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对策解析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6960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阐述贵州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贵州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贵州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良性互动良性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化建设;扶贫建设;贵州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30-0234-02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elaborating the interaction necessity of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precis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roblems of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were analyzed.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Guizhou.
  Key words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Poverty alleviation construction;Guizhou
  贵州省的毛南族和仫佬族先后被纳入到我国“十二五”发展的重点扶持民族,在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帮助之后,贵州省少数民族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应的提升[1]。但是受地理位置的影响,贵州省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存在贫困问题和生态恶化问题的制约,对生态文化建设和扶贫建设效果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得贵州省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建设长期处于一种非良性的效应,不利于贵州省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发展目标,笔者对贵州省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问题展开更进一步的探究。
  1贵州省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必要性分析
  1.1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的治国理念
  在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发展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也进一步加强了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规范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中共十八大也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建设中,再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高度,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治国理念[2]。
  1.2精準扶贫建设是全面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
  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扶贫建设的重点,对新时期的扶贫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1.3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对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意义重大
  第一,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贵州省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解决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比如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和自然的冲突;精准扶贫能够缓解经济发展迅速和发展落后地区的冲突。第二,生态文明发展建设为精准扶贫建设提供了更多的视角[3]。精准扶贫的发展意味着地方经济的增长。贫困问题出现的本质原因是生态环境的恶化,贵州省生态环境的恶化发展加剧了贫困问题。因此,可以发现在生态文化建设和扶贫建设中,一旦解决了其中的一个问题,将会在无形中为另一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支持。
  2贵州省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2.1取得的成效精准扶贫建设工作发展了绿色生态产业。贵州省在国家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重点发展精品水果、药品、茶叶等产业,为实现地区绿化全覆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第二,积极打造生态移民、异地搬迁品牌。贵州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化的地区探索并实践开发了异地搬迁扶贫,为解决地区的发展贫困问题投入了足够的资金。
  2.2存在的问题
  2.2.1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制约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
  贵州省毛南族人均占地耕地面积较少,人均占有的粮食仅是平均水平的70%,毛南族聚居农民的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当地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贵州省经济发展的落后弱化了地区发展动力,使得地区的发展贫困程度和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形成了一种非正常的耦合效应[4]。
  2.2.2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建设停留在反复的治理和恢复状态。
  受当地生态环境落后的影响,在实际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中并没有将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导致贵州省人口稀少民族地区的沙漠化问题没有在本质上得到解决,地区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的局面。贵州省毛南族聚居的乡镇均处于贵州南部偏远的喀斯特山区,喀斯特石漠化严重,自然环境恶劣。从生态角度上看,贵州省人口稀少地区的生态建设仍然停留在反复的治理和恢复层面,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得到改善。
  2.2.3“输血式”的贫困救济方式没有实现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良性互动。
  在原本人口稀少、经济贫困的贵州地区采取简单“输血式”的贫困救济方式,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当地的贫困发展问题,也没有有效改善当地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贵州省贫困人口众多,因而该地区的扶贫建设存在一定的难度。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扶持贵州省贫困地区发展,但是从实际发展效果上看,贵州省的人口贫困程度仍然非常严重。而导致贵州省扶贫效果不理想的本质原因是“输血式”的救济性扶贫方式弱化了扶贫开放对区域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推动作用,导致地区经济建设、扶贫建设、生态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   3完善贵州省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发展的策略
  3.1转变过去生态建设仅仅是为了“治理”的发展方式,发挥生态建设对扶贫的引领
  结合贵州省生态建设和贫困程度,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生态建设、经济建设、扶贫建设进行有效的结合。对于贵州省滇桂黔石漠化特困片区,扶贫建设更需要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领作用,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融入扶贫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项目规划与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生态化产业,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需要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毛南族和仫佬族聚居,则是需要按照国家颁布的生态建设项目发展指导纲领,将扶贫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项目有机结合,引导地区农民结合发展实际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原来的玉米种植、植树造林转变为种植中草药和发展草养畜,充分利用当地地质和气候特点发展生态农业,提高贵州的社会经济效益[5]。
