大(二)型水库1座和西双湖、房山2座中型水库,规划中的富安调度闸工程建成后,现状蔷薇河的主要支流鲁兰河水系洪水将拥有独立排洪通道,即从临洪闸直接排入临洪河,在临洪闸以上鲁兰河与蔷薇河形成两个独立的排水分区。
二、气象
工程区域处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属暖温带南缘湿润性季风气候,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夏热多雨、冬寒干燥,春旱多风、秋旱少雨。多年平均气温14℃,多年平均降雨量900.9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55.1mm,年均日照时数2450.2h。年平均风速3.1m/s,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
三、工程地质
蔷薇河位于沂沭丘陵平原区逐渐过渡到苏北滨海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场地地面高程3.2~5.3m,堤顶高程6.9~9.2m。场地地基土层分布较稳定,根据SL203-97规范,堤防的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场地区域地质稳定性较好。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上游为0.15g,下游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场地处于对建筑抗震相对不利地段。
由于该河道线路较长,沿线地质条件有一定变化,本次勘察依据①1′层软粘性土和3层砂性土的有无,将蔷薇河左、右堤各分为三个工程地质段,并将东站引河段左右堤各作为一个工程地质段,
第一工程地质段:堤身下主要分布2一般粘性土和Q3老粘性土,无①1′层软粘性土及3层砂性土的分布。
第二工程地质段: 3层砂性土分布,无①1′层软粘性土分布。
第三工程地质段:约自C030至临洪闸,其特征①1′层软粘性土广泛分布。按①1′层软粘性土的分布有无将第三工程地质段分为3个亚段:
第一亚段:约C030至C025,其特征是①1′层软粘性土分布。
第二亚段:J85069附近,其特征无①1′层软粘性土分布。
第三亚段:约C011至临洪闸,其特征是①1′层软粘性土分布。
工程区堤基地质结构属上软粘土下粘性土的双层结构,局部为单层结构,共同存在着抗滑稳定与沉降变形问题,其中局部堤基下分布3砂性土还存在渗透稳定问题。在砂壤土、淤泥质土分布的地段,因土体抗冲刷能力低,设计时应根据不同岸坡土体的组成形式,采取必要的抗冲刷措施。
四、水环境现状评价
(1)蔷薇河上游水质总体较好,2006~2010年均值可达到Ⅲ类水质标准;至下游污染逐渐加重,市区段2006~2007年水质较差,2008年以来已有所好转,年平均可达Ⅲ类;下游临洪闸处水质较差,2007年和2009年平均为Ⅳ类,2006年、2008年、2010年均值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但各年均值都不能达到水质保护目标Ⅱ类水标准要求。
(2)蔷薇河水质年内波动较大,汛期污染加重,7月水质呈明显下降趋势,氨氮、总磷浓度升高趋势尤为明显,氨氮最大超标倍数达到4倍以上。
(3)蔷薇河主要支流水质(民主河、马河、淮沭新河)为Ⅳ类~劣Ⅴ类,均未达到功能区划要求,7月污染更严重。
五、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蔷薇河沿线水生态环境相对较好,沿线水生动植物种类较为丰富,生物量较大;底泥污染情况较轻,底栖动物均为软体类及甲壳类,未发现耐污种;水质条件相对较好,浮游植物以清水型的硅藻为主。
六、底质现状调查评价
蔷薇河沿程河底底泥TN、TP、OM在空间分布上各采样点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TN指标表层0~10cm深度含量在0.47~1.96mg/g之间,平均值为1.123mg/g;TP指标表层0~10cm深度含量在0.18~0.63mg/g之间,平均值为0.464mg/g;OM指标表层0~10cm深度含量在7.26~13.36%之间,平均值为9.51%。在垂向上TN指标表层0~50cm底泥中污染物相对较高,呈现表层高、底层低的污染特征,TP、OM指标各层含量变化不大,不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底泥中重金属含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七、污染源排放現状
综合工业、生活、农村面源等各污染源入河量,蔷薇河流域COD、氨氮、总磷、总氮等污染物排放入河量分别为3837.7t/a、437.81t/a、110.42t/a、1024.3t/a。各项污染物入河量贡献率中,COD贡献率最高的是农村生活,其贡献值为28.0%;氨氮贡献率最高的是种植业,其贡献值为38.2%;总磷贡献率最高的是畜禽养殖业,其贡献值为47.3%;总氮贡献率最高的是种植业,其贡献值为56.2%。
八、成果分析
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连云港市蔷薇河流域的入河污染负荷量以面源污染为主要来源。面源污染与区域的降水产流情况关系极为密切,面源污染负荷的最高峰出现在7月份,6~9月份种植业的面源负荷占到了全年的90%以上,养殖业也占到了2/3。
九、建议
蔷薇河是目前市区唯一的饮用水水源地,也是今后市区饮用水的主供水水源地。受上游来水水质和连云港市境内蔷薇河沿线乡镇农业回归水和乡镇工业废水以及河道两岸滩地种养殖等内源影响,蔷薇河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取水口水质不能稳定达到Ⅲ类标准。
建议全面实施蔷薇河整治工程,对河道堤内的违规养殖、河滩种植进行整治,河道疏浚,生态修复,减少内源污染,改善蔷薇河水质,同时划定水源保护区,强化管理,以便达到(一)保障城市安全供水和改善区域水环境;(二)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完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三)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四)提高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
参考文献:
[1]、毕硕本,李廉水,成芳,梁静.淮河流域气象服务现状分析与建议. [J].科技管理研.2010.11
[2]、闵万新,王辉,狄运超,胡明.浅述蔷薇河送清水工程二期工程运行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下).2011.12
[3]、江海洋,孙建明,王森.蔷薇河送清水工程对连云港市区饮用水源影响的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