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论坛的重点话题:人才危机将是一个世界现象。人才占有上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显现:占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对人才越有吸引力;反过来,被认可的人才越稀缺。
全球化增加了各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美国正考虑把外国专业人员移民的顶限人数,从每年11.5万人增加到20万人;德国宣布,要在欧盟以外的地方吸引科技专业人员;甚至日本,也正建议修改法规,鼓励国外人才到日本工作。面对全球的人才竞争,亚洲、中国应该怎么办?
给人才下新定义
全球化和新经济使企业对人才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三星电子集团人力资源董事李铉奉说,工业社会实行的是终身雇员,而知识社会是终身事业。在薪酬福利方面,工业社会依据的是资历标准,知识社会依据的是业绩标准;个人能力方面,工业社会要求的一般化,知识社会要求专业化。
数字化生存的代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认为,人才不是那些学多少知识的人,而是那些能承担风险、能不循规蹈矩地做事情发人。我在招收人才时,决不招收那些每门功课都是优等的人,那样的人往往缺乏创造力,学分既有A又有D的学生,无拘无束,很有创造力,从中往往能产生出人才。
全球化作用到国内,国内企业用人体系正在向跨国公司接轨。高层职员和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金距离逐步拉大,联想集团的临时工最低月薪200元,而高层领导一月可拿3万元。由于真正具备国际企业管理经验的人才的缺乏,国内企业开始重金挖外企高级管理人才。同时,关键技术人才和骨干人才严重短缺。联想、方正、科龙等最近都完成了经理层的改朝换代,从美国硅谷、各大学、跨国公司管理层引进了一大批新锐,担任领航人,人才在不断改造中成长。
构筑人才归巢
全球化增知了发达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在信息科技领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之后,许多国家却放宽了移民的条件,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动。
从1971年到1992年间,移居美国的移民约有1900万,几乎是之前那段时间的三倍,而在这些移民中,可以发现,掌握技术的移民比例越来越高。同时,美国正考虑把外国专业人员的顶限人数,从每年11.5万增加到20万人。德国也宣布,它要在欧盟以外吸引2万信息科技专业人员;英国正修改法律,以便让英国公司能更容易地从亚洲征聘科技人才。就连一向不大欢迎外来者的日本,也正建议修改相应法规,以鼓励国外人才到日本工作。韩国则开始发放“金卡”,允许外国工程师和电脑编程人员在韩国居留10年,并希借此吸引20万高科技人才。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中,人才正成为创造财富的最缺少和珍贵之资源,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
就在一个月前,科大校长还在为顶尖大学毕业生的流失而扼腕。李光耀说,对这种情况,如果是单纯设法阻止年轻人流向发达国家,是不切实际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流动也可以是好事,这些年轻人在美国或欧盟等发达国家工作时间越长,知识积累就会越深,联络网就会越广,而这些正是建立新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现在的关键,是建立一种机制,吸引这些人才回流。如果流失的大学毕业生中,有许多会在接下来的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回流,就能带回他们在科技、管理和销售等方面的赚钱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会把在国外的科学家和商人的联络带回中国。构筑一个吸引回流的“人才归巢”,对参与全球化竞争至关重要。在这方面,北京已经带了个好头,前不久出台的鼓励留学人员归国办法,正在显现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