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普遍扩大招生规模,高校入学率从30%,到60%甚至个别省份达到80%[1]。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当前高校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班级管理,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高校中班集体建设得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校风、学风的建设,影响着学生大学生活的质量。
当代大学新生具有敏捷、好学、脆弱、散漫等特点,他们的心理处于不成熟阶段,经常产生复杂的心理矛盾,而且思想容易偏激,有时对现实、对社会漠不关心,对前途、对理想失去信心。特别是近年来的扩招、就业以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高等院校的学风建设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高校班级管理必须主动进取,与时俱进,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班级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构建求实、开放、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体系。
班主任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最直接、最基础的实施者。是高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中坚力量,也是联系任课教师的纽带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班主任工作的有效与否,关系到班集体和学校的学风,也关系到班级每个成员的健康成长。班主任担负着组织、管理、领导、教育一个班级全体学生的重任。面对21世纪的挑战,班主任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能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仅要有热心、责任心、奉献精神和实干作风,还要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和至关重要的一些问题。
一、抓班风、促学风是高校班主任工作永恒的主题
班风是一个小气候,是直接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个班级的风气是积极向上、宽松友爱的,班级的每位学生就会感到心情舒畅,大学生的理解、友谊等多种心理需求可以得到满足。良好的班风对每位学生都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巩固;能使大家拧成一股绳,表现出集体意识感和团结向上的精神。相反,若一个班级的风气是消极的、互不配合,像一盘散沙,那么班级的每个学生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紧张压抑,班集体名存实亡,久而久之不仅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率,而且也较易患各种心理疾病[2]。
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中学到大学,他们面临着生活上的自理,学习上的自觉,思想上的自律,目标上的自我选择等一系列问题,思想上和心理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最佳时期。班主任作为大学生活的“第一老师”,在学生学习、生活及班风形成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大学一年级是班风形成的重要时期,班主任的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着班风建设,因此,班主任一定要狠抓班风建设,努力在大学一年级就形成一个好的班风。
二、搞好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领头雁,是学校与广大同学取得联系、相互沟通的主要桥梁和纽带。组织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善用学生干部,不仅会减少班主任的直接工作量,也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工作注入活力。在班集体建设中,他们不仅是具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而且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所以班主任应重视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不断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在班风建设中的骨干带头和管理服务作用。
班主任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班级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如果班级学生干部不团结,那么就不可能形成一个团结的班风;如果班级学生干部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较差,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如果班级学生干部对工作没有热情,没有奉献精神,那么就不可能有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因此,班级学生干部应该成为班级团结的核心,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班主任要注重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加强班级学生干部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思想正、学习好、作风硬、在同学中有较高威信的学生干部队伍。
另一方面,培养不等于放任,偏听、偏信、偏用和放任只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能疏离了一般同学;对学生干部要合理搭配,扬长避短,不留私心;除去那些狭隘功利的初衷、那些虚华与浮躁,引导学生干部在为同学服务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三、必须关注特殊群体,增强工作的针对性[3]
班主任要有记录和档案。对生病的学生、孤儿、单亲家庭的孩子、贫困生、留级生、违纪受处分的学生、优秀生和迷恋网络的学生,还有那些因为优越感过强或自卑感过重,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学生等,他们更需要特别的关注,需要我们适时适地对他们展开情感教育、心理适应和心理动力教育。
近年来,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导致休学、退学的人数,在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中占到了30% 至 40%左右,因心理障碍引发的大学生自杀或致伤、致死他人事件更是触目惊心,给学生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灵伤害,在高校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高校班主任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重视网络等信息渠道,保证学生工作中信息渠道的畅通
班主任应当主动建立包括信箱、电话、网络、学生接待日在内的复合式信息沟通平台,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情况,加强与其他任课教师的工作交流和沟通,对学生作动态的横向比较,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加强和其他班主任的沟通合作,要多向那些具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老同志学习、请教,解决本班级出现的各种问题。遇到越出可控范围、责任范围的情况要及时上报或转报有关部门。
便捷的高校数字化校园网,为高校班主任与学生间建立起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交流对话平台,把面对面教育转变为不见面的沟通和交流。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班主任主动给在校的班级在大型网站上建立班级校友录或QQ群,通过同学喜欢的网络形式,平等地交流,增加相互的了解,并进一步解决思想问题和学习问题等。
五、掌握学生工作的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解决好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
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是高校对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所实施的管理。根据依法治国的要求,这种管理也必须依法进行。一方面,这是治国方略转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学校不能继续沿用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因此,必须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
作为班主任都应该熟悉和掌握学生工作的政策、规章制度、具体办事部门和程序,这是开展学生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必要前提。不要让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失望、不知所措,应该让学生知道: “有什么困难我们共同解决! ”尽可能地亲历学生活动,这样会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名册、相貌、家庭住址上,使你在学生中更具感召力。
要从学生的需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出发,解决好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高处着眼、细处着手,组织学生从一入校开始,认真学习《学生手册》,学习各项规章制度,预防和消解经常发生的问题。在学生关心的问题上,要增加对问题处理的透明度,使我们的教育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更广泛积极的影响。我们还要努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适应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既要尊重人,又要有民主的工作方法;既要加强教育,又要严格管理;既要强调理论,又要重视实践;既要继承优良传统, 又要开拓创新;既要强化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又要重视教育者素质的提高,两手都要硬。班主任通过收集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结合大学生时代特点及心理特征,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申花.我国高校学生质量下降原因之另解[J].宿州学院学报,2006(2).