  3.2将引进外部力量和激发区域内部发展动力相结合
  通过区域发展带动贵州省扶贫建設和生态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发现贵州省人口稀少是导致其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加上生态建设和扶贫建设缺乏必要的关联,彼此的互助和带动效果不理想,表现在过去的区域经济建设过度重视交通、产业发展,忽视了教育和劳动者培训等。为此,在今后贵州省发展建设中,需要将扶贫建设和生态建设有效融合,通过区域的发展促进扶贫建设、生态建设。针对贵州省人口稀少的问题,地方政府部门可以为扶贫建设和一些少数民族发展地区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加大对劳动力人口的技能培训,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扶贫建设、生态建设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3.3加大政策法规对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发展的支持
  贵州扶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有关政策法律的支持。虽然现阶段,贵州省相继出台了一些规范和约束贵州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发展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制度法规的指向性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体系,政策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效果不理想。为此,在原有的政策法规基础上,还需要相关人员充分借鉴过往的贵州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发展经验,不断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制定长远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扶贫建设发展规划。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强对贵州省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发展的宏观调控,为贵州省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6]。
  3.4加强对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发展重要性的宣传教育
  为了让全省人民认识并为贵州省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需要有关建设部门借助多种途径来进行贵州省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发展重要性的宣传,在贵州省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发展的过程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理念、循环经济理念,提升当地人口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关部门还需要组织当地人民开展一系列的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发展活动,在活动中加强人们对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发展的深刻理解。
  3.5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机制
  第一,在省级层面建立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互动组织机构,由专门的人员组成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领导小组,环境保护部门、农业部门、林业部门、旅游部门等要为领导小组的工作提供支持。第二,强化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监督机制。本着权责明确的职责来规范各部门的工作,对于不经过法律允许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进行相应的处罚,没有经过批准的项目不允许施工。第三,完善生态环境破坏追究制度,补充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第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执法队伍建设。为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强化社会和司法部门对工作的监督。第五,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社会公众的监督规范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发展,在全省社会范围内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互动的良好局面。
  4结语
  综上所述,贵州省人口稀少,区域经济发展落后,贫困程度的深化和长期生态环境恶化形成了一种非良性的耦合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在阐述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发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探究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对策,旨在为贵州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为我国全面小康建设助力。
  参考文献
  [1]
  邓小海,曾亮.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对策探析[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4):27-32.
  [2] 赵金成,曾以禹,贺祥瑞,等.加强生态保护和林业建设推动精准扶贫:甘肃、贵州两省林业精准扶贫模式和机制创新调研报告[J].林业经济,2016(7):32-34.
  [3] 刘爱.增强文化担当 紧扣最大短板 决战全面小康[N].贵州日报,2015-11-17(010).
  [4] 李英勤.贵州人口较少民族区域发展、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机制探析[J].凯里学院学报,2013,31(4):77-79.
  [5] 姚源清.平台搭建实施精准扶贫[J].当代贵州,2015(41):26-27.
  [6] 张殿发,王世杰.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耦合机制:以贵州省普定县为例[J].生态经济,2004(8):261-263.
其他文献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区人群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综合、经济、方便、可行的基本卫生服务[1].在城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改革的方向之
本文用微扰分子轨道法(PMO)讨论了偶交替烃被极化时各位置上的π电荷密度,解释了偶交替烃π电荷的交替极化现象。
老年风湿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较复杂,病程进展缓慢,并发症和合并症多,现将我院内科收治32例老年风湿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作一分析.32例均作全面、详细的体格检查,X线心Ⅲ位照片
电抽搐治疗(ECT)对于改善某些精神症状的疗效已被肯定,特别是对于兴奋、躁动、抑郁及木僵状态的改善.但同时也可引起记忆的损害,已有很多相关的报道,本文采用ECT不合并药物治
摘要 利用灰色系统评估方法,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选取2008—2014年我国20个玉米主产省份的相关数据,对其玉米生产的比较优势进行测算,得出2014年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山东省在玉米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分析了不同省份比较优势的形成原因,结合供需情况、生产结构调整等问题,提出我国玉米生产的对策。  关键词 玉米生产;灰色系统评估;地区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 S-9;F307 文献标
目前尖锐湿疣以局部去除,破坏疣组织为主,主要应用冷冻、激光、电疑、腐蚀等方法治疗,但都不能清除隐藏于病灶深部皮层内的病毒和周围皮肤、粘膜皱褶中的病毒,据有关文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