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一”前夕,党中央吹响新时期的前进号角: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20多年来,“中关村人”践行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批示,把建设“技术中心”和“创新基地”的蓝图落到实处。中关村管委会主任戴卫说得好:“中关村要承担历史使命和国家理想!”回眸“中关村人”留下的足迹,从“白颐路”发韧,经过“试验区”的孕育,终于建成了世界瞩目的“科技园”。“联想”链接世界,“百度”寻觅全球,“中星微”捧出“中国芯”,“爱国者”打造民族品牌……这一切告诉我们,惟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一手抓创新,一手抓和谐,才能真正让“理想照进现实”。
本期封面故事——《郭信平:坐看云起时》,权作《中关村创新谱》的续篇来读。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郭信平殊荣“中国自主创新风云人物”奖时,他更看重的是他领军的团队获得“中国自主创新科技企业先导”的称号。这位农民的儿子是怎样成为创新英雄的?读者可以到故事中去找答案。
如今,“环保”是热门话题,因为它的确反映了这个世界的种种不和谐。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国人丧失了读两种原著的能力。一种原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作,这些原著需要化成“导读”、“心得”、“品味”、“画本”、“电视剧”,才能让人稍加关注。而更重要的原著是“大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疯狂饕餮之后,正在忍呑苦果。“中关村论坛”以“绿色奥运,文艺环保”为主题,邀请业内专家、学者从“人文”视角放眼望去,满目疮痍中憬然猛醒,多有振聋发聩之真知灼见。“文艺工作者的环保宣言”更是一支警世号角,这又是说创新了。
“中星微”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面旗帜。本期编发的通讯《中星微:站在巨人肩膀上》传出了“掌门人”邓中翰的声音:“芯片设计是没有国界的,半导体更是一个全球化的行业。既然做了就要力争第一,否则就会被淘汰。”正因有“争第一”的理念,才产生了“中星微”谋生的“路线图”——“全球合作,共拓商机”;“赢得信任,与巨人共舞”。话题又回到和谐。
在文化版面,本刊主笔张颐武教授的随笔《从“穷人银行”报道想到“兼听”》,寓意唐人魏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哲理,这对改变国人的“一言堂”、“小中见大”,颇有启迪。在举国纪念恢复高考30年之际,“读书时间”刊发的《科举应废止,思其长;高考当传承,改其短》,对于讨论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副醒脑的“清凉剂”。
眼下正值炎夏季节,中国的经济似乎更热。如何让我们的国家沿着创新、和谐的道路平稳前进,这是每一个领域、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冷静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