[2]蒋燕玲.班主任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曹红.对新时期高校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当代大学新生具有敏捷、好学、脆弱、散漫等特点,他们的心理处于不成熟阶段,经常产生复杂的心理矛盾,而且思想容易偏激,有时对现实、对社会漠不关心,对前途、对理想失去信心。特别是近年来的扩招、就业以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高等院校的学风建设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高校班级管理必须主动进取,与时俱进,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班级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构建求实、开放、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体系。
班主任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最直接、最基础的实施者。是高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中坚力量,也是联系任课教师的纽带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班主任工作的有效与否,关系到班集体和学校的学风,也关系到班级每个成员的健康成长。班主任担负着组织、管理、领导、教育一个班级全体学生的重任。面对21世纪的挑战,班主任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能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仅要有热心、责任心、奉献精神和实干作风,还要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和至关重要的一些问题。
一、抓班风、促学风是高校班主任工作永恒的主题
班风是一个小气候,是直接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个班级的风气是积极向上、宽松友爱的,班级的每位学生就会感到心情舒畅,大学生的理解、友谊等多种心理需求可以得到满足。良好的班风对每位学生都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巩固;能使大家拧成一股绳,表现出集体意识感和团结向上的精神。相反,若一个班级的风气是消极的、互不配合,像一盘散沙,那么班级的每个学生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紧张压抑,班集体名存实亡,久而久之不仅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率,而且也较易患各种心理疾病[2]。
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中学到大学,他们面临着生活上的自理,学习上的自觉,思想上的自律,目标上的自我选择等一系列问题,思想上和心理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最佳时期。班主任作为大学生活的“第一老师”,在学生学习、生活及班风形成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大学一年级是班风形成的重要时期,班主任的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着班风建设,因此,班主任一定要狠抓班风建设,努力在大学一年级就形成一个好的班风。
二、搞好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领头雁,是学校与广大同学取得联系、相互沟通的主要桥梁和纽带。组织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善用学生干部,不仅会减少班主任的直接工作量,也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工作注入活力。在班集体建设中,他们不仅是具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而且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所以班主任应重视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不断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在班风建设中的骨干带头和管理服务作用。
班主任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班级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如果班级学生干部不团结,那么就不可能形成一个团结的班风;如果班级学生干部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较差,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如果班级学生干部对工作没有热情,没有奉献精神,那么就不可能有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因此,班级学生干部应该成为班级团结的核心,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班主任要注重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加强班级学生干部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思想正、学习好、作风硬、在同学中有较高威信的学生干部队伍。
另一方面,培养不等于放任,偏听、偏信、偏用和放任只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能疏离了一般同学;对学生干部要合理搭配,扬长避短,不留私心;除去那些狭隘功利的初衷、那些虚华与浮躁,引导学生干部在为同学服务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三、必须关注特殊群体,增强工作的针对性[3]
班主任要有记录和档案。对生病的学生、孤儿、单亲家庭的孩子、贫困生、留级生、违纪受处分的学生、优秀生和迷恋网络的学生,还有那些因为优越感过强或自卑感过重,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学生等,他们更需要特别的关注,需要我们适时适地对他们展开情感教育、心理适应和心理动力教育。
近年来,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导致休学、退学的人数,在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中占到了30% 至 40%左右,因心理障碍引发的大学生自杀或致伤、致死他人事件更是触目惊心,给学生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灵伤害,在高校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高校班主任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重视网络等信息渠道,保证学生工作中信息渠道的畅通
班主任应当主动建立包括信箱、电话、网络、学生接待日在内的复合式信息沟通平台,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情况,加强与其他任课教师的工作交流和沟通,对学生作动态的横向比较,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加强和其他班主任的沟通合作,要多向那些具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老同志学习、请教,解决本班级出现的各种问题。遇到越出可控范围、责任范围的情况要及时上报或转报有关部门。
便捷的高校数字化校园网,为高校班主任与学生间建立起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交流对话平台,把面对面教育转变为不见面的沟通和交流。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班主任主动给在校的班级在大型网站上建立班级校友录或QQ群,通过同学喜欢的网络形式,平等地交流,增加相互的了解,并进一步解决思想问题和学习问题等。
五、掌握学生工作的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解决好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
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是高校对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所实施的管理。根据依法治国的要求,这种管理也必须依法进行。一方面,这是治国方略转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学校不能继续沿用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因此,必须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
作为班主任都应该熟悉和掌握学生工作的政策、规章制度、具体办事部门和程序,这是开展学生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必要前提。不要让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失望、不知所措,应该让学生知道: “有什么困难我们共同解决! ”尽可能地亲历学生活动,这样会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名册、相貌、家庭住址上,使你在学生中更具感召力。
要从学生的需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出发,解决好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高处着眼、细处着手,组织学生从一入校开始,认真学习《学生手册》,学习各项规章制度,预防和消解经常发生的问题。在学生关心的问题上,要增加对问题处理的透明度,使我们的教育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更广泛积极的影响。我们还要努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适应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既要尊重人,又要有民主的工作方法;既要加强教育,又要严格管理;既要强调理论,又要重视实践;既要继承优良传统, 又要开拓创新;既要强化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又要重视教育者素质的提高,两手都要硬。班主任通过收集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结合大学生时代特点及心理特征,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申花.我国高校学生质量下降原因之另解[J].宿州学院学报,2006(2).
[2]蒋燕玲.班主任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曹红.对新时期高校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