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我说“四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很多家长听了可能会觉得有点言过其实。其实,这么说有这么说的道理。
一是孩子情感、情绪的突发期
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一般在10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此时他们强烈需要父母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们当大人看待。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一心理,仍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他们便会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故意与父母作对。
另外,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但是由于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不足,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往往不全面或是错误的,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也会让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大的波动。
面对这一情况,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呢?
1.找准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
此时,孩子的烦恼不再针对玩具、衣服、发型或课外书,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理解、尊重的态度。当孩子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后,一切消极、叛逆的情绪都会消失。
案例:小明没考好,做好了回家挨“板子”的准备。到家后,他把成绩单往客厅茶几上一放,就回到自己房间。饭桌上,爸妈什么也没说,小明坐不住了,心想:难道爸妈没有发现我的成绩单?于是,他悄悄来到客厅,发现他的成绩单旁放着爸妈给他的留言条。留言条是这样写的:
儿子,你这次没有考好不必紧张,爸妈不会惩罚你,因为我们知道你一直非常努力。只要下次考试比这次考试有进步,就行了。
爱你的爸妈
小明当晚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被爸妈感动得流泪了。拿着成绩单进门的那一刻,其实我已经做好与父母吵架的准备,但现在我知道这没有必要,我的父母是天下最好的父母!”
10岁的孩子容易生气发火,也容易被感动。与昂贵的礼物相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让他感动。
2.允许孩子适度发泄情绪
10岁孩子的交往重心已由家庭转到学校,与同学关系的好坏成为影响孩子情绪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学角度讲,科学的处理方法是:面对孩子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不要呵斥,应让孩子尽情发泄,发泄够了,他的心情自然会恢复平静。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帮助,父母应用同理心去感受,并和孩子取得共鸣。此时,父母要允许孩子适度表达不良情绪。比如,捶打沙袋、倾诉、跑步、吼叫等。
3.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
这阶段的孩子对事物有想法,对是非有分辨力,但交流能力有限,这也是促使他们情绪恶化的原因之一。要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父母首先应让孩子明白:有了负面情绪,要说出来,不要藏在心里。比如,有个家庭这样约定:任何一个家庭成员在感觉情绪不能控制时,要大喊“暂停”,然后用合适的方法发泄,如做深呼吸、到另外的房间待会儿、出去打球等,而其他家庭成员不过问、不评判。等情绪稳定后,由他自己告诉大家具体原因。有了这个约定后,他们家超爱发脾气的儿子再也没有情绪失控过。
这个方法妙就妙在,它允许孩子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把不良情绪表现出来、发泄出去。
二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
小学四年级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出现这种情况,与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一到三年级的孩子大多会无条件地遵从家长、老师的意见,而不去想“为什么”。但是四年级的孩子,由于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开始有了独立思考:我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学不好又怎样?这时,父母的唠叨和命令不仅令他厌烦,还会给他传递一种错误的信息:学习是件苦差事,而他不得不学。在这种认知下,孩子就会厌学。如果父母了解了这阶段孩子的思维发展特点,采取措施让孩子明白,他在为自己学,并引导他找到学习的乐趣,那么孩子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
1.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花了大量心思,这反倒让孩子误解:他是为父母而学。父母越是逼着孩子学习,孩子越是拒绝和反感学习。
案例:妈妈下班回家,看到晓宇在客厅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这次,妈妈没有勃然大怒,而是跟孩子打过招呼后就进厨房做饭。晓宇沉不住气,跑来说:“妈,我们明天要考语文。”妈妈“嗯”了一声,小宇继续试探:“可是我还没有复习。”妈妈还是“嗯”了一声,晓宇有点失望:“你怎么不理我、不关心我?”妈妈停下手里的活儿,认真地说:“妈妈当然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绩,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要不要看书、做功课,由你自己决定。”晓宇听了妈妈的话,回客厅关了电视,一心一意做起作业来。
当孩子试探父母时,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坚定,说不参与就不参与。面对晓宇的试探,如果妈妈用责备的口气说:“还不赶紧去看书,小心考试不及格。”那么,晓宇就会继续与妈妈玩“你越管我,我越不好好学”的游戏。
2.告诉孩子,要为理想而学
很多家长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就会成为社会最底层!”父母试图用自己的经验来说服孩子好好学习,却忽略了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你说什么,他并不会信什么。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你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学。帮孩子树立理想时,家长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要根据孩子的特长、爱好,帮他树立远大理想。
3.不要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家长常常这样对孩子说:“如果这次考好了,你要什么,妈妈就给你买什么。”“考这么少的分,真丢人,还好意思要这要那!”……这种教育只会使孩子越来越蛮横无理,或者使他们郁郁寡欢,走向抑郁或自卑。
家长应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绩。孩子考好了,不用喜形于色或给予物质奖励。孩子没考好,家长也不要打骂,而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然后帮他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并告诉他:“只要一直在进步,成绩并不重要。”家长还要为孩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不要动不动就问孩子的考试成绩和排名情况。
三是学习成绩定型的关键期
小学四年级是学习定型的关键期——这时候如果孩子的学习好,那么很可能会一直好下去;如果学习不好,以后想改变,会比较难。这是因为如果孩子总能取得好成绩,那他对学习的信心就建立起来,就会喜欢学习。即使有些不好的习惯,也会配合家长、老师的要求积极改掉。但是如果孩子成绩差,体会不到成就感,就不会对学习有信心和积极性。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会越学越吃力,越学越没信心。
一是孩子情感、情绪的突发期
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一般在10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此时他们强烈需要父母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们当大人看待。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一心理,仍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他们便会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故意与父母作对。
另外,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但是由于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不足,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往往不全面或是错误的,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也会让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大的波动。
面对这一情况,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呢?
1.找准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
此时,孩子的烦恼不再针对玩具、衣服、发型或课外书,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理解、尊重的态度。当孩子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后,一切消极、叛逆的情绪都会消失。
案例:小明没考好,做好了回家挨“板子”的准备。到家后,他把成绩单往客厅茶几上一放,就回到自己房间。饭桌上,爸妈什么也没说,小明坐不住了,心想:难道爸妈没有发现我的成绩单?于是,他悄悄来到客厅,发现他的成绩单旁放着爸妈给他的留言条。留言条是这样写的:
儿子,你这次没有考好不必紧张,爸妈不会惩罚你,因为我们知道你一直非常努力。只要下次考试比这次考试有进步,就行了。
爱你的爸妈
小明当晚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被爸妈感动得流泪了。拿着成绩单进门的那一刻,其实我已经做好与父母吵架的准备,但现在我知道这没有必要,我的父母是天下最好的父母!”
10岁的孩子容易生气发火,也容易被感动。与昂贵的礼物相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让他感动。
2.允许孩子适度发泄情绪
10岁孩子的交往重心已由家庭转到学校,与同学关系的好坏成为影响孩子情绪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学角度讲,科学的处理方法是:面对孩子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不要呵斥,应让孩子尽情发泄,发泄够了,他的心情自然会恢复平静。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帮助,父母应用同理心去感受,并和孩子取得共鸣。此时,父母要允许孩子适度表达不良情绪。比如,捶打沙袋、倾诉、跑步、吼叫等。
3.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
这阶段的孩子对事物有想法,对是非有分辨力,但交流能力有限,这也是促使他们情绪恶化的原因之一。要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父母首先应让孩子明白:有了负面情绪,要说出来,不要藏在心里。比如,有个家庭这样约定:任何一个家庭成员在感觉情绪不能控制时,要大喊“暂停”,然后用合适的方法发泄,如做深呼吸、到另外的房间待会儿、出去打球等,而其他家庭成员不过问、不评判。等情绪稳定后,由他自己告诉大家具体原因。有了这个约定后,他们家超爱发脾气的儿子再也没有情绪失控过。
这个方法妙就妙在,它允许孩子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把不良情绪表现出来、发泄出去。
二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
小学四年级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出现这种情况,与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一到三年级的孩子大多会无条件地遵从家长、老师的意见,而不去想“为什么”。但是四年级的孩子,由于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开始有了独立思考:我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学不好又怎样?这时,父母的唠叨和命令不仅令他厌烦,还会给他传递一种错误的信息:学习是件苦差事,而他不得不学。在这种认知下,孩子就会厌学。如果父母了解了这阶段孩子的思维发展特点,采取措施让孩子明白,他在为自己学,并引导他找到学习的乐趣,那么孩子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
1.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花了大量心思,这反倒让孩子误解:他是为父母而学。父母越是逼着孩子学习,孩子越是拒绝和反感学习。
案例:妈妈下班回家,看到晓宇在客厅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这次,妈妈没有勃然大怒,而是跟孩子打过招呼后就进厨房做饭。晓宇沉不住气,跑来说:“妈,我们明天要考语文。”妈妈“嗯”了一声,小宇继续试探:“可是我还没有复习。”妈妈还是“嗯”了一声,晓宇有点失望:“你怎么不理我、不关心我?”妈妈停下手里的活儿,认真地说:“妈妈当然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绩,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要不要看书、做功课,由你自己决定。”晓宇听了妈妈的话,回客厅关了电视,一心一意做起作业来。
当孩子试探父母时,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坚定,说不参与就不参与。面对晓宇的试探,如果妈妈用责备的口气说:“还不赶紧去看书,小心考试不及格。”那么,晓宇就会继续与妈妈玩“你越管我,我越不好好学”的游戏。
2.告诉孩子,要为理想而学
很多家长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就会成为社会最底层!”父母试图用自己的经验来说服孩子好好学习,却忽略了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你说什么,他并不会信什么。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你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学。帮孩子树立理想时,家长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要根据孩子的特长、爱好,帮他树立远大理想。
3.不要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家长常常这样对孩子说:“如果这次考好了,你要什么,妈妈就给你买什么。”“考这么少的分,真丢人,还好意思要这要那!”……这种教育只会使孩子越来越蛮横无理,或者使他们郁郁寡欢,走向抑郁或自卑。
家长应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绩。孩子考好了,不用喜形于色或给予物质奖励。孩子没考好,家长也不要打骂,而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然后帮他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并告诉他:“只要一直在进步,成绩并不重要。”家长还要为孩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不要动不动就问孩子的考试成绩和排名情况。
三是学习成绩定型的关键期
小学四年级是学习定型的关键期——这时候如果孩子的学习好,那么很可能会一直好下去;如果学习不好,以后想改变,会比较难。这是因为如果孩子总能取得好成绩,那他对学习的信心就建立起来,就会喜欢学习。即使有些不好的习惯,也会配合家长、老师的要求积极改掉。但是如果孩子成绩差,体会不到成就感,就不会对学习有信心和积极性。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会越学越吃力,越学越